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区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0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区演变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2
页码: 631-632
摘要: 本文描述了安溪县城的城址、城墙和城区范围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安溪县 城乡建设 城区演变

内容

安溪县城址设于凤城。宋嘉定中,县令陈宓辟东、南两街。宝庆初,县令颜振仲辟西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寇突至,县不能守,四十一年始议筑城,至嘉靖四十五年完工。城围长660余丈(2178米),高2丈1尺(6.93米)。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廖同春辟子城于南门。万历三十一年知县高金体开古吉字街。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邑被海兵所陷,城坏。次年(1656)知县韩晓动工重建城垣,历时50天完工。新城周围660余丈,高2丈1尺,宽1丈8尺。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和两个水门,较旧城更为壮观。康熙年间,知县曾之传重修周围城垣。雍正二年(1724),知县邱镇修理小东门外泊岸。十年知县蒋廷重修小东门城垣楼堞。乾隆五年(1740),知县蓝应袭修大东门城墙。乾隆十六年,知县周辑敬修小东门下城垣,至十八年又修大西门城垣,至此,安溪县城城墙基本完成。
  安溪县城建县起,历宋、元、明、清至民国,城廓东至大东门(今看守所、先声小学),西至西门(今安溪车站周围),南至南门(今文庙周围),北至北门(今防疫站南面民房),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750米。
  民国14年(1925)李敬慎修安溪至湖头公路。在码头(今中百公司仓库处)借刘书房做车站。第一次拆除城墙(西门下至中百公司仓库地段)供车辆出入。
  民国19年省防军陈佩玉带兵进驻安溪,团部设在文庙。县城原有的街道宽度只有2~3米,陈的专车无法通行,因而陈下令拆掉城墙,沿城垣旧基建设环城马路。拆掉城墙后,在城西建设码头,开辟码头至石狮口(今中百公司商场),新街道与复新街(今中山路)相连接。同时拓宽复新街,改两旁住宅为商店。从码头至大东街路段改称中山路。陈又拆除下西街关帝庙以下小巷至现皮革厂与顶巷相连接,加以拓宽,再拆文庙泮宫供汽车通行至明伦堂团部。从此安溪县城无城墙。
  解放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县城城区范围逐步扩大。
  1964年,安溪第一中学从文庙迁出到先声尾寮重建,总用地面积41154平方米,使城区东域拉长500米。
  1980年5月开始,在凤冠山麓原后楼一带,县政府统一征用30636平方米土地,建设城关农贸市场及县法院、检察院、建行、农行、工商局等机关办公楼。使城区的北界扩展150米。
  1982~1983年,在西门至南门沿溪方向的上、下蒲园开辟居民新村(上凤村、下凤村),在龙津大桥头建中国银行、茶叶大楼等,总用地面积18500平方米,使城区的西部南域扩展约100米。
  1983年,祥云路安溪大桥(西桥)头,往湖头方向沿西溪北侧直至加油站由职工、居民个人建房以及木器厂、检察院等单位职工集资建房,形成一条单向街,使城区的西域延伸400米左右。
  1984~1986年,在南门西溪北侧修筑河滨路的同时,建设一条单向街,沿街有人大、政协机关及外贸局、税务局等单位的办公楼、住宅楼以及专业电影院、凤华制衣公司(三资企业)等,用地面积28000平方米,使城区东部南域扩展100米左右。
  1988年10月开始,县政府在县城东部先声村美寮一带统一征地666000平方米,开发先声新区,城区的东部由县防疫站经先声开发区与安溪一中、东岳寺联成一体,使城区的东北域扩展300米左右。
  1990年底,县城城区的东西长由原来的950米延伸至1300米,南北长由840米扩展到1060米,城区面积由1976年前的0.8平方公里扩大到1990年的1.3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至安溪一中,西至深内消防中队,南至南门大桥南端的交通大楼及后垵农贸市场,北至广播电视局、省公路局一公司、东岳寺。解放后41年间,县城城区扩大一倍多。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