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寺观庙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4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寺观庙宇
分类号: K879.1
页数: 3
页码: 1074-10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的七处历史遗迹:护国岩、安溪文庙、清水岩、城隍庙、东岳寺建筑群、威镇庙和阆阆。
关键词: 文物 古建筑 寺观庙宇

内容

(1)护国岩:在龙涓乡灶坪村。古地名叫里佐,谐称内灶,今分自然村属灶坪。在海拨1000米的乌石山顶。原名乌石岩,后易今名。县文物保护单位。岩宇分内外殿,两殿毗邻,南向,面临悬崖千仞。建筑总面积约400平方米。面宽各五间,深三间,系以天然岩洞拓宽,上覆帽形巨石。洞内仿木石柱、石梁承托。柱呈梭形,覆盆柱础。内外殿依石壁凿龛,崖刻一至三尊石佛,主祀定光佛。“文革”中局部遭砸毁。横楣阴楷“宝祜丙辰六月建造内殿”等纪年款。一副冠首联对“护太子发祥里佐声誉;国振兴启塑尊严神灵”。相传宋赵昺,南遁曾避难于此。此地石景荟萃,瀑布咆啸,古木参天,云雾飘渺,晴日可远眺厦鼓全景。
  (2)安溪文庙:在县城东南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素有:“秀甲东南”、“名冠八闽”之誉。是崇祀孔子的地方。古时庙学合一。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原在县治西南隅,宣和六年(1124),迁学于县治东。绍兴十二年(1142),令杨幹迁学于今址。自始建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间经迁建、重建、重修、增建,达三十多次。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重建。1984年间省拨款,安溪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大成殿,按旧貌重新。近年永春、同安、仙游、闽清、建瓯、广东揭阳等远近诸县,均以此为样板,重修或重建该县的孔庙。
  文庙是宫殿式的建筑。为江南现存同类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征。总建筑面积约9000多平方米。东南向,五进庭院。中轴线自南而北: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两庑、崇圣祠,周绕以围墙,形成完整的建筑群。附属建筑有明伦堂、教谕厅、训导廨等。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式,平面方形,宽深各三间。当心间屋架构造,采用莲花斗栱,纵横重叠,构成八卦形藻井,悬空倒挂,负荷梁架。整个庙宇装饰题材,以龙凤为主体。衬以人物、鸟兽、花卉,飞金走彩,是荟萃木、石雕刻及剪瓷、堆贴之大成。尤以八根石雕龙柱,其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相当高,反映了安溪当时物质文化的高度成就。安溪文庙建筑法式,曾传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证。
  (3)清水岩:在蓬莱镇鹤前村,海拔500米的蓬莱山上。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从始建迄今九百多年,屡有兴废。经迁建、重建、改建、增建达三十多次。尤其近年来,侨胞、台胞慷慨解囊,庙宇焕然一新,开拓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新辟旅游服务设施和盘山公路,已列为省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
  岩宇依山而建,面临深壑。西向,楼阁式,由上而下为释迦楼,祖师殿,吴天口。左右翼以钟、鼓楼、观音阁、檀樾厅、芳名厅、僧舍等。层楼复阁,外观呈“帝”字形。附属建筑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石粟柜、护碑亭、瞰龙亭、清水山庄、龙宫、山门等。
  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共有二十多方,涉及年代: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就书体而言,有篆、隶、楷、行。以楷、行为最多。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
  (4)城隍庙:在凤城镇大东街,县实验小学内,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迄今一千多年,其间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南向,原为五进庭院,今仅存三进。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式,抬梁架,彻上露明造。庙中原悬挂历任县令匾额,抗战时期,为国民兵团副团长丘秋星毁弃殆尽。第一进与第五进,于1958年与1986年先后为县教育部门拆除建宿舍。据台湾《中寮安溪城隍庙沿革志》载:安溪城隍庙自清初在台湾传衍至今,其庙宇已达222座之多。是台胞寻根谒祖和研究安(溪)台(湾)关系史的实物资料。
  (5)东岳寺建筑群:在凤城镇先声村,凤冠山麓。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无考。宋县令李铸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康、乾间(1662—1795)遗物。1988年,邑侨王瑞璧集资倡修,并增建集贤堂、晦翁亭、荷池;重建释子寺、池头宫。台胞增建山门。弥勒造像及其他园林设施,也略有增建,初具“凤山胜境”游览规模。
  寺宇依山而建,平面二进。实递高四层。南向。正殿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彻上露明造,宽深三间,东西翼以厢房。前檐加筑覆船式长廊。左右廊递落为钟、鼓亭。前殿为悬山式屋顶。壁画18地狱24孝图。整座建筑群,错落有致,维修或增建,恪守清代形制。构造独特,飞金走彩。俯览城廓,远近尽收眼底。尤以夜景蔚为壮观。
  (6)威镇庙:在金谷乡河美村。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无考。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间(1875—1908)重修。祀广泽尊王。二进,四合院式,歇山屋顶,抬梁式构架。宽深三间,左右翼以厢房。当心间八卦形藻井。庙中三对辉绿岩石柱,分别透雕“四龙八凤”、“八仙过海”、“陈三五娘”、“花卉、动物棒联对”等,工艺造诣精深。可惜石雕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毁。碑刻二方,为宋代与清代遗物。
  (7)阆阆1苑岩:在城厢乡同美村新岩山顶,海拨400米。始建无考,县文物保护单位。岩宇单檐歇山顶,宽深三间。依山临壑,东向,祀清水祖师。左右各筑僧舍一列。门庭以钢筋水泥架设拓宽。岩宇北侧,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孔而出,蔚为奇观。宋代朱熹标题:“阆岩夕照”即指此。历史上产白茶闻名,今尚残存数株。叶毛呈白色。因而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茶叶品种的重要例证。
  (8)双鲤堂:在官桥镇五里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无考。现存建筑为清乾隆间(1736—1795)遗物。正堂单檐歇山顶,宽深三间。后进与左右递落建半圆形廊屋,前筑围墙,中辟门亭。西向。门前池中,双石似鲤,以此得名。祀宋名医吴辛。其木雕坐像,工艺纹饰,应属明代形制。龛上悬一匾“慧眼慈心”四字。匾中上方,钤盖汉满文“安溪县印”。上款“知安溪县事吴兴宋应麟敬题”;下款“嘉庆庚午年葭月王祖德重镌。”(考者注:宋应麟于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任安溪县令)。联对其中有“大道无私施泽普;真人有应沾恩深”。“驷马拱案圣神驾驭达皇路;双鲤临门风云际会上河津”。今台胞重修,金碧辉煌,拟拓为旅游点。
  (9)宗教院:在城厢土楼村龙虾山麓。北向。始建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寻废,乾隆元年(1736),谢姓鸠资重建。现存建筑为二进双护厝,土木结构,重檐式,宽深三间,简补无华,清代形制,凋零不堪。堂中保留六个覆盆柱础,应为宋代遗物。今僧人重塑释迦等佛,配祀清水祖师。
  (10)九峰岩:在蓬莱镇上智村。始建无考,现存建筑为清代形制,四合院式,二进,东向。
  正殿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龛上悬一匾,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真相”二字。署纪年款“万历乙卯”。祀如来、罗汉、三代祖师等神佛。大钟、金楮炉为清代遗物。木刻联对多副,其中一联“系出西河禅参上地;真修三代身现九峰”。岩后奇石耸立,绿树掩映,放眼峰峦滚滚,云雾飘渺。
  (11)补陀岩:在长坑乡山格村,凤形1麓。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无考。原名普陀岩。明万历间,张瑞图到此,认为天下一“普”无二“普”,乃改今名。民国33年间焚毁后重建。1966年又遭毁弃。1988年侨胞台胞捐资按貌重建。岩宇依山筑在高台上,“一字”形。十七椽结构,主殿重檐屋顶,抬梁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堂室深邃。左右护厝。堂前覆船式长廊,椅座护栏。前檐屋顶,横筑十九屏,堆塑人物故事图,颇具独特风格。
  岩宇当心间,祀显化大士观音(俗名施美瑛)以及施母。后檐祀一列释迦、阿弥陀、韦陀、伽蓝、十八罗汉等佛。堂前置一仿鼎石香炉。附属建筑有护界宫、僧楼、山门等。今增建公路、停车场,门庭略有改观。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护国岩
相关作品
安溪文庙
相关作品
清水岩
相关作品
城隍庙
相关作品
东岳寺建筑群
相关作品
威镇庙
相关作品
阆阆1苑岩
相关作品
双鲤堂
相关作品
宗教院
相关作品
九峰岩
相关作品
补陀岩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