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今域的源流、主要少数民族和姓氏。早期居民是七闽土著,后与古越族移民融合形成闽越族。汉族人陆续南迁,元代有大量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来到泉州。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和畲族。最早见诸记载的姓氏为陈姓,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51姓入闽,以后一部分居留泉州。
关键词: 鲤城区 人口 民族构成

内容

一、源流
  鲤城今域的早期居民是七闽土著,后与古越族移民融合形成闽越族。秦汉以降,汉族人陆续南迁。三国以后,闽越人逐步汉化,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经过东晋、唐末和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汉族人口一直占据绝大部分。
  唐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今域,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各民族人。元代,随蒙占军队而来的还有大量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元政府实施重用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和外国侨民),他们大部分是信奉伊斯兰教居民,所以泉州城在元代有“半回城”之称。
  明初,政府对少数民族实施强制性的汉化政策,泉州发生排外浪潮,大部分西域人和外国侨民纷纷北归或回国,留下来的全都改用汉族姓氏,逐步放弃其民族的生活方式。永乐年间(1403~1424年),逐步放宽限制,促使泉州回族的形成。明永乐三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奉使到泉州,不再回国,赐姓世,成为泉州民族大家庭中有特殊意义的一部分。清代,有许多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和军队履职、驻防并居留泉州。民国时期,有大批泉州居民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与当地居民结婚,并带异族的配偶回国。
  解放后,泉州各民族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为部分少数民族居民恢复民族成份,同时相当数量外省、市少数民族民众因打工务农、结婚嫁娶落籍鲤城区,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大的增长。1982~1990年,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943人,增长225.50%,高出汉族人口增长率的206个百分点。二、主要少数民族
  回族唐代即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到泉州传教。宋元时期,居留鲤城今域的穆斯林达到极盛时期,有“半回城”之说。明初遭受排外浪潮的袭击,人数锐减。永乐年间(1403~1424年),逐步纠正强制少数民族汉化的政策,促使泉州回族的形成。清代至民国时期,民族隔阂的现象较为严重。解放初,泉州的回民有30户153人,主要居住在清净寺、东街周围;另有完全汉化的回民20户140人。在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帮助扶持下,回族得到较快发展,1961年全市有回民48户297人,1982年有回民1105人。1987年,恢复城东杏宅村、东海大坪村和开元街道东街郭姓居民回族成份。1990年,全区回民有4759人,占全区人口的0.96%
  蒙古族元朝蒙古族进入泉州,元亡后大部星散,少数仍居留今域,1990年共有42人。
  满族明代传入城厢。清代,又有不少满族人来泉州为官作宦,少数留居,后大部汉化,现有满族人口多数为近年恢复民族身份。1985年12月,市府认定鲤城粘氏58户425人为满族。
  畲族鲤城区畲族有两支,一为明宣德七年(1512年)原住惠安的畲族因地方战乱,有一支迁徙马甲双髻山下;一为明末即聚居于丰山下的蓝、雷两姓。
  续表
  附:姓氏
  鲤城今域最早见诸记载的姓氏为陈姓。“汉,陈寨,晋江人。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多愈。”(《泉州府志·方外))晋永嘉二年(308年),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8姓。南朝梁时,南安郡(今域时属南安郡)著名姓氏有黄、林、单、威、仇5姓。
  唐初,今域除上述诸姓外,尚有周、袁、王、孙、蔡、乌、萧7姓。唐高宗时(650~683年),先后随陈政父子入闽的8000余名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将士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郡、金、种、耿、谢、薛、蒋、欧阳、司马、上官、司空、令狐84姓,其中一部分随前锋将许天正卫戍鲤城今域。另外,还有欧阳、李、谢、许、潘、傅、杨、吴、薛、康、张、万12姓。唐光启二年(886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王、陈、张、李、吴、蔡、杨、郑、谢、郭、曾、尤、许、傅、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马、董、薛、萧、卓、林、刘、黄、缪、姚、阮、赵、程、朱、严、邓、柯、吕、湛、虞、庚、邹、孟、戴、连等51姓入闽,以后一部分居留泉州。五代又有曾、方、谭、董、高、留、崔、杜、归、倪、夏侯11姓。宋代又有钱、苏、安、洪、韩、刘、梁、吕、石、朱、段、宋、郭、柯、赵、蓝、戴、储、童、侯、辜、庄、卓、颜、丁、力、徐、罗、公、章、夏、熊、申、屠、纪、史、魏、钟、施、孙、翁、邵、尤、唐、连、廖、彭、邓、赖、程、余、白、马、阮、范、聂、田、牟、诸葛等59姓。元代又有金、龚、粘3姓。
  明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有安徽、江苏、河北、浙江等地军士驻扎泉州,卫百户以上将校有童(安徽含山)、高(江苏泰州)、方(河北广阳、山东滕县)、章(浙江鄞县)、郭(江苏崇明)、唐(江苏六合)、王(安徽六安、当涂、望江,湖北沔阳)、丁(湖北汉阳)、百(安徽开城)、张(安徽合肥、宿州、河北宝抵)、武(四川山后)、邓(福建沙县)、翟(江苏仪真)、聊(安徽合服)、何(安徽和州)、崔(湖南湘县)、徐(江苏邳州)、江(湖北蕲州)、汤(江苏江宁)、李(安徽滁州,江苏江都)、姚(江苏泰州)、杨(江苏丹徒)、蔡(安徽五河)、赵(山东商河)、泰(安徽定远、含山)、盛(河北东梁)、陈(安徽当涂,江苏仪真、高邮)、周(浙江鄞县),屈(河北东安)、金(浙江龙游)、俞(安徽霍丘)、郑(福建归化)、管(浙江武康)、石(籍贯未详)34姓。新出现的姓氏还有冯、顾、黎、常、贺、麦、邹、孟、任、曹、鲍、沙、柳、温、卢、陶、包、饶、桂、余、韦、项、伍、易、涂、汪、阎、穆、严、干、祖、邢、迭、世、富、弋、权、路38姓。清代又有封、盖、卜、车、裴、池、艾、游、练、鄞、商、诸、毛、祁、齐、尹、甘、伯、扈、骆、郝、凌、姜、欧24姓。
  上述自西汉迄清代,出现于史志诸书的姓氏计78姓。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鲤城区人口源流
相关专题
鲤城区回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满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畲族人口
相关专题
鲤城区姓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