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59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8
页码: 101-138
摘要: 本卷主要介绍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植物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自然地理 鲤城区

内容

鲤城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在北纬24°50′~25°18′、东经118°30′~118°43′之间。东邻惠安县,西连南安县,南与晋江市交界,北同仙游县接壤,东南面海与台湾省一水相隔。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52公里,呈长条形状,面积529.6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峦起伏,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为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丘陵主要交错分布在北部和中部低山群中,海拔在500米以下。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势平坦,海拔在8~9米之间,为泉州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系分属晋江水系,独流入海水系和木兰溪水系。
  鲤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故有温陵之称。土壤以红壤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多为砖红壤性红壤;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泉州平原与北部溪流两岸河谷平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原生植被南亚热带季雨林仅局部有小片残迹可见。矿产资源贫乏,除花岗岩石材矿产和粘土矿产等资源较丰富外,已发现的泥煤、磁铁矿、金、铜、钴等矿产,多数属矿化点。
  鲤城区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地震、海潮、冰雹、寒害等,经常发生、危害最大的是台风和洪涝灾害。台风平均每年发生5~6次,多则10余次,少时也有2~3次;台风往往带来暴雨,造成洪涝灾害。7~9月台风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常造成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侏罗系和第四系。
  一、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
  广泛出露于双阳一河市一线以北,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系,是晚侏罗纪大规模强烈火山喷发活动的产物,厚度达2000米以上。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境内仅有第二、三、四段。
  第二段(J3n2) 广泛分布在双阳一河市一线以北地区。岩性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和含角砾熔结凝灰岩;中部为沉凝灰岩、玻屑沉凝灰岩;上部为流纹质凝灰岩;顶部常见火山角砾岩或流纹岩。厚度大于964米。
  第三段(J3n3) 多出露于较平缓的山坡或较低的山丘及附近,广泛分布于双阳、河市、马甲、罗溪和虹山等低山丘陵地区。岩性下部以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中部以安山岩、安山玢岩、英安岩、英安玢岩为主;上部由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等组成。厚度208~634.8米。
  第四段(J3n43n) 分布于境内地势较高的地区、山脊顶部及其附近,如虹山大磨山、白石格、河市厝斗、马甲和罗溪交界处的建兴山等地。岩性下部由角砾流纹岩、含集块角砾流纹岩、斜长(珍珠)流纹岩等组成;中部以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上部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厚度61.7~292米。
  二、第四系
  境内第四系较发育,集中分布于泉州平原、洛阳江中下游流域和东海等地。
  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Qpedl) 较广泛分布在海拔70米以下的山前地带及残丘顶部,组成红土台地,如清源山东西两侧,岩性跟基岩岩性及风化程度相关,厚度0.19~29.76米,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和碎石组成。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papl) 仅零星出露在北峰和罗溪,一般沿河流两岸狭长展布,高出河床10米左右,常组成Ⅱ级阶地或基地阶地,由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组成,厚度7.37米。北峰一带未见顶底层位,堆积物为一套紫灰色半固结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厚度大于1米;罗溪一带下部为砂砾卵石层,上部为砂、砂层粘土,厚度4.0~~7.37米。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hap) 主要分布于晋江、洛阳江两岸,堆积物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砂洲等Ⅰ~~Ⅱ级阶地及冲、洪积平原。地层由泥质粉砂、中细粉砂和粘土组成,厚度大于4.23米。
  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Qh。m) 较大面积分布于市区、东海、城东和江南一带,由亚粘土、淤泥、淤泥质亚粘土和卵石组成,厚度大于20.12米,形成海滩、海积平原和Ⅰ级阶地,一般在海拔10米以下,微向海面倾斜。
  第二节 侵入岩
  境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燕山早、晚期有5次较大的侵入活动,形成遍布全区的多期次岩体,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岩石类型以中酸性至酸性的花岗岩类为主,其次是中性岩和基性岩类。
  一、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r52(3)a,分布于紫帽山—清源山—河市一带,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惠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延长部分,围岩北西侧为南园组火山岩,东南侧为动力变质岩,其余被第四系覆盖或为晚期侵入的花岗岩类。岩体呈岩基状产出,浅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接触面较平整,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以外倾为主,倾角中等,局部甚陡;岩体中有白钨、铜、钼、稀土和石材等矿产,花岗岩为广泛开采的石材。
  第二次侵入岩 石英闪长岩(δ052(3)b),仅分布于河市彭殊和马甲溪北,围岩以南园组为主,岩体呈小岩株状产出,灰—深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边界一般圆滑、平直或略有弯曲,接触面微呈波状,以外倾为主,倾角陡缓不一;岩体中有钨、钼、铁、铅、锌、稀土和石材等矿产,石材可开采。
  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 辉长岩(V53(1)a),主要分布在东海桃花山和东岳山。岩体规模较小,多呈岩株、岩瘤或脉状产出;灰黑色或深灰色,辉长结构和嵌晶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中有铜、铁、铅和石材等矿产,石材是良好的装饰材料。石英闪长岩(δ053(1)a),主要分布在清源岭脚。岩体规模小,多呈岩株、岩瘤和脉状产出;深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中有钼等矿产。
  第二次侵入岩 二长花岗岩(r53(1)b),仅零星出露在北峰拒洪。岩体规模小,呈小岩株状产出;岩石呈灰色带浅肉红色,细一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可作为石材开采。花岗岩(r53(1)b),零星出露于北峰萧厝和清源农场风吹岭。岩体规模小,呈小岩瘤状产出;浅肉红色,中一细粒花岗结构;岩体可作为石材开采。
  第三次侵入岩 晶洞花岗岩(r53(1)。),零星出露于北峰霞美和江南玉霞。岩体规模小,呈小岩瘤状产出;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常作为建筑材料。
  三、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辉长岩(V6),仅分布在虹山松角山。岩体受北东东向断裂带控制,呈宽脉沿北东东向展布;岩石呈灰绿色,风化后呈黄色,嵌晶含长结构,块状构造。
  四、次火山岩
  脉岩零星分布在境内各地,规模小,有次英安流纹岩、次流纹斑岩和次安山岩等。
  第三节 变质岩
  鲤城区处在闽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中南部。长乐—南澳大断裂斜贯全区,由于长期遭受多次构造应力、热力及混合交代作用的影响,产生一套以挤压片理化至超变质强混合交代的动力变质岩。变质带岩性较复杂,以城区—洛阳一线为界,西北部为区域性的枫亭—集美变质火山岩与片麻状碎裂花岗岩带,东南部为区域性的南埔—石刀山—港尾动力变质混合岩带,变质程度由北西向南东加深。
  一、枫亭—集美变质火山岩与片麻状碎裂花岗岩带
  变质程度较浅,岩性主要为片理化火山岩,原岩主要是晚侏罗纪火山岩。南部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局部具片麻状构造。副矿物有金红石、石榴子石、锐钛石、白钨矿,因受压力、温度影响发生重结晶,呈新生变晶特征,属金红石—磷灰石—褐帘石—锆石组合类型。
  二、南埔—石刀山—港尾动力变质混合岩带
  变质程度较高,岩性较复杂,分布于东海后渚一带。主要有眼球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及混合质含黑云母二长变粒岩,局部有混合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等,原岩主要为沉积岩和火山岩,经热动力和混合岩化变质而成。
  第四节 构造
  境内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性长乐—南澳北东向大断裂带和永安—晋江北西向大断裂带通过该区。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为主,其次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分布。境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侏罗系上统长林组火山沉积岩区与南园组沉凝灰岩夹层中见少量的小褶皱,以韧性变形为主。
  一、北东向断裂
  后曾断裂 位于马甲东北6公里的后曾附近,断裂挤压破碎带宽5~15米,局部达50米;裂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具片理化构造,岩石破碎,硅化强烈;沿断裂带有团状或有规则脉状石英脉贯入。
  长区断裂 位于大佳锥—长区一带,长约4公里,宽250~300米;断面平直,略呈舒缓波状,具片理化构造,岩石破碎,具绢英岩化。长乐—南澳北东向断裂带 从境内南部通过,由于第四系覆盖,仅局部地段可见。
  二、北北东向断裂
  马甲断裂 位于马甲南东侧,在宽约1000米内斜列展布三条断裂,长10~17公里;挤压破碎带或硅化破碎带宽3~10米,局部达15~20米;断面呈舒缓波状,见构造角砾岩,部分挤压强裂具片理化构造;常有石英细脉贯入和伴有强烈硅化及叶蜡石化。
  东岳断裂 位于城区东约2公里,长2公里;岩石挤压破碎,具片理化构造;闪长玢岩脉贯入。
  前垵断裂 位于马甲北西约2公里,长3公里,宽7.5米;岩石挤压破碎强烈,断面呈舒缓波状,具硅化、叶蜡石化;有铁锰质充填和基性岩脉贯人。
  白石格断层 位于旗尾尖至白石格一带;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呈次圆状,具定向排列,片理化、硅化强烈;白石格一带见有近百米宽的绢英岩化构造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次圆状。
  广桥断裂 位于罗溪广桥至仙游县坑内,长4公里;岩石破碎带宽2~10米,破劈理、片理化发育,硅化强烈。
  下田村断裂 位于西厝经下田村至大塞一带,长约8公里;断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宽5~8米,带内常见糜梭岩化、叶蜡石化;沿断裂常见有花岗斑岩充填。
  大塞断裂 位于大塞经小岭入南安县永泉寨,长约12公里;断面平直或呈舒缓波状,其上见擦痕;岩石破碎带宽10米,节理、劈理发育,硅化、片理化强烈;见有构造角砾岩。
  小岭断裂 位于小岭至南安县大帽山一带,长11公里;岩石破碎带宽10~50米,强片理化节理发育,硅化、绢英岩化等蚀变强烈;矿物定向排列。
  大罗溪林场断裂 位于大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县加洋,全长12公里;岩石破碎带宽20~40米,节理、破劈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绢英岩化、绿帘石化强烈;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寺埔断裂 位于柏巷、罗溪林场经寺埔入南安县山溪一带,长10公里;断面呈舒缓波状;沿断层有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充填。
  格溪园断裂 位于格溪园—金高椅一带,长约2.5公里;破碎带约2米,构造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定向排列;沿断面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等脉岩贯入。
  花溪山断裂 位于花溪山—后曾一带,长11公里;断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内片理发育,硅化、叶蜡石化强烈;沿断层有花岗斑岩脉充填。
  大佳锥断裂 位于大佳锥至仙游县东石一带,长约9公里;破碎带内片理化、褐铁矿化;沿断层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辉绿岩等脉岩充填。
  三、北西向断裂
  钟山断层 位于罗溪钟山—新厝一带,长约8公里;断面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0.3~50米;硅化、叶蜡石化、片理化强烈,节理、劈理发育。
  格溪园断层 位于洋蹄—格溪园一带,长约4.5公里;断面粗糙,破碎带宽约3米;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层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脉充填。
  四甲断层 位于四甲一带,长约2公里;破碎带宽约50米;硅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有细石英岩脉和辉绿岩脉充填。
  四、南北向断裂
  大寨断层 位于虹山、大寨至罗溪一带,长约4公里;断面平直,破碎带宽约20米;硅化、叶蜡石化强烈,片理密集成带。
  白石格断层 位于罗溪西头埔北约6公里的白石格附近,长约7公里;破碎带宽20~30米;硅化、石英岩脉发育,蚀变强烈。
  河市断层位于河市西侧,长约6公里;破碎带宽5~20米,局部达50米;硅化强烈,部分呈破碎角砾状,断面有擦痕。
  五、东西向断裂
  境内有显露,但规模较小,特征不明显。
  六、北东向活动断裂
  主要有狮子山推测活动断裂,为泉州平原与低丘的分界线,长大于8公里。估计活动速度大于0.1毫米/年,主要活动期在晚更新世以来。
  七、北西向活动断裂
  满堂红推测活动断层 位于晋江西岸浮桥镇境内,长约8公里,控制全新统冲、洪积层的西南边界。
  石堆一法石活动断层 位于清源山丘陵区的西南侧,近期仍有活动,东北侧清源山还在抬升。更新世以来,其活动量在400~500米之间,活动速率为0.4~0.5毫米/年。
  洛阳江活动断裂带 位于洛阳江,长10公里以上。1985年发生轻微地震2次,震级为1.3级和0.9级,震源深度13~16公里。
  第五节 矿产
  一、金属矿产
  境内出露有铁、金、钼、钻等金属矿化点,均无工业开采价值。
  桃花山矾钛磁铁矿化点 位于东海镇桃花山北东约60米处,产于角闪辉长岩中,属岩浆型,矿体规模很小。
  梅海园金矿化点 位于罗溪镇东方村,已发现金矿体、矿化体各1处,金矿化带2处,呈带状存于花岗斑岩和南园组第二段酸性火山碎屑岩中。
  大乡钼矿化点 位于江南镇大乡周围,含钼石英脉存于燕山早期浅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中,属岩浆热液型,矿化范围小。
  厨头钼矿化点 位于东海镇厨头村北北西向200米的采石场,存于灰白色中粒混合花岗闪长岩中,属岩浆热液型。
  桃花山铝土矿化点位于东海镇桃花山上,矿化体为辉长岩风化的红土与表土,属风化残余型,长1.6公里,宽200~500米,风化深度0.2~2米。
  桃花山钻矿化点 位于东海镇桃花山西北段,矿化体呈层状赋存于燕山晚期辉长岩中,属风化残余型,长100~200米,宽40~80米,厚0.5~3米,规模小。
  二、非金属矿产
  是鲤城区的优势矿产,以花岗岩基性岩石材矿产为主,其次是粘土矿、石英砂矿和泥煤。石材矿产类型、品种齐全,规模较大。
  风吹岭一萧厝花岗岩石材矿区 位于北峰镇北部,石材岩性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是四都花岗岩体的东南延伸部分;石材物理特征良好,估算石材储量,风吹岭矿区约6013万立方米,萧厝矿区约5222万立方米,均属中型矿床。
  桃花山辉长岩矿区 位于东海镇桃花山,矿体为辉长岩体,属岩浆型;长约2公里,宽约0.7~0.9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储量大于5000万立方米,属中型矿床;石材为灰黑色斑状角闪辉长岩、灰黑色细粒石英辉长岩和灰一灰白色钾钠长石化石英辉长岩。
  高岭土矿 已发现清源山岭脚、北峰潘山、城东后路、白土坑、东海云麓、桃花山等矿点或矿化点,大部分属风化残余型,规模均较小,品位一般,经济价值不大。其中云麓矿点长50米,宽4~5米,估计储量约2400万吨,可供地方开采;桃花山矿点估计储量约9970万吨,1960年前曾开采。
  大磨山高铝耐火材料矿点 位于虹山白凤村北西大磨山顶;矿物以刚玉、水铝石和红柱石为主,含少量金红石、叶蜡石、绢云母、石英和高岭土等;估计储量约17万吨,可供工业开采。
  砖瓦粘土矿 主要分布在北峰石堆村和上村、城东新铺等地,可作砖瓦原料。其中新铺矿点长200米,宽100米,厚1米,估计储量4万吨,属滨海沉积型。
  石英砂矿 分布在海岸和河流两岸,以河砂为主。晋江和洛阳江的下游冲积石英砂分布广泛,具有一定规模,早被开采为建筑用砂。
  赤土泥煤矿点 位于江南镇赤土村北侧,煤层长110米,宽108米,平均厚0.35米,估计储量约0.52万吨。
  树兜泥煤矿化点位于江南镇树兜村,煤层长320米,宽18米,厚0.8~2米,北部较薄,南部较厚,估计储量约4.3万吨。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特征
  一、地势北高南低
  鲤城区地貌属福建东部沿海花岗岩丘陵与平原地貌区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峰峦起伏,海拔500~800米,为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700米以上的山峰8座,九楼山为全区最高峰,海拔835.6米。北部和中部低山群中的丘陵交错分布;南部的丘陵从大、小阳山经清源山至桃花山呈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没入泉州湾。西南部和东南部为泉州平原的一部分,海拔8~9米。
  二、地貌以丘陵为主
  鲤城区地貌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河谷盆地、滩涂等类型,以丘陵为主。根据1990年航测,低山45.26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8.39%;丘陵295.23平方公里,约占54.75%;台地64.93平方公里,约占12.04%;平原69.80平方公里,约占12.95%;滩涂31.13平方公里,约占5.77%;浅海15.73平方公里,约占2.92%;内陆水域17.07平方公里,约占3.17%。
  第二节 类型
  一、侵蚀剥蚀构造低山
  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500~800米,大部分为火山岩构成,不易风化,峰谷相对高差大,坡差大,地表径流丰富,流水切割强烈。境内有低山52座。
  二、侵蚀剥蚀丘陵
  分布最广,主要在北部和中部的低山群中,南部也有带状分布,大部分由花岗岩构成,易风化,海拔在500米以下,无险峰峻峦。全区海拔300~500米的丘陵有25座。
  三、侵蚀剥蚀台地
  嵌于丘陵和滨海地区,主要分布在双阳、城东、东海、河市等地;海拔10~50米,坡度10度左右,顶部平缓,有明显台次;在湿热的气候条件强烈侵蚀剥蚀作用下,岩石风化显著,淋滤旺盛。
  四、海积平原
  分布在东海、城东、双阳的滨海港湾。由于河流冲积和海潮淤积,滩涂不断扩展,向海域延伸,形成近代海积平原,海拔在1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五、冲积、海积平原
  主要分布在北峰、浮桥、江南和东海等地,为泉州平原的组成部分,由晋江泥沙和海洋沉积物长期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六、冲积、洪积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罗溪、马甲、河市和双阳等地的沿溪两岸狭长的河谷阶地,由冲积、洪积物或坡积物组成,冲积层理明显。
  七、海岸地貌
  位于泉州湾内侧,海岸线长25.2公里,为构造断层上升海岸,有岩岸、泥岸和泥沙岸等类型。后渚港岸段为侵蚀山地岩岸,坡度大,海水深,其余都是泥岸和泥沙质海岸,有广阔的海滩,海底地势平坦,倾斜度小。城东镇前头村一带有一段红树林海岸。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鲤城区处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17.5℃~20.7℃,最热月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10℃~13℃;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无严寒,春温低于秋温;境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农作物一年三熟,仅北部山区罗溪、虹山无霜期285天,农作物一年两熟。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常年降雨量1200~1550毫米,自南部向北部递增;干湿季分明,3~9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80%强,10月至翌年2月为干季,降水量不足全年的20%;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少雨年降水量与多雨年相差近2倍。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多热带台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海风大。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境内各种气候要素年际变化率大,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鲤城区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20.7℃,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5℃以下;年平均气温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小,历年平均为0.2℃,最大达0.7℃。
  由于受海洋影响,常年最冷月为2月,月平均气温10℃~12.2℃;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5℃~28.6℃。气温的年变化,2~7月气温逐渐回升,8月开始逐渐下降。常年最热月与最冷月气温之差为16.4℃,最高年份达20.1℃(1968年),最低年份为14.8℃(1965年)。气温日较差历年平均值为7.3℃,各月差别不大,6月最小,12月最大,冬半年大于夏半年。
  境内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通常在35℃~38℃,1979年8月15日高达38.9℃,是历年极高值。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一般为2℃~3℃,1957年2月12日为0℃,为历年极低值。北部山区通常比南部平原低3℃~5℃。
  境内日均温≥10℃,活动积温7092.5℃,平均持续期325天,平均始日为2月21日,平均终日为次年1月12日。南部平原平均年霜日4.1天,最多6天,多数年份全年无霜。随着海拔增高,无霜期逐渐缩短,丘陵地区为320天左右,北部山区仅有285天左右。
  二、降水
  鲤城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550毫米,由南部平原向北部低山丘陵地区递增。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236.1毫米,罗溪年平均降水量1549.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最多的民国28年(1939年)达2201毫米,最少的1976年仅744.6毫米,相差近2倍。
  一年中降水变化规律为上半年1~6月递增,7月减少,8月再增,9月后递减,大致有4个降水期:春雨季(3~4月),阴雨连绵,雨量少,强度弱,平均雨量249.3毫米,占全年20.1%;梅雨季(5~6月),雨区广,雨量多,时间长,强度较大,平均雨量374.9毫米,占全年30.3%;台风雷雨季(7~9月),雨日少,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雨量409毫米,占全年33%;秋冬少雨季(10月至翌年2月),受冷高压控制,雨量明显减少,平均雨量仅201.8毫米,占全年16.3%。全区一年中以6月降雨量最多,达219毫米;12月最少,仅23.4毫米,相差8倍多。
  全年降雨日数(日雨量≥0.1毫米)的平均值为120.5天。一年中5~6月雨日最多,平均14天左右;10~12月最少,平均为4.1~5.1天。全年以小雨为主,占雨日的72%,大雨以上占12%,暴雨以上仅占4%。
  三、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际变化不大,最大80%,最小73%。一年中以4~7月湿度最大,在80%以上,6月达84%,1012月较小,在68%~69%之间,其余月份在70%~80%之间。
  四、气压
  年平均气压为1012.1百帕,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1011~1013百帕。一年中1月气压最高,平均1019.6百帕;7月气压最低,平均1003.9百帕。
  五、风
  鲤城区属典型季风区,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10月至翌年3月以偏北风为主,东北偏东风频率在23%~27%;4~5月仍以偏北风为主,东北偏东风频率仅为17%~18%,而偏南风频率已升至15%左右;6~8月以偏南风为主,其中6~7月西南偏南风频率17%~20%,8月东南偏南风频率9%;9月偏北风又开始增多,频率为15%。
  由于海陆风与季风的共同影响,风向在一日中也随季节更替,春季午前多东北风,下午多偏南风;秋季午前偏北风,午后转东北风为主。
  鲤城区历年平均风速3.2米/秒,南部平原的风速大于北部丘陵山区。一年中10月至翌年3月风速较大,平均为3.5~4.0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10~11月,达4.0米/秒;5~8月风速较小,为2.6~2.8米/秒;4月和9月平均风速分别为3.1米/秒和3.2米/秒。一年中除6月外,各月最大风速皆在8级以上,为18~24米/秒,以东北大风为主,其中9~10月最大风速达24米/秒,瞬间风速最大达12级以上;历年≥8级大风年平均日数为56.8天,10月至翌年4月较多,在5.1~8.3天之间,12月大风日数达8.3天,为全年之最,5~9月较少,仅为1.0~3.4天;平常的日风速变化,午后及傍晚较大,夜间至翌日早晨较小。
  六、云雾
  平均总云量为6.6成(云量占天空成数),月平均最多是6月8.1成,最少是12月5.1成。一年中,1~6月总云量逐渐递增,在6.0~8.1成;7~12月,逐渐递减,在5.1~6.3成之间。按总云量≥8成为阴天划分,全年晴天52.5天,仅占15%;阴天160.1天,约占44%。若以低云量划分,则晴天115.3天,阴天78.9天。雾日不多,年平均9.1天,1~5月雾日较多,月平均0.9~2.3天;6~12月雾日较少,仅0.1~0.6天。
  七、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4422.0小时,由于云雾等影响,年实际可照时数为2000.5小时,日照率45%左右。一年中,夏季最长,冬季最短。7~9月各月在200小时以上,其中7月最多,可达261.8小时,日照率63%;2~5月在95~137小时之间,日照率29%~33%。
  八、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为1740.6毫米。一年中以7~8月蒸发量最大,月平均208毫米以上。7月最大,为213.4毫米;2~3月较小,月平均76.9~97.1毫米;2月最小,为76.9毫米。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地表水是鲤城区境内主要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多年平均为3.14亿立方米,P=10%的丰水年为4.91亿立方米,P=50%的平水年为2.97亿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2.13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仅为1.53亿立方米。一、河流
  分属晋江水系(晋江下游、罗溪)、独流入海水系(洛阳江)、木兰溪水系(龙潭溪)。
  (一)晋江 罗溪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东南麓,全长182公里,水系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东溪发源于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附近的斜屿山,两溪汇流于南安县丰州镇英兜村双溪口,以下始称晋江。晋江从丰州镇进入鲤城区,经北峰、浮桥、市区和东海,在蟳埔村流入泉州湾,在鲤城区境内长19公里,流域面积43.8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0.1%左右,多年平均径流深947毫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39千克/立方米,输沙量在100~430万吨之间。
  罗溪为晋江上游东溪的支流,发源于罗溪镇朴鼎寨,自东向西经三村入南安县,经罗东、梅山注入东溪,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鲤城区境内长19.3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
  (二)洛阳江
  发源于罗溪镇朴鼎山南麓,流经鼎底及马甲镇后坂、后曾、过溪、道坝、马甲,在山边村注入乌潭水库,再流经河市镇的下庵、杏墩、下河市,在下庄与后深溪汇合,向东南流经坑下、西埭、大宅,经城东镇后埭,在桥南村流入洛阳内湾,最后在后渚与晋江汇入泉州湾,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深600~700毫米。
  (三)龙潭溪
  为木兰溪支流,发源于虹山乡,在仙洞和寺埔村分别纳一支流,经寺埔入仙游县,往北流入木兰溪。鲤城区境内长10.7公里,流域面积32.88平方公里。
  二、近岸海域
  东南部濒临泉州湾,从城东镇新洛阳桥闸至东海镇法石水闸海岸线长25.2公里,浅海面积15.73平方公里。后渚岸段为侵蚀性山地岩岸,海水深3~10米。
  第二节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属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补给,河湖和水库等地表水也是补给来源。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以基岩裂隙水和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为主,一般以河谷为其排泄通道;南部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及海积层,以孔隙水为主,局部为孔隙承压水,水量不丰富。地下水源矿化度由沿海平原向北部低山丘陵逐渐减少,除南部平原冲积、冲洪积及海积层分布区的局部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属微咸、半咸水外,其余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全区地下水化学成分阳离子(钠离子、钙离子)与阴离子均占大多数,虽有少量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存在,但由于矿化度小于1克/升,属于淡水、好水。境内北部河市和马甲的一些乡村,地下水含氟量高达7.8毫克/升。
  全区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为0.050亿立方米,P=10%的丰水年为0.070亿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为0.040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为0.033亿立方米。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鲤城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雨林区,土壤矿物质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遍及全区。从水平分布看,中、南部多为砖红壤性红壤,北部除少数低丘有砖红壤性红壤外,大多为红壤。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降低,依次是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潮土一盐土。从地域分布看,红壤大部分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和河市等乡镇的东北部;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河市镇西南部以及近郊一些丘陵台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晋江下游的浮桥镇,其次是北峰和东海镇;盐土分布在城东和东海镇的滨海处;水稻土则广泛分布在境内的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丘陵梯田以及山垄谷地。全区土壤有5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
  一、砖红壤性红壤
  又称赤红壤,分布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9%,以河市镇溪山、溪井、白洋等村为北限,广泛分布在全区的中部、南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母岩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流纹岩、凝灰熔岩、安山岩、角闪辉长岩等。主要有酸性岩赤红壤、中性岩赤红壤和赤沙土3个土属。酸性岩赤红壤约占砖红壤性红壤土类面积的23.01%,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丘陵台地;中性岩赤红壤约占28.8%,主要分布在河市西南部的低山地带;赤砂土约占28.8%,主要分布在北峰、东海、城东、双阳和河市等地的部分丘陵台地。
  二、红壤
  在境内分布最广,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6.10%,主要分布在北部虹山、罗溪、马甲和河市等低山丘陵海拔300米以上的地带。土色橙红,土层厚,土体较疏松、湿润,养分较丰富。部分土壤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三、潮土
  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境内河流冲积平原、河漫地和沙洲,成土母质为近代冲积物、冲洪积物。泥沙土占潮土土类面积的39.1%,分布在市区近郊晋江下游沿岸的河床阶地、浮桥镇沿岸沙洲地和东海镇入海口的沿岸地带,海拔低于5米;乌沙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6.9%,分布在浮桥、江南和北峰镇的部分村;灰沙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5.3%,多分布在境内溪流两旁阶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
  四、盐土
  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9%,主要分布在境内滨海平原,由海积物受海水直接浸渍或溯河倒灌积盐发育的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6%以上,大多数为均质盐土,土层厚,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海泥土为盐土中最普遍的属种,约占盐土土类面积的97.8%,主要分布在城东镇洛阳桥闸至东海镇金崎的滨海潮间带,成土母质为海潮淤泥质沉积物,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或Asa(表土层)[Bsa(心土层)]—Csa(底土层)型。
  五、水稻土
  是境内主要耕作土壤,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泉州平原(浮桥、江南、东海、城东和北峰等地)及大龙溪、龙潭溪、河市溪等溪流两岸的河谷平原,小部分分布在山丘谷地和坡地。黄泥田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21.7%,主要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清源等乡镇(农场)和低山丘陵、台地的坡地梯田,土质因成土母质而异,由第四纪红土、基性岩的风化物发育的粘粒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由酸性岩风化物发育的粘粒含量低,砂粒较多,多属轻壤或砂壤;灰泥田约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45.2%,是主要耕地土壤,广泛分布于境内各地,较集中分布于滨海平原、冲积平原、冲田、坑田和垅口田,土壤质地为粘土或重壤土,养分含量中上,水耕熟化度不及乌泥田,可划分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和沙底灰泥田4个土种;乌泥田约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22.2%,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的洋面田和村庄的门口田。
  第二节 植被
  鲤城区植被属闽东南戴云山东部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典型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自然因素及长期经济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仅清源山洞口、水流坑、弥陀岩周围及虹山乡的水尾等地局部有小片残迹可见。
  一、常绿阔叶林
  鲤城区有常绿阔叶林24058亩(1990年),除小面积为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残留的次生林外,绝大部分为人工林,主要群落有七种:青冈栎、鹅掌柴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洞口一带山沟坡地,属残存次生林;鹅掌柴、密花树、豺皮樟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水流坑、弥陀岩、赐恩岩附近山地,属残存次生林;栲树、米槠群落分布于虹山乡苏山村口山坡地,属残存次生林;建楠、木荷群落分布于虹山乡水尾,属照叶林残迹;台湾相思树群落广泛分布于河市镇以南的近郊山地,多属萌芽次生林;木荷群落主要分布于罗溪林场和河市新庵岭,大部分为人工林;木麻黄群落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晋江下游和洛阳江的海滩、江岸和堤边,属人工防护林。
  二、暖性常绿针叶林
  主要群丛有四种,以马尾松林为主。马尾松林几乎遍布全区各地,面积达33万余亩,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林主要分布在马甲芦田深溪、罗溪林场和虹山白凤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建柏林仅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场部和西岭;湿地松林分布较广。
  三、混交林
  多数系原生植被受破坏后阳性树种入侵生长形成的,主要群落有六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分布于罗溪林场的樜溪、广桥和虹山的白凤、王坑后一带,系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林;建柏、杉木混交林,仅小面积分布在罗溪林场场部、西岭;马尾松、油杉混交林,零星分布在河市、马甲一带,属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布在河市镇新庵岭、新告,为天然次生林;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的近郊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麻栎、马尾松混交林,仅分布在河市镇新告一带,属天然次生林。
  四、竹林
  主要群落有二种:毛竹林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和马甲镇芦田、新庵一带;青皮竹林主要分布于晋江下游沿岸的笋浯、新步、延陵一带沙壤地。
  五、灌草丛
  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瘦薄的山地,全区有280余亩,主要群丛有四种:芒萁骨灌丛,分布在鲤北荒山坡上;眉画草灌丛,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瘦薄、多碎石的地段上;桃金娘、小叶赤楠群丛,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牡荆、黑面神、山芝麻群丛,分布在南部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
  六、海岸植被
  有红树林的秋茄冬、大米草和互花大米草三种群丛,分布在城东镇前头村泉州湾岸段。
  七、沼生、湿生植被
  主要有三种群落:湿生草本植被,分布在狭小山沟和水沟两侧、池塘边缘、水田畦畔以及流水流经的地面;淡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河流或淡水池沼中;半咸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沿海与海洋港浦、沟渠两岸经潮水浸湿或咸淡水交替浸湿的半咸地带。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植物
  鲤城区野生植物种类多,有3门176科650属92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23属41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5种,被子植物149科601属854种。
  一、蕨类植物
  石松科 垂穗石松。
  卷柏科 卷柏、兖州卷柏。
  木贼科 笔管草。
  莲座蕨科 福建莲座蕨。
  海金沙科 狭叶海金沙。
  里白科 芒萁、里白。
  蚌壳蕨科 金毛狗。
  鳞始蕨科 团叶鳞始蕨、乌蕨。
  骨碎补科 圆盖阴石蕨。
  肾蕨科 肾蕨。
  凤尾蕨科 蜈蚣草、井栏边草、凤尾蕨、剑叶凤尾蕨、半边旗。
  中国蕨科 野雉尾、隐囊蕨。
  铁绒蕨科 掌叶铁线蕨、扇叶铁线蕨。
  水蕨科 水蕨。
  蹄盖蕨科 假蹄盖蕨、单叶双盖蕨。
  金星蕨科 渐尖毛蕨。
  乌毛蕨科 乌毛蕨、苏铁蕨、单芽狗脊蕨、胎生狗脊蕨。
  鳞毛蕨科 长尾复叶耳蕨、剌头复叶耳蕨。
  水龙骨科 金鸡脚、伏石蕨、石韦、瓦韦、宽羽线蕨、江南星蕨。
  槲蕨科 槲蕨。
  苹科 苹。
  槐叶苹科 槐叶苹。
  满江红科 满江红。
  二、裸子植物
  苏铁科 苏铁、台湾苏铁。
  银杏科 银杏。
  南洋杉科 毕氏南洋杉、南洋杉、异叶南洋杉、贝壳杉。
  松科 油松、雪松、马尾松、日本五针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柏科 侧柏、千头柏、柏木、福建柏、铺地柏、圆柏、龙柏、塔柏、瑛珞柏、金星桧柏。
  罗汉松科 罗汉松、竹柏。
  三、被子植物
  木麻黄科 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
  三白草科 鱼腥草、三白草。
  胡椒科 海南山蒟。
  金粟兰科 丝穗金粟兰、东南金粟兰。
  杨柳科 垂柳、旱柳、龙爪柳。
  杨梅科 杨梅。
  胡桃科 化香树、小叶黄杞、枫杨、核桃。
  壳斗科 板栗、米槠、栲树、青冈栎、麻栎。
  榆科 榔榆、糙叶树、山黄麻、狭叶山黄麻、朴树、樟叶朴、紫檀树、异叶紫檀树。
  桑科 律草、桑、构树、木波罗、柘树、榕树、小叶榕、山榕、水同木、薜荔、天仙果、变叶榕、竹叶榕、异叶榕、菩提树、印度胶树、无花果、构棘。
  寡麻科 矮冷水花、赤车、苎麻、糯米团、紫麻。
  山龙眼科 银桦、红叶树。
  桑寄生科 桑寄生。
  马兜铃科 柔叶马兜铃。
  寥科 竹节蓼、萹蓄、水蓼、毛蓼、火炭母、杠板归、二岐蓼、箭叶蓼、羊蹄。
  藜科 着荙菜、土荆荠、灰绿藜。
  苋科 青葙、鸡冠花、剌苋、皱果苋、土牛膝、血苋、空心莲子草、刺花莲子草、千日红、锦绣苋、红绿草。
  紫茉莉科 光叶子花、叶子花、胭脂花。
  商陆科 商陆。
  番杏科 番杏、龙须海棠。
  马齿苋科 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土人参。
  落葵科 心叶落葵薯。
  石竹科 繁缕、雀舌草、牛繁缕、女娄菜、簇生卷耳、漆姑草、石竹。
  睡莲花莲花、睡莲。
  金鱼藻科 金鱼藻。
  毛莨科 石龙芮、扬子毛茛、柱果铁线莲、威灵仙。
  小檗科 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
  防己科 千金藤、粪箕笃、木防己。
  木兰科 辛夷、荷花玉兰、夜含花、白兰花、黄兰、含笑花、火力楠。
  蜡梅科 蜡梅。
  番荔枝科 鹰爪花、依兰香、番荔枝。
  樟科 樟树、天竹桂、建润楠、绒楠、红楠、锷梨、山苍子、豺皮樟、潺槁树、香叶树、乌药、山胡椒、无根藤。
  罂粟科 虞美人、小花黄堇。
  山柑科 广州山柑、白菜花、醉蝶花、黄花菜。
  十字花科 大白菜、小白菜、芥菜、油菜、擘蓝、菜花、羽衣甘蓝(卷心菜)、芥蓝、碎米荠、弹裂碎米荠、紫罗兰、荠、臭荠、萝卜、独行菜、印度蔊菜、板蓝根、福建大蒜荠。
  棘木科 棘木。
  茅膏菜科 茅膏菜。
  景天科 落地生根、洋吊钟、瓦松、石莲、匙状伽兰菜、佛甲草、垂盆草、凹叶景天、大叶火焰草。
  虎耳草科 虎耳草、绣球花。
  海桐花科 海桐。
  金缕梅科 枫香树、〓木、杨梅叶蚊母树。
  悬铃木科 法国梧桐。
  蔷薇科 桃、梅、大叶桂樱、李、碧桃、郁李、龙芽草、金樱子、硕苞蔷薇、小果蔷薇、月季花、玫瑰、七姐妹、软条蔷薇、蓬蘽、木莓、山莓、芳莓、蛇莓、枇杷、蛇含委陵菜、桃叶石楠、石斑木、豆梨、沙梨、麻叶绣线菊、贴梗海棠、红叶李、梅叶梅。
  酢浆草科 阳桃、红花酢浆草、酢浆草。
  牻牛儿苗科 天竺葵。
  旱金莲科 旱金莲。
  芸香科 勒欓花椒、两面针、单面针、楝叶吴茱萸、飞龙掌血、山小桔、黄皮、九里香、枳壳、金豆、山柑、四季桔、金枣桔、香橼、佛手柑、柚、橙、桔、代代。
  苦木科 臭椿、鸦胆子。
  橄榄科 橄榄。
  楝科 苦楝、川楝、麻楝、树兰、小叶树兰、大叶桃花心木、非洲桃花心木。
  金尾虎科 风车藤。
  豆科 亮叶猴耳环、刺藤、南洋楹、山合欢、台湾相思树、黑荆、金合欢、含羞草、银合欢、紫荆、羊蹄甲、白花洋紫荆、龙须藤、黄花槐、短叶决明、云实、凤凰木、花榈木、槐树、响铃豆、长萼野百合、猪屎豆、草木樨、黄花草木樨、大豆、木豆、鹿藿、刺桐、龙芽花、野葛、绿豆、菜豆、豇豆、赤小豆、豆薯、蚕豆、豌豆、紫穗槐、紫藤、昆明鸡血藤、田菁、紫云英、南岑黄檀、黄檀、藤黄檀、落花生、丁葵草、排钱草、小叶三点金草、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木蓝、链荚豆。
  远志科 瓜子金。
  大戟科 余甘子、叶下珠、青灰叶下珠、叶底珠、算盘子、黑面神、土蜜树、重阳木、油桐、千年桐、石栗、木薯、变叶木、洒金变叶木、琵琶变叶木、巴豆、蓖麻、铁苋菜、红桑、银边红桑、白背叶、粗糠柴、石岩枫、红背桂、乌柏、铁海棠、霸王鞭、火殃勒、一品红、猩猩草、青珊瑚、飞扬草、千根草。
  水马齿科 水马齿。
  黄杨科 雀舌黄杨、瓜子黄杨。
  漆树科 芒果、黄连木、盐肤木、野漆。
  冬青科 铁冬青、梅叶冬青、亮叶冬青、构骨冬青、冬青、毛冬青。
  卫矛科 清江藤、南蛇藤、刺苞南蛇藤、变叶裸实。
  槭树科 五裂槭。
  无患子科 倒地铃、无患子、龙眼、荔枝、车桑子、栾树。
  清风藤科 笔罗子。
  凤仙花科 凤仙花。
  鼠李科 铁包金、雀梅藤、马甲子、小冻绿树、枣。
  葡萄科 葡萄、蘡薁、爬山虎、异叶爬山虎、蛇葡萄、乌蔹莓。
  杜英科 山杜英。
  椴树科 刺蒴麻、黄麻、田麻、扁担杆、破布叶、长钩刺蒴麻。
  锦葵科 赛葵、白背黄花稔、肖梵天花、梵天花、黄槿、朱槿、木槿、玫瑰茄、木芙蓉、吊灯花、蜀葵、黄蜀葵。
  木棉科 马拉巴粟、木棉。
  梧桐科 梧桐、山芝麻、牛时花、蛇婆子、苹婆。
  猕猴桃科 水东哥。
  山茶科 茶、山茶花、梨茶、油茶、木荷、柃叶莲蕊茶、黄瑞木、细齿叶柃木。
  藤黄科 地耳草、金丝梅。
  沟繁缕科 三蕊沟繁缕。
  堇菜科 蔓茎堇菜、长萼堇菜、堇菜、三色堇、紫花地丁。
  大风子科 广东剌柊、柞木、嘉赐树、红花天科 木。
  西番莲科 西番莲、鸡蛋果。
  番木瓜科 番木瓜。
  秋海棠科 竹节秋海棠、四季秋海棠、芋叶秋海棠。
  仙人掌科 三棱剑、仙人掌、少刺仙人掌、昙花、蟹爪兰、木麒麟。
  瑞香科 南岭荛花、白瑞香。
  胡颓子科 福建胡颓子、蔓胡颓子。
  千屈菜科 紫薇、指甲花、圆叶节节菜、福建紫薇。
  海桑科 八宝树。
  安石榴科 安石榴。
  红树科 秋茄苳。
  蓝果树科 喜树。
  使君子科 使君子。
  桃金娘科 岗松、柠檬桉、大叶桉、窿缘桉、红千层、白千层、桃金娘、红果子、蒲桃、洋蒲桃、山乌珠、番石榴、细叶桉。
  野牡丹科 地稔、野牡丹。
  菱科 菱角。
  柳叶菜科 丁香蓼、柳叶菜、倒挂金钟。
  五加科 长刺楤木、鹅掌柴、白簕。
  伞形科 天胡荽、积雪草、胡萝卜、芫荽、芹菜、细叶芹、水芹、白花前胡、海滨前胡、破铜钱、窃衣。
  杜鹃科 亨利杜鹃、映山红、紫花杜鹃、南烛、乌饭。
  紫金牛科 杜茎山、桐花树、东南紫金牛、朱砂根、红凉伞、酸藤果。
  报春花科 仙客果、琉璃繁缕、星宿草。
  蓝雪科 白花丹。
  柿树科 柿、老鸦柿、瓶兰。
  山矾科 白檀、华山矾。
  安息香科 野茉莉。
  木樨科 桂花、女贞、小蜡、卵叶小蜡、茉莉花、素馨花、华清香藤、青素馨、油橄榄、小叶黄馨香。
  马钱科 醉鱼草。
  夹竹桃科 黄花夹竹桃、鸡蛋花、夹竹桃、长春花、羊角拗、络石、山马茶、盆架树。
  萝摩科 莲生桂子花、夜来香、匙羹藤、球兰。
  旋花科 日本菟丝子、马蹄金、土丁桂、心萼薯、牵牛花、番薯、五爪金龙、蕹菜、茑萝。
  紫草科 破布木、福建茶、粗糠柴、柔弱斑种草、附地菜、盾果草。
  马鞭草科 海榄雌、马鞭草、马缨丹、假连翘、杜虹花、枇杷叶紫珠、薄姜木、黄荆、牡荆、龙吐珠、大青、苦蓝盘、臭牡丹、兰香草、过江藤。
  唇形科 薄荷、猫须草、韩信草、半枝草、紫苏、益母草、小野芝麻、活血丹、血见愁、金疮小草、夏至草、剪刀草、小鱼仙草、石荠苎、华荠苎、一串红。
  茄科 构杞、苦枳、辣椒、刺天茄、少花龙葵、马铃薯、颠茄、茄、野茄树、番茄、白花曼陀罗、烟草、红丝线、非洲越桔、鸳鸯茉莉。
  玄参科 吉祥草、白桐、泡桐、大叶石龙尾、长果母草、金鱼草、野甘草、蚊母草、婆婆纳、北水苦荬、独脚金、阴行草。
  紫葳科 凌霄花、木蝴蝶、兰花楹。
  胡藻科 芝麻。
  狸藻科 黄花狸藻、挖耳草。
  爵床科 大花老鸦嘴、狗肝菜、爵床。
  车前科 车前。
  茜草科 水杨梅、玉叶金花、粗叶耳草、长节耳草、伞房花耳草、白花蛇舌草、鸡爪勒、黄栀子、羊角藤、九节、穿根藤、虎刺、白马骨、鸡矢藤、四叶律、猪殃殃。
  忍冬科 金银花、南方荚蒾、接骨草。
  败酱科 白花败酱。
  川续断科 川续断。
  葫芦科 棱角丝瓜、梢瓜、金瓜、葫芦、蛇瓜、栝楼、佛手瓜、老鼠拉冬瓜。
  桔梗科 半边莲、兰花参。
  草海桐科 离根草。
  菊科 夜香牛、斑鸠菊、下田菊、胜红蓟、白鼓丁、一枝黄花、马兰、臭灵菊、鹅不食草、鼠曲草、天名精、苍耳、豨莶、鳢肠、蟛蜞菊、向日葵、肿柄菊、鬼针草、三叶鬼针草、野菊、裸柱菊、石胡荽、茵陈蒿、黄花蒿、青蒿、艾蒿、野茼蒿、一点红、千里光、大蓟、杏香兔儿风、蒲公英、苦苣菜、黄鹤菜、细叶苦荬、苦荬菜、金盏菊、大丽花、瓜叶菊。
  眼子草科 小叶眼子草、小眼子草、眼子草。
  泽泻科 矮慈姑。
  水鳖科 水车前、黑藻。
  禾本科 箬竹、苦竹、佛肚竹、藤枝竹、绿竹、毛竹、观音竹、黄金碧玉竹、刺竹、假淡竹叶、淡竹叶、稻、茭白、早熟禾、小麦、大麦、鹧鸪草、看麦娘、知风草、大画眉草、画眉草、牛筋草、龙爪茅、狗牙根、鼠尾粟、稗荩、野古草、铺地黍、糠稷、光头稗子、雀稗、圆叶雀稗、狗尾草、皱叶狗尾草、狼尾草、芒、白茅、甘蔗、金丝草、纤毛鸭嘴草、筒轴茅、光高梁、竹叶茅、桔草、玉蜀黍、求米草、管矛草、芦苇、山娄芦。
  莎草科 猪毛草、碱草、球柱草、水虱草、香附子、碎米莎草、扁穗莎草、异型莎草、密穗砖子苗、水蜈蚣、黑鳞珍珠茅、浆果苔草、弯喙苔草、荸荠。
  棕榈科 蒲葵、棕竹、棕榈、鱼尾葵、短穗鱼尾葵、金山葵、假槟榔、散尾葵、糖树、海枣、美丽刺葵、袖珍椰子。
  天南星科 石菖蒲、龟背竹、马蹄莲、芋头、野芋、半夏、海芋、蛇头草、犁头尖、水浮莲。
  浮萍科 浮萍、紫萍。
  黄眼草科 黄眼草。
  谷精草科 长苞谷精草、谷精草。
  凤梨科 凤梨。
  鸭跖草科 聚花草、鸭跖草、饭包草、露水草。
  雨久花科 鸭舌草、凤眼莲。
  田葱科 田葱。
  灯心草科 灯心草。
  百合科 山营、吊兰、黄花菜、芦荟、玉簪、百合、薤白、万年青、天门冬、石刁柏、麦门冬、禾叶山麦冬、菝葜、土茯苓、丝兰、朱蕉、细叶千年木、虎尾兰、文竹、铃兰、金边虎尾兰、蓬莱松。
  石蒜科 君子兰、朱顶兰、文珠兰、石蒜、龙舌兰、狭叶龙舌兰、网球石蒜。
  薯蓣科 福州薯蓣、薯蓣、黄独、大薯。
  鸢尾科 射干、香雪兰、唐菖蒲。
  芭蕉科 香蕉。
  姜科 姜花、姜、郁金、砂仁、艳山姜。
  美人蕉科 美人蕉。
  竹芋科 竹芋、花叶竹芋。
  兰科 绶草、建兰、冬风兰、墨兰、白芨、小舌唇兰、细叶石仙桃、葱兰、素心兰。
  第二节 动物
  鲤城区野生动物种类多,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其中前3门种类多,分布广。
  一、脊椎动物
  (一)鱼纲
  海水类鳗鲡、鳗鲶(沙鳗)、中华须鳗(软骨鳝、蛏鳗)、鲨、鲂、尖吻蛇鳗(硬骨鳝)、长蛇鲻(狗母鱼)、石斑鱼、黄鳍鲷(黄翅)、三线舌鳎(淡水贴沙)、弹涂鱼(跳鱼)、丁香(吻仔鱼)、日本鳗、赤鼻棱鳗(赤鼻)、康氏小康鱼(江鱼)、黄鲫(蒲鲫)、七丝鲚(凤尾)、梭鲻(只鱼)、英氏鲻(加章)、鲻鱼(乌仔鱼)、鲈鱼、斑鳜(油鱼)、中华青鳞鱼(青鳞)、多鳞鱚(沙梭)、尖头银鱼(银鱼)、中华海鲶(成鱼)、舌鳎、〓鱇、白姑鱼、小带鱼(带鱼丝)、条纹斑竹鲨(狗鲨)、条纹东方鲀(归鱼)、四指马鲅、〓虎鱼、海马、尖海龙。
  淡水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异育银鲫、大阪鲫、罗非鱼、团头舫、胡子鲶(土杀)、革胡子鲶、黄鳝、泥鳅、斑鳢、月鳢、〓条、斗鱼、露斯塔野鲮、淡水白鲳、鲈、翘嘴鲌、鳡鱼、沙鳢、鳗鲡、花鳗。
  (二)两栖纲
  黑眶蟾蜍(章茹)、中国雨蛙(长脚仙)、沼蛙(〓蝶)、泽蛙(〓蝶)、虎纹蛙(水鸡)、牛蛙、棘胸蛙(坑降)。
  (三)爬行纲
  平胸龟(大头龟)、海龟、鹰头龟、鳖(甲鱼)、兰尾石龙子(黄头蛇)、滑鼠蛇(山蛇)、银环蛇(簸箕甲)、金环蛇(金甲)、眼镜蛇(饭匙枪)、竹叶青(青竹丝)、龟壳花蛇(古钱窗)。
  (四)鸟纲
  琵嘴鸟、鸢(老鹰)、白头鹞(虎头鹞)、蛇鹏、红隼、鹧鸪、鹌鹑、竹鸡、环颈雉(雉鸡)、田鸡、董鸡、红骨顶、白骨顶(乌鸡)、白腰构鹬、珠颈斑鸠(家隹)、家鸽(鸽)、杜鹃、祸翅鸦鹃、草鸮(猴面鹰)、小白腰雨燕、翠鸟(钓鱼翁)、啄木鸟(啄树鸟)、家燕(燕子)、金腰燕(燕子)、白鹡鸰、白头鹎(白头翁)、白喉红臀鹎(红脚村)、棕背伯劳(伯劳)、八哥(乌肉)、红嘴蓝鹊(长尾山娘)、喜鹊(客鸟)、乌鸦、鹊鸲(信鸟、战钱)、画眉、暗绿绣眼鸟(金钱子)、麻雀(鹧仔)、白腰文鸟(十姐妹)。
  北方越冬候鸟小鸊鷉、凤头鸊鷉、海鸬鹚、草鹭、池鹭(田奴)、大白鹭、白鹭(鹭鹚)、黄斑苇鸻、大麻鸻、豆雁(雁)、小天鹅(天鹅)、绿翅鸭(小鸭)、罗纹鸭(野鸭)、赤颈鸭(野鸭)、白胸苦鸡、环颈鸻、红嘴鸥(海鸥)、斑鱼狗、白胸翡翠。
  (五)哺乳纲
  蝙蝠、穿山甲(鲮鲤)、华南兔(野兔),田鼠(老鼠)、豪猪、竹鼠、青鼬、黄鼬(黄鼠狼)、水獭、大灵猫(九节猍)、小灵猫(香猍)、果子狸(白鼻狸)、豹猫(笔猫)、云豹(龟纹豹)、野猪(山猪)、鹿(山獐)、江豚(海猪)。
  二、节肢动物
  (—)昆虫纲
  鲤城区常见昆虫有24目 105科324种。
  弹尾目 绿圆跳虫、紫圆跳虫。
  缨尾目 毛衣鱼(栉衣鱼)。
  蜚蠊目 姬蠊、鳖蠊、角腹蠊、蜚蠊。
  等翅目 白蚁(〓)、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目 竹节虫。
  直翅目 青螽斯、长剑草螽、绿螽斯、纺织娘、小菱蝗、花生大蟋、双斑蟋(蔗黑蟋蟀)、中华蟋、台湾油葫芦、油葫芦、叶蟋、非洲蝼蛄、日本蚤蝼、中华蚱蜢、黄脊竹蝗、棉蝗、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小稻蝗、日本黄脊蝗。
  革翅目 红褐蠼螋。
  啮虫目 粉啮、及书啮、云翅啮。
  食毛目 鸭巨虮、鸡毛虮、鸽长虮、犬虮、羊虮、马虮。
  虱目 头虱、体虱、牛虱、猪虱、水牛虱。
  蜉蝣目 短丝蜉、扁蜉、泥蜉。
  蜻蜓目 箭蜓、箭尾蜓、蜻蜓、青衣。
  缨翅目 温室蓟马、枇杷带蓟马、稻蓟马、蔗叶蓟马(甘蔗蓟马)、稻管蓟马、枯管蓟马。
  半翅目 印度田鳖(桂花蝉)、香蕉冠蝽、黑纹花蝽;黑肩绿盲蝽、黑红猎蝽、姬蝽、长蝽、稻大蜘缘蝽、荔枝蝽、菜蝽、圆蝽、长角蝽、稻绿蝽、瓜蝽、稻黑蝽。
  同翅目 蝉(知了)、蟪蛄、稻沫蝉(雷火虫)、桃沫蝉、网室叶蝉、电光叶蝉、稻叶蝉、二点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小绿叶蝉、白翅叶蝉、蜡蝉(荔枝鸡)、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灰飞虱、长绿飞虱、柑桔木虱、梧桐木虱、柑桔黑刺粉虱、黑刺粉虱、黄刺粉虱、圆轮黑粉虱、长粉虱、莴苣叶蚜、豆蚜、甘蓝蚜、竹坚蚜、甘蔗绵蚜、菜缢管蚜(二萝卜蚜)、麦长管蚜、桃蚜、禾(黍)缢管蚜、绵蚜、吹棉蚧、稻粉蚧、大尾粉蚧、柑栖粉蚧、角蜡蚧、龟蜡蚧、红蜡蚧、白蜡蚧、白毛蚧、恶性蚧、红圆蚧、黄圆蚧、褐圆蚧、橙圆蚧、单蜕蚧、矢尖盾蚧、荔枝安盾蚧、盾蚧。
  脉翅目 大草蛉、丽草蛉。
  毛翅目 长角石蛾。
  鳞翅目 白背蠧蛾、咖啡豹蠧蛾、梨豹蠧蛾、茶谷蛾、桔潜蛾、豆潜蛾、甘薯麦蛾、梨瘤蛾、菜蛾、小蓑蛾、大蓑蛾、茶褐蓑蛾、蓑蛾、黄刺蛾、大豆刺蛾、褐边青刺蛾、龙眼棠卷蛾、甘蔗黄螟(甘蔗条小卷蛾)、梨小食心虫、马尾松小卷蛾、菜白小卷蛾、桃小食心虫、米黑虫、稻褐边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桃蠧螟、黄条谷螟、甜菜螟、豆卷叶螟、梨大食心虫、稻筒卷叶螟、菜螟、甘薯茎螟、三化螟、大造桥虫、油菜尺蛾、油桐尺蛾、小白尺蛾、松毛虫、油茶枯叶蛾、枯叶夜蛾、小地老虎、稻条纹螟蛉、甜菜夜蛾、劳氏粘虫、粘虫、白脉粘虫、稻螟蛉、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大螟、茶白毒蛾(白毒蛾)、黄毒蛾、木毒蛾、红缘灯蛾、尘白灯蛾、红腹白灯蛾、甘薯天蛾、兰目 天蛾、雀纹天蛾、茶蚕、桑蚕、家蚕、蓖麻蚕、柞蚕、燕尾水青蛾(稻苞虫)、黄斑弄蝶、香蕉弄蝶、中华谷弄蝶、凤蝶(茴香凤蝶)、玉带凤蝶、兰凤蝶、柑桔凤蝶(花椒凤蝶)、多点粉蝶、菜粉蝶、宁麻黄蛱蝶、全球赤蛱蝶、稻褐眼蝶(稻明蝶)、金斑蝶、荔枝灰蝶、枇杷花蝶。
  鞘翅目 中华虎甲、黄缘龙虱、长须水龟虫、青翅蚁形隐翅虫、红胸萤、窗胸萤、细胸叩头虫、柑桔爆皮虫、铜棱吉丁虫、桃紫吉丁虫、红圆皮蠧、拟白腹皮蠧、谷斑皮蠧、花斑皮蠧、米扁虫、锯谷盗、大谷盗、谷蠧、粉蠧、大豆瓢虫、酸浆瓢虫、马玲薯飘虫、稻红瓢虫、七星瓢虫、澳洲瓢虫、蜣螂、斑喙丽金龟、光背蔗龟、铜绿丽金龟、绉纹丽金龟、东方丽金龟、暗黑金龟、鳃金龟、桔金龟、黑绒金龟、锹甲、星天牛、楝星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梨眼天牛、兰跳甲、黄足黑守瓜、恶性叶甲、乌壳虫、水稻铁甲虫、水叶甲、甘薯台龟甲、水稻负泥虫、桔潜叶甲(桔潜〓)、桔星潜叶甲、绿豆象、桔长足象甲、小黑象甲、香蕉象甲、甘薯小象甲、稻象甲、大灰象甲、桃小蠧、中国坐小蠧。
  膜翅目 萝卜叶蜂、三化螟沟姬蜂、麦蚜茧蜂、棉蚜茧蜂、稻螟小腹茧蜂、食心虫白茧蜂、潜蝇茧蜂、蝶肾金小蜂、黄金蚜小蜂,绵蚜蚜小蜂(日光蜂)、螟卵啮蜂、潜温姬小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板栗瘿蜂、黄室蚁、褐蚁(黑蚁)、黄猄蚁、中国胡蜂、长脚胡蜂(露蜂房)、中国蜜蜂、意大利蜜蜂。
  双翅目 按蚊,库蚊、伊蚊、稻瘿蚊、库蠓、蚋、牛虻、中华盗虻、盾盗虻、大蜂虻、大足蚤蝇、食蚜蝇、柑桔大实蝇、瓜实蝇、枇杷实蝇、豌豆潜叶蝇、果蝇、家蝇、地老虎寄蝇、粪蝇。
  蚤目 猫蚤、狗蚤、鼠疫蚤。
  (二)甲壳纲
  虾类 长毛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沙虾)、斑节对虾(草虾)、红虾、毛虾、糠虾、葱头虾、蛄龙虾、脊尾白虾、锯齿长臂虾、近缘新对虾(土虾)、日本沼虾(青虾)、罗氏沼虾(马来西亚大虾)。
  蟹类 三疣梭子蟹(蛾),锯缘青蟹(蚜)、虾蛄、乳斑虎头蟹(虎狮)、小蟹(花仔)、中华绒螯蟹(河蟹)、藤壶。
  (三)肢口纲
  中国鲎。
  (四)蛛形纲
  红蜘蛛。
  三、软体动物
  海水类 褶牡蛎(蚝)、长牡蛎、近江牡蛎、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花蛤、泥蚶、毛蚶、翡翠贻贝、寻氏短齿蛤、鸭嘴蛤、栉江瑶、泥螺、黄螺、棒锥螺、斑玉螺、大马蹄螺、福氏玉螺、三角荔枝螺、兰蛤、小管枪乌贼(墨斗)、真蛸(章鱼)、石枝。
  淡水类 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黄蚬、田螺、螺狮。
  四、腔肠动物
  海蜇(水母)、海葵。
  五、棘皮动物
  海星(五星)。
  六、腕足动物
  海豆芽。
  第七章 自然灾害录
  第一节 干旱
  鲤城区由于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不均,且年实际日照时达2000小时以上,蒸发量大,除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他月份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干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夏秋为甚。一般干旱年份都造成作物歉收,大旱之年更是江河断流,泉水枯竭,水库见底,田园龟裂,禾苗枯死,严重地区连日常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庄稼绝收。宋代至1989年,严重旱灾频繁。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水泉涸,民多暍死,山中民汲水至20余里。
  隆兴二年(1164年),大旱,苗不入土。自春至八月,饥。
  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至八月,不雨,无禾。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人土,人相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民多流移。
  成化廿三年(1487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
  弘治十二年(1499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饥。
  正德八年(1513年),旱饥,民采草木实以食,有饿死者。
  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旱无穗。翌年丙申春无麦,民大饥。
  嘉靖十六年(1537年),旱,民多饿死,流殍,至丁酉三年连旱,民多流移。
  嘉靖廿三年(1544年),是年至翌年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道。
  嘉靖廿四年(1545年),大旱饥,斗米百二十文,民有饿死者载路。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旱,饥疫。
  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天亢旱。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嘉庆廿年(1815年)夏,大旱三个月。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禾麦无收,三年井涸无泉,至道光十七年春始大雨。
  同治八年(1869年),旱。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旱,两季无收。
  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旱,五谷不登。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旱,早晚两季均失收。
  光绪廿八年(1902年),旱,田土龟裂,松柏枯黄。
  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旱灾严重。
  民国2年(1913年),旱灾。
  民国12年,7~11月不见点雨。
  民国14~15年,苦旱。
  民国20~25年,连年苦旱。
  民国26年,大旱,灾情严重,县农会利用抽水机吸引溪水灌旱田。
  民国28年,春至夏赤日当空,雨量绝少,稻田及地瓜有的缺水而枯萎。
  民国31年,秋至越年无雨,池潭见底,田土龟裂。
  民国32年,春耕时4个月不雨,田园龟裂,农作物枯萎,受旱43万亩,占耕地面积60%强。
  民国35年,入春以来天旱不雨,田园龟裂,水稻无法播种。
  民国37年,春初亢旱,下种失时,破50年来纪录。
  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70余天未雨,晚稻减产二成,晚薯减产三成,个别地区绝收。
  1953年,夏收后久晴未雨达42天,水田龟裂,作物枯萎,全区1.5万亩水田大部分无水灌溉,1.26万亩农地受旱。
  1954年,春旱后,6~9月又旱,受旱1.9万亩,受灾农户43%,损失粮食3900吨。
  1959年,冬季至翌年3月计160天无雨,6月下旬至8月20日又出现50多天夏旱,全区受旱达8.5万亩。
  1961年6~7月,30多天未雨,全区受旱2.5万亩。
  1964年6月23日至8月2日,40天未雨,冬种后又二个多月未雨,严重影响冬作生长,甚至枯死绝收。
  1971年,春季持续2个月不雨,部分不能插秧,夏旱40余天,受旱5万亩。
  1972年,去冬今春干旱,百万方水库降到死水位,受旱2.3万亩。
  1978年,立夏后久晴无雨,受旱面积4.2万亩。
  1979年,夏、秋持续酷暑、干热,受旱5万余亩。
  198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无雨,受旱5.4万亩,10月至年底百日无雨。
  1984年,春播期间春旱,5、7月又相继干旱,受旱4.5万亩。
  1986年7月13日至10月27日,降雨50毫米,为民国25年以来降雨量最少年份,作物普遍受旱。
  1987年8月1日至9月8日,连续无雨酷热,受旱2.2万亩,其中水稻7000亩。
  1988年6月,晴热;7月,遭受3次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达38℃,受旱4.5万亩。
  1989年6月,雨量比常年减少6成,持续高温,受旱3.8万亩。
  第二节 洪涝
  鲤城区南部平原地势低洼,大部分在海拔10米以下;年雨量约1300毫米,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5%,尤其是7~9月台风季节,往往出现暴雨,沿江两岸及临溪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遇天文大潮顶托,洪涝灾害更为严重。唐代至1988年,频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唐贞观廿一年(647年)八月,海溢,大风。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大雨,城市水涨,坏民庐舍数千家。
  熙宁二年(1069年),大风雨,水与潮相冲泛滥,损禾,流官私庐舍。
  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大水三日,坏城郭庐舍。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大水,坏城郭庐舍。
  嘉定九年(1216年),大水流田、庐,害稼。
  嘉定十六年(1223年)秋,大水,坏田稼。
  元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大水,漂民居数百家。
  明洪武九年(1376年),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洪武卅卅一年(1398年),大水坏民庐舍,禾稼尽坏。
  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大水,坏城郭庐舍。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初九,大水,漂没民居。
  嘉靖廿六年(1547年)八月,大雨,水涨入家四五尺,南街水入家淹至半壁,各乡俱水灾。
  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六日,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淫雨不止,大水入郡城,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暴雨三日,水骤涨,东南尤甚,市可行舟,庐舍倾圮,临溪民、畜溺死甚多。
  万历卅一年(1603年)八月初五,海水暴涨,城外水深六七尺,高过桥面四五尺,船逾桥栏入埭,漂漫入家,各港船破殆尽,淹没人口不可胜计。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初二,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新桥淹没。
  清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大水,行舟入市;七月又大水。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六日、廿六日,暴风雨,水骤涨,高丈余,城中肆市淹没,溺死者甚众,三昼夜乃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大水,米贵。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大水,府学文庙圮。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大水,坏民居无数。
  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
  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初五至十四日,大雨淋漓,东北厝屋及大树坏倒无数。
  光绪廿年(1894年)五月初旬,连日大雨,四处墙壁倒坏。
  民国元年(1912年)6月中、下旬,大雨,山洪暴发,堤防溃决,田禾庐舍多被冲没。
  民国9年7月16日,洪水淹至玉犀巷口。
  民国23年7月23日,大水成患,义全、花园头、田中央,西门、水门、米埔至土门外各乡积水,水涨比常年海平面高7尺,城区损失最重,尤以城区附郭的南、西、水、涂各门为甚,各乡农作物损失奇重。
  民国24年7月26日至8月4日,前后4次水灾。7月30日洪水最大,一堡、五堡淹至二楼,水尾淹至钟楼脚(海拔9.5米),为历史罕见。受灾面积达600平方公里,人数7万户38.50万人,死亡102人,财产损失419.5万元。
  民国28年8月23日,大水,新桥溪水高桥面2~3尺,市郊蔡公洲一片汪洋,城西北附郭低洼处成泽国。
  民国32年7月17日,大雨绵延不息;18日堤岸溃崩数百丈,洪水人厝,颓坏不计其数。
  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10月1日大雨倾盆,城区四处积水如河,加溪洪暴涨倾注入城,中山街至花桥亭水深至膝盖间,顺洲、顺济两桥同遭大水冲坏,伍堡、蔡公洲、桥尾一带淹至屋脊,水至玉犀巷口。公私房屋毁坏数百栋,淹死六人,作物损失极巨。
  民国37年6月8~12日,狂风暴雨致成灾害,受灾7.7万亩,禾稼欠收约八成。
  1952年,水灾繁多,为历年罕见。5月19日至6月23日,连续下雨,山洪暴发,泛滥成灾。6月15日市区水深达1.3~1.6米;7月25日又涨,持续三天退落,市区水深达1.33米,市郊达1.66米以上,受淹耕地一万亩,倒塌房屋43间,受伤2人,损失粮食700吨。
  1956年9月17日,受第5号强台风袭击,3昼夜暴雨330毫米,遭受20年来最大水灾,农作物受淹80%,损失224万元。
  1958年7月16日至9月4日,先后受3次台风、暴雨、海潮混合袭击,3次水灾市区受淹69小时,34条街12个农业社、13871户60732人受灾,死亡3人,重伤31人,倒屋147间,破坏913间,冲毁桥梁10座、水利工程90余处,牲畜死亡690头,损失粮食17.5吨,总计损失人民币15.3万元。
  1959年6月,3次暴雨成灾;11日顺济桥水位8.17米,市区半数受淹,福厦路受阻;8~9月中旬又先后3次受台风暴雨袭击。9月3日,金鸡洪峰超警戒水位3米,受淹农田1.9万亩。
  1960年5月,连续阴雨,雨量达300毫米,溪洪猛涨,溪岸、海堤缺口达千处。6月9日受第一号台风、暴雨袭击,顺济桥洪潮位达9.17米,超警戒水位2.67米,受淹农田1.88万亩。
  1961年5月19~20日,暴雨,总雨量200余毫米,洪泛成灾,淹没农田1.6万亩。
  1964年6月11~22日,暴雨,总雨量447毫米,内涝7200亩。
  1972年6月4~6日,3天总雨量233毫米,顺济桥水位8.19米,防洪堤临障水闸关闭不及,洪水涌入市区南部,损失物资总值75万元。
  1973年4月23日,大暴雨,洪水泛滥,郊区受涝1.63万亩;7月3日,受第1号台风外围影响,市区日雨量200.4毫米,近郊177毫米,晋江下游两岸内涝4天,全区受淹2.9万亩。
  1974年8月14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市区日雨量214毫米,近郊141毫米,内涝2.25万亩。
  1979年6月11~12日,受大暴雨袭击,平均总雨量194毫米,东海乡东梅村日雨量达174毫米,顺济桥水位7.32米,西北洋片内涝水位达6米,江南低洼地带一片汪洋,两岸内涝7500亩,历时48小时。
  1980年5月24日,受第4号台风影响出现暴雨,平均达145毫米,暴雨中心马甲乡2.5小时暴雨量高达150毫米,罗溪乡前洋库区3小时雨量127毫米,顺济桥水位8.27米,受淹1.8万亩,折果树万余株,倒塌房屋253间、猪舍354间,水毁工程150处。
  1983年元月至4月20日,110天中连续阴雨91天,总雨量997~1148毫米,占平常年雨量的85%以上,大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比1982年减产5935吨和340吨。
  1985年6月25日,受第4号台风暴雨袭击,顺济桥洪峰水位7.8米,受灾人口7800人,死亡1人,房屋倒塌116间,受淹作物1.5万亩,损失粮食1620吨,水毁工程1500处,损坏小船20艘,总损失445万元。8月23日,受第10号台风外围影响出现暴雨,平均雨量104毫米,前洋库区138毫米,顺济桥洪峰水位7.19米。受淹水稻5000亩,其中冲毁700亩,其它经济作物万亩,龙眼落果1500吨,倒塌房屋162间,冲毁水利工程41处、溪堤60米。
  1987年7月31日,双阳、城东、东海受特大暴雨袭击,城东和东海早稻受灾6260亩,蔬菜35亩,损失粮食50吨、花生5吨,冲毁坑岸、渠道19处270米,泥沙冲盖养殖鱼虾池440亩、农田230亩。9月9日晚,受第12号台风暴雨袭击,受淹水稻3万亩、甘蔗5400亩、蔬菜185亩、果树近50万株,损失粮食2650吨、甘蔗600吨、蔬菜3000吨、龙眼500吨,倒损民房299间、校舍669平方米、围墙440米、坑岸及堤防43处10公里,全区损失1375万元。
  1988年8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第1719号台风和强冷空气影响,普降暴雨5天,受淹水稻2.4万亩,地瓜、花生、甘蔗、蕉芋等8000亩,蔬菜3100亩,龙眼3860株,损失粮食约5000吨,损毁水利工程331处,水毁乡村道路554处,桥梁17座,民房畜舍285间,全区经济损失1785万元。
  第三节 风灾
  鲤城区造成风灾的主要有台风、大风和龙卷风。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7~9月最多,平均每年5~6次,多则10余次,少则2~3次;大风(风力大于6级)多出现在9月至翌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平均日数68天;龙卷风时间短、范围小,多在3~4月发生,主要出现在鲤北山区。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大台风。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大风为灾。
  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大风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泉州府学礼殿圮于飓飓风。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廿一日夜,郡城大风雨,城楼店铺多坏,清军馆前大榕树拔起,田禾多无。
  万历卅四年(1606年)八月初七日,飓飓风飘圮石坊十余座,折开元寺西塔铜葫芦。
  万历卅五年(1607年)八月廿八日,飓飓风大作,坏府仪门、府学棂星门及东狱神殿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殆尽,洛阳桥梁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飓飓风大作,尽暝。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八,大风拔木。
  康熙廿六年(1687年)五月,大风,礼拜寺(清净寺)塔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初,黑昏如夜,狂风大雨,虬龙疾扫,府学明伦堂全崩,有人盖在大钟里,掀开人存。
  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狂风。
  民国24年(1935年)8月,飓风为灾,损失甚巨。
  民国34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损失惨重。
  1955年3月,连刮6~9级大风六次计16天;4月,又连刮6级以上大风7次计19天。
  1961年5月20日,8月8日、25日,9月8日、12日、25日,先后受第3、15、20、21、22、25号6次台风袭击,为历史少见,第3、22、25号台风破坏最严重。
  1962年10月3日,第17号台风袭击时,晚稻正扬花长穗,损失严重。
  1965年7月26日,第10号台风在崇武至泉州之间登陆,风力9~11级,阵风达12级。
  1969年7月28日、8月11日、9月27日,分别受第3、6、11号台风影响。第11号台风正面袭击,沿海风力达12级,又遇天文大潮,受灾最为严重。
  1980年5月24日、7月20日、9月22日,先后3次受台风影响,5月24日受正面袭击,损失严重。
  1981年3月14日下午,鲤北局部地区受历史罕见的龙卷风袭击。
  1982年7月29日,受第9号台风袭击,开元寺古树被吹倒,万亩甘蔗茎折率达14%~25%。
  1987年4月22日,罗溪大路脚遭受龙卷风挟冰雹袭击;9月10日,受第12号台风正面袭击。
  1988年9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第17、18号强台风袭击。
  1990年6月21日、27日,7月30日,8月19日、24日及9月3日,先后受第5、6、9、12、15、18号6次台风暴雨袭击,灾害严重。
  第四节 地震
  鲤城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地震活动较活跃。
  宋乾德元年(963年)四月,地震。
  治平四年(1067年)秋,地震,声如雷。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秋,地震,青帝宫尽圮圮。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四月,地震;五月庚子复震;八月又震。
  洪武廿九年(1396年)十二月,地震。
  成化廿二年(1486年)九月,地震3次。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地震有声。
  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十七日,地震。
  弘治十五年(1502年),地震。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地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元夜,地震,墙屋皆动。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廿九日、二月廿一日、四月初三日,地震。
  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初四日,地震,紫帽山裂。
  万历廿四年(1596年)九月,地大震,洛阳桥栏多坠海。
  万历卅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初九,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寺镇国塔尖石坠于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
  万历卅五年(1607年)正月,地震,门户摇动有声。
  万历卅七年(1609年)五月初六,地震、门户瓦屋俱摇动有声。
  崇祯四年(1631年)十二月廿一日丑时,地震。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地震,紫帽山顶凌霄塔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地震,有声如雷。
  康熙卅年(1691年)四月,地震,十都地裂百余丈。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地震;七月又震。
  乾隆卅九年(1774年)四月十一日,大震。
  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五日夜,地大震。
  嘉庆廿年(1815年)秋,地震;冬又震。
  道光七年(1827年)八月,雷震,西塔葫芦尖坏。
  光绪卅三年(1907年)十月十五日,泉州海中发生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8°7北纬24°8。
  民国7年(1918年)1月15日,泉州海中发生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12月19日又震,中心5.5级。
  民国9年5月29日,泉州海中发生5.5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10月5日又发生6级地震,中心位于东经119°5、北纬25°。
  民国30年2月,地震。
  1986年11月15日5时15分,受台湾花莲7.6级地震影响,屋内桌椅小动。
  第五节 其他灾害
  一、海潮
  唐贞观廿一年(647年)八月,海溢。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丁卯,海水日三潮。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海水一日三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溢入城,高数尺,新桥石梁冲坏,人、畜多溺死。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八日,海水暴涨,高出桥面四五尺。
  1949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沿海大潮,海啸,50年来未见,东海沉洲,城东庄任、埭头受害最重。
  1957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二),沿海大潮,顺济桥顶潮水位达7.1米,是50年以来最高潮位。
  1960年8~9月,沿海出现大海啸,潮位达6.68米。
  1961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三),大潮,顺济桥潮水位6.77米,超警戒线0.27米。
  1969年9月27日,大海潮,增水1.1米,东海法石最高潮位达7.5米,比平均高潮增水2.1米。
  1987年9月27日,第17号台风引起增水,城东海堤潮位达6.6米,桥南海堤被海潮冲缺5米,部分农田被淹。
  二、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廿三日未时,大雨雹。
  1976年4月18日,罗溪乡降雹,有的如花生。
  1981年3月14日,鲤北局部地区受冰雹袭击。
  1983年4月15日,河市乡亭竹村受冰雹袭击,秧苗和大田作物受一定损失;23日上午9时,市区和近郊普降雹雨。
  1985年9月21日,城东乡局部地区降雹。
  1987年3月中旬,鲤北山顶地区出现冰雹;3月15日,马甲和河市局部村落受冰雹袭击;4月22日下午17时,罗溪乡大路脚村受冰雹袭击。
  1989年3月3日13时45分至14时25分,虹山和罗溪7个村受冰雹袭击,冰雹直径5~10厘米,最大重达1.5千克,受灾1282户6732人,损失120万元。
  1990年4月22日18时30分,双阳农场约1/4地区受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10厘米,近百亩耕地受严重破坏,受损民房200平方米、工厂和学校430平方米。三、寒害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降雪。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全区晚稻受害2300亩,其中1800亩减产一成以上,500亩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1973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及寒露风都较突出,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4月底至6月上旬,持续5次低温,4次连续3天以上,作物受害严重。
  1987年3月中旬,鲤北山顶地区霜冻,造成烂种烂秧。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