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私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私房建设
分类号: TU712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的私人房产大部分建于解放前,以住宅为主,也有工房或店铺。住宅建筑形式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西晋开始历经多个时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风格。私人房产在城区迅速发展,自建自居的房屋多在原建筑基础上增建楼房。自1980年以来,私人集资建房热潮兴起,城区私人住房建筑面积逐年增加。
关键词: 鲤城区 房屋建设 私房建设

内容

鲤城区的私人房产,大部分是解放前建造的。主要以住宅为主体,有的也建有工房或店铺从事生产与经营。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衣冠士族南下,带来中原文化,住宅建设有厅堂、大小卧房和杂物间。唐久视元年(700年)迁州治于城区后,官宅府第和民宅民居,建筑上差异很大,府第于宅后构筑花苑,有的于宅外建山庄。贞元九年(793年)欧阳詹登科后,在西街甲第巷宅后堆土为山并筑亭台。民居则很简陋。
  五代王审知治闽,泉州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区私宅建设迅速发展。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发《营造法式》,规定民宅建筑不得使用斗拱、藻井、门屋,不得彩画梁枋。此后,民宅建设对中央厅堂立柱加高,左右配间立柱渐次减低,形成规整对称院落。
  南宋至元,有近百个国家(地区)商户抵泉贸易,有的建私房。明朝泉州地区民宅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形式,屋面作双坡顶带脊,脊端作燕尾吻,被称为“官式”大厝。
  今存著名宅第有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于城区万寿路的李贽故居二进三开间,前厅与两翼俱圮,仅存正厅宽6米,深9米,万字格窗,添屏板门。有的根据地形建房,一般以“三合院”或“手巾寮”厝为主。“三合院”于中轴建厅堂,两翼为卧房,厅前为天井,两侧为灶房;“手巾寮”厝,因地形宽度不足,纵深有余,一般建单开间。清沿用明朝“官式”大厝建筑,著名的有建于东街万厝埕的万正色宅,建于桂坛巷的老范志宅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阿苗(旅居菲律宾华侨)在亭店村建宅,占地1349平方米,平面布局以中轴线大厅为中心,两翼布局4个小巧玲珑的独立小庭院。类似杨宅,在江南镇树兜村楼下角有三座。
  清末民初,泉州地区小部分私房建筑吸收西式建筑形式,建别墅楼,楼外砌矮墙并立铁栅栏。大部分仍为“三开间”、“五开间”或“手巾寮”及四房看厅、三合院、单房独院等。民国时期,时行2~3层洋楼。解放前城区私房建筑面积92.89万平方米,人均住宅10平方米。
  解放后,城区私人建房不断增加,自建自居多是在原建筑基础上增建楼房,大多采用砖混、石混或砖石混结构。至1980年新建私人住房面积57.87万平方米。1980年以后,根据中央提出“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集体、私人四方面的积极性,走多渠道集资建房的道路”,于城区掀起个人集资建房热潮,一般建3~4层楼房,以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内外装修向中高档发展。1981~1990年城区私人住房建筑面积58.63万平方米,为1949~1979年30年私房建筑面积之和。至1992年底,城区私人住房面积共有139.13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