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郊建制镇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近郊建制镇场建设
分类号: D625
页数: 4
页码: 213-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近郊建制镇场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浮桥镇、江南镇、北峰镇、东海镇、城东镇、清源农场等。
关键词: 鲤城区 近郊建制 镇场建设

内容

一、浮桥镇
  位于鲤城区西南郊,东以福厦公路为界与晋江市池店镇毗邻,西与南安市丰州镇交界,南与江南镇接壤,北隔江同泉州市区相望。16个中心村,全镇面积15.21平方公里。浮桥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是鲤城区西南部工农商相结合的小城镇。
  浮桥属历史古镇。
  自建镇后,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工业卫星镇,1990年全镇有乡镇企业415家,其中“三资”企业39家,生产性建筑有服装包袋厂、电子元件厂、五金机械厂、塑料制品厂、建筑材料厂、竹木制品厂、食品加工厂、汽配厂、陶瓷工艺厂、劳保用品厂等,正在建设中的工业小区4个,已竣工的工业楼18幢,建筑面积53314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解放前浮桥镇仅有几条土路。解放后,修筑主要街道浮桥街,长540米,宽10.5米,混凝土路面。镇内沿泉南公路一侧建有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糖酒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建筑面积23634平方米,主要街道由浮桥尾至竹脚1条大街。电力由城区架设的10千伏输电线路供应。建自来水厂一座,日产万吨,铺设输水管道10公里,年供水量365万吨。电讯与城区联网,开通程控电话2500门,沿晋江南岸筑防洪堤一条,长82123米。公共建筑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17所、文化室16个、影剧院1个、歌舞厅1个、录像室2个、老人活动室17个、卫生院1座。
  二、江南镇
  位于鲤城区东南近郊,东接福厦公路,南与晋江紫帽山农场毗邻,西至南安丰州镇,北与浮桥镇相连。全镇面积29.7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首批“卫星”镇。
  解放前,江南镇街面狭窄,仅见有小海产、肉类摊点,民房杂乱无章。50年代,增加百货、食品供销社的经营场所600平方米,1959年兴建规模较大的水轮泵抽水站供电和抽水。60年代中期,于树兜村、新塘村建螺丝手工小作坊。1972年,山美水库建成,南渠流经全镇10多个村,长约5公里。并建乌石、鳌坛水泥桥,各宽5米,长5~10米。1975年,全镇3000余户居民用电照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实力增强,加快城镇建设。1980年,扩大商品市场,总面积5800平方米。1981年建环镇路,长5公里,宽4~5米;曾井—古店路,长4公里;龙岭辟山为路,长3公里,宽4米。同年,引进台资在井尾后头村与村合办通兴塑料公司,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1982年,华侨在该村建华南塑胶企业有限公司,建厂房7000平方米。1985年后,全镇20个村投资1200多万元新修混凝土路28条,长85公里,宽3~5米,与福厦公路、省泉南公路306道衔接。1988年,全镇安装程控电话总机9个,安装电话万部。1990年,后坑村建成长600米、宽5米的主干道一条,修建长200米、宽4米环村道一条。1991年,镇内地下明沟改为地下暗渠,总长18公里。1992年,翻建、扩建登丰、乌石、火炬、上村、新塘、龙岭、赤土、五星等8座小学,校舍焕然一新,每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新建火炬、上村等5所幼儿园,每所面积1000平方米。同时镇区内修建年供水量100万吨自来水厂1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输水管道10公里,农用地下暗渠18公里。建江南供水站,日供水量7000吨,同时新建商品贸易、汽配、机械配件街,开辟1公里长工业街,建成工业楼40幢,地下配有水电排污设施。
  三、北峰镇
  位于鲤城区西北部,东北部紧靠清源山,西南濒临晋江,西与南安市丰州镇接壤,北与双阳华侨农场交界。1992年辖20个村,全镇总面积24.4平方公里。
  民国期间,镇公所设在拒洪田奄村。1955年乡政府设在花园头,后几经变动,于1972年拆黄厝祠堂,改建大礼堂并建镇政府办公大楼3幢,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3287平方米。
  解放前,镇区内只有一条泉永道路(碎石土路),长5公里;农田灌溉靠人工水车提水,每遇旱灾要用人力挑水灌溉,遇水灾,大片良田被淹设,镇民深受其苦;镇内工商业萧条,仅有家庭作坊和小企业,有潘山榨油厂、碾米厂、豆干加工厂、灰厂。设备简陋,效率低。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泉永公路改铺混凝土路面,建西门、送客亭、潘山公路桥3座。50年代,在原塔后镇址,经北峰拒洪、群石、群峰、霞美、潘山、招峰村建环镇路,总长14公里,宽5~7米,80%的道路铺混凝土路面。50~70年代,修建农田水利水电设施,防洪排涝,改善农田灌溉,同时全镇20个村全部安装电灯照明。修建3.5万伏变电站1座;通讯程控电话模块局1座,装机容量5000门,开通电话1400门。
  镇内有乡镇企业480家,工业小区内有13个生产性建筑,主要有电子仪器、工艺陶瓷、五金机械、针织服装、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1990~1992年,投建工业大楼,面积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91幢,累计投资1亿多元。商业性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有专业市场4个。公共建筑有镇政府办公楼、邮电大楼、银行、医院、卫生院、医疗站、歌舞厅,建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15所、职业学校5所。
  四、东海镇
  位于鲤城区东南隅,为后渚港所在地,1992年辖12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7761人。民国期间,乡政府设在法石长埕村陈氏祠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解放后,乡人民政府设在东霞村东尾李宅,1951年迁至城东乡内山村,1956年迁至东海文兴村法石。1980年在法石建4层办公楼1幢,2层食堂楼1幢,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解放前,东海镇仅有简易碎石土路一条,房屋破旧,仅有几家杂货店和简陋工厂。解放后,随着乡镇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逐步改善,推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1958年兴建防洪堤土堤及法石董埭排水闸。1959年修建赤土、柯石、东海、东坑、大坪等9座水库,容量140万立方米。1962年全镇安装电灯照明,1963年修建平原水电站3台机组。1970~1973年,万亩平原渠自由灌溉,渠长3800米,分渠3000米,并建坂头、后亭等抽水站12台。1971年修建法石文兴邮电大楼1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980年兴建宝山、赤山、高溪电站,扬程60米,环山渠5000米,灌溉宝山、后亭农田。1992年有乌洲4层工业楼9幢,后埔村3幢4层工业楼,东海5层工业楼3幢,后厝4层工业楼1幢;修建浔埔市场大楼1幢,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浔埔通后厝达北星的环港公路3公里,云山、法石石砖路及后亭村庄公路等。
  东海镇是泉州市科技示范镇之一,建有科技信息站,配备电子计算机、传真机等,与泉州市科技信息中心联网。建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5所、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卫生室15个。至1992年,全镇有乡镇企业250家,“三资”企业25家,形成以电子、机械、化工、服装、食品、建材为主的多种行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同年创建匹克集团公司和精益集团公司。成片开发东宝、东滨、宝盖、云谷等工业区,占地1000多亩。在镇东南,由外商投资建设集工商业、旅游业、娱乐及住宅于一体的东海滨城,占地9平方公里。
  五、城东镇
  位于鲤城区东北部。1992年辖后埭、杏宅、塘西、院前、桥南、琯头、西福、庄任、新铺、新前、南埔、浔美、霞美、前头、埭头、东星、金屿、凤屿等18个中心村,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
  解放后40多年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发展很快。1979年企业数104家,利润12万元,税收70.41万元。1985年乡镇企业62家,利润20万元,税收130万元,工农业产值2925万元。1992年乡镇企业220家,利润1843.6万元,税收514万元。工农业产值1.55亿元,比1991年增长38.4%。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建群生、草邦、炎坝水库3座,蓄水量均在百万立方米以上;新建容量9000千瓦的变电站1座;沿洛阳江口海岸构筑防洪堤长10公里,营造防护林12公里。公共建筑有镇政府、邮电支局、卫生院、医院、村医疗所、影剧院、文化中心站、歌舞厅、老人活动室及大学1所、中学2所、小学15所、幼儿园18所;生产性建筑主要有汽车配件、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机械铸造、石木雕工艺、印刷、针织缝纫、通讯设备、电动工具,饲料加工、纸箱加工等厂;住宅建筑8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22平方米。
  六、清源农场
  位于城区北门外清源山下,1960年1月建立。全场占地面积7420亩,1978年场内设5个大队、13个生产队,总人口532人,耕地面积140亩,粮食总产98.85吨,人均186公斤。有5家场办企业,工农业总产值24.97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农场发展工商企业。1985年有场办工业10家,场办商业4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场耕地68亩,粮食总产53.41吨,场办工业7家,出口产品13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2.01万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浮桥镇
相关地名
江南镇
相关地名
北峰镇
相关地名
城东镇
相关地名
东海镇
相关地名
清源农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