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景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景区建设
分类号:
TU984.181
页数:
5
页码:
193-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景区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双髻山景区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景区建设
内容
一、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清源山位于城区北郊3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系戴云山余脉,为花岗岩体剥蚀地貌,山峰秀丽,怪石嶙峋,岩穴幽秘,流泉清洌。
清源山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解放后,景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1979年以后,对清源山风景区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管理和开发建设。成立清源山风景区管理处,对被破坏的景观进行维修,新开发一批风景点,修建餐厅、商店,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业。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扩大至灵山、九日山(南安境内)。
(一)清源山景区建设
清源山分中、右、左三峰,有36岩洞,经历代修建有书轩院室10处,寺庙宫观39处,亭台楼阁66处,还有大量石雕石刻。现存寺庙8处,摩崖石刻近400方,大型石雕6处8尊,石构仿木建筑2处。
1.中峰
中峰又名中台,为清源山主峰。有岩洞4处。
清源上洞又名纯阳洞、蜕岩、蜕骨岩、裴仙岩。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有裴姓道人在此修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解元李光缙于此读书,吏部郎中林孕昌于此讲学。旧有建筑自东而西为魁星阁、佛视殿、檀樾祠、裴仙祠、三公祠、僧房。今已破败不堪,亟待修复。现存石刻有“出世清真”、“有仙则名”、“蜕岩”、“栖碧”等;匾额“清源洞”、“第一洞天”、“蓬莱”;楹联石刻“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清含万象朝罗紫,源俯双流带笋浯”等。明何乔远书刻的《纪德碑》尚立于第二山门内。旧有千峰紫翠亭、望仙亭、大士亭等,均废。
西洞天位于裴仙岩之西。明林孕昌建。原有朋来轩、偕乐亭等,久废。
清源下洞位于蜕岩下。旧有紫极宫、光孝观、卧云亭、观海亭、藜杖泉等,均废。今存龙井、练胆石、虎乳泉及“仙灵山名”、“君恩山重”、“云腾”、“灵源阁”等摩崖石刻。
紫泽洞位于三峰交汇处。唐蔡如金、五代谭峭、明董伯华俱在此修练道术。旧有紫泽宫、喜雨亭等,均废。现存有石刻“紫泽洞天”、“三教同游碑刻”等。
2.左峰
纯阳洞南左为左峰。山脉连绵直至城东。主要山峰有泰嘉山、五台屋山、天柱峰、倒旗峰、五台峰、舟峰、凤山,有22岩洞。
东岩左峰之巅。旧有裴道人修炼之海潮室、石刻“清源福地”等。60年代挖防空洞时炸毁。
遵岩又名星台岩、百丈坪。因宋高僧释可遵居此而得名。明嘉靖间散文名家王慎中曾在此读书。故其别号遵岩居士,著《遵岩先生集》。俞大猷少时常在此习武。巨石坦平如砥,面积约2000平方米。明万历年间泉州知府姜志札书“百丈坪”于岩上。原有石塔废圮。
半岭岩位于遵岩南约1公里。原有半岭寺,白云满地亭等建筑,久废。现存“泉南佛国”摩崖石刻。
大道岩位于半岭岩东南约200米处。又名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有名大道者居此修炼。现存“白云洞”石刻及石臼、石盆等物。
泰嘉岩位于大道岩东南300米处。地势平坦开阔,明侍郎顾珀结庐读书处。旧时建有“新山书院”。宋绍兴间僧灵源建有灵源庵,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自得重建,改称泰嘉寺,久废。现存“灵源洞”石刻。
寒山岩旧志载位于半岭岩北。今无考。但石刻“寒山岩”却在瑞像岩,不知何故。
栖霞岩位于寒山岩南半里许。旧有香飘不动亭,早废。
巢云岩位于半岭岩西约300米处。明詹仰庇隐居于此。郡守为建巢云书院。邑令叶春及题“高士峰”于悬崖。黄光昇刻石“青天白日”。
碧霄岩位于不易岩南约200米处。分上、下两岩。上碧霄有一线天,石刻“透碧霄”,宋林奭书大“寿”字,1991年新镌“伏虎僧”浮雕等胜迹。“寻南误入”亭,久废。下碧霄又名日休岩,头陀岩。今存“吴头陀岩”石刻。有“三世佛”浮雕镌于岩壁,又名三瑞岩。碧霄岩为现代高僧广钦和尚修炼处,居此长达13年。后去台湾。1971年广钦和尚在台徒众捐资重修胜迹,现寺岩焕然一新。
瑞像岩位于碧霄东南约150米处,天柱峰北侧,面对罗汉峰。宋元祐二年(1087年)林道主持修建。明成化、清嘉庆时均重修。于天然悬崖镌雕释迦牟尼立像一尊。并建仿木石构堂屋以避风雨。今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位于五台峰南偏西山腰,后茂村东上约500米。传为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之山。又传宋李邴隐此,朝恩四及,故名。赐恩岩古迹遍布,且地近城区,历来为文人雅士登临吟诗及平民百姓朝觐行香之胜地。现存建筑有一列庙宇,面西,自北而南为许氏宗祠、功德堂、观音殿及僧舍。观音殿供奉白衣观音,像为天然岩石雕成。楹联石刻为著名思想家李贽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寺前有树龄700余年的樟树一棵。寺后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特别是诗刻有22方36首,为全山之最。擘窠大字“鸢飞鱼跃”气势非凡,为清福建提督马负书所书。“山海奇会”石刻位于山鞍部,有现代高僧转尘塔墓。岩旧有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耸翠亭、高明亭、邀月石等胜迹,皆废。
虎岩位于赐恩岩后,亦名大休岩,为天然石室。五代时僧守息居此,传能驯虎,故名。唐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于此。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张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万历间,詹裔孙深、深子模先后重建,称为欧阳书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詹之后人芳馨复加修葺,今废。存有摩崖石刻“高山仰止”等多处。
其他还有片瓦岩、妙觉岩、狮岩、龟岩、中岩、下岩、舟峰岩、势至岩、梅岩、木龙岩及凤山等胜迹。
3.右峰
中峰西偏南约700米处为右峰之巅。与东岩对峙,名西岩。领右峰6岩洞。
南台岩即西岩。为右峰最高岩洞。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僧白云居此修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僧惠禧复凿山垒石,建楼筑室。嘉靖年间(1522~1566年)推官谭铠建凌虚亭、廊然楼、思乐亭。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兵宪杨际会重建精庐。崇祯六年(1633年)林孕昌筑颉云亭、访贤亭、未亭、君子斋。清初楼亭俱废。南台为诸宗教相安之地。清时面南一列屋宇分别为儒、释、道所分管之魁星阁、佛祖殿和三清殿。今建筑仅佛祖殿残存,其余皆废。南台多悬崖峭壁,历代题刻比比皆是,现存有“出岫无心”、“水石名区”、“天子万寿”、“绝壁遏云”、“南山有台”、“如此江山”、“空中台阁”等题字及碑记、诗刻数十方。
弥陀岩位于南台岩南下1300米处,擎珠峰下。因山状似象,又称象山岩,寺岩始建年代无载,但从唐徐寅咏弥陀瀑布诗句推测,当时即有寺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由金陵僧觉成主持重修,易殿以石,建石塔,妆阿弥陀佛金身。石室下方原有佛殿、禅室、客堂、报恩堂、厨房等一系列建筑,金碧辉煌、香火鼎盛。“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被摧毁。旧有对泉亭久废。1981年修建临时竹构亭廊。现存胜迹有摩崖石刻“一啸台”、“寻佛径”、大“佛”字等。
弘一法师舍利塔位于弥陀岩西下200余米处,西向。仿木石构建筑,有现代题刻多方。
木龙岩弥陀岩南下方。相传有古木根蜿蜓如龙,上有木龙室,明正统、成化间两次修建,清时已废,现无遗迹。
千手岩又名观音岩。位于弥陀岩西下方约200米处。有千手寺、供奉千手观音。殿中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像。寺前有300余年马尾松一棵,状如张臂迎客。有1957年建的纪念现代弥陀寺常住女居士高本贤的慈晖亭。管理处成立后建有振衣亭和服务楼“石中居”、山门、售票亭、展览厅等。从妙觉岩移来的摹元米芾手迹的“第一山”碑立于小桥流水旁。
清泰岩位于千手岩西南下方百米处,俗称“清莱岩”,为明丁衍夏隐居处。旧有来鹤亭、云浮亭、瞻亭。久废。现存有剑潭,潭边岩石有铸剑刻石和“泰清隐君云庐”石刻。1990年建有停车场、画廊、小卖部。
老君岩位于南台岩东南下方山麓,清泰岩西约300余米处。原名羽仙岩。因有北宋时雕刻的大型老君坐像而得名。雕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原有石构殿堂,不知毁于何时。旧志载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有元元洞、六老峰,今均难考。现老君岩修建一新,游人不绝。
(二)灵山景区建设
灵山景区位于鲤城区东部,距城区2公里。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墓园和景区。1987年纳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圣墓、元代阿拉伯文石碑、明代郑和行香碑、风动石、伊斯兰教徒墓群等。
圣墓位于灵山南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高徒“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葬于此地。他俩是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到泉州传教并客死于泉州的。陵墓于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均有重修。解放后,多次整修。陵墓面南,墓亭前依山势建三级平台,一、二级平台中为石台阶、石甬道,两侧为草坪,前有石扶栏。第三级平台台阶在两侧呈曲尺形,左右对称,南面设石扶栏,平台为草坪,墓亭为卷棚歇山式仿木石构,亭中并列二墓,系用花岗石雕成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石盖墓,墓廊为仿木石构,十柱九间左右对称,中部三间屋盖。石廊构件古朴,有饰纹。
阿拉伯文石碑在墓廊正中,嵌于廊壁,石质为辉绿岩,碑为元至治二年(1322年)穆斯林集体重修圣墓时所立。
郑和行香碑嵌于墓廊东侧廊壁。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派使者前来行香,立碑纪事。
风动石位于灵山南麓,圣墓前方西侧,为重达数十吨的天然巨石。此石历经无数次地震、台风的袭击却依然如故,但只要一人抵推或徐风吹来,它就会微微晃动,因而人称风动石。石面有泉州知府周道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书刻“碧玉毬”,此石可谓天然约处,神机少妙,故“玉毬风劲”是泉州八大景之一。
伊斯兰教徒墓群分布于圣墓周围的苍松翠柏间,多为石棺,宋、元、明各代皆有。
二、双髻山景区
双髻山位于鲤城区北郊,地处马甲镇与河市镇交界处,山因双峰并峙,远望犹如双髻而得名。因山中有道教庙宇“丰山洞”,祀何氏九仙,因而又称丰山,仙公山。
双髻山岩崖陡立,主峰海拔758.5米,与山下温差有5℃。春夏二季,云雾缭绕,有“双髻云海”之胜。秋冬时节,天高云淡,由于山下荷潭水库折射,黄昏时分的“夕阳沉江”和皓月下的“荷潭印月”,令人流连忘返。
双髻山在南朝齐(479~502年)就建有道教岩宇,宋代理学家朱熹赋诗道:“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流定自出天河。”以后,佛教和儒教相继在此创建白水岩和朝天阁,形成三教并存于一山的格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髻山的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许多石刻、木刻和匾额毁于一旦。1983年,山上设立管理处,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整修。1990年,市、区有关部门与马甲镇政府对双髻山建设进行规划,分期实施。1990年建成全长6.87公里的盘山公路,各种车辆可驶至山顶停车场。山上建有餐厅、茶座、小卖部和旅社。1992年10月,省、区及马甲镇人民政府投资270万元,改建盘山路,铺筑路宽5米的水泥路面。
山上古迹有朝天阁、仙井、仙足迹、仙棋盘、仙排格、出米岩、观日岩、杨梅洞,还有石刻木刻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清源山
相关专题
中峰
相关专题
清源上洞
相关专题
西洞天
相关专题
清源下洞
相关专题
紫泽洞
相关专题
纯阳洞
相关专题
东岩
相关专题
遵岩
相关专题
半岭岩
相关专题
大道岩
相关专题
泰嘉岩
相关专题
寒山岩
相关专题
栖霞岩
相关专题
巢云岩
相关专题
碧霄岩
相关专题
瑞像岩
相关专题
赐恩岩
相关专题
虎岩
相关专题
南台岩
相关专题
弥陀岩
相关专题
弘一法师舍利塔
相关专题
木龙岩
相关专题
千手岩
相关专题
清泰岩
相关专题
老君岩
相关专题
灵山景区
相关专题
圣墓
相关专题
阿拉伯文石碑
相关专题
郑和行香碑
相关专题
风动石
相关专题
伊斯兰教徒墓群
相关专题
双髻山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