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街市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0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街市变迁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2
页码: 632-6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城街市建设的历程,从宋嘉定年间开辟东、南、西三条街市开始,历经明万历三十一年开辟古吉字街,民国十九年拓宽街道,以及解放后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 安溪县 城乡建设 街市变迁

内容

安溪县城的街市建设始于宋。宋嘉定六年(1213)县令陈宓开辟东街和南街,宋宝庆初,县令颜振仲开辟西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县令高金体开辟古吉字街。这些街市做为县城地区的民间交易,发展非常缓慢,历宋、元、明、清四朝,数百年时间,变化不大。为防匪乱及海寇侵扰,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筑县城城垣起,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历时94年,数次修筑城垣,聚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无力顾及建设街市。民国19年(1930)省防军陈佩玉部拆除城墙及一部分民房拓宽街道,新建中山街,沿街建商店,促进县城的街市建设。
  解放后,县城的街市建设逐步得到发展。1959年在中山街的简易剧场(今农机公司配件门市部处)建设市场,1960年在中山路的石狮口建设中百公司门市部。1963年在南街建五金交电商店及供销合作社门市部,并统一规划建设上西街(公安局——中百公司),街路宽14米。中山街、南街、上西街较集中地布设国营、集体或个体合作商店,经营百货、五金交电、土产日杂、水产、果品、粮食、侨供物资等,使之成为1980年前县城的商业、贸易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城的街市建设发展较快。1980年,县政府在后楼建设一个用地面积48亩的城关农贸市场,1984年建成交付使用。同年5月至10月,拓宽九三西路(安溪车站——县医院段),由原来的5~7米宽拓至13米,并铺筑混凝土路面,沿街设置店面,使祥云路、上西街和九三西路交汇,连同农贸市场,成为县城商业、农副产品、乡镇企业产品的主要商贸中心。1985年改造祥云路(安溪大桥——安溪车站段)由原8米宽路面拓宽至12米,使县城西面入城通道成为一条600米长的新街市。该街主要经营建材、水果、百货、副食品批发。1989年改造下西街(搬运站至皮革厂段),改泥土路面混凝土路面,并由原来8米宽加宽至14米,后由工商部门简易搭盖,设立下西街小商品市场,做为后楼城关农贸市场的补充。同年先声小区的九三东路打筑混凝土路面,沿街建筑物底层全部开设店面,加上东岳路防疫站至县医院主治医生宿舍楼段两旁店面,成为先声小区的生活服务性街市。1990年,改造大东街,原有5米宽泥土路改造成10米宽混凝土路面,两旁建筑物底层设置店面。该街与东岳路相连接,成为一条沟通新旧城的南北向街道。同年,县政府又改造南街,临街建筑物底层为住宅者,一律改为店面,使该街通过龙津大桥至后垵新街的1公里多长的街道成为南面入城口的商业街市。
  街面建筑物,解放前多数为平屋,少数为二层。均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店面破旧简陋。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市店面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新开辟九三东路,九三西路,西环路,祥云路,东岳路,以及新后垵街(龙津大桥头至安溪六中)等六条新街市,并改造中山街,上、下西街、南街等旧街市,全城的繁华街市达10条,店面鳞次栉比;街面建筑物的质量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街面原先的平屋多数翻建为楼房,一般在3~6层之间,个别7层,为混合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店面大多装璜修饰,店门有的用折叠钢板门,有的还用上铝合金卷帘门,街容市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