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4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岁时节日
分类号: K892.1
页数: 4
页码: 1098-110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元节和中秋节,以及这些节日在安溪县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关键词: 风俗 时令习俗 岁时节日

内容

一、春节
  农历大年初一,俗叫“初一早”,古叫“元旦”,今叫春节。零点起,家家户户都特早洗了手脸,烧开水,泡新茶,备果品、“茶配”(糖品),先敬“天公”,次敬“土地公”,再敬“灶君”,最后敬祖先。每一敬茶,都燃放鞭炮,叫“贺正”。
  初一早大家换上新衣服,由家长或年纪较大的,带小孩们向长辈请茶“贺正”。
  清代,有官衔的,还整服“戴顶”,向耆老拜年祝贺;民家的长老乡绅,也效行此礼。今不少回乡过年的公职人员,也常于这天互相拜贺新年。
  晚上,各家大门口都点上大门灯,连续至上元节。30年代后点大门灯之风渐少而不复见。
  初一早的早餐,要吃除夕的“年饭”,不能吃稀。俗说:喝过一口饭汤(俗叫精),出门便会碰上下雨,俗语叫“带雨届”。
  这天,不骂人,不吵架;不打破碗;不说“死”、“饿”、“穷”等不吉利的话;白天不能睡大觉;逢人即说“恭喜”(碰上新丧户,不说此句);不倒屎、尿桶;不捡粪;不作穑(不做工);不动扫帚;生意人在这日不能讨欠帐,也不做买卖。这些习俗,有的尚保留,有的已渐废。
  亲邻戚友,相互拜年,主人迎接,备烟、茶、糖果招待,有的还待以小酌。湖头等地,出门拜年的,到那家门前,还先燃鞭炮后进门,主人于送客时,也放鞭炮礼送。
  有些在前“开馆”学鼓队、曲阵或“昭君”、“阁”、“宋江”等文娱游艺队,准备参加新年迎春的,都在这天开始,到各庵堂寺庙正式演奏“采排”(方言叫“落土”,意如婴孩初生落地)。此风尚在沿续。
  解放后,在除夕前,常以村为单位组织文娱活动队,给军烈属拜年、慰问。
  新春期间,农事已闲,举行娱乐赛会,俗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照原样,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劝励大家春节娱乐,到初六日起,便要舀、挑粪肥,开始农作春耕。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各家又备牲醴,供“土地”,敬祖先。晚上,还要敬“床母”。全家会餐,吃“长命菜”。入夜,乡村普遍抬神佛随鼓乐、化装文娱队,参加“迎灯”。各家门口,燃焰桐杉堆或杉刺堆,给迎灯阵队一个个跳过,叫“跳火群”(有的地方只燃火堆,没跳火群)。上元节后,士农工商各行的人,开始恢复正常的工作。
  龙涓山后村,上元夜公家备纸糊一“龙头”和一“龙尾”,中间由各家各户插上灯笼作龙身,全村只擎一条灯龙,灯龙越长,象征人丁越兴旺。蓝田进德村,传说早时上元迎灯夜,遭土匪抢劫,迎灯改在农历二月十五夜。从此,各家在过了年的正月初二日起,就各自制纸灯。糊出了龙、虎、鱼、虾、飞禽、走兽和象征丰收的萝卜、大薯、大芋等等式样繁多的纸灯。且都涂上松油,就是遇着大雨,也照常举行,形成迎灯长队,依照俗定路线,游遍全村,别具风采。
  三、清明节
  这天是扫墓日。各家门旁,都插大麦穗和青榕杈(取长青丰足之意)。新丧户,原只草草营葬死者,尚未成坟的,多在这天“探穴”、除草、焚帛、修“子孙路”(在穴顶沿两边挖沟通水)。有的备蔬,有的只敬以清茶和米糕(糯米、红糖合煮揉溶成的糕)。
  解放后,许多学校和机关团体,多分别组队祭扫烈士墓,悼念先烈。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也叫“端阳”,俗叫“五月节”。县内沿溪流的村镇,扎糯米粽、“爬龙船”(竞舟)纪念屈原。山区的乡村,只煮面食过节。这天,各家插上菖蒲、青艾,在室内外喷洒雄黄酒,“祛邪”消毒。实则灭除蚊、蝇、虫毒之意。近溪民家,多点熏着草把,从屋内送出丢在溪滨,口念:“送蚊虫,送到溪边去吃棕”。余者,也用草熏送在附近郊野,念“送蚊虫,送到山野吃树丛”。
  清末民初,一些塾师,备制香薷等香料研合制的“香袋”,并小纸扇,送给学生,学生也备一包“红礼”(币)回送塾师,叫“敬节”。私塾废,此例止。这一日,民间沿袭于正午时刻,上山采掘百草入药,叫“百草神”。
  外安溪有些地方,新丧户不能扎粽。其出嫁女,要于端午前一日,扎米粽往娘家“送节”,供献其已逝的父母,此俗尚存。
  五、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叫“七娘妈生”。乡间多称“七娘妈看顾小孩”,“牛郎织女相见”。民家备牲醴外,还要采七小朵鲜花、七小块粉块,在厅口排桌供献,求佑小孩“好养饲”。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叫“七月半节”。
  外出的人,都赶回家过节,古传七月半不回家是忘祖。这一天,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各家盛备牲醴酒菜,挖新芋头,做“芋包”蒸“芋粿”过节。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传说农民张士诚发动中秋夜吃“月饼”,将当时汉人三家所养的一“元”,一夜全杀完。从此,吃月饼的习俗,相沿成例。
  这天,有的到寺岩“听香”,占卜休咎(好歹运)。今城乡文化馆、站、学校,每于是夜,举行灯猜活动。
  湖头地区有些民家,在这天,特制高质“芋包”分赠附近亲邻,人家接到“芋包”,要故意用冷言冷语:“今年芋包做不好”或“不好吃”等带低贬语气“回敬”,如果说的人多了,这家今年的运气就好;如果没人说、没人“骂”,这家就“必”倒霉。今此俗已少,但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芋包皮,包肉馅,贴人吃,贴人骂”。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叫“重九节”、“敬老节”。这一日,古为“登高避祸”,沿袭成例。至今,老年人常于此日,步登高山。有的中小学生,亦常于此日登山秋游。
  1990年定这天为“老人节”,1991年,实行第一个“老人节”。
  九、立冬
  立冬是已进入冬寒季节。民间少数举行“祭冬”,多杀牲物“补冬”,滋补身体过冬。
  十、冬至
  冬至俗叫“冬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阳历大多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各家都用糯米粉搓成“米丸”,和糖或盐煮成甜丸或咸丸敬“土地公”、“灶神爷”和祖先,然后合家吃丸,寄意团圆。还于门扇、树干、土砻、风鼓、踏碓、织布机、纺车等家具之上,各粘上一丸,祝福都团圆都添岁。新丧人家就不能搓丸。仅吃别人送来的丸。
  十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日”,俗称“过年”。事先,打扫室内外,洗刷椅桌被帐,备年料,添新装、贴舂联迎新岁。“过年”民间流传的民俗歌谣:廿三“巡巡”(巡看家务),廿四拜灶君(廿四早拜灶君上天),廿五掸尘(掸扫室内外陈物灰尘),廿六洗衣裙(衣被全洗),廿七赴墟(赶墟购年货),廿八宰猪(宰猪过年。如有卅日,迟一日宰猪),廿九做过年,炮声响连“暝”(夜),孩子畅有钱(分压岁钱)。
  除夕,家家盛备酒肉果蔬,煮年饭,(俗叫“宿饭”,意隔宿有余饭)。供献“土地公”、“灶神爷”,礼祭私祖;下午祭献家堂祖先;妇人家还要敬“床母”。晚上,合家会餐,以示团圆。入夜,大家都要洗足、剪指甲、倒尿桶(意不把污物带过年)。此外,还要在灶孔内留“火母”;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俗叫!压年)。厅堂燃上香烛。点亮大门灯,大家围坐在起守年,过半夜,便接着“贺正”。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