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民族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今域的源流、主要少数民族和姓氏。早期居民是七闽土著,后与古越族移民融合形成闽越族。汉族人陆续南迁,元代有大量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来到泉州。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和畲族。最早见诸记载的姓氏为陈姓,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51姓入闽,以后一部分居留泉州。
关键词:
鲤城区
人口
民族构成
内容
一、源流
鲤城今域的早期居民是七闽土著,后与古越族移民融合形成闽越族。秦汉以降,汉族人陆续南迁。三国以后,闽越人逐步汉化,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经过东晋、唐末和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汉族人口一直占据绝大部分。
唐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今域,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各民族人。元代,随蒙占军队而来的还有大量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元政府实施重用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和外国侨民),他们大部分是信奉伊斯兰教居民,所以泉州城在元代有“半回城”之称。
明初,政府对少数民族实施强制性的汉化政策,泉州发生排外浪潮,大部分西域人和外国侨民纷纷北归或回国,留下来的全都改用汉族姓氏,逐步放弃其民族的生活方式。永乐年间(1403~1424年),逐步放宽限制,促使泉州回族的形成。明永乐三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奉使到泉州,不再回国,赐姓世,成为泉州民族大家庭中有特殊意义的一部分。清代,有许多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和军队履职、驻防并居留泉州。民国时期,有大批泉州居民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与当地居民结婚,并带异族的配偶回国。
解放后,泉州各民族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为部分少数民族居民恢复民族成份,同时相当数量外省、市少数民族民众因打工务农、结婚嫁娶落籍鲤城区,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大的增长。1982~1990年,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943人,增长225.50%,高出汉族人口增长率的206个百分点。二、主要少数民族
回族唐代即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到泉州传教。宋元时期,居留鲤城今域的穆斯林达到极盛时期,有“半回城”之说。明初遭受排外浪潮的袭击,人数锐减。永乐年间(1403~1424年),逐步纠正强制少数民族汉化的政策,促使泉州回族的形成。清代至民国时期,民族隔阂的现象较为严重。解放初,泉州的回民有30户153人,主要居住在清净寺、东街周围;另有完全汉化的回民20户140人。在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帮助扶持下,回族得到较快发展,1961年全市有回民48户297人,1982年有回民1105人。1987年,恢复城东杏宅村、东海大坪村和开元街道东街郭姓居民回族成份。1990年,全区回民有4759人,占全区人口的0.96%
蒙古族元朝蒙古族进入泉州,元亡后大部星散,少数仍居留今域,1990年共有42人。
满族明代传入城厢。清代,又有不少满族人来泉州为官作宦,少数留居,后大部汉化,现有满族人口多数为近年恢复民族身份。1985年12月,市府认定鲤城粘氏58户425人为满族。
畲族鲤城区畲族有两支,一为明宣德七年(1512年)原住惠安的畲族因地方战乱,有一支迁徙马甲双髻山下;一为明末即聚居于丰山下的蓝、雷两姓。
续表
附:姓氏
鲤城今域最早见诸记载的姓氏为陈姓。“汉,陈寨,晋江人。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多愈。”(《泉州府志·方外))晋永嘉二年(308年),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8姓。南朝梁时,南安郡(今域时属南安郡)著名姓氏有黄、林、单、威、仇5姓。
唐初,今域除上述诸姓外,尚有周、袁、王、孙、蔡、乌、萧7姓。唐高宗时(650~683年),先后随陈政父子入闽的8000余名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将士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郡、金、种、耿、谢、薛、蒋、欧阳、司马、上官、司空、令狐84姓,其中一部分随前锋将许天正卫戍鲤城今域。另外,还有欧阳、李、谢、许、潘、傅、杨、吴、薛、康、张、万12姓。唐光启二年(886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王、陈、张、李、吴、蔡、杨、郑、谢、郭、曾、尤、许、傅、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马、董、薛、萧、卓、林、刘、黄、缪、姚、阮、赵、程、朱、严、邓、柯、吕、湛、虞、庚、邹、孟、戴、连等51姓入闽,以后一部分居留泉州。五代又有曾、方、谭、董、高、留、崔、杜、归、倪、夏侯11姓。宋代又有钱、苏、安、洪、韩、刘、梁、吕、石、朱、段、宋、郭、柯、赵、蓝、戴、储、童、侯、辜、庄、卓、颜、丁、力、徐、罗、公、章、夏、熊、申、屠、纪、史、魏、钟、施、孙、翁、邵、尤、唐、连、廖、彭、邓、赖、程、余、白、马、阮、范、聂、田、牟、诸葛等59姓。元代又有金、龚、粘3姓。
明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有安徽、江苏、河北、浙江等地军士驻扎泉州,卫百户以上将校有童(安徽含山)、高(江苏泰州)、方(河北广阳、山东滕县)、章(浙江鄞县)、郭(江苏崇明)、唐(江苏六合)、王(安徽六安、当涂、望江,湖北沔阳)、丁(湖北汉阳)、百(安徽开城)、张(安徽合肥、宿州、河北宝抵)、武(四川山后)、邓(福建沙县)、翟(江苏仪真)、聊(安徽合服)、何(安徽和州)、崔(湖南湘县)、徐(江苏邳州)、江(湖北蕲州)、汤(江苏江宁)、李(安徽滁州,江苏江都)、姚(江苏泰州)、杨(江苏丹徒)、蔡(安徽五河)、赵(山东商河)、泰(安徽定远、含山)、盛(河北东梁)、陈(安徽当涂,江苏仪真、高邮)、周(浙江鄞县),屈(河北东安)、金(浙江龙游)、俞(安徽霍丘)、郑(福建归化)、管(浙江武康)、石(籍贯未详)34姓。新出现的姓氏还有冯、顾、黎、常、贺、麦、邹、孟、任、曹、鲍、沙、柳、温、卢、陶、包、饶、桂、余、韦、项、伍、易、涂、汪、阎、穆、严、干、祖、邢、迭、世、富、弋、权、路38姓。清代又有封、盖、卜、车、裴、池、艾、游、练、鄞、商、诸、毛、祁、齐、尹、甘、伯、扈、骆、郝、凌、姜、欧24姓。
上述自西汉迄清代,出现于史志诸书的姓氏计78姓。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鲤城区人口源流
相关专题
鲤城区回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蒙古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满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畲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姓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