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安溪与台港澳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275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一 安溪与台港澳关系
分类号: D921.95
页数: 21
页码: 886-9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与台港澳关系的的情况。其中包括安溪与台湾、安溪与香港澳门等。
关键词: 安溪县 台湾 澳门关系

内容

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港澳与安溪县的关系十分密切。源远流长。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安溪乡民开始入垦台湾;至清代,安溪乡民大量迁台。他们有的亲人相携,有的朋友结伴。甚至整个乡里(如参内乡黄氏二房近千人)迁往台湾,选择有山有水的北部地区,拓荒垦植,为台湾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安溪人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强。他们不仅积极参与郑成功的驱荷复台斗争和施琅统台湾的活动,而在抗法、抗日斗争中,揭竿而起,英勇奋战。
  近代和现代,安溪乡民往台也不少。他们主要是避匪乱,还有些被国民党抓壮丁,最后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移居台湾的安溪乡民,带去祖地族谱、神主牌,把家乡最信仰的神明请去,作为保护神敬奉。为纪念故乡,乡民进入台湾后,在新开垦的乡村,大量沿用祖地的地名,有的连祖祠也沿用祖地祖祠的名称,其至建筑造型上与祖地祖祠一模一样。
  由于安溪乡民迁台甚多,经历代繁衍生息,1990年在台安溪籍乡民达200多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1/10强。台湾的安溪籍人大都沿袭祖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由于众多安溪籍人的同化,现在台湾民众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民间礼俗也有不少与安溪乡民科司。
  安溪人入垦台湾后,除了开发台湾北部农业外,还致力于其它各业的开发。其中以开发茶业、酿造业和塑胶业的成绩举世闻名,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往1台安溪乡民散居台湾各地。1955年,安溪乡亲谢志成、许朝石、乐友发起筹备成台北安溪同乡会活动。1956年6月,台北市安溪同乡会成立。30多年来,该会为安溪乡亲的联络感情,相互合作,发展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台湾与安溪气候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习,血脉相承。台湾民众盼回归,安溪人民盼统。70年代,安溪县遵照上级指示,开始设置台湾事务工作机构,为台胞台属办了诸多实事。近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步改善,不少台胞回乡探亲谒祖,并为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台湾工商文化界人士也开始到安溪投资办厂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港澳与安溪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安溪人在香港有万余人,在澳门有1300多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安溪乡民开始移居香港;民国时期(1911~1949),也有些安溪人往港经商;60年代初期,印尼排华,有相当部分华侨移居香港;1978年以后,祖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广大归侨、侨眷有机会往港定居,与亲人团聚,这个时期安溪乡民往港定居人数迅速增多。不少香港的安溪人事业有成,但他们为富不忘济贫。为加强联系,增进乡谊,互相关心帮助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在香港安溪人中,一些比较有名望的人士,组织成立同乡会。港澳安溪人刻苦耐劳,勤奋敬业,为该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第一章安溪与台湾第一节安溪人迁台
  一、明末
  万历年间(1573~1620),龙门榜头白氏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 市)盖捕鱼;崇祯年间(1628~1644),芦田三洋三位乡亲到台湾苗栗开;水历年间(1647~1662),安溪县乡民黄日旭到台北三峡落籍开垦;明末颜思齐、郑芝龙开辟台湾时,他的部属也有不少是安溪人。当时适逢闽南灾荒,郑便鼓励灾民到台湾拓荒,组7~10人不。给以头耕牛,由他的部下带到台湾,披荆斩棘,开垦耕作
  明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率400船舰自金门料罗湾启碇,东征台湾, 历经九个月艰苦奋战,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而收复台湾。
  从郑成功抗清到东征台湾的军民有2.5万人,加上后来迁眷往台,大约带了5万人,其中有许多安溪人参加了他的队伍,仅官桥赤岭就有500多人参加。这些安溪人跟郑成功往台,参加抗清复明建设台湾工作。赤岭的林目棍就是当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他还从台湾带回四株芒果苗,如今传遍安溪各地,俗称“目棍檨”。
  二、清代
  (一)往台开垦
  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下下迁台达200多人,白氏初期渡台者大都堂兄弟或堂伯叔结伴或互相引援而往。有的年青渡台垦殖,年老落叶归根回故里,将垦拓田园移交青年子侄辈继承。既立业又成家者,也就一代代以农为主业。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分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
  乡亲结伴往台者,芦田三洋也有。清初,三洋乡又有一批乡亲到苗栗定居,之后又陆续有人前去谋生,在那里建家立业,繁衍生息。
  在乡亲结伴迁台巾,参内是很突出的乡里。清初至清中叶,参内黄氏单二房族人往台者,即近千人。他们或父子相携,或兄弟同往,或举家迁徙,比比皆是。较之他姓尤见典型。
  清初,湖头儒林林氏迁居台湾的也不少,迁居地点族谱多数不详,从少数记载看,多居于上、下淡水,与参内黄氏同。
  据各姓族谱普记载,清代,安溪县乡民往台开垦的还有:
  一康熙年间(1662~1722),王天来往台开垦虎仔内庄和新庄,石仕行入垦今台南市,林坚守(西坪赤石人)偕子孙往台开垦,吴神祐入垦彰化秀水,王承昭入今台中梧栖,王吟入垦台中大安,许哲栖入垦今台南市,李元仁、元智兄弟入垦今花坛,黄可宝入垦台北,刘厚、刘绳突入垦今彰化溪州,谢见途入垦今和美,翁元珪、元琦、元达等兄弟,先后入垦今嘉义义竹,卓佐入垦今彰化田中等。
  ——雍正年间(1723~1735),张文凤入垦今彰化市,陈星辉迁居今澎湖白沙,陈奕岳入垦屏东盐埔,陈赞、陈郡、陈候入垦今彰化和美,林光晃入垦今草屯,林瑞正、林生赞入垦今树林,李凤入垦今台南新营,李启相入台建业,王仰入垦台中龙井,王飞龙入垦今彰化田尾,谢备入垦今彰化北斗,谢候轩入垦今彰化溪湖,卢明程入垦今淡水,颜延华入垦今北港,翁见齐入垦今彰化鹿港,翁光猛入垦今嘉义布袋,廖向(廖琼派下)入垦台中清水,阮尧入垦今高雄鸟松等。
  ——乾隆年间(1736~1795),李望长(湖头人)偕胞弟等5人往台开基,钱甫入垦今台北泰山,柯敬入垦今彰化花坛,高培香在台北晋先定居,高德意到台北平溪东势开荒,高飞到台湾石底落籍,高举至深坑乌涂村开垦,林了到台北泰山大科村定居开荒,陈文荣、陈文晃、陈敦执、陈敦添、陈肇质等,先后入垦今台北县,陈保、陈寺入垦今和美,林文礼入垦今彰化秀水,黄都入垦今台北板桥,张启梅、张益宝入垦今树林,王杉才入垦今台中沙鹿,王中浩入垦今神罔,刘世知入垦今彰化花坛,谢恋高、卫及、承降、承受兄弟等入垦今北斗,苏明严入垦今台北市古亭区,林钦明(大坪人)偕同夫人詹氏往台谋生,刘秉盛入垦今台北新店,李孙弟入垦南港,李梓宗入垦今三重市,颜顺德入垦今台中大甲等等。这个时期,安溪乡民往台开垦最多,人数达数千人。
  ——嘉庆年间(1796~1820),武功周(虎邱竹园)一族,因子孙繁衍,人多地少,族人选派年轻力壮的周贤明及其族弟周标,漂然渡台,入淡水大加蚋堡(今台北市),在东门外王板桥(即永康街一带)卜宅居住,初以耕农为主业,饲养鸭母为副业,因禾稻丰收而鸭母产蛋出售,颇获巨利,且以气候宜人,四时花果不断,称之“蓬莱仙岛”,遂来信促其族人往台开垦荒地。嗣后周延部(周百万)率其族人数十人,相继渡台,各自分居,或农或商,各就其业,勤劳不息,人丁壮旺,旋以务农发展,经商获利,遂成巨富。在台北市仅周氏一族,拥有水田、工地占台北市近一半,足见当时周氏一族之豪富(见《庆祝台北市安溪同乡会成立廿五周年纪念特刊》第45页)。
  这个时期往台开垦的还有:胡典炽、典变兄弟入垦今台北平溪,许懋明入垦今台北莺歌,许庆荣入垦今台北泰山,王百全入垦今台北树林,魏明答入垦今基隆市七堵区,黄登龙、再春兄弟入垦今台北莺歌,张全入垦今旗山,李奕正入垦今台北泰山,苏炳选入垦今台北新庄,潘传入垦今台北市南港区,曾奎长入垦今台北板桥,苏清癸入垦今汐止,苏秀颜入垦今三峡,颜浩妥之子玉兰、玉赐渡台移垦今基隆市暖暖区,翁嘉生入垦今宜兰苏澳等。
  ——道光年间(1821—1850),谢至惬、谢孝鉲、谢孝是、谢文治、谢文越、谢传海等入垦今北斗,王永庆(现台湾巨富、塑胶大王)的高祖母携儿子王天来、儿媳林瑾往台谋生,叶砂入垦今台北市,钟中义入垦今台中市后里,钟省德入垦今台北板桥,钟区入垦今台北坪林,钟荣苑、荣兰、进芳、金聪、子关、钟墨等入垦今宜兰礁溪,詹盛远入垦今台北汐止,詹丽生入垦今屏东恒春,翁荣入垦今台北坪村,纪登、纪传闹、纪三龙入垦今沙鹿,纪传闹后裔再迁今屏东、南州,孙坤福入垦今台中梧栖。
  ——咸丰年间(1851~1861),许仕赞入垦今苗栗通霄,傅金串入垦今台北市,康文举入垦今淡水。
  ——同治年间(1862~1874),徐心匏入垦今台北市大安区,沈鸿杰入垦今南投集设寮熬制樟脑。
  (二)在台经商
  安溪人迁居台湾,从事垦殖的较多,在台经商的较少。据各姓族谱记载,主要有:
  ——清初,长泰里经岭(现城厢经岭)人陈浚芝的先世渡台经商,并定居新竹县。
  ——乾隆十九年(1754),大坪打铁坑林钦明偕同夫人詹氏前往台湾。七月初旬,在渑尾(今淡水)着陆,这时艋胛一带,居民密集,钦明把随带的有限资斧,在村口庄(今汀洲路地方)开设一家杂货店。
  ——嘉庆四年(1799),长泰里林文敏迁居台南麻豆,从事经营制糖及酿酒,富甲台南,在麻豆建设一座颇有名气的林家古厝。
  ——嘉庆六年,卓源乡武功周派部分精壮族众渡台开垦,获得落足点后,有些人开设店铺,从事商贾。
  ——道光年间(1821~1850),龙门榜头坑内坑头白近英往台开垦今基隆市暖暖地区,并开“捷盛茶庄”。同一时期,榜头宫兜白光盘在今台北市艋胛西昌街经商,后其子白隆发改营染房成为巨商而建艋舺祖师庙。与此同一时期的还有,榜头人白圻箴,在台北市延平北路开茶箱馆;榜头福海白头,在彰化、和美经商;榜头人白圻修、白灼在台南市经商。
  ——光绪七年(1881),安溪茶商王水锦与魏静去台,在南港大坑从事茶树的栽植与茶叶加工,并致力于制作技术的改进,再传授于同行,使包装茶销路日见扩充,渐与乌龙茶销路并驾齐驱,甚得海内外好评。
  台湾清代郊商大部分属于闽南籍人,就以台北地区而言。,其郊商祖籍全属泉州府,其中安溪人散居台北地区各地做茶叶生意。在清代往台湾经商的安溪县乡民中,绝大部分经营茶叶,龙门榜头人和西坪尧阳人经商较多。
  (三)随施琅往台
  施琅是晋江人,清初李光地(安溪湖头人)举荐其任福建水师提督,平台湾郑克塽。施琅采取招抚台湾的策略,又采纳了安溪湖头人林孺的建议,且林孺随施军统一台湾,并被留在台数年之久,以处理台湾招抚后的善后工作。另在台湾郑氏集团被招降后,其余部仍不甘心失败,当时调任台湾安平副将的李日煌(安溪湖头人)曾率兵镇压。由于李光地、林孺、李日煌等与施琅的特殊关系,所以参加施军的安溪人自然受到施琅的特别关照,因而大量携眷往台,垦殖台湾北部平原及山区,使台北地区成为安溪人最集中的地方,故能于乾隆年间在台北万华建造规模宏伟的清水祖师庙。大坪高氏入台北始祖高佛成,就是在康熙年间随施琅军队往台的。(据张家瑜、叶清琳《从清水祖师看安溪与台湾的关系》、林泗水编的《台北市安溪同乡会特刊》一辑。)
  (四)避战乱入台
  太平天国时代(1851~1864),安溪人陈圣等参加太平军,后清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安溪人逃到海外者不少,还有部分人逃到台湾匿居。到了清末民初,安溪民军四起,政局动荡,兵匪交加,地霸横行,大批乡民为避匪乱兵祸纷纷向厦门、泉州和南洋、台湾逃亡,其中以逃居台湾者最多。
  三、近代往台民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安溪乡民又次大往台,人数约在2500人左11在往台人员中,已知部分情况如下表:
  近代往台人员中,逃壮丁、被抓丁的人数古大分。已知下落和不知下的被抓人员有1382名,依次为:官桥211人,龙门189人,湖头167人,龙涓121人,感德115人,西坪112人,剑斗91人,虎邱80人,城71人,魁斗68人,长坑42人,尚卿35人,蓬莱27人,祥华26人,金谷20人,城关7人。
  四、主要分布地区
  据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庆祝本会成三十周年纪念特刊》载,1926年统计,安溪人分布在台湾各县市的状况如下表:
  历史1,迁台的安溪乡民大部分落居台北地区开垦,《台北文物季刊》第七卷一、二期“台北廿五姓族谱叙例”中就有10姓来自安溪,即:
  ——《清溪陈氏族谱》,存台北县树林镇陈友,原居安溪多卿乡佛耳山前陈厝坪。
  《佛耳山詹氏族谱》,存台北县树林镇,原居安溪多卿乡之佛耳山,有詹清隐先生家传。
  ——《虎邱林氏族谱》,存台北县树林镇柑园林氏,原居安溪县新康里之虎邱,台实业家林提灶云其先世即由虎邱迁台。
  ——《严岭王氏族谱》,存板桥溪州王氏,原居安溪长泰里严岭脚。
  ——《古濑叶氏族谱》,存叶屏翰先生处,其族肇基于仙游之古濑,至十三世始择居安溪依仁里桂瑶乡。
  —《虞都许氏家谱》,存台北县莺歌镇许氏,原住安溪在坊里虞都。
  ———《鲁国颜氏族谱》安溪渡台序,云其祖浩安公率子侄宗亲东渡,居台中县下大肚溪(按:县城及员潭、宝溪、黄柏、乌涂均有颜姓)。
  ——《武功周氏族谱》,存台北县汐止镇周姓,原住安溪新康里卓源乡。
  ——《仙景李氏族谱》,李氏原住安溪龙涓里仙景乡。为宋代邵武李纲之裔(按:李氏尚有由他处迁台者,如台湾实业巨子有台湾孝子之誉的李建兴,其先祖由安溪龙门光孝迁台)。
  ——《安平高氏族谱》,存台北县木栅高氏,肇基于泉州安平,元末避乱入清溪大坪,分为上下派十三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后渡台,择地垦辟,枝叶茂盛,散居于淡江,聚族于文山一带。
  台湾各地世居住民中祖籍安溪分布情况为:
  台北院辖市:旧市区清一色都是泉籍。艋胛东边,安溪籍居多数;松山、大安、古亭各区,世居住民祖籍皆属安溪。新市区景美、木栅、南港、北投各区,世居住民,皆属安溪籍。安溪人长于开垦山区,台湾各地的山坡,山麓处处都有他们勤奋开拓的足迹。
  台北县:新店、石碇、深坑、坪林、三峡、莺歌、树林、瑞芳、平溪、双溪、汐止、林口、泰山等多山的各乡镇,安溪籍民居多。
  嘉义县、市:沿海各乡镇住民概属泉籍,以来自同安、安溪两县最多,如鹿草、义竹等乡,全属安溪籍。
  台南县:台南县世居住民皆属泉籍,同安、安溪两县籍民最多。
  第二节 安溪人对台湾的贡献一统一台弯
  清廷削平“三藩”之后,正在议论解决台湾割据问题,朝臣大都“主抚”。康熙亦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未予重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为太子允礽之师的李光地(湖头人)力主统一台湾,他上疏言:“郑经已死,子克塽尚幼,部下争权,征之必克”。并荐内大臣施琅(晋江衙口人)平台。康熙接受李光地的建议,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取澎湖、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李光地回乡时,还在福州与施琅讨论出师之事,就在施琅收抚台湾的策略尚未制定之时,适逢熟悉水战,勇武过人的林孺(安溪湖头人,曾率兵攻克海坛、金门、厦门等36个岛屿)入见,施向他征询意见。林说:“台敌大创之后,众心惶惑,尽归其伤残俘馘,使知圣天子之命将军也无必杀之仁,因而抚焉,可成事矣。”(见《林孺总兵墓志铭》)。施琅采用了,台湾果然归顺。于是施琅留林孺在台湾军中办理善后工作约一年之久。
  林孺立了不少战功,累官至左都督,奉敕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迁台湾镇游击,当时在台任职者三年即可回内地,而林孺任期满时,清廷以该地重要,再予留任三年。
  在郑氏集团被招降后,其余部陈辛仍不甘失败,潜入水沙举义,36社民众起而响应。当时调任台湾安平副将的李日煌(安溪湖头人)带领500人前往收捕,陈辛失败。
  施琅率兵统一台湾,促进台湾继续开发,为巩固祖国海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光地、林孺、李日煌等安溪人,在统一台湾整个事业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抵抗侵略
  台湾安溪籍人热爱祖国,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不仅积极参加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首的驱荷复台运动和清初施琅率兵统一台湾的事业,而且在抗法、抗日斗争中,揭竿而起,英勇奋战。
  (一)抗法
  清光绪十年(1884),台北安溪人领袖白其祥(龙门榜头人),在中法战争中组义军至淡水抗法,被赐五品军功;日人侵台时,白因被推为“台湾民主国”副议长,不得不举家内渡避难。
  (二)抗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澎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大坪籍人高义与赖乾、简大狮等闻讯即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列。经数年血战,大小战斗上百次,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终因后援不继,饷械俱缺,处境非常困难。光绪二十六年,高义、赖乾、简大狮等人不得不抢船内渡,暂避漳州,等待时机,以图东渡收复台湾。当时漳州知府曹本璋视高义为浪民,在日本人的胁逼下,派役搜捕,简大狮不幸被捕,解往厦门,转送台湾给日本侵略者斩首。高义愤于清政府丧权媚外,返回安溪,另组民军,继续进行斗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高义抗日复台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他在弥留之际还说:不见台湾收复,深以为憾!
  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日本。日本进迫台北三峡,当地居民成立了五、六千人的义勇营,并以祖师的令旗为大红旗,以祖师庙为军械库及粮仓。在山重水复的三峡地区,给日军以重大的打击。台北三峡是安溪人群居的地方,且信仰祖师的大多是安溪人。因此在抵抗日军的义勇营中,安溪人不在少数。
  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孙中山经北京乘船往台。在台北石桥仔头(今延平北路二段)高兰家中,曾四次接见抗日将领陈捷升、陈秋菊,商议革命大计。陈氏系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人。其祖先于乾隆四十年(1775)与族人相偕入台,聚居于文山。
  日本投降前夕,陈秋菊与另外两名抗日将领分担攻打台北城,他们兵分两路,或从深坑,或从新店,向台北进兵,在距台北城不远之地,与板桥、锡口各路抗日首领,密切联络,专待大屯山上火号一举,即开始进军,会同各路抗日军包围台北城……
  台湾企业家李建兴兄弟,祖籍安溪,先祖移垦于台北县瑞芳镇的一座山上,日本割据台湾,李氏兄弟不愿屈从,暗事抗日,先后入狱。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李建兴因此参加台湾光复致敬团。
  三、开发各业
  (一)农业
  安溪人富有吃苦精神,在乡民迁台中,十有八九是垦植的。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大批安溪人迁台,从淡水登岸,选择台北地区,包括北投、树林、莺歌、三峡、汐止、瑞芳、平溪、景美、木栅、石碇、新店、坪林及古亭、大安等地有山有水,地形与原籍相似的丘陵地带拓荒垦植,以农为生。
  (二)茶业
  安溪人到台湾除了开垦水田外,也开垦大量山坡地,并从故乡带去茶苗栽植,现在台湾闻名的“木栅铁观音”也是从安溪移植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木栅茶叶公司提倡,本地的一些乡民凑出路费和购买铁观音的茶苗钱,推派安溪大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回安溪故乡买去12株铁观音茶苗,在木栅种植发展。
  现在台湾从事茶业者大多是安溪人,安溪籍人张丁顶、张智扬(路下派)父子在木栅开办“张协兴茶行”;安溪西坪人王德开办“宝记茶行”,王金明开办“王瑞珍茶行”,王庆年、王庆泰开办“尧阳茶行”,王泰友办“安溪福记茶行”,王澄清办“王有记茶业公司”,王连源办“侑记茶叶公司”,安溪人柯世钦办“正达茶业公司”,许赐旺办“静园茶艺馆”,刘锦龙办“龙泉茶庄”,蒋金发办“祥兴茶业公司”,蒋炳照办“峰圃茶庄”等等。
  (三)酿造业
  台湾曾经分流行的“红露酒”,是安溪红酒、红老酒的别称。台湾树林酒厂盛产“红露酒”。红露酒源于安溪。郑成功光复台澎,随郑往台的安溪籍爱国志士,为惦念故乡,在台试制红老酒饮用,籍以聊慰乡思。当时台北县的黄纯青在树林设厂制造,宜兰县的陈纯青亦在宜兰制造,风行全省。
  现在台湾的红露酒大多是居住在树林的安溪籍人制造的。红老酒从安溪传入台湾后,不但生根发扬,还外销美国、加拿大和南洋各地。
  (四)塑胶业
  50年代,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当局把塑胶工业寄希望于有化工基础的永丰老板何义身上。何义起初也答应了,但到国外考察后,回来就表示不做。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安溪籍人王永庆,竟决定投资塑胶业。
  王永庆自1953年在投资开发塑胶业后,几经曲折、拼搏,发展到现在年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RVC塑胶粉生产厂商。
  (五)五金电器
  安溪虎邱人林挺生在台湾五金电器行业的发展经营名居前列。他在台北市中山区创办厂几家大型公司:1970年创办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极高频率超高频率电视调谐器、可变电阻器、开关、键盘;1972年创办大同压铸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合金压铸品、锌合金压铸品;1976年创办大同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电气接点材料,银焊焊材料等;此外,还创办大同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有:冰箱、电扇、电视、马达、电梯、电话机、电线电缆、电脑、微波炉、录放影机等。
  此外,还有大坪人林清标在台北办大兴电线工厂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创,产品:电源线、电子线、并排线、电脑多芯电缆、隔离线、同轴线、橡胶、电线电缆)。官桥人王振兴在台北开办日大电线电缆公司、西坪人王英彦在台北办华成电子公司、安溪人王铁生办合成电子公司等。
  (六)渔业
  安溪人肖英都在高雄市开办高亚渔业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创立,业务:鲔鱼输出、远洋渔业)、李有庆办海阳渔业公司等。
  (七)运输业
  安溪人陈春土、陈丸福在台北市城中区开办华南汽车交通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创立)、林深潭办交通企业公司、胡胜吉办舶达国际公司、黄青华办九龙通远公司等。
  (八)钢铁业
  安溪芦田林坤在台北县三重市办合兴钢模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创立),后垵人谢凤泽在台北开办三立钢铁公司、官桥人陈宝金在台北开办胜钢公司、安溪人陈文俊在台北市开办上泰钢铁公司等。
  (九)文化教育
  国立台北工专副教授李志硕、曾任台南市立大成中学校长李祥生、曾任台北市教育局督学陈太平、文化大学政研所新闻组主任张熙华、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黄一农、中华工研所研究员蔡育仁、国立台湾工技院副教授谢冠群等。这些安溪人为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节 民间信仰和习俗
  一、民间信仰
  历史上大量安溪乡民迁台,迁台的安溪人将祖地的宗教信仰带出去,民间信仰几乎与安溪相同。
  (一)崇拜祖先
  台湾安溪籍人与安溪本土一样,崇拜祖先。各家都要在房屋正厅供“神主”(祖宗牌位),朝夕烧香礼拜。而且要把神主当作生灵侍奉,所以子孙的一切供品和膜拜都要虔诚。
  安台两地民众对先辈辞世后,墓地的选定极为考究慎重,认为这是直接关系到子孙的幸福盛衰。因此选地和设计都要聘请“风水先生”(地理师)来主办。只要地理师选定,不论此地如何遥远,也不论地价如何昂贵,都要按照地理师的指示,在那里筑墓。
  (二)信奉神明
  台湾省寺庙林立,其中,不少寺庙是从安溪分炉出去的。
  先民移居台湾后,在垦殖上程中,除恐生番侵扰外,还担心遭病魔侵袭,因此就祈求神佛的保祜。每当他们遭灾逢难,或因偶然的机运而得幸免,或因某种原因大病痊愈,都认为这是神佛的显灵与保祜,益发增强了他们的信仰,并且鼓吹别人信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形成浓郁的迷信风俗,更有信徒联合捐款,兴建寺庙,以供奉他们信仰的神佛。
  明清迁台的安溪人,大多是以开垦农耕为生,他们首先建立土地公庙,当作自己土地的守神奉侍,并从家乡的神佛分灵到台湾作为保护神。
  清水祖师安溪先民迁台,在各地建庙奉侍最普遍的是祖师公。据统计,台湾现有清水祖师庙98座,即台北市的艋舺祖师庙、万庆岩,台北县的长福岩、保安庙、平安宫、龙岩宫、永福宫、清水岩、岐门岩、宝宁岩,基隆市的福岩寺、清水岩、草滥清水岩、祖师庙,南投县的云天宫、庆福寺、永安宫、天隆宫,云林县的保清宫、安泰寺、泰安寺,台南市的清水岩、龙山寺、祖师公庙、清水寺(公亲寮),台南县的清水寺、清水坛、祖师公坛、庆济宫、清水寺(玉井)、清水寺(新化)、清水官(新化)、清水宫(新市社内)、灵昭宫、清水宫(新市港墘)、龙泉宫、清水殿、金山岩、山师吉宫、广济宫、狮管坛、清安堂、福安堂、福安寺、永安宫、清水宫(南化)、圣德坛、六双公厝、清水寺(南化)、清水宫(归仁南保)、清水宫(归仁辜厝)、祖师庙、福泽寺、震兴宫,花莲市的清水岩,高雄县的三清殿、清福寺、福清宫、清水宫(仁武)、清龙祠、清水宫(冈山)、碧云宫、清水寺、清水宫(美浓)、三龙宫,高雄市的清水宫、万兴宫、福师寺、文化院,桃园县的福山寺、福隆寺,台中县的龙泉宫,彰化市的长安宫,彰化县的龙凤山寺、清祖寺、吕山寺、新兴宫、清龙宫、清修岩,嘉义市的清水寺,嘉义县的奉天宫、福安宫,屏东县的建安宫、清水寺、清水佛寺、玉水寺、北院庙、佛山寺、清云寺,宜兰市的光明寺,宜兰县的宝山寺、永安寺,澎湖县的祖师宫、祖师庙等。在台湾各种庙宇中,清水祖师庙,不论是数量,还是建筑气势都居全台首位。这些清水祖师庙,彰化县二林镇的新兴宫建造于永历年间(1623~1662)为最早,其后高雄县武仁乡的福清宫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澎湖县马公镇的祖师宫、台南县传里镇的震兴官均建于穿正年间(1723~1735),台北县三峡镇的长福岩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台北市艋舺祖师庙建于乾隆五十二年。在台湾,只要是安溪人的聚落,就有清水祖师庙。
  保仪尊王台北景美是安溪高、张和林氏乡民入垦的地方。安溪高、张、林三姓共同信仰“保仪尊王”。三姓先民入垦景美时,除请去保仪尊王外,还带去其爱妾林夫人像和一只香炉,后由于时日渐久,丁口增加,垦殖渐广,三姓决定各自分业,采取拈阄,结果高姓拈得保仪尊王、林姓拈得林夫人像,张姓拈得当年分香时那只香炉,因而有景美高氏集应庙、木栅张氏集应庙和武功国小附近的林氏集应庙。现在景美高氏集应庙中供奉的保仪尊王,就是清代康熙年间从安溪大坪集应庙的保仪尊王分灵的。现时,全台有大小“集应庙”6座。
  圣王公安溪县金谷芸美有座威镇庙(又名河内庙,通称“圣公庙”),庙里供奉的就是郭圣王,即圣王公。台湾神庙大全记载,圣王公庙在台有52座。
  城隍公明末郑成功入台,安溪张、施乡民迁居台湾的中寮村和施寮村,带去安溪城隍的“二舍”和“三舍”两尊,称为“二城隍”和“三城隍”。在台建庙作为保护神。现在台北嘉义、屏东、花莲等地均有“清溪城隍”庙。1989年,台湾顺天宫派专人来安溪祖庙迎请城隍“五舍”一尊,并捐献港币4.8万元和人民币4万元,为安溪城隍庙新建“山门”。
  法主公现在台湾有20座法主公庙。这些都是先民入垦台湾时从家乡分灵出去的,祖庙就是安溪仙苑“碧灵宫”。
  董公真人安溪科榜“进宝殿”里供奉董公真人。清代科榜翁氏乡民迁台时随带乡土神到台湾镇邪,现在台湾有董公庙宇10多座。
  近年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乡民常有组团回乡晋香。
  二、传统习俗
  台湾安溪籍人和安溪人一样,相互之间的称呼、寒喧、谦让等都以对方辈份、年龄而异。两地的民间都以红色为吉祥的象征,在做客时,通常把礼物用红纸包起来,送给主人的孩子。对别人的帮助表示酬谢时,也送“红包”。
  台湾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其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以及生活习惯都与安溪故土一样,由于安溪祖籍在台湾人口中比例相当大(占1/10),所以台湾的民情习俗,也颇具安溪色彩。
  (一)过节
  安溪和台湾两地乡民过节习俗几乎相似,即:春节贴春联,除夕大团圆,辞旧迎新“新正”拜年;上元节吃元宵丸,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包棕祭拜神明,插蒲艾,饮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盼团圆;冬节用糯米粉制丸,俗称“科节丸”。
  (二)礼俗
  安台两地的古式婚礼、生育、抱养、丧葬礼俗以及饮食习惯基本相同,即:
  结婚前要经过提婚、议婚、订婚、完聘等若干礼俗;结婚后有“探新娘”、“对月”等风俗。
  妇人为求得子,有向授子女神——注生娘娘许愿的风气,若如愿怀孕,孕妇须守各种禁忌,如禁止移动室内器物和在室内钉钉子等,以免触怒胎神。
  产妇做月子期间,除静养外,常用麻油和酒、鸡或猪肝炒给产妇滋补。婴儿生下第三天,除由祖母抱着祭拜祖先牌位外,同时要分送鸡酒油饭给亲友。满月和过周岁也如此。外祖父母需回赠婴儿穿的衣帽鞋袜等。
  安台两地都有抱养现象,一般养子为了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养女准备将来给自己的儿子作室。
  在丧葬风俗方面,依古礼,父母病危时,移出厅堂,亦有待其气绝,而后移榻者。整个丧葬过程分为:始葬、入殓、钉柩、出殡、居丧、百日、焚魂帛、立灵位等。民间的墓葬有的第一次葬下去,几年后择日开墓,拾骨改葬。
  至于饮食,台湾人和安溪人一样,米饭是居民主食。此外,还有米粉条、米粉果等。日常也多用作点心佐食。一般农家,在农作物播种及收获季节,雇用工人、照例要给午餐,杀鸡备酒,款待丰盛。
  安台两地均有嗜酒的爱好,祀神宴客多用酒。有的用秫米酿造老酒,味甘而醇。愈陈愈佳。乡村间也有利用地瓜造酒的,其味较淡。但现代嗜酒或餐点应酬的酒,大多购买些装璜、牌号较有名气的瓶装酒。
  安台两地均有“食补”习俗,如“立冬”这天,煮糯米饭,杂以黑枣、龙眼干肉、海鲜等炖鸡、鸭等家禽家畜而食。
  三、地名厝名
  台湾一些地方,被安溪乡民开垦后,援用或谐音安溪原乡地名的则不下百个。如:台北县新店镇的“员潭里”,石锭乡的“格头村”、“乌涂村”,八里乡的“长坑村”,贡寮乡的”龙门村”,万里乡的“大坪村”,宜、县礁溪乡的“玉田村”,员山乡的“湖东村”、“湖西村”,三星乡的“月眉村”。桃园县龟头乡的“岭顶村”,复兴乡的“溪内社”,新竹县横山乡的“丰田村”,湖口乡的“凤山村”,苗栗县南庄乡的“蓬莱村”,彰化县彰化市的“福山里”、“安溪里”、“三村里”,云林县虎尾镇的“竹园里”,麦寮乡的“后安村”,台中县大甲镇的“福德里”等等。
  在台湾北部三峡、深坑等地区,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尚未被更新的旧民宅,这些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安溪本地完全一样,都是以杉为椽桷,屋脊采用马背式或燕尾式的建筑物,只是这种具有浓郁家乡色彩的居民住宅,逐渐被框架结构的现代式高楼大厦所代替,但在祠庙方面则全然保持与家乡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如台湾苗栗镇杨氏祖祠与安溪芦田三洋祖祠样,同叫“凤莱厝”,同是32翘脊,72个台阶。
  第四节 在台安溪同乡会
  一、台北市安溪同乡会
  1956年6月3日,台北市安溪同乡会成立。理事长:吴吟世。常务理事:王兆畿、叶植树。
  1958年7月20日,选举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王兆畿。常务理事:王尚三、钟中培。
  1964年4月12日,选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林泗水。常务理事:林长青、谢梅丙。
  二、院辖市台北市安溪同乡会
  1967年12月17日,院辖台北市(台北市升格为台湾“行政院”直辖)安溪同乡会成立。理事长:林泗水。常务理事:林长青、谢梅丙、李剑青、李务本、钟中培。
  1976年12月18日,选举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林长青。常务理事:汪济诚、陈火耀、林村中、李敏照。
  1980年3月16日,选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林长青。常务理事:李敏照、汪济诚、蔡英周、黄超敏。
  1983年5月8日,选举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林长青。常务理事:汪济诚、李敏照、陈火耀、黄超敏。
  1986年5月25日,选举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林长青。常务理事:李敏照,汪济诚、陈火耀、李庆云、林明霞(女)、陈秋江。
  三、同乡会主要活动
  同乡会主要活动是联络乡亲,沟通乡情,奖学敬老,互助合作,发展事业以及为安溪乡亲排忧解难。如:1989年,大陆妹被骗入台湾妓院一案,其中施、廖系安溪姑娘,施女知被骗后逃出报警。台北市安溪同乡会见到媒体报道,立即派林忠义、黄英杰、施义洲与警方联系,获知详情后,同乡会理事长林长青、总干事汪济诚亲自出面同当局有关方面交涉,终于救出安溪姑娘,并给予治病,发给慰问金。(据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庆祝本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特刊》第298页)
  第五节 台湾安溪籍名人录
  一、党政军界
  林挺生,1919年12月生,祖籍虎邱,现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北市议会议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大同制钢机械公司董事长、大同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台湾省改造委员会和台湾省工业会理事长、台湾电机工业会理事长、台湾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长。1963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九届侯补中央委员。1969年起为国民党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常委,十三届中评委。主要商务是,生产和经营家用电器、电子工业、通讯器材和各种机械,在新加坡、香港、日本、英国等地设有海外分公司,是台湾地方第五大财团。
  高玉树,1913年9月生,祖籍大坪,现任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台北市长,1976年任台湾“行政院”交通部长。
  高铭辉,1932年生,祖籍大坪,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李务本,1915年生,原籍魁斗,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曾任第一、二、三届台北市议会议员,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常务理事。其妻黄恒贞现任台湾“国大代表”。
  李足(女),1907年生,安溪人,现任台湾“国大代表”;曾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委员,东方出版社常务理事兼总经理,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
  陈丸福,1936年生,祖籍安溪,现为台湾“国大代表”;曾任台北市特种汽车客运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陈正雄,1937年4月生,安溪人,台湾国民党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台湾省政府委员;曾任基隆市长,国民党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林长青,1911年生,祖籍龙门龙山,现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理事长;曾任国民党保安第一纵队中校附员兼挺进支队长。
  周百炼,1909年生,祖籍虎邱竹园,现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台湾省议会议员、台湾省政府委员、台北市代市长,196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73年任“监察院”副院长。
  殷敬文,1916年生,原籍城厢员宅,现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理事;曾任台湾警备总部军法处法官、科长、组长、副处长,国民党“国防部”军法局副处长及台北安溪同乡会名誉理事等职。
  高松寿,1919年生,原籍大坪,现任台湾“行政院”警政署副署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台北市警察局副局长、台湾省警备处副处长。
  黄子贞,1922年5月生,原籍参内,现任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局局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国民党“行政院”主计处第三副局长、局长,台湾统计学社理事长。
  蔡英周,1917年1月生,原籍凤城下西街,现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理事;曾任特务长、书记、组员、副组长。
  谢梅丙,1924年12月生,原籍城厢土楼,现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曾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常务理事。
  颜钦贤,1902年2月生,安溪人,现为台湾“国大代表”;曾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台湾区煤矿同业公会理事长及台湾矿业研究会理事长。
  二、科教文界
  陈映真,1937年生,祖籍龙门石盘头,著名作家。22岁大学二年级时即发表处女作《面摊》,《将军族》是他的成名作,他的小说还有《我的弟弟康雄》、《乡村的教师》、《玲珰花》、《山路》、《赵南栋》等;自办《人间》杂志;曾任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
  柯伸道,1949年9月生,祖籍蓬莱,现为卡耐基大学教授,已获博士学位。其论文《金属凝固过程中之区偏析》获美国钢铁学会特颁“约翰契普曼”奖。
  柯世钦,1922年11月生,安溪人,现为中华理教总会常务理事长;曾任警卫组长。
  柯文龙,1918年9月生,祖籍蓬莱,现在台北市建国中学任教;曾任台北中心学校校长等职,其著作颇丰。曾被美国东方文化研究机构列为“中国著作家”,他著有《中国教育文选》等14部专著。
  张煦华,1947年7月生,安溪人,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研究学院教授;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中视“六十分钟”节日制作人。
  张紫树,1917年9月生,安溪人,现为台湾台陆书店、台隆书店经理;曾任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发行人,创办台北图书馆,还任过台湾区乐器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钟中培,1920年生,原籍官桥善坛,现为《中国晚报》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星星、福得等公司董事长;曾任台北《全民报》、《民族报》、《民族晚报》、《联合报》记者,《公民报》采访主任,《中国晚报》社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常务理事。
  汪济诚,1918年生,原籍感德霞村,现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著名书法家;曾任台湾产物保险公司探长、财务室和总务室副主任、专门委员。
  林泉育,1935年10月生,祖籍官桥赤岭,曾任台北市公保联合门诊中心心脏专科医师、中心诊所医师、宏思医院主任医师。
  肖泉豹,1930年1月生,祖籍龙门湖山,现为台北市仁爱医院内科主任;曾任主治台医师兼总住院医师,内科副主任。
  三、工商业界
  工水庆,1917年1月生,祖籍安溪,台湾5大财团之一,台塑集团企业董事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顾问;曾任台湾塑胶、南亚塑胶等10多家大型企业董事长和长庚医院董事长。有“塑胶大王”之称。1979年美国《时代周报》曾把他列为世界大企业家之一。
  王永在,1922年1月生,王永庆之弟,是台集团企业2名核心人物之一,,现任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及育志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曾任台湾塑胶公司副经理及南亚塑胶公司董事长、台丽成衣工业公司常务董事。
  王振兴,1926年10月生,祖籍官桥恒美,现任台湾电线电缆公司董事长。
  王江汉,1916年11月生,安溪人,现任蔡升贸易公司董事长,台湾王氏宗亲会常务理事;曾任台北市缝纫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区针织工业公会常务理事。
  王国忠,1935年生,原籍西坪尧阳,现任台北新芳春茶行两合公司董事长;曾任台湾1氏宗亲会常务董事及其附属太原幼稚园董事。
  王赐勇,1946年生,祖籍安溪。现为美源标准内衣厂董事长;曾任台湾区矿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溜冰协会常务理事、闽华大理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林针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德,1909年生,祖籍西坪上尧,现为台湾工业总会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曾创办宝记茶行并任经理;曾任台北市王氏宗亲会顾问,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名誉理事。
  苏文生,1924年8月生,安溪人,现任长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仁治,1924年11月生,祖籍湖头,台北市集森、龙园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金星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春求,1916年生,祖籍官桥,现为台湾区营造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曾任台湾有关营造、建筑团体顾问、常务理事、委员、董事长,慈祐宫财团法人董事长,台北安溪同乡会名誉理事。
  陈春土,1916年生,安溪人,现任华南汽车交通公司、货运公司董事长;曾任台湾省汽车货运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德年轮船公司董事长等职。
  林木瓜,1913年生,原籍西坪,现任北投牡丹庄大饭店、台北英伦旅社董事长。
  林玉质,1922年生,原籍官桥赤岭,现任台北新加坡舞厅、新加坡保龄球馆及马来西亚酒楼董事长。
  钟因暖,1921年生,原籍官桥善坛,现为指南渔业公司董事长;曾任永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名誉理事。
  施建元,1919年7月生,祖籍龙门光孝,现为建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晶中宝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候补理事。
  谢凤泽,1922年4月生,祖籍城厢砖文,现为三立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指南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名誉理事。
  第六节 在安溪台湾人
  台湾人入居安溪有60多人,其中原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安溪的近20人;台湾安溪人后裔回原籍(包括随夫回原籍的台湾女)30多人;随养父母回安溪的3人(台湾人把子女卖给在台湾的安溪人);到安溪谋生的5人。
  在安溪的台湾人大多数分布在凤城、城厢、参内、魁斗、蓬莱、金谷、湖头、剑斗、蓝田、官桥、龙门、虎邱、龙涓、西坪等地。据1990年安溪县台湾事务办公室普查,在安溪县的台湾籍人(包括第二、三代)近200人。
  在安溪的台湾籍人,至1990年有9人返台定居。其中,1987年1月返台1人;1990年1月返台3人;同年4月返台1人,8月返台4人。
  第七节 对台工作
  一、机构
  1974年7月,设立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
  1978年1月,设立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
  1980年,城厢、凤城、官桥、龙门、虎邱、西坪、龙涓、芦田、魁斗、蓬莱、金谷、湖头、白濑、尚卿、长坑、剑斗、福前、丰田等乡镇先后设立对台工作小组。
  1985年2月,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更名为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工作部。
  1988年1月,设立安溪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工作部与安溪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落实台胞台属政策
  (1)为台胞台属改正冤假错案94人。其中1959~1960年属不纯处理的改正7人,错划右派改正9人,法院错判改正26人,属投诚起义的错案改正7人,地主成份改正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冤假错案纠正36人,因台湾关系被开除公职收回安排工作或办理退休7人。
  (2)根据闽委《关于对台湾人士一般不作精简压缩对象和下放农村的通知》和福建省委办公厅《落实对台政策和党对少数民族政策》,恢复台胞原商品粮6户共29人,收回1962年精简下放3人。
  (3)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去台人员在祖国大陆亲属政策的通知》、福建省委批转省委对台办《关于落实去台人员在大陆亲属政策》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房屋产权几个问题的批复》等精神,落实房屋产权18户,121间,2907平方米,退回财物8件。
  (4)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居住在祖国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和中办关于转发《十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台胞、台属政策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恢复或办理台胞、台属农转非60户170人。
  (5)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因“台湾关系”影响的长期临时工,常年代课教员、民办教师转正问题的通神,批准30名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6)根据闽委办转发省委对台办等8个单位《关于落实台属政策中一些具体间题的处理意见的报告》的精神,安排黄阿满到中共安溪县委对台办工作。
  三、台联团体
  (一)设立安溪县台联小组
  1980年,泉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安溪台联小组成立。
  (二)成立县乡(镇)台属联谊会
  1.成立安溪县台属联谊会
  1990年9月,安溪县台属联谊会成立。
  2.成立乡镇台属联谊会
  1990年9月,龙门乡台属联谊会成立。
  1990年10月,西坪乡台属联谊会成立。
  1990年12月,官桥镇台属联谊会成立。
  1990年12月,虎邱乡台属联谊会成立。
  第八节台胞捐资投资
  一、捐资
  至1990年底,安溪籍台胞回乡捐资兴办各项事业的款项为1156万元人民币,其中建老人活动中心63万元,教育卫生事业450万元,道路桥梁320万元。建祖祠250万元,捐给清水岩、东岳寺、城隍庙等旅游区63万元,台北市安溪同乡会乡亲集资10万元购买“丰田”旅游车一部赠送安溪县台属联谊会。
  二、投资
  1989年4月,蔡威利投资300万美元,在官桥镇创办台安花岗岩开发有限公司。1990年9月,范俊明与安溪县合资开办安溪明兴针织有限公司,双方各投资60万人民币。1990年,黄文聪投资120万人民币,在大坪乡创办安溪郁泉茶叶有限公司。高新平,1992年4月投资600万外汇人民币。在城关北石创办安溪三德兴开发有限公司;1993年投资1500万外汇人民币,与安溪县合资在城关北石创办三德大酒店。此外,与他人合作,投资合办厦门德兴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建德开发有限公司、厦门飞弹有限公司、南通三德兴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创办龙岩水泥企业公司。
  第二章 安溪与香港澳门
  一、安溪与香港
  (一)在港安溪人
  安溪人在港定居的有1.2万人左右。其中虎邱乡(包括大坪)往港定居多,人数达4100余人;其次为官桥、龙门二镇,人数分别为1700人和1400人。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安溪人开始移居香港。此后陆续有人往港定居。清代和民国时期往港者大部分经商,但人数不太多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量印尼华侨回国定居,有一部分则直接移居香港。金谷乡旅印侨领沈清江,在1966年举家迁居香港;龙涓乡陈焕瑞,携眷移居香港。从印尼回祖国定居的侨胞,有相当部分移居香港。1982至1990年,全县有1098名港胞家属获准往港定居,与亲人团聚,并有3233人往港探亲。在香港安溪人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国外的华侨,他们业有所成,在香港设置分支机构,派亲属到香港管理,继承事业,旅居印尼华侨李尚大,在印尼创办和声有限公司,在香港设立和声有限公司,由其弟到香港主持业务;龙涓乡旅居印尼华侨李金水,除在印尼办有实业外,还让三子李保殿到香港开办公利贸易有限公司等。
  (二)安溪人在港各业
  1,服装业
  20世纪60年代初,龙门人曾星如在香港创办源美服装公司,以经营国产男士西装为主,是香港销售国产西装最早的公司,开始年销售额只有30万港元,1989年已超过5000万港元,他是国产西装在香港的总经销商。
  龙涓人李辉平,在香港开办伟丰贸易公司,经营鞋业。
  龙门人陈永斌,在九龙深水涉开办华源有限公司,经营布业。
  金谷人李永章,20世纪70年代初往港,开办永兴实业公司,从事服装经营。
  龙门人陈自强,在九龙开办恒来时装创造有限公司。
  2,五金电器
  官桥人林诚致开办侨信有限公司,经营五金、钢材等。
  1960年,金谷人沈清江、沈福才父子从印尼移居香港后,在港创办新中华国货有限公司、泰新(远东)有限公司、幸昌企业有限公司、新盛企业有限公司、福丰贸易公司,主要经营五金电器等。
  20世纪70年代,龙门人白玉环开办香港溢大公司。
  龙涓人陈焕瑞,在九龙开办德力嘉电子有限公司,在香港开办大中华有限公司等。
  林济民,在香港创办大顺公司,经营五金、轻工原料等。他是中国钻石牌不锈钢器皿的总经销商。
  3,房地产业
  官桥人钟铭选之子钟江海、钟铭辉、钟正文三兄弟,组成一个地产集团,还有他们的兄弟钟琼林的天德集团,这两个集团主要经营房地产,资力相当雄厚。
  4,纺织业
  官桥人廖清波,在九龙土瓜湾开办联丰织造厂、联达织造厂、联信贸易公司、新联贸易公司。
  龙门人陈相燕,在九龙土瓜湾开办力达针织厂,生产针织品。
  龙门人白植活,在九龙开办长丰实业公司,经营针织品。
  5。茶业
  清光绪年间(18211850),西坪人王淑景开始在香港创办王尧阳茶行。民国时期(19111949),西坪人王孝玉开办尧阳茶行,王三元开办福记茶行,王成湖开办谦记茶行,王国梁开办泉芳茶行等。印尼华人、龙涓乡人李当春在香港开办碧山贸易公司、碧山茶行等。
  6。木材业
  湖头人李尚大,在印尼开办和声公司经营木材出口业务,在香港也设和声有限公司,经营木材及林产品,业务由其弟李陆大主持。
  此外,还有龙门乡人林赞水从事投资业,官桥镇人林金辉经营电影业,金谷乡人陈长寿、李永章经营塑胶业,魁斗乡人黄镜吾经营粮食业,官桥镇人、旅居印尼的陈江苏,在港经营金融,官桥人陈志远从事珠宝经营等。
  (三)同乡会
  1983年8月,香港安溪同乡会成立。会长:曾星如。副会长:沈福才、林赞水、林金辉。
  1985年8月,选举第二届董事会。会长:曾星如,副会长:林赞水。
  1987年,选举第三届董事会。会长:曾星如。副会长:林赞水、张嘉明、李辉平、陈永斌。
  1989年11月,选举第四届董事会。会长:林赞水。副会长:张嘉明、李辉平、陈永斌、吴济民、唐潮水。
  (四)安溪在港名人录
  林诚致,1918年生,祖籍官桥镇赤岭村,在港开办香港侨信有限公司等。现任香港中华总商会董事、旅港福建商会常务理事兼教育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他和一些爱国人士,最早把五星红旗插在香港土地上。抗美援朝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与一些进步人士发动香港文艺界举行抗美援朝宣传演出。1983年4月,他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并连任多届。1985年9月,他当选为香港福建同乡会第九届理事长,并连任该会第十届理事长。1988年,宁德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他发动成立“香港福建赈灾筹委会”筹捐600万港元支持灾区重建家园。
  曾星如,1925年生,祖籍龙门乡龙山村,在香港、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办有源美服装公司、大洋水产有限公司、大江丝印机厂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是香港有名的企业家。他对香港的繁荣和家乡的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被推选为香港海产进出口商会理事长,香港福建经济发展协进会会长,香港福建同乡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会长、创立会长,安溪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泉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联谊会名誉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董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沈清江,1896年生,祖籍金谷乡,他20岁往印尼安斑兰经商,曾任安斑兰中华总商会主席。1966年举家移居香港,定居香港后致力商事,创办新中华国货有限公司、泰新(远东)有限公司、幸昌企业有限公司、福丰贸易公司、新盛企业(香港)有限公司等。1969年7月至1971年,连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第一、二届监事会副监事长。1973年任该会第三届副理事长,1975年任该会第四届监事长,1977年起,连任该会第五、六、七、八届副理事长,1955年以来,先后捐资家乡教育事业30多万人民币,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给他捐资办学银质奖章。此外,对家乡其它公益事业也作出不少贡献。
  沈福才,沈清江之子,在港经商颇有成就。1983年香港安溪同乡会成立时,被推选为首届副会长。1989年,他被推选为该会第四届名誉会长。
  庄希泉,祖籍龙门乡寮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菲律宾移居香港,投身抗日救国事业,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8至1941年,他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会,救济难民,创办建光学校和立华女中,并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出版《战时日本》杂志。他曾任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钟氏家族:钟江海、钟明辉、钟正文、钟琼林四兄弟,系已故著名华侨巨商钟铭选之子,祖籍官桥镇善坛村。在香港经营金融业、地产业、旅游业。钟江海、钟明辉、钟正文三兄弟的集团企业和钟琼林的天德集团,在港澳地区,资力相当雄厚。钟氏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建设。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给捐资办学银质奖章;1990年,钟氏兄弟捐资创建铭选中学,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安溪与澳门
  (一)在澳安溪人
  根据1987年全县侨情普查,安溪人在澳门有1321人。其中,龙门乡415人、蓬莱镇421人、龙涓乡175人,其他乡镇310人。1988至1990年全县往澳门定居15人。1982至1990年,全县往澳门探亲81人。
  (二)安溪在澳名人录
  罗美坚(女),1954年1月4日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安溪县金谷乡,中学时代就读于仰光南洋中学,1968年回中国到湖北省宜昌市落户,1979年获批准到澳门定居,1986年创办川源旅运贸易公司和川源电业,1990年参与发起组织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及福建体育联合会,并任福建同乡总会副会长、体育会名誉会长,同年,被聘为四川省少儿美术研究会名誉会长,1991年创办川源地产开发公司、川源高科技开发中心(国际)有限公司和新鸿福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同年,被聘为四川省科委顾问及四川省侨联顾问。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