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园林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2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园林绿化
分类号: TU986.3
页数: 10
页码: 192-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园林绿化的情况。其中包括城区绿化、景区建设、公园、古树名木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园林绿化

内容

鲤城区自古以来,自然风景优美。位于城区北郊的清源山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境内的灵山圣墓、紫帽山、双髻山等也都是遐迩闻名的风景区,幽美的环境,古老的寺院,以其自然、古朴吸引着四方游人。城区公园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清代督署处修建的中山公园,设施简陋。解放后,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园林绿化建设,政府多次修建、扩建风景区,规划筹建东湖公园,同时号召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绿化城市,栽植行道树,工厂、机关、部队、学校、住宅新村庭院绿化蔚成风气。1992年,鲤城区绿化面积264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1.1%。
  第一节 城区绿化
  一、道路绿化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留从效扩城时植刺桐树环绕。宋代,蔡襄任泉州知州时,于官道植松,并于谯门至戟门种植榕树,明清也于道旁植树。解放后,对城区和近郊道路的绿化进行规划。道路绿化一般选用乡土树种,引进部分热带、亚热带树种,主要有天竺桂、刺桐、芒果、榕树、木柿、凤凰木、棕榈、木麻黄等。道路绿化分别种植不同树种。1959年新华路原植木麻黄改种芒果树。1962年,沿环城路两侧主要种植木麻黄、大叶榕、银桦树,间植龙眼、芒果、蕃石榴。1962~1965年,绿化城郊,于东门沿福厦路两侧至瑞峰山栽桉树、木麻黄,西门沿泉德公路两侧至金鸡水闸,种植木棉树,从浮桥起沿公路两侧至华侨塑料厂,种植按树;顺济桥尾沿福厦公路植桉树。至1966年,市区主要街道绿化59条,总长40.6公里,植树1.8万株,绿地面积7.11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栽树绿化工作一度中断。1983~1992年,栽植行道树的街道主要有温陵路,树种以芒果为主,间植凤凰木、扶桑;泉秀路,树种以刺桐为主,间种龙眼;通淮路、东湖路、堤后路、一峰书路(学府路)全部栽植刺桐树;百源路栽植刺桐和广玉兰。1992年,全区道路绿化114条,总长48.5公里。
  二、庭院绿化
  城区单位庭院绿化,早在唐代清源衙内,就有引种国外的鹰爪兰、菩提、佛桑以及北方牡丹等珍卉佳木。宋乾道五年(1169年),知州王十朋建贡院,院中遍植桂树,号称“万桂”。明清督署内,移植高枫、榕树、杂莳、芭蕉、丛竹及藤箩等。民宅庭院也栽果种花,培植观赏木、盆景等美化环境。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关、学校、工厂、民宅等辟公共绿地,植草坪,建绿篱,立花坛,栽植花木,培育各种艺术造型盆景,绿化环境普遍展开。“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场所、民宅、庭院绿化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美化、绿化环境蔚成风气,机关、厂矿、院校、部队绿地发展较快,居民住宅区的绿化不仅植树、栽花、种草坪,而且修建小花园、小绿地。在新建和改建住宅小区建设中按城市规划要求留有绿地植树种草,先后建设的金山、刺桐、前坂、霞淮等新村与新建的住宅均实现绿化规划,美化城市,清净空气,丰富市民生活。1986年12月,鲤城区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第二节 景区建设
  一、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清源山位于城区北郊3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系戴云山余脉,为花岗岩体剥蚀地貌,山峰秀丽,怪石嶙峋,岩穴幽秘,流泉清洌。
  清源山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解放后,景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1979年以后,对清源山风景区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管理和开发建设。成立清源山风景区管理处,对被破坏的景观进行维修,新开发一批风景点,修建餐厅、商店,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业。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扩大至灵山、九日山(南安境内)。
  (一)清源山景区建设
  清源山分中、右、左三峰,有36岩洞,经历代修建有书轩院室10处,寺庙宫观39处,亭台楼阁66处,还有大量石雕石刻。现存寺庙8处,摩崖石刻近400方,大型石雕6处8尊,石构仿木建筑2处。
  1.中峰
  中峰又名中台,为清源山主峰。有岩洞4处。
  清源上洞又名纯阳洞、蜕岩、蜕骨岩、裴仙岩。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有裴姓道人在此修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解元李光缙于此读书,吏部郎中林孕昌于此讲学。旧有建筑自东而西为魁星阁、佛视殿、檀樾祠、裴仙祠、三公祠、僧房。今已破败不堪,亟待修复。现存石刻有“出世清真”、“有仙则名”、“蜕岩”、“栖碧”等;匾额“清源洞”、“第一洞天”、“蓬莱”;楹联石刻“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清含万象朝罗紫,源俯双流带笋浯”等。明何乔远书刻的《纪德碑》尚立于第二山门内。旧有千峰紫翠亭、望仙亭、大士亭等,均废。
  西洞天位于裴仙岩之西。明林孕昌建。原有朋来轩、偕乐亭等,久废。
  清源下洞位于蜕岩下。旧有紫极宫、光孝观、卧云亭、观海亭、藜杖泉等,均废。今存龙井、练胆石、虎乳泉及“仙灵山名”、“君恩山重”、“云腾”、“灵源阁”等摩崖石刻。
  紫泽洞位于三峰交汇处。唐蔡如金、五代谭峭、明董伯华俱在此修练道术。旧有紫泽宫、喜雨亭等,均废。现存有石刻“紫泽洞天”、“三教同游碑刻”等。
  2.左峰
  纯阳洞南左为左峰。山脉连绵直至城东。主要山峰有泰嘉山、五台屋山、天柱峰、倒旗峰、五台峰、舟峰、凤山,有22岩洞。
  东岩左峰之巅。旧有裴道人修炼之海潮室、石刻“清源福地”等。60年代挖防空洞时炸毁。
  遵岩又名星台岩、百丈坪。因宋高僧释可遵居此而得名。明嘉靖间散文名家王慎中曾在此读书。故其别号遵岩居士,著《遵岩先生集》。俞大猷少时常在此习武。巨石坦平如砥,面积约2000平方米。明万历年间泉州知府姜志札书“百丈坪”于岩上。原有石塔废圮。
  半岭岩位于遵岩南约1公里。原有半岭寺,白云满地亭等建筑,久废。现存“泉南佛国”摩崖石刻。
  大道岩位于半岭岩东南约200米处。又名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有名大道者居此修炼。现存“白云洞”石刻及石臼、石盆等物。
  泰嘉岩位于大道岩东南300米处。地势平坦开阔,明侍郎顾珀结庐读书处。旧时建有“新山书院”。宋绍兴间僧灵源建有灵源庵,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自得重建,改称泰嘉寺,久废。现存“灵源洞”石刻。
  寒山岩旧志载位于半岭岩北。今无考。但石刻“寒山岩”却在瑞像岩,不知何故。
  栖霞岩位于寒山岩南半里许。旧有香飘不动亭,早废。
  巢云岩位于半岭岩西约300米处。明詹仰庇隐居于此。郡守为建巢云书院。邑令叶春及题“高士峰”于悬崖。黄光昇刻石“青天白日”。
  碧霄岩位于不易岩南约200米处。分上、下两岩。上碧霄有一线天,石刻“透碧霄”,宋林奭书大“寿”字,1991年新镌“伏虎僧”浮雕等胜迹。“寻南误入”亭,久废。下碧霄又名日休岩,头陀岩。今存“吴头陀岩”石刻。有“三世佛”浮雕镌于岩壁,又名三瑞岩。碧霄岩为现代高僧广钦和尚修炼处,居此长达13年。后去台湾。1971年广钦和尚在台徒众捐资重修胜迹,现寺岩焕然一新。
  瑞像岩位于碧霄东南约150米处,天柱峰北侧,面对罗汉峰。宋元祐二年(1087年)林道主持修建。明成化、清嘉庆时均重修。于天然悬崖镌雕释迦牟尼立像一尊。并建仿木石构堂屋以避风雨。今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位于五台峰南偏西山腰,后茂村东上约500米。传为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之山。又传宋李邴隐此,朝恩四及,故名。赐恩岩古迹遍布,且地近城区,历来为文人雅士登临吟诗及平民百姓朝觐行香之胜地。现存建筑有一列庙宇,面西,自北而南为许氏宗祠、功德堂、观音殿及僧舍。观音殿供奉白衣观音,像为天然岩石雕成。楹联石刻为著名思想家李贽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寺前有树龄700余年的樟树一棵。寺后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特别是诗刻有22方36首,为全山之最。擘窠大字“鸢飞鱼跃”气势非凡,为清福建提督马负书所书。“山海奇会”石刻位于山鞍部,有现代高僧转尘塔墓。岩旧有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耸翠亭、高明亭、邀月石等胜迹,皆废。
  虎岩位于赐恩岩后,亦名大休岩,为天然石室。五代时僧守息居此,传能驯虎,故名。唐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于此。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张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万历间,詹裔孙深、深子模先后重建,称为欧阳书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詹之后人芳馨复加修葺,今废。存有摩崖石刻“高山仰止”等多处。
  其他还有片瓦岩、妙觉岩、狮岩、龟岩、中岩、下岩、舟峰岩、势至岩、梅岩、木龙岩及凤山等胜迹。
  3.右峰
  中峰西偏南约700米处为右峰之巅。与东岩对峙,名西岩。领右峰6岩洞。
  南台岩即西岩。为右峰最高岩洞。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僧白云居此修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僧惠禧复凿山垒石,建楼筑室。嘉靖年间(1522~1566年)推官谭铠建凌虚亭、廊然楼、思乐亭。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兵宪杨际会重建精庐。崇祯六年(1633年)林孕昌筑颉云亭、访贤亭、未亭、君子斋。清初楼亭俱废。南台为诸宗教相安之地。清时面南一列屋宇分别为儒、释、道所分管之魁星阁、佛祖殿和三清殿。今建筑仅佛祖殿残存,其余皆废。南台多悬崖峭壁,历代题刻比比皆是,现存有“出岫无心”、“水石名区”、“天子万寿”、“绝壁遏云”、“南山有台”、“如此江山”、“空中台阁”等题字及碑记、诗刻数十方。
  弥陀岩位于南台岩南下1300米处,擎珠峰下。因山状似象,又称象山岩,寺岩始建年代无载,但从唐徐寅咏弥陀瀑布诗句推测,当时即有寺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由金陵僧觉成主持重修,易殿以石,建石塔,妆阿弥陀佛金身。石室下方原有佛殿、禅室、客堂、报恩堂、厨房等一系列建筑,金碧辉煌、香火鼎盛。“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被摧毁。旧有对泉亭久废。1981年修建临时竹构亭廊。现存胜迹有摩崖石刻“一啸台”、“寻佛径”、大“佛”字等。
  弘一法师舍利塔位于弥陀岩西下200余米处,西向。仿木石构建筑,有现代题刻多方。
  木龙岩弥陀岩南下方。相传有古木根蜿蜓如龙,上有木龙室,明正统、成化间两次修建,清时已废,现无遗迹。
  千手岩又名观音岩。位于弥陀岩西下方约200米处。有千手寺、供奉千手观音。殿中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像。寺前有300余年马尾松一棵,状如张臂迎客。有1957年建的纪念现代弥陀寺常住女居士高本贤的慈晖亭。管理处成立后建有振衣亭和服务楼“石中居”、山门、售票亭、展览厅等。从妙觉岩移来的摹元米芾手迹的“第一山”碑立于小桥流水旁。
  清泰岩位于千手岩西南下方百米处,俗称“清莱岩”,为明丁衍夏隐居处。旧有来鹤亭、云浮亭、瞻亭。久废。现存有剑潭,潭边岩石有铸剑刻石和“泰清隐君云庐”石刻。1990年建有停车场、画廊、小卖部。
  老君岩位于南台岩东南下方山麓,清泰岩西约300余米处。原名羽仙岩。因有北宋时雕刻的大型老君坐像而得名。雕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原有石构殿堂,不知毁于何时。旧志载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有元元洞、六老峰,今均难考。现老君岩修建一新,游人不绝。
  (二)灵山景区建设
  灵山景区位于鲤城区东部,距城区2公里。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墓园和景区。1987年纳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圣墓、元代阿拉伯文石碑、明代郑和行香碑、风动石、伊斯兰教徒墓群等。
  圣墓位于灵山南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高徒“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葬于此地。他俩是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到泉州传教并客死于泉州的。陵墓于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均有重修。解放后,多次整修。陵墓面南,墓亭前依山势建三级平台,一、二级平台中为石台阶、石甬道,两侧为草坪,前有石扶栏。第三级平台台阶在两侧呈曲尺形,左右对称,南面设石扶栏,平台为草坪,墓亭为卷棚歇山式仿木石构,亭中并列二墓,系用花岗石雕成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石盖墓,墓廊为仿木石构,十柱九间左右对称,中部三间屋盖。石廊构件古朴,有饰纹。
  阿拉伯文石碑在墓廊正中,嵌于廊壁,石质为辉绿岩,碑为元至治二年(1322年)穆斯林集体重修圣墓时所立。
  郑和行香碑嵌于墓廊东侧廊壁。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派使者前来行香,立碑纪事。
  风动石位于灵山南麓,圣墓前方西侧,为重达数十吨的天然巨石。此石历经无数次地震、台风的袭击却依然如故,但只要一人抵推或徐风吹来,它就会微微晃动,因而人称风动石。石面有泉州知府周道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书刻“碧玉毬”,此石可谓天然约处,神机少妙,故“玉毬风劲”是泉州八大景之一。
  伊斯兰教徒墓群分布于圣墓周围的苍松翠柏间,多为石棺,宋、元、明各代皆有。
  二、双髻山景区
  双髻山位于鲤城区北郊,地处马甲镇与河市镇交界处,山因双峰并峙,远望犹如双髻而得名。因山中有道教庙宇“丰山洞”,祀何氏九仙,因而又称丰山,仙公山。
  双髻山岩崖陡立,主峰海拔758.5米,与山下温差有5℃。春夏二季,云雾缭绕,有“双髻云海”之胜。秋冬时节,天高云淡,由于山下荷潭水库折射,黄昏时分的“夕阳沉江”和皓月下的“荷潭印月”,令人流连忘返。
  双髻山在南朝齐(479~502年)就建有道教岩宇,宋代理学家朱熹赋诗道:“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流定自出天河。”以后,佛教和儒教相继在此创建白水岩和朝天阁,形成三教并存于一山的格局。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髻山的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许多石刻、木刻和匾额毁于一旦。1983年,山上设立管理处,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整修。1990年,市、区有关部门与马甲镇政府对双髻山建设进行规划,分期实施。1990年建成全长6.87公里的盘山公路,各种车辆可驶至山顶停车场。山上建有餐厅、茶座、小卖部和旅社。1992年10月,省、区及马甲镇人民政府投资270万元,改建盘山路,铺筑路宽5米的水泥路面。
  山上古迹有朝天阁、仙井、仙足迹、仙棋盘、仙排格、出米岩、观日岩、杨梅洞,还有石刻木刻等。
  第三节 公园
  一、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威远楼北面。原址为清代督署。民国20年(1941年)辟建为公园。初建时无围墙。园正中有石狮一尊,石狮后为纪念碑群:有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群周围为广场,植有20多株古榕树,景点有“飞凤落池”、“拱胜楼”、“六角亭”,周围辟有迂回小道,道旁植凤凰木。50年代园内广场辟为足球场。纪念碑及亭俱废。1957年建围墙,1960年建灯光球场。1986年改为人民体育场。
  1989年,对复建威远楼、体育场统一规划,设花坛绿地,植树种草,铺步行道,上设有石桌椅,供晨练、消夏的人们观景休息所用。威远楼、体育场常有书画展、影展、花展和文艺调演等活动。
  二、青年乐园
  青年乐园位于新门街通津桥南、新华路南段西侧。原址为清靖海侯施琅的“芳草园”(四大游园之春园)。1955年由泉州人民政府改建为青年乐园,占地100多亩。园内芳草如茵,花木茂盛。建有假山池亭,铺设迂回小道,设桌椅,建拱桥。园中建有游泳池和儿童游乐场。1958年开放,日游人达2000多次。“文化大革命”中,占为他用。
  198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收回被占用的土地,在青年乐园原址建儿童乐园。于1989年规划,并成立筹备处。
  三、东湖公园
  东湖,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湖水澄碧,青山环绕,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并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为欧阳詹等8秀才赴考饯行,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亭,称“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刘颖、颜颐仲两度疏浚,积湖泥为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复浚并修斗门,铺设石径,积其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元朝东湖淤积益甚,至明初淤泥汇聚湖中。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复存在。
  1987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湖,重建东湖公园,规划面积20.56公顷,公园为风格独特的综合性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诗画室廊,公园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公园于1991年动工,共投资人民币2000多万元。但因福厦公路穿过东湖原址,故复建规模不及其半。
  四、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位于文庙建筑群东面,九一路西端南侧。百源川池原为调节水池,池东原有李氏祠堂一座,匾曰:“榕桥世第”,其周围颓屋荒野、杂草丛生。放生池畔尚有潮音和百源宫,今已作他用。50年代,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池东建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图书馆。整治百源川池,环池砌石岸,岸边垂柳丝丝,池东南角处建木构八角亭,架平板石桥相通,后改为九曲桥。于工人影剧院前广场铺水泥地板,图书馆周围修有花坛,以冬青为篱,花圃、绿地边置有石桌椅,东侧建有露天舞池,环文化宫步行道铺水泥路面、土石路面。1980年,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西侧建有3层服务大楼和4层文艺大楼,并配备各种业余活动设施。1986年,拆原有文化宫小礼堂建3层文艺综合楼,有电子游艺厅、音乐歌舞厅。在百源川池中配设游船。1990年后,工人文化宫纵横交错的步行道铺水泥或石砖路面,道旁栽种合欢、玉兰、芒果;7片绿地具以冬青分篱,其间点缀有古榕、棕榈、雪松、蒲葵、罗汉松等。增建儿童乐园、旱冰场、健身房。百源川池文化宫是城区游览观赏胜地,节假日更是游人济济。
  附:私家园林
  唐代以来,常有官宦豪富之家修建各种类型的私家园林。明书法家张瑞图为多处宅园书“城市山林”之匾褒之。著名的有南园、金池园、蒲家花园及施琅的“芳草园”、“苑斋”、“东园”和“松石山馆”四大游园等。解放后,逐渐废圮。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惜之,著《泉州古园林钩沉》,收录123处之多。
  南园位于鹦哥山南承天寺内。原为郡治内之花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建。园内有楼台亭榭,凿井开池,栽榕育花。后舍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称承天寺。
  金池园位于东街北侧,西起相公巷,东至金池巷一带。为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府第之花园。园内有“银台金池”,银台种梅,金池植莲。
  蒲家花园为宋末元初福建市舶司提举、元福建行省中书左丞浦寿庚的府第园林。位于今义全后街至大隘门一线以东,直至新罗城壕,面积约0.5平方公里。园内有七八个池塘构筑亭台轩榭,是当时泉州城最大的私家园林。
  施琅四大游园清代靖海侯施琅晚年在泉州城内修建“芳草园”、“苑斋”、“东园”、“松石山馆”四大游园,寓春、夏、秋、冬游赏之意。
  芳草园(春园)在通津桥南,门北向,通新门街,木质牌楼,门额题“阳春烟景”。芳草园后为崇正书院,民国后废。1955年改建为青年乐园。
  苑斋(夏园)在今晋光小学。额题“苑斋”,与承天寺山门相毗邻。清光绪末,苑斋让与清源书院,民国间曾作晋江县建设局办公之所。民国17年改为晋江公学(后改为晋光小学)。
  东园(秋园)在今泉州农业学校西北隅。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崇正书院,民国时改为民生农校,解放后改为泉州农校。
  松石山馆(冬园)位于东园之东,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该馆清光绪间改为崇正学院,民国间辟为民生农校,解放后为泉州农校所用。景俱废。
  今尚可见有五处:1.晋光小学内一处;2.玉犀巷鲤城区政协内“梅花石”景;3.县后街泉州卫生学校内一处;4.开元寺东塔侧、集通政巷、会通巷三家官家,商家之私家园林之石;5.南门金刚巷陈国珍宅园(《女画家张玉良》电视剧取为内景)。
  第四节 古树名木
  城区内历代遗存下来的古树名木颇多。为保护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及纪念意义的古木和珍稀树种,1983年政府明文规定:对稀有名贵的树种和300年以上的古木,列为一类管理。3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古木和珍稀树种列为二类管理。经普查,城区列为一类管理的古木有43株,名贵的东璧龙眼5株;列为二类管理的古木有69株,珍稀树种有3株。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