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祠堂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4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祠堂民居
分类号: K879.1
页数: 2
页码: 1076-1077
摘要: 本文描述了安溪县内的多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包括灵惠庙、贤良祠、新衙、成云洞、崇德书院和联芳楼。
关键词: 文物 古建筑 祠堂民居

内容

(1)灵惠庙:在祥华乡美西村。前身为清隐堂。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初,南宋咸淳八年(1272),詹敦仁父子俱封侯,并敕赐庙号,乃易今名。明代曾重建。1926年为北洋军阀张毅所焚,翌年重建。今台胞与族人集资重修。庙宇由庙堂、祖师祠、土地祠、门亭等组成。并绕以围墙。西北向。悬山屋顶,穿斗式,宽深三间,左右翼以厢房,当心间藻并,余为平棋天花板。神龛雕饰精致,金碧辉煌。中祀清溪首任县令詹敦仁夫妇,左右祀詹父母及子媳。堂中隔屏;朱书詹氏生前诗词。联对多出自名手。其中官献瑶曾题:“先民有作留遗爱,廉山让水,掩映棠阴,升堂咸仰清高像;全德之兴多达人,循牧贞卿,芬菲梓里,入庙便生忠孝心。”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2)贤良祠:在湖头镇湖四村,安溪第三中学校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地原榕树成荫,故名为“榕村书屋”;雍正十一年为表彰李光地,改易今名。原三进,四合院式。一进于1971年间,被拆毁,改建教师宿舍楼。二进为祠堂,宽深三间。厅堂内外环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石刻“文革”中遭局部琢毁。雍正谕祭文,原有石构碑亭,今幸存碑身一方。第三进原为藏书楼,珍藏图书与木刻印刷板,早已毁弃殆尽。祠堂中悬挂的匾额与木刻联对,皆出自名宦、大家之手,也荡然无遗。祠的前后,原有小桥流水,假山花园,今已夷为平地。临水轩,也摇摇欲坠,1990年族侨重修。是研究康熙书法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3)新衙:又名昌佑堂。在湖头镇湖二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一、二进厅堂,1981年遭火焚,族侨重建。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府第。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悬山式,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门庭广阔,南围墙外一半月池;东巷北端入口处,建接官亭和报房。门亭一联:“賛元重万国;高志局八区”。二进厅堂悬挂明清职官像片。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
  (4)成云洞:又名李文贞公读书处。在湖头镇美溪村。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年间,二进书轩。前为悬山式平屋,后为楼阁式。轩堂庭地开阔,三面加筑围墙,南墙嵌一石匾,为福建巡抚潘思渠所书的阴刻行楷“李文贞公读书处”七字,门开西向,附筑亭台及生活区。屋后与西侧有园林构筑,今残存假山、修竹、月桂等遗物。背山面水,景色幽雅,山水相映成趣。惜年久失修,局部倾圯。
  (5)崇德书院:在长坑乡政府内,县文物保护单位。书院为科举时代培养人才的场所。建于清光绪间。三进庭院,第一进面宽五间,开三门,明廊式。二进为楼阁式庑廊。宽深三间,雕饰废坠。后进与左右绕以房屋与第一进相连接,成为半圆形的整体。风格独特,是安溪县仅存的书院。
  (6)联芳楼:在龙涓乡玳堤村。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尼侨胞李致涯昆仲所创建。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圆形分水悬山屋顶。墙基厚1.2米,以石叠砌至门楣,上以土夯筑。平面圆形,俗称“圆土楼”。东、西、北三面辟拱券门。门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环山”、“分水”、“联芳楼”等石刻。各有两重门装置,门上封钉铁板以防火。内部以穿斗式构架成三层楼屋,周环走廊扶栏。楼下又筑四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四座。各座单元与大门侧,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庭中凿井一口,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房凡百余间。外墙与门侧设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建筑独具一格,为安溪县所仅见,是研究民间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灵惠庙
相关作品
贤良祠
相关作品
新衙
相关作品
成云洞
相关作品
崇德书院
相关作品
联芳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