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自然灾害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8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自然灾害录
分类号:
P429
页数:
9
页码:
130-138
摘要:
本章介绍了鲤城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风灾、地震和其他灾害。文章分别讲述了这些灾害的定义、影响和发生情况。
关键词:
灾害
自然灾害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干旱
鲤城区由于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不均,且年实际日照时达2000小时以上,蒸发量大,除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他月份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夏秋为甚。一般干旱年份都造成作物歉收,大旱之年更是江河断流,泉水枯竭,水库见底,田园龟裂,禾苗枯死,严重地区连日常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庄稼绝收。宋代至1989年,严重旱灾频繁。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水泉涸,民多暍死,山中民汲水至20余里。
隆兴二年(1164年),大旱,苗不入土。自春至八月,饥。
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至八月,不雨,无禾。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人土,人相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民多流移。
成化廿三年(1487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
弘治十二年(1499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饥。
正德八年(1513年),旱饥,民采草木实以食,有饿死者。
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旱无穗。翌年丙申春无麦,民大饥。
嘉靖十六年(1537年),旱,民多饿死,流殍,至丁酉三年连旱,民多流移。
嘉靖廿三年(1544年),是年至翌年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道。
嘉靖廿四年(1545年),大旱饥,斗米百二十文,民有饿死者载路。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旱,饥疫。
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天亢旱。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嘉庆廿年(1815年)夏,大旱三个月。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禾麦无收,三年井涸无泉,至道光十七年春始大雨。
同治八年(1869年),旱。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旱,两季无收。
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旱,五谷不登。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旱,早晚两季均失收。
光绪廿八年(1902年),旱,田土龟裂,松柏枯黄。
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旱灾严重。
民国2年(1913年),旱灾。
民国12年,7~11月不见点雨。
民国14~15年,苦旱。
民国20~25年,连年苦旱。
民国26年,大旱,灾情严重,县农会利用抽水机吸引溪水灌旱田。
民国28年,春至夏赤日当空,雨量绝少,稻田及地瓜有的缺水而枯萎。
民国31年,秋至越年无雨,池潭见底,田土龟裂。
民国32年,春耕时4个月不雨,田园龟裂,农作物枯萎,受旱43万亩,占耕地面积60%强。
民国35年,入春以来天旱不雨,田园龟裂,水稻无法播种。
民国37年,春初亢旱,下种失时,破50年来纪录。
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70余天未雨,晚稻减产二成,晚薯减产三成,个别地区绝收。
1953年,夏收后久晴未雨达42天,水田龟裂,作物枯萎,全区1.5万亩水田大部分无水灌溉,1.26万亩农地受旱。
1954年,春旱后,6~9月又旱,受旱1.9万亩,受灾农户43%,损失粮食3900吨。
1959年,冬季至翌年3月计160天无雨,6月下旬至8月20日又出现50多天夏旱,全区受旱达8.5万亩。
1961年6~7月,30多天未雨,全区受旱2.5万亩。
1964年6月23日至8月2日,40天未雨,冬种后又二个多月未雨,严重影响冬作生长,甚至枯死绝收。
1971年,春季持续2个月不雨,部分不能插秧,夏旱40余天,受旱5万亩。
1972年,去冬今春干旱,百万方水库降到死水位,受旱2.3万亩。
1978年,立夏后久晴无雨,受旱面积4.2万亩。
1979年,夏、秋持续酷暑、干热,受旱5万余亩。
198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无雨,受旱5.4万亩,10月至年底百日无雨。
1984年,春播期间春旱,5、7月又相继干旱,受旱4.5万亩。
1986年7月13日至10月27日,降雨50毫米,为民国25年以来降雨量最少年份,作物普遍受旱。
1987年8月1日至9月8日,连续无雨酷热,受旱2.2万亩,其中水稻7000亩。
1988年6月,晴热;7月,遭受3次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达38℃,受旱4.5万亩。
1989年6月,雨量比常年减少6成,持续高温,受旱3.8万亩。
第二节 洪涝
鲤城区南部平原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拔10米以下;年雨量约1300毫米,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5%,尤其是7~9月台风季节,往往出现暴雨,沿江两岸及临溪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遇天文大潮顶托,洪涝灾害更为严重。唐代至1988年,频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唐贞观廿一年(647年)八月,海溢,大风。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大雨,城市水涨,坏民庐舍数千家。
熙宁二年(1069年),大风雨,水与潮相冲泛滥,损禾,流官私庐舍。
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大水三日,坏城郭庐舍。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大水,坏城郭庐舍。
嘉定九年(1216年),大水流田、庐,害稼。
嘉定十六年(1223年)秋,大水,坏田稼。
元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大水,漂民居数百家。
明洪武九年(1376年),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洪武卅卅一年(1398年),大水坏民庐舍,禾稼尽坏。
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大水,坏城郭庐舍。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初九,大水,漂没民居。
嘉靖廿六年(1547年)八月,大雨,水涨入家四五尺,南街水入家淹至半壁,各乡俱水灾。
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六日,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淫雨不止,大水入郡城,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暴雨三日,水骤涨,东南尤甚,市可行舟,庐舍倾圮,临溪民、畜溺死甚多。
万历卅一年(1603年)八月初五,海水暴涨,城外水深六七尺,高过桥面四五尺,船逾桥栏入埭,漂漫入家,各港船破殆尽,淹没人口不可胜计。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初二,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新桥淹没。
清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大水,行舟入市;七月又大水。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六日、廿六日,暴风雨,水骤涨,高丈余,城中肆市淹没,溺死者甚众,三昼夜乃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大水,米贵。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大水,府学文庙圮。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大水,坏民居无数。
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
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初五至十四日,大雨淋漓,东北厝屋及大树坏倒无数。
光绪廿年(1894年)五月初旬,连日大雨,四处墙壁倒坏。
民国元年(1912年)6月中、下旬,大雨,山洪暴发,堤防溃决,田禾庐舍多被冲没。
民国9年7月16日,洪水淹至玉犀巷口。
民国23年7月23日,大水成患,义全、花园头、田中央,西门、水门、米埔至土门外各乡积水,水涨比常年海平面高7尺,城区损失最重,尤以城区附郭的南、西、水、涂各门为甚,各乡农作物损失奇重。
民国24年7月26日至8月4日,前后4次水灾。7月30日洪水最大,一堡、五堡淹至二楼,水尾淹至钟楼脚(海拔9.5米),为历史罕见。受灾面积达600平方公里,人数7万户38.50万人,死亡102人,财产损失419.5万元。
民国28年8月23日,大水,新桥溪水高桥面2~3尺,市郊蔡公洲一片汪洋,城西北附郭低洼处成泽国。
民国32年7月17日,大雨绵延不息;18日堤岸溃崩数百丈,洪水人厝,颓坏不计其数。
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10月1日大雨倾盆,城区四处积水如河,加溪洪暴涨倾注入城,中山街至花桥亭水深至膝盖间,顺洲、顺济两桥同遭大水冲坏,伍堡、蔡公洲、桥尾一带淹至屋脊,水至玉犀巷口。公私房屋毁坏数百栋,淹死六人,作物损失极巨。
民国37年6月8~12日,狂风暴雨致成灾害,受灾7.7万亩,禾稼欠收约八成。
1952年,水灾繁多,为历年罕见。5月19日至6月23日,连续下雨,山洪暴发,泛滥成灾。6月15日市区水深达1.3~1.6米;7月25日又涨,持续三天退落,市区水深达1.33米,市郊达1.66米以上,受淹耕地一万亩,倒塌房屋43间,受伤2人,损失粮食700吨。
1956年9月17日,受第5号强台风袭击,3昼夜暴雨330毫米,遭受20年来最大水灾,农作物受淹80%,损失224万元。
1958年7月16日至9月4日,先后受3次台风、暴雨、海潮混合袭击,3次水灾市区受淹69小时,34条街12个农业社、13871户60732人受灾,死亡3人,重伤31人,倒屋147间,破坏913间,冲毁桥梁10座、水利工程90余处,牲畜死亡690头,损失粮食17.5吨,总计损失人民币15.3万元。
1959年6月,3次暴雨成灾;11日顺济桥水位8.17米,市区半数受淹,福厦路受阻;8~9月中旬又先后3次受台风暴雨袭击。9月3日,金鸡洪峰超警戒水位3米,受淹农田1.9万亩。
1960年5月,连续阴雨,雨量达300毫米,溪洪猛涨,溪岸、海堤缺口达千处。6月9日受第一号台风、暴雨袭击,顺济桥洪潮位达9.17米,超警戒水位2.67米,受淹农田1.88万亩。
1961年5月19~20日,暴雨,总雨量200余毫米,洪泛成灾,淹没农田1.6万亩。
1964年6月11~22日,暴雨,总雨量447毫米,内涝7200亩。
1972年6月4~6日,3天总雨量233毫米,顺济桥水位8.19米,防洪堤临障水闸关闭不及,洪水涌入市区南部,损失物资总值75万元。
1973年4月23日,大暴雨,洪水泛滥,郊区受涝1.63万亩;7月3日,受第1号台风外围影响,市区日雨量200.4毫米,近郊177毫米,晋江下游两岸内涝4天,全区受淹2.9万亩。
1974年8月14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市区日雨量214毫米,近郊141毫米,内涝2.25万亩。
1979年6月11~12日,受大暴雨袭击,平均总雨量194毫米,东海乡东梅村日雨量达174毫米,顺济桥水位7.32米,西北洋片内涝水位达6米,江南低洼地带一片汪洋,两岸内涝7500亩,历时48小时。
1980年5月24日,受第4号台风影响出现暴雨,平均达145毫米,暴雨中心马甲乡2.5小时暴雨量高达150毫米,罗溪乡前洋库区3小时雨量127毫米,顺济桥水位8.27米,受淹1.8万亩,折果树万余株,倒塌房屋253间、猪舍354间,水毁工程150处。
1983年元月至4月20日,110天中连续阴雨91天,总雨量997~1148毫米,占平常年雨量的85%以上,大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比1982年减产5935吨和340吨。
1985年6月25日,受第4号台风暴雨袭击,顺济桥洪峰水位7.8米,受灾人口7800人,死亡1人,房屋倒塌116间,受淹作物1.5万亩,损失粮食1620吨,水毁工程1500处,损坏小船20艘,总损失445万元。8月23日,受第10号台风外围影响出现暴雨,平均雨量104毫米,前洋库区138毫米,顺济桥洪峰水位7.19米。受淹水稻5000亩,其中冲毁700亩,其它经济作物万亩,龙眼落果1500吨,倒塌房屋162间,冲毁水利工程41处、溪堤60米。
1987年7月31日,双阳、城东、东海受特大暴雨袭击,城东和东海早稻受灾6260亩,蔬菜35亩,损失粮食50吨、花生5吨,冲毁坑岸、渠道19处270米,泥沙冲盖养殖鱼虾池440亩、农田230亩。9月9日晚,受第12号台风暴雨袭击,受淹水稻3万亩、甘蔗5400亩、蔬菜185亩、果树近50万株,损失粮食2650吨、甘蔗600吨、蔬菜3000吨、龙眼500吨,倒损民房299间、校舍669平方米、围墙440米、坑岸及堤防43处10公里,全区损失1375万元。
1988年8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第1719号台风和强冷空气影响,普降暴雨5天,受淹水稻2.4万亩,地瓜、花生、甘蔗、蕉芋等8000亩,蔬菜3100亩,龙眼3860株,损失粮食约5000吨,损毁水利工程331处,水毁乡村道路554处,桥梁17座,民房畜舍285间,全区经济损失1785万元。
第三节 风灾
鲤城区造成风灾的主要有台风、大风和龙卷风。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7~9月最多,平均每年5~6次,多则10余次,少则2~3次;大风(风力大于6级)多出现在9月至翌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平均日数68天;龙卷风时间短、范围小,多在3~4月发生,主要出现在鲤北山区。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大台风。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大风为灾。
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大风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泉州府学礼殿圮于飓飓风。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廿一日夜,郡城大风雨,城楼店铺多坏,清军馆前大榕树拔起,田禾多无。
万历卅四年(1606年)八月初七日,飓飓风飘圮石坊十余座,折开元寺西塔铜葫芦。
万历卅五年(1607年)八月廿八日,飓飓风大作,坏府仪门、府学棂星门及东狱神殿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殆尽,洛阳桥梁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飓飓风大作,尽暝。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八,大风拔木。
康熙廿六年(1687年)五月,大风,礼拜寺(清净寺)塔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初,黑昏如夜,狂风大雨,虬龙疾扫,府学明伦堂全崩,有人盖在大钟里,掀开人存。
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狂风。
民国24年(1935年)8月,飓风为灾,损失甚巨。
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损失惨重。
1955年3月,连刮6~9级大风六次计16天;4月,又连刮6级以上大风7次计19天。
1961年5月20日,8月8日、25日,9月8日、12日、25日,先后受第3、15、20、21、22、25号6次台风袭击,为历史少见,第3、22、25号台风破坏最严重。
1962年10月3日,第17号台风袭击时,晚稻正扬花长穗,损失严重。
1965年7月26日,第10号台风在崇武至泉州之间登陆,风力9~11级,阵风达12级。
1969年7月28日、8月11日、9月27日,分别受第3、6、11号台风影响。第11号台风正面袭击,沿海风力达12级,又遇天文大潮,受灾最为严重。
1980年5月24日、7月20日、9月22日,先后3次受台风影响,5月24日受正面袭击,损失严重。
1981年3月14日下午,鲤北局部地区受历史罕见的龙卷风袭击。
1982年7月29日,受第9号台风袭击,开元寺古树被吹倒,万亩甘蔗茎折率达14%~25%。
1987年4月22日,罗溪大路脚遭受龙卷风挟冰雹袭击;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8年9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第17、18号强台风袭击。
1990年6月21日、27日,7月30日,8月19日、24日及9月3日,先后受第5、6、9、12、15、18号6次台风暴雨袭击,灾害严重。
第四节 地震
鲤城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地震活动较活跃。
宋乾德元年(963年)四月,地震。
治平四年(1067年)秋,地震,声如雷。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秋,地震,青帝宫尽圮圮。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四月,地震;五月庚子复震;八月又震。
洪武廿九年(1396年)十二月,地震。
成化廿二年(1486年)九月,地震3次。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地震有声。
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十七日,地震。
弘治十五年(1502年),地震。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地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元夜,地震,墙屋皆动。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廿九日、二月廿一日、四月初三日,地震。
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初四日,地震,紫帽山裂。
万历廿四年(1596年)九月,地大震,洛阳桥栏多坠海。
万历卅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初九,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镇国塔尖石坠于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
万历卅五年(1607年)正月,地震,门户摇动有声。
万历卅七年(1609年)五月初六,地震、门户瓦屋俱摇动有声。
崇祯四年(1631年)十二月廿一日丑时,地震。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地震,紫帽山顶凌霄塔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地震,有声如雷。
康熙卅年(1691年)四月,地震,十都地裂百余丈。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地震;七月又震。
乾隆卅九年(1774年)四月十一日,大震。
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五日夜,地大震。
嘉庆廿年(1815年)秋,地震;冬又震。
道光七年(1827年)八月,雷震,西塔葫芦尖坏。
光绪卅三年(1907年)十月十五日,泉州海中发生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8°7北纬24°8。
民国7年(1918年)1月15日,泉州海中发生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12月19日又震,中心5.5级。
民国9年5月29日,泉州海中发生5.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10月5日又发生6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
民国30年2月,地震。
1986年11月15日5时15分,受台湾花莲7.6级地震影响,屋内桌椅小动。
第五节 其他灾害
一、海潮
唐贞观廿一年(647年)八月,海溢。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丁卯,海水日三潮。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海水一日三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溢入城,高数尺,新桥石梁冲坏,人、畜多溺死。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八日,海水暴涨,高出桥面四五尺。
1949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沿海大潮,海啸,50年来未见,东海沉洲,城东庄任、埭头受害最重。
1957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二),沿海大潮,顺济桥顶潮水位达7.1米,是50年以来最高潮位。
1960年8~9月,沿海出现大海啸,潮位达6.68米。
1961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三),大潮,顺济桥潮水位6.77米,超警戒线0.27米。
1969年9月27日,大海潮,增水1.1米,东海法石最高潮位达7.5米,比平均高潮增水2.1米。
1987年9月27日,第17号台风引起增水,城东海堤潮位达6.6米,桥南海堤被海潮冲缺5米,部分农田被淹。
二、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廿三日未时,大雨雹。
1976年4月18日,罗溪乡降雹,有的如花生。
1981年3月14日,鲤北局部地区受冰雹袭击。
1983年4月15日,河市乡亭竹村受冰雹袭击,秧苗和大田作物受一定损失;23日上午9时,市区和近郊普降雹雨。
1985年9月21日,城东乡局部地区降雹。
1987年3月中旬,鲤北山顶地区出现冰雹;3月15日,马甲和河市局部村落受冰雹袭击;4月22日下午17时,罗溪乡大路脚村受冰雹袭击。
1989年3月3日13时45分至14时25分,虹山和罗溪7个村受冰雹袭击,冰雹直径5~10厘米,最大重达1.5千克,受灾1282户6732人,损失120万元。
1990年4月22日18时30分,双阳农场约1/4地区受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10厘米,近百亩耕地受严重破坏,受损民房200平方米、工厂和学校430平方米。三、寒害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降雪。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全区晚稻受害2300亩,其中1800亩减产一成以上,500亩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1973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及寒露风都较突出,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4月底至6月上旬,持续5次低温,4次连续3天以上,作物受害严重。
1987年3月中旬,鲤北山顶地区霜冻,造成烂种烂秧。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