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园
分类号: TU986.5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山公园位于威远楼北面,原为清代督署,后改为公园。园内有石狮、纪念碑群等景点,常有书画展、影展、花展和文艺调演等活动。青年乐园原为施琅的“芳草园”,后被占为他用,1986年泉州市政府决定收回土地,在原址建儿童乐园。东湖公园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原为唐贞元年间刺史席相令浚湖修建的园林,后淤积,明末清初淤泥汇聚湖中,逐渐形成七岛,称七星墩。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公园,重建东湖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诗画室廊,园内分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工人文化宫位于文庙建筑群东面,九一路西端南侧,整治百源川池,环池砌石岸,岸边垂柳丝丝,于工人影剧院前广场铺水泥地板等。百源川池中配设游船。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公园

内容

一、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威远楼北面。原址为清代督署。民国20年(1941年)辟建为公园。初建时无围墙。园正中有石狮一尊,石狮后为纪念碑群:有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群周围为广场,植有20多株古榕树,景点有“飞凤落池”、“拱胜楼”、“六角亭”,周围辟有迂回小道,道旁植凤凰木。50年代园内广场辟为足球场。纪念碑及亭俱废。1957年建围墙,1960年建灯光球场。1986年改为人民体育场。
  1989年,对复建威远楼、体育场统一规划,设花坛绿地,植树种草,铺步行道,上设有石桌椅,供晨练、消夏的人们观景休息所用。威远楼、体育场常有书画展、影展、花展和文艺调演等活动。
  二、青年乐园
  青年乐园位于新门街通津桥南、新华路南段西侧。原址为清靖海侯施琅的“芳草园”(四大游园之春园)。1955年由泉州人民政府改建为青年乐园,占地100多亩。园内芳草如茵,花木茂盛。建有假山池亭,铺设迂回小道,设桌椅,建拱桥。园中建有游泳池和儿童游乐场。1958年开放,日游人达2000多次。“文化大革命”中,占为他用。
  198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收回被占用的土地,在青年乐园原址建儿童乐园。于1989年规划,并成立筹备处。
  三、东湖公园
  东湖,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湖水澄碧,青山环绕,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并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为欧阳詹等8秀才赴考饯行,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亭,称“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刘颖、颜颐仲两度疏浚,积湖泥为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复浚并修斗门,铺设石径,积其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元朝东湖淤积益甚,至明初淤泥汇聚湖中。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复存在。
  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公园为风格独特的综合性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诗画室廊,公园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公园于1991年动工,共投资人民币2000多万元。但因福厦公路穿过东湖原址,故复建规模不及其半。
  四、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位于文庙建筑群东面,九一路西端南侧。百源川池原为调节水池,池东原有李氏祠堂一座,匾曰:“榕桥世第”,其周围颓屋荒野、杂草丛生。放生池畔尚有潮音和百源宫,今已作他用。50年代,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池东建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图书馆。整治百源川池,环池砌石岸,岸边垂柳丝丝,池东南角处建木构八角亭,架平板石桥相通,后改为九曲桥。于工人影剧院前广场铺水泥地板,图书馆周围修有花坛,以冬青为篱,花圃、绿地边置有石桌椅,东侧建有露天舞池,环文化宫步行道铺水泥路面、土石路面。1980年,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西侧建有3层服务大楼和4层文艺大楼,并配备各种业余活动设施。1986年,拆原有文化宫小礼堂建3层文艺综合楼,有电子游艺厅、音乐歌舞厅。在百源川池中配设游船。1990年后,工人文化宫纵横交错的步行道铺水泥或石砖路面,道旁栽种合欢、玉兰、芒果;7片绿地具以冬青分篱,其间点缀有古榕、棕榈、雪松、蒲葵、罗汉松等。增建儿童乐园、旱冰场、健身房。百源川池文化宫是城区游览观赏胜地,节假日更是游人济济。
  附:私家园林
  唐代以来,常有官宦豪富之家修建各种类型的私家园林。明书法家张瑞图为多处宅园书“城市山林”之匾褒之。著名的有南园、金池园、蒲家花园及施琅的“芳草园”、“苑斋”、“东园”和“松石山馆”四大游园等。解放后,逐渐废圮。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惜之,著《泉州古园林钩沉》,收录123处之多。
  南园位于鹦哥山南承天寺内。原为郡治内之花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建。园内有楼台亭榭,凿井开池,栽榕育花。后舍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称承天寺。
  金池园位于东街北侧,西起相公巷,东至金池巷一带。为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府第之花园。园内有“银台金池”,银台种梅,金池植莲。
  蒲家花园为宋末元初福建市舶司提举、元福建行省中书左丞浦寿庚的府第园林。位于今义全后街至大隘门一线以东,直至新罗城壕,面积约0.5平方公里。园内有七八个池塘构筑亭台轩榭,是当时泉州城最大的私家园林。
  施琅四大游园清代靖海侯施琅晚年在泉州城内修建“芳草园”、“苑斋”、“东园”、“松石山馆”四大游园,寓春、夏、秋、冬游赏之意。
  芳草园(春园)在通津桥南,门北向,通新门街,木质牌楼,门额题“阳春烟景”。芳草园后为崇正书院,民国后废。1955年改建为青年乐园。
  苑斋(夏园)在今晋光小学。额题“苑斋”,与承天寺山门相毗邻。清光绪末,苑斋让与清源书院,民国间曾作晋江县建设局办公之所。民国17年改为晋江公学(后改为晋光小学)。
  东园(秋园)在今泉州农业学校西北隅。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崇正书院,民国时改为民生农校,解放后改为泉州农校。
  松石山馆(冬园)位于东园之东,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该馆清光绪间改为崇正学院,民国间辟为民生农校,解放后为泉州农校所用。景俱废。
  今尚可见有五处:1.晋光小学内一处;2.玉犀巷鲤城区政协内“梅花石”景;3.县后街泉州卫生学校内一处;4.开元寺东塔侧、集通政巷、会通巷三家官家,商家之私家园林之石;5.南门金刚巷陈国珍宅园(《女画家张玉良》电视剧取为内景)。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中山公园
相关专题
青年乐园
相关专题
东湖公园
相关专题
工人文化宫
相关专题
南园
相关专题
金池园
相关专题
蒲家花园
相关专题
施琅四大游园
相关专题
芳草园(春园)
相关专题
苑斋(夏园)
相关专题
东园(秋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