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市容环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市容环卫
分类号:
R126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城区环境卫生差,影响居民健康。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重新组建环境卫生组织,发展环境卫生事业。1952年成立清道队和粪便管理处,负责清扫道路、垃圾收集及运输、粪便清运处理等。1977年开始制度化道路保洁,1984年泉州市区增建冲水式公厕15座。1992年,由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清扫主要干道,次干道、小街巷由居委会负责组织清洁工清扫保洁。
关键词:
鲤城区
公用事业
市容环卫
内容
民国以前,城区环境卫生由居民自理。民国时期,城区组建清道队,负责主要街道清扫和垃圾清运,小街巷环境卫生无人问津,垃圾成堆,蚊蝇四起,环境极差,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重新组建环境卫生组织,发展环境卫生事业。1952年,成立清道队和粪便管理处,负责清扫道路、垃圾收集及运输、粪便清运处理等。1956年,成立环卫处,清扫范围包括中山路、东街、西街、聚宝街、新门街、涂门街、打锡巷、南俊巷等。其他小街巷由街道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清扫。50年代,由政府拨款,改建维修旧公厕,附设居民倒粪点,公厕由环卫处每日清扫一次,定期消毒保洁。“文化大革命”期间,环境卫生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合理的规章制度不能执行,道路清扫时停时续,有些道路则无人清扫,公厕建设停顿。
1977年,城区道路保洁开始制度化,规定道路清扫每日早晚各一次,收集的垃圾由环卫工人分片运往垃圾转运场。1979年,陆续修建改造旧有公厕,加强粪便管理。1980年,中山路沿街设立垃圾箱、果皮箱200个。1982年,泉州市政府把公厕建设列为利民十项措施之一,由政府拨款翻建、新建石混结构的公厕54座,蹲位采用水磨石,并设排气筒和排气窗,扩大粪坑容量,安装自来水冲洗。豆生巷、群众戏院北门的公厕改建二层楼式,增加蹲位,工人文化宫公厕建园林式,与周围景观互相映衬。1983年,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花巷、庄府巷、打锡巷等设置造型别致的垃圾箱21个。
1984年,泉州市区增建冲水式公厕15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蹲位、地板铺设水磨石,墙壁隔板贴白瓷砖,安装自动冲水设备。粪尿经厌氧发酵作无害处理,排入下水道,达到无蝇、无蛆、少臭、保洁。
1992年,由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清扫主要干道,道路保洁面积54.5万平方米。次干道、小街巷由居委会负责组织清洁工清扫保洁。城区设垃圾转运场8个(半封闭式7个,露天站1个),垃圾处理场1个,公共厕所89座(其中水冲式50座),1154个蹲位,储粪点73个。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