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建设用地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国家建设用地、城区居民建设用地、农村居民建房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华侨用地、外资企业用地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建设管理
用地管理
内容
一、国家建设用地
民国12年(1923年),晋江城关拆城辟路,县政府颁布《市政管理规划》,对建设用地及补偿事宜作具体规定,因民间抵制,未能执行。民国17~25年,国民政府陆续公布《中华民国土地征收法》和《中华民国土地法》,对国家、地方团体和个人投资建设需要用地规定具体管理办法。
解放后相当一个时期,国家建设用地数量少,大都从荒山、空地拨用,征地审批,主要是办理申请,拨用手续和土地产权的转移,由财政部门负责。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土地征用由民政部门负责。根据政务院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制定出泉州市征用土地办法。1958年规定,建设工程用地在300亩以下和迁移居民30户以下的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批准,超过300亩或30户的,需报省批准。1962年4月,基建用地暂时收归省统一审批。1964年7月,征用土地10亩以下和迁移居民5户以下的,审批权下放。泉州市手工业社基建征地由市联社审查,报市人委批准,再向市建设局办理征用手续。
1982年11月,成立市规划局、国家建设征地拆迁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市城市的征迁工作。是年审批温陵路、八卦沟、北区水厂、涂门街扩建、第三巷改建等工程用地。1983年3月起,征用土地由市政府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福建省建设征用土地实施办法》的规定统一审批。
1987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后,全区的国家建设用地管理逐步纳人法制的管理轨道。是年,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福建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有权审批征用耕地3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上。在征用土地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土地补偿、房屋拆迁、劳力安置等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遇有房屋拆迁时,只对地面的建筑给予补偿,对征用建设用地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时,政府负有妥善安置的责任,或对剩余劳动力发给安置费,调剂生产用地使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实行农转非(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招工就业;如遇大片土地被征用时,则实行移民政策。对部分居民或整个村庄作迁建安置。
二、城区居民建设用地
1982年前,市区宅基地未明确宣布属国家所有,居民利用其空闲地、宅基地建造住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后,城镇个人申请建造住宅的审批有新规定。1984年,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申请宅基地以户为单位控制用地标准。4口及4口以下之家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5~6口之家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7口及7口以上之家控制在70平方米以内。
三、农村居民建房用地
1956年确定集体土地所有制之前,农民可在自己土地上建房,不必审批。1962年后,村民动用集体土地建房的现象日益严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民建房必须由社队规划,统筹安排,利用原有宅基地、山坡地和开荒地,不准占用耕地,由市人委批准。个别情况特殊,确需占用耕地的,经晋江专署审查后报省人委批准,各县(市)人委应将审批用地情况抄送省民政厅备案。1969年,省、地革命委员会重申农村建房用地审批制度,但收效不大。1979年后,农村兴起建房热,有些村民以为承包田属个人所有,未经审批就随意占地建房,甚至调换、转让、买卖。仅1980年,全市建房占用耕地达1.5万多亩。江南、东海等公社对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制度作出具体规定。1982年3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4月,省政府制定相应暂行规定。同年,市政府规定住房面积按近郊每人20~25平方米,远郊每人不超过30平方米。1986年1月,鲤城区重新规定农村居民建房:1~4口之家控制在80平方米,5~6口之家控制在100平方米,7口以上家庭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利用山坡、荒地的,可适当放宽,但每户多用地不得超过20平方米。对只有1个孩子又办独生子女证的家庭,可多安排1个人的用地面积。
1987年1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后,各乡(镇)土地所对村民建房用地审批手续实行管理。即:按乡(镇)村建设规划,由本人提出申请,村委会同意,经乡(镇)土地管理员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动用耕地的,由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级政府批准。
四、村镇建设用地
解放初期至1980年,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审批,凡使用耕地3亩以下,其它土地10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1981年3月,执行省政府《关于坚决制止侵占耕地建房和买卖土地的通知》,对社队企业和生产队建设用地,由公社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公社、大队企业占用生产队耕地10亩或山地、荒地50亩以上的,按照国家基建征地规定办理。同年7月,市政府规定“公社、大队企业占用生产队耕地,生产队集体基建用地1亩以上者,必须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定办理手续,由用地单位申请,经公社管委会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建房用地管理的暂行规定》,制订乡(镇)村企事业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其权限为:占用耕地1亩以下的,由人民公社审查,报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1~2亩的,由县级政府批准;2~3亩的,由地区行署批准;3亩以上,由省政府批准。占用林地、草地10亩以下,其它土地20亩以下,由县级政府批准。1987年后,乡(镇)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必须持区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其它批准文件,由乡(镇)政府审查后,向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的,需经乡(镇)政府审核,报经区政府批准”。同时,审批权限有所放宽,占用耕地(包括菜地、鱼塘)3亩以下,其它地10亩以下的,由区政府批准,报省、市土地局备案;占用耕地10亩以下,其它土地50亩以下的,由市政府批准,报省土地局备案;占用耕地1000亩以下,其它土地2000亩以下的,由省政府批准。
五、华侨用地
1957年7月9日,市人委执行《省人委关于华侨兴办公益事业奖励优待办法的通知》,对华侨、归侨、侨眷兴办公益事业的用地,属合作社或个体农民所有的,由政府协助与所有者商量,或用公地调换,或付给补偿费。
1962年,生产队区域内的土地全部归生产队所有,华侨、侨眷以前购买的宅基地仍属华侨、侨眷自己所有。华侨建房(新村)用地,原则上不占用耕地,尽可能规划地点。如确需占用耕地的,需经专署审查后报省人委批准。至1966年4月,对华侨建房用地一直采取类似措施。
1982年,按照“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对持有建筑侨汇申请的华侨、港澳台同胞,酌情放宽申请条件和建房标准面积,但每户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1987年开始,华侨、港澳台同胞建筑住宅可按本地标准增加面积20%,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建造别墅式住宅。
六、外资企业用地
外资企业申请征用土地,由外商投资企业向省指定的县级建设用地管理部门申请批准,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程序审批核拨,并由外商投资企业和建设用地主管部门签订用地合同,标明用地地点、数量、使用期限和标准等有关事项,明确经济责任。征地和安置工作由建设用地主管部门统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不得自行与被征地原使用单位洽谈任何条件。1989年3月,执行市土地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用地手续需上报文件材料及整理顺序的通知》。至1992年总共批准12家外资企业用地。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