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区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0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区基础设施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8
页码: 633-64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安溪县城的多条主要街道,包括中山路、大同路(原称南街)、解放路(原称上、下西街)、九三东路、九三西路、大东街、东岳路和河滨路等。
关键词: 安溪县 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

内容

一、街道
  中山路原称复新路,东自大东街口起,西至石狮口止。民国19年(1930)省防军陈佩玉部进驻安溪县城,建成中山路,为县城最早的商业街。沿街两边多为2~3层的骑楼式建筑,具有闽南地方建筑特色。路全长710米,宽为12.5米,其中车行道宽7.5米,两边骑楼人行道各2.5米。1972年铺筑混凝土路面。中山路位于县城中心地段,沿街有百货商场、新华书店、五金交电、食杂烟酒、饮食服务、银行营业所、税务所等,是市区的主要商业街。
  大同路 原称南街,南自龙津大桥起,北至县政府大门口,与中山路交汇。全长439.2米,宽14米,其中车行道9米,两边人行道各2.5米。南街建于宋嘉定中,由县令陈开辟,民国前是县衙的主要出入通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廖同春接南街南端辟子城于南门,三十一年(1603)知县高金体开古吉字街,塞旧门、辟新门,稍东之(今粮食加工厂处)。民国19年陈佩玉拆除城墙及三忠庙、天妃宫,南街从旧南门直通南门渡。1970年,城厢医院从中山路迁往南街(原木材公司),继之,又有城厢建筑工程公司从基督教堂迁往南门渡建设新址,而后,中国银行、外贸局、茶叶公司又相继在龙津桥头两边基建,使南街向南延伸了100多米。南街两边的古式民房于龙津大桥建成(1986)后陆续翻建成三层以上的商店、楼房,沿街路面分别于1972年和1985年两次拓展改造为14米宽,铺设混凝土路面后覆盖细石沥青路面。
  解放路 原称上、下西街,公安局门口至二轻局商场为上西街,中百公司门口至皮革厂为下西街。全长548米,宽13~14米,宋宝庆初,县令颜振仲开辟西街,仅以土垫垒石为隘门,其后居民相继在临街建筑住宅逐步成街,解放北路(上西街)原来只有3~4米宽,两边建筑物均为平屋住宅。1957年在上西街北端建安溪影剧院。1963年对上西街进行改造,拆除两边部分民房,路面拓宽至14米。同时在街两边建设商店和机关单位。1973年改泥路面为混凝土路面。1989年因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而在其上覆盖细石沥青面层。同年,对解放路南路(下西街)尚未改造的276米街道拓宽至13米。铺设混凝土路面,并辟为小商品市场。解放路北端与体育场周围的文化娱乐中心为邻,是城区最繁荣的街道之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最热闹。沿街主要有公安局、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外贸、茶叶、侨供公司、二轻商场、中百商场等商贸设施。
  九三东路 东自安溪一中学生宿舍,西至邮电大楼,全长292.7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旁人行道各5米,混凝土路面,1989年建成,是城区及先声小区的主干街道。从邮电局至安溪第一中学门口有3条南北走向与之垂直新街道与凤参公路相连接。沿街主要建筑物有邮电大楼、银行、供销、粮食、保险等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是先声小区的商业服务中心。
  九三西路 东自县防疫站,西至安溪车站,全长488.4米,宽13米。原为城垣。民国19年(1930)拆除城垣后,沿城垣旧日基作为便道,宽3~4米。1984年为解决后楼农贸市场出入通道,拆迁部分民房,拓宽为13米宽的混凝土街道,1988年覆盖细石沥青面层。沿街主要建筑有安溪车站、法院、农贸市场、县医院、物资局、防疫站等。是城区主要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及主干街道之一。
  大东街 县城古街之一。宋嘉定中,县令陈宓开辟之县城第一条街道,原为东西走向。自宋至清是城内通往东门的主干街道。民国19年(1930)拆除城墙后,中山路可直接通东门,大东街人流减少,成为次要街道。1972年,县农械厂扩大厂区,征用大东街西端两旁的民房,并切断从种子公司至实验小学路段,加筑围墙。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大东街从原来的东西走向逐步成为南北走向的街道。南自中山路(禅师公宫口),北至九三西路,长227.5米,1990年10月拆除部分民房,路面从原4.5米拓宽至10米,改泥土路面为混凝土路面。
  东岳路 南自防疫站,北至东岳寺,长495.9米,宽8~13.5米。东岳路原为北门外通东岳寺的山间小道,1960年有“三岛”驻军留守处在东岳寺西侧山坡建设家属住宅。80年代初期“三岛”留守处撤销,房产转让地方政府。县政府接管后进行拆除改建干部、职工生活区,继之,县政府在东岳寺下至先声美寮规划建设先声小区,为解决新区交通,于1989年拓宽东岳路。该路是先声小区的主要生活干道和通往东岳寺的道路。
  河滨路 东接凤参公路,西至外贸大楼,长1000米,宽16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3.5米。临溪防洪堤下另设2.5米人行道,均为方块石平铺路面。河滨路是道路与防洪堤结合的综合性干道,既担负交通功能又具防洪作用,也是人们夏天消暑乘凉的地方。沿街有安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安溪县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税务局、外贸局、凤华制衣厂、安溪电影院、少年宫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娱乐设施。
  西环路 原为城垣,长783米,宽11~12米,北自安溪车站起经食品公司、凤城镇政府、水电局与大路交会,1930年,省防军陈佩玉部拆除城墙后沿垣旧基改为5~6米的环城马路,称水门路,1989年,县政府拓宽路面至11米,浇筑混凝土路面,并改名为西环路。沿街主要建筑物有安溪汽车站、公交公司、停车场、五金批发部、食品公司、木材公司、凤城镇政府、安溪食品厂、供电公司、水电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城区交通的主干道之一。
  民权路 南自中山路起,经教师进修学校至物资局入九三西路,长306米,宽6~7米,原为泥土路面。1983年铺设方块石路面,1990年改为混凝土路面。民权路历史上为县署内小道,解放后,随着县政府围墙的改造而形成一条新街路,是城区生活性的次干道。
  1980年以来,采取群众集资的办法,改造了南门巷、水门巷、西门巷等巷道。至1990年底,全城主要巷道都铺筑了混凝土路面。
  二、桥梁
  安溪大桥(西大桥)、在县城西祥云渡。宋开禧间,县令杨绳祖建凤池桥,后圮。明邑人李森重建,又被洪水漂坏。此后,历200多年没有再造桥梁。解放后,1952年在其旧址建成全县最大的公路木桥。1961年被洪水冲毁。1962年10月在古凤池桥旧址上游,建安溪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全长237.88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高12.4米,共8孔。净跨径26.5米,设计荷载为汽13级,拖一60级,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结构为沉井基础,片石混凝土悬挑式墩,桥头为U型桥台,桥孔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位计算为罗零49.72米,流量为8560立方米/秒。全桥总投资140万元,1963年6月15日建成通车。为安溪县城通厦、漳、泉主要公路桥。
  龙津大桥(南门大桥)古称龙津桥,在县城南黄龙渡(今大同路南端)。宋绍兴八年(1138)县令倪察始建浮桥。淳熙三年(1175)县令赵善竦再修。庆元年间,县令赵师戬始建石址木梁桥,至嘉泰二年(1202)县令赵晏续建完成。长66丈(合198米)后圮。明天顺四年(1460)邑人李森再修。又圮。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廖同春在东皋建浮桥。至三十五年因行人不便,移建黄龙渡头,又被洪水冲毁。清顺治六年(1649)知县徐腾鲸重修,后被洪水冲坏。十五年知县韩晓再造,又坏。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谢宸荃捐俸重建浮桥,又坏,后任知县辜文麟再修又坏,其后,历230多年没有造桥。
  1982年5月19日,为方便溪两岸人们的来往,县政府成立南门大桥指挥部,着手筹备修建龙津大桥。10月10日正式动工建造。1986年7月1日竣工通车。该大桥全长251.23米,宽12米,高15米,为县内最大公路桥。
  龙津大桥设五孔四墩二台,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拱桥,净跨径40米,矢跨比1/3,抽拱系数2.814。设计荷载为汽—15级,挂—80级,下部为重力式石墩,北台为空心台,设一净跨9米的圆孤拱,以备环城路与大桥立交之用。南台为组合式,前台由15根钻孔灌注桩组成,每根直径1米,后台为U型台。建桥中耗用木材1100立方米,钢材150余吨,石料8000立方米,投工20多万工日,总造价230多万元。
  三、公共交通
  1980年前,城内没有公交车辆运行。1980年10月组建安溪县公共交通公司,由两部解放牌客车开始营运。至1990年底,公司拥有大客车13辆,工具车1辆,干部职工56人,其中驾驶员14人,修理工12人,营业线路11条,长达850公里,能达厦门、漳平及县内十几个乡镇。年客运量90万人次,营业额85万元。拥有注册资金42万元。
  四、给水、排水
  (一)给水
  解放前,县城城区生活用水均用井水。解放后至1980年10月前,除用井水外,有的用户在西溪建泵房抽水,解决各自的生活用水或工业用水。1980年10月,组建县自来水公司(它的前身属澳江水渠管理处)。下辖城关水厂和湖头水厂。城关水厂于1981年2月正式向城区供水。至1990年底,城区用水户达2200户,供水普及率达80,年产值27.6万元,利润8.7万元,年供水量达102万吨,日供水高峰值4000吨。城关水厂位于县城北侧的山坡上,取水点一级泵房建在安溪大桥南侧,由泵房抽水送至厂区净水处理后送入管网用户使用。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水2000吨,并建一个容量400吨的高位水池,解决高位楼房用水问题。1988年扩建日产4000吨的制水设备。水厂的净水设备为钢筋混凝土重叠式处理构筑物。
  供水管网布置采取环状与树枝状结合的形式。沿街道设置。以九三西路、解放北路、西环城路,组成环网,再从环网中分支出几条树枝状干管。主干管道采用ψ50~200毫米,局部ψ250毫米的铸铁压力管或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支管采用ψ50~100毫米的铸铁或镀锌压力管。至1990年,全城管网长6.5公里,次干管网长约15公里。
  (二)排水
  解放前,县城城区的排水主要以环城濠沟为主,居住区内部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只是利用自然地势,泾流至附近的池塘,属于自然排水状态。
  解放后,自1957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对县城的排水设施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先是沿主要街道(中山路、解放路等)的两侧砌筑排水明沟,1980年后,对整个城区排水系统进行具体规划,分期实施,除在主要街道两侧排水明沟加盖盖板外,居住区内部也修筑水沟,引水入主干沟。1981年,砌筑上西巷主排水沟,全长240米,东西流向,东自安溪影剧院南侧围墙外起,经上西二巷,西至公交公司停车场挡水墙。过水断面0.8~1.2米(宽)×1.5米(深),上面铺预制板复土,成涵洞,担负祥云路、解放北路、上西街及其周围居住区的排水排污;1984年,砌筑后北街至大东街的主排水沟,全长473米,西东流向,西自进修学校西南角起、东至工商银行宿舍后入西溪。过水断面0.8~1.5米,(宽)×1~2.5米(深),上加盖板成涵洞,担负民权路、后北街、大东街及其周围居住区的排水。1982年,建城关农贸市场时,砌筑自城厢茶站至防疫站130米长的排水干沟,形成一条排除九三西路、东岳路、农贸市场等县城东北部的排水干沟。1985年,利用建造龙津大桥的机会,局部改造加深大同路东侧安溪宾馆至外贸大楼外入西溪段的排水沟,出水口比大同路面低4米,对排除大同路及西环路及其居住区的废水污水起较大的作用。1988年,开发先声小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砌筑该小区12米路西侧的大排水涵洞,全长230米,与凤参公路路口交叉入西溪,过水断面1~1.5米(宽)×1.5~2.5米(深)。担负整个先声小区排水乃至东岳一带的山水排除。1990年,改造东门旧濠沟,全长263米,由北向南流向。北自防疫站,南与凤参公路路口交叉入西溪。把原土水沟改造成排水大涵洞(两边砌毛石沟墙,沟底打筑混凝土,沟顶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过水断面1.5~2米(宽)×2~3.5米(深)。
  以上五条主干沟涵,对县城城区的排水起到了关健性的作用。并有次干沟或支沟配套,县城的排水基本形成系统。此外,还沿西溪堤岸改造3个出水口,新设5个出水口。至1990年底,全城新筑主干排水沟10.2公里。改造旧排水干沟6.4公里,新筑次干排水沟5.3公里,改善城区的排水状况。
  五、供电
  民国20年(1931)冬,民军陈国辉部团长陈佩玉购置1台动力发电机组,在县城发电,供其团部及县政府机关照明,装灯百盏。
  1952年1月1日,在县城上西街(址在现县商业局),设立地方国营安溪电灯厂。由厦门购进旧汽车动力机,配直流9.5千瓦发电机发电照明。1954年1月易名为晋江专区地方国营安溪电厂。1955年改称地方国营安溪电厂。1956年7月1日利用澳江渠在北石建成装机容量64千瓦水力发电站,电力供城关地区照明。1979年7月,设立安溪县供电所,1985年1月,升格为安溪县电力公司。
  1979年10月,建成安溪城关变电站,装主变压器一台,容量1000千伏安,1980年,县城只有10千伏输电线路一条。
  1983年增加一台主变压器,容量2000千伏安,总容量为3000千伏安(2台),1989年,将其中一台2000千伏安改换为4000千伏安。1990年,将其中一台1000千伏安改换为6300千伏安。县城的主变压总容量为10300千伏安。是年,县城共有3条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10.9公里。1.城关变电站→北石酒厂→安溪糖厂。长3公里。2.城关变电站→北石电厂→过河至旧码头→县政府大门口分两路。一路循中山路延伸至农械厂、东门外。另一路南街头→南街尾过河供后垵。长3.8公里。3.城关变电站→铭选中学→烈士纪念碑→武装部门口→物资局→县防疫站→新邮电大楼→茶科所,长4.1公里。
  1980年,县城区总用电量241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83万千瓦时,照明及其它用电158万千瓦时。1990年总用电量1474.1万千瓦时,比1980年增加1233.1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69.7万千瓦时,照明及其它用电1104.4万千瓦时。年递增123.3万千瓦时。
  县城自1980年建成3.5万伏小电网以来,尤其是1988年泉州(井山)——安溪(湖头)11万伏送变电线路并网以后,县城城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障。县城的中山路、大同路、解放路、九三东路、九三西路、东岳路、西环路、大东街、民权路等县城主干路均安装了路灯,1990年,路灯总盏数为416盏。
  六、农贸市场
  民国以前,安溪县城除东街、南街设市外,圩市则设在县城西仙苑街。经商买卖近在仙苑,远在湖头街、长坑圩等外围集市。民国19年(1930)陈佩玉拆除城墙,整建街道和商店以后,县城集市贸易才逐步发展。
  解放后,于1959年首先在简易剧场(今农机公司配件门市部)设市场。后因场地太小,逐步扩大到从码头沿中山路摆摊。1963年在石狮口(今商业综合商店)建设菜市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繁荣商品市场和集市贸易,原来的市场满足不了农贸集市的发展需要,1980年5月开始在后楼建设城关市场。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投资55.8万元,共有6幢石混结构的二层建筑,底层为综合市场,设小商品柜24个,货摊63个,二层租给经营者作仓库和住宿。1988年1月,工商部门集资40万元,在后垵龙津大桥头南侧建设后垵农贸市场。1989年,在解放路南端建设一个小商品市场,长120米,宽6米,经营各类小商品及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区中部的集市贸易需要,减轻后楼市场的压力。
  七、环境卫生
  解放前,安溪县城没有专职清洁工人。1954年始设两名专职清洁工人,每天清早打扫街道。工人工资由各店捐助。清扫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
  1963~1975年6月,由城关镇组织四名环卫工人负责清扫城区卫生。清扫面积为12000平方米。1975年7月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处,归属安溪县防疫站管辖,人员编制为10人,清扫面积25000平方米。1984年,城关市场建成后,清扫面积扩大到45000平方米,清洁工人从17人增加至30人,配备一部洒水车,对城内主要大街进行洒水。
  1989年,环卫处划归县建委管辖,1990年底,环卫处共有职工33人,小四轮垃圾车四部,运肥车两部,洒水车一部,板车十五部,清扫面积56000平方米,厕所52座,日清量垃圾30吨,粪便8吨。县城新建公共厕所12座,163蹲位,并在县城东郊圆潭村设立垃圾处理场一处。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