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变动
分类号: C922
页数: 3
页码: 144-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人口自然变动的情况。其中包括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等。
关键词: 鲤城区 人口 自然变动

内容

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民国以前,人口再生产处于自然状态。在小农经济和家族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将人丁的繁衍和家族的延续作为扩大社会生产的动力,人口出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医疗保健水平低,朝代更迭,治乱兴替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短,人口自然变动呈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模式。
  唐至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口再生产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自然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南宋末至清初,泉州进入比较混乱时期。宋元之交的元军杀戮征战,元末色目人的战乱,明中叶长达十余年的倭祸和清初的迁界,都造成人口大量的损耗。清康熙以后,出现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泉州出现第二次人口高峰。清末民国时期,战乱灾荒绵绵不断,民不聊生,人口持续衰减,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晋江县人口锐减10万人左右。
  鲤城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356年内,就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113起。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很低,每次灾害降临,人口大量死亡。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旱饥民多殍”,正德二十三年大旱“民饿死者载路”,万历二年(1574年)洪水“濒溪民畜溺死无数”,清康熙三年(1664年)洪水“溺死甚众”。清末鼠疫、霍乱等恶性瘟疫传入鲤城今域,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晋江县首次发现鼠疫至1949年的50年间,鼠疫、霍乱连年流行,死亡人数不下几十万人。
  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消灭鼠疫、霍乱和天花等瘟疫,建成防洪堤,消除为患千年的水害,人口死亡率下降,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提高。1949~1963年人口出生率平均在36.47%~29.68%之间,人口增长模式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962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成效不大。1972年以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的势头得到控制,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39%。80年代初由于生育二胎的生育政策有所松动,自然增长率出现反弹。此后,随着计划生育力度的加强又逐年下降。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