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溪人对台湾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2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安溪人对台湾的贡献
分类号: D921.95
页数: 3
页码: 892-8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人在台湾的历史和贡献。安溪人积极投入了统一台湾、抗法抗日、开发各业等事务。在统一台湾方面,李光地、施琅等安溪人的建议和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抗法抗日方面,安溪人高义、赖乾、简大狮等人英勇奋战,陈捷升、陈秋菊等人也参与了孙中山的革命大计。在开发各业方面,安溪人在台湾从事农业、茶业等方面的发展,移植了安溪的茶苗,促成了台湾茶业的繁荣。
关键词: 安溪县 安溪人 台湾

内容

一、统一台弯
  清廷削平“三藩”之后,正在议论解决台湾割据问题,朝臣大都“主抚”。康熙亦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未予重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为太子允礽之师的李光地(湖头人)力主统一台湾,他上疏言:“郑经已死,子克塽尚幼,部下争权,征之必克”。并荐内大臣施琅(晋江衙口人)平台。康熙接受李光地的建议,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取澎湖、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李光地回乡时,还在福州与施琅讨论出师之事,就在施琅收抚台湾的策略尚未制定之时,适逢熟悉水战,勇武过人的林孺(安溪湖头人,曾率兵攻克海坛、金门、厦门等36个岛屿)入见,施向他征询意见。林说:“台敌大创之后,众心惶惑,尽归其伤残俘馘,使知圣天子之命将军也无必杀之仁,因而抚焉,可成事矣。”(见《林孺总兵墓志铭》)。施琅采用了,台湾果然归顺。于是施琅留林孺在台湾军中办理善后工作约一年之久。
  林孺立了不少战功,累官至左都督,奉敕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迁台湾镇游击,当时在台任职者三年即可回内地,而林孺任期满时,清廷以该地重要,再予留任三年。
  在郑氏集团被招降后,其余部陈辛仍不甘失败,潜入水沙举义,36社民众起而响应。当时调任台湾安平副将的李日煌(安溪湖头人)带领500人前往收捕,陈辛失败。
  施琅率兵统一台湾,促进台湾继续开发,为巩固祖国海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光地、林孺、李日煌等安溪人,在统一台湾整个事业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抵抗侵略
  台湾安溪籍人热爱祖国,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不仅积极参加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首的驱荷复台运动和清初施琅率兵统一台湾的事业,而且在抗法、抗日斗争中,揭竿而起,英勇奋战。
  (一)抗法
  清光绪十年(1884),台北安溪人领袖白其祥(龙门榜头人),在中法战争中组义军至淡水抗法,被赐五品军功;日人侵台时,白因被推为“台湾民主国”副议长,不得不举家内渡避难。
  (二)抗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澎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大坪籍人高义与赖乾、简大狮等闻讯即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经数年血战,大小战斗上百次,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终因后援不继,饷械俱缺,处境非常困难。光绪二十六年,高义、赖乾、简大狮等人不得不抢船内渡,暂避漳州,等待时机,以图东渡收复台湾。当时漳州知府曹本璋视高义为浪民,在日本人的胁逼下,派役搜捕,简大狮不幸被捕,解往厦门,转送台湾给日本侵略者斩首。高义愤于清政府丧权媚外,返回安溪,另组民军,继续进行斗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高义抗日复台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他在弥留之际还说:不见台湾收复,深以为憾!
  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日本。日本进迫台北三峡,当地居民成立了五、六千人的义勇营,并以祖师的令旗为大红旗,以祖师庙为军械库及粮仓。在山重水复的三峡地区,给日军以重大的打击。台北三峡是安溪人群居的地方,且信仰祖师的大多是安溪人。因此在抵抗日军的义勇营中,安溪人不在少数。
  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孙中山经北京乘船往台。在台北石桥仔头(今延平北路二段)高兰家中,曾四次接见抗日将领陈捷升、陈秋菊,商议革命大计。陈氏系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人。其祖先于乾隆四十年(1775)与族人相偕入台,聚居于文山。
  日本投降前夕,陈秋菊与另外两名抗日将领分担攻打台北城,他们兵分两路,或从深坑,或从新店,向台北进兵,在距台北城不远之地,与板桥、锡口各路抗日首领,密切联络,专待大屯山上火号一举,即开始进军,会同各路抗日军包围台北城……
  台湾企业家李建兴兄弟,祖籍安溪,先祖移垦于台北县瑞芳镇的一座山上,日本割据台湾,李氏兄弟不愿屈从,暗事抗日,先后入狱。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李建兴因此参加台湾光复致敬团。
  三、开发各业
  (一)农业
  安溪人富有吃苦精神,在乡民迁台中,十有八九是垦植的。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大批安溪人迁台,从淡水登岸,选择台北地区,包括北投、树林、莺歌、三峡、汐止、瑞芳、平溪、景美、木栅、石碇、新店、坪林及古亭、大安等地有山有水,地形与原籍相似的丘陵地带拓荒垦植,以农为生。
  (二)茶业
  安溪人到台湾除了开垦水田外,也开垦大量山坡地,并从故乡带去茶苗栽植,现在台湾闻名的“木栅铁观音”也是从安溪移植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木栅茶叶公司提倡,本地的一些乡民凑出路费和购买铁观音的茶苗钱,推派安溪大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回安溪故乡买去12株铁观音茶苗,在木栅种植发展。
  现在台湾从事茶业者大多是安溪人,安溪籍人张丁顶、张智扬(路下派)父子在木栅开办“张协兴茶行”;安溪西坪人王德开办“宝记茶行”,王金明开办“王瑞珍茶行”,王庆年、王庆泰开办“尧阳茶行”,王泰友办“安溪福记茶行”,王澄清办“王有记茶业公司”,王连源办“侑记茶叶公司”,安溪人柯世钦办“正达茶业公司”,许赐旺办“静园茶艺馆”,刘锦龙办“龙泉茶庄”,蒋金发办“祥兴茶业公司”,蒋炳照办“峰圃茶庄”等等。
  (三)酿造业
  台湾曾经分流行的“红露酒”,是安溪红酒、红老酒的别称。台湾树林酒厂盛产“红露酒”。红露酒源于安溪。郑成功光复台澎,随郑往台的安溪籍爱国志士,为惦念故乡,在台试制红老酒饮用,籍以聊慰乡思。当时台北县的黄纯青在树林设厂制造,宜兰县的陈纯青亦在宜兰制造,风行全省。
  现在台湾的红露酒大多是居住在树林的安溪籍人制造的。红老酒从安溪传入台湾后,不但生根发扬,还外销美国、加拿大和南洋各地。
  (四)塑胶业
  50年代,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当局把塑胶工业寄希望于有化工基础的永丰老板何义身上。何义起初也答应了,但到国外考察后,回来就表示不做。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安溪籍人王永庆,竟决定投资塑胶业。
  王永庆自1953年在投资开发塑胶业后,几经曲折、拼搏,发展到现在年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RVC塑胶粉生产厂商。
  (五)五金电器
  安溪虎邱人林挺生在台湾五金电器行业的发展经营名居前列。他在台北市中山区创办厂几家大型公司:1970年创办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极高频率超高频率电视调谐器、可变电阻器、开关、键盘;1972年创办大同压铸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合金压铸品、锌合金压铸品;1976年创办大同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电气接点材料,银焊焊材料等;此外,还创办大同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冰箱、电扇、电视、马达、电梯、电话机、电线电缆、电脑、微波炉、录放影机等。
  此外,还有大坪人林清标在台北办大兴电线工厂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创,产品:电源线、电子线、并排线、电脑多芯电缆、隔离线、同轴线、橡胶、电线电缆)。官桥人王振兴在台北开办日大电线电缆公司、西坪人王英彦在台北办华成电子公司、安溪人王铁生办合成电子公司等。
  (六)渔业
  安溪人肖英都在高雄市开办高亚渔业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创立,业务:鲔鱼输出、远洋渔业)、李有庆办海阳渔业公司等。
  (七)运输业
  安溪人陈春土、陈丸福在台北市城中区开办华南汽车交通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创立)、林深潭办交通企业公司、胡胜吉办舶达国际公司、黄青华办九龙通远公司等。
  (八)钢铁业
  安溪芦田林坤在台北县三重市办合兴钢模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创立),后垵人谢凤泽在台北开办三立钢铁公司、官桥人陈宝金在台北开办胜钢公司、安溪人陈文俊在台北市开办上泰钢铁公司等。
  (九)文化教育
  国立台北工专副教授李志硕、曾任台南市立大成中学校长李祥生、曾任台北市教育局督学陈太平、文化大学政研所新闻组主任张熙华、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黄一农、中华工研所研究员蔡育仁、国立台湾工技院副教授谢冠群等。这些安溪人为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