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性别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性别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鲤城今域人口性别比例基本是男性多于女性,但抗战时期因男性逃亡或隐匿户口,曾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解放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生育观念改变,人口性别构成趋于正常,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也出现不同的变化。
关键词: 鲤城区 人口 性别构成

内容

唐至清代,鲤城今域人口性别构成无考。民国时期,晋江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基本上是男性多于女性。民国26年(1937年)全县总人口682364人,男性357885人,占52.4%,女性324479人,占47.5%,性别比为110.29(女性为100,下同),是现有资料中人口性别比最高年份。抗战时期大量抽调壮丁,青壮年男子相继逃亡或隐匿户口,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民国31年总人口573201人,男性272900,占47.6%,女性300211,占52.37%,性别比为90.9,是现存资料中性别比最低年份。其余年份的性别比基本在103~108之间波动,高出正常值(95~102)上限1~6个百分点。
  民国时期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差异较大,幼儿和青少年(6~28岁)组性别比偏高,成年组(29~54岁)下降幅度较大,老年组(55岁以上)偏低,反映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局势动荡青壮年男性人口大量外出谋生的情况。
  解放后,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群众生育观念有较大改变,人口性别构成趋于正常,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1949~1978年基本保持女性多于男性的性别结构,但1954~1957年连续几年出现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1979~1992年又出现相同情况。部分受传统“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观念影响较深的群众弃女胎保男胎,溺弃女婴,生女婴不报户口,同时外省民工大量涌入,迁移人口以男性劳动力为主,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全区性别比例。
  解放后,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也出现不同的变化。低年龄组性别比居高不下,即男多于女。婚龄组60年代中期40岁以下男多于女,40岁以上女多于男;90年代以后则到60岁以上才出现女多于男的情况。老年组的性别比随年龄递增呈直线下降趋势。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