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0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技术结构
分类号: F121
页数: 3
页码: 619-6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的人材结构、工业技术结构和农业技术结构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综述 经济结构 技术结构

内容

一、人材结构
  1950年以前,安溪因地僻民穷,人才大都外流。
  1950年全县仅有工程技术人员7人,卫生技术人员13人,中小学教职员工135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安溪经济的发展,技术人才逐年增多。1978年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普查,全县有科技人员7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0人,农林技术人员151人,卫生技术人员258人、科研4人,教学175人。1985年全县具有中专学历以上(大专1091人,中专2526人)和有技术职称的3619人,占干部总数49.3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职称83人(工程师24人、农艺师26人,畜牧师3人,会计师3人,经济师1人,统计2人,主治医师24人),初级职称286人,技术员级432人。至1990年全县具有任职资格专业技术干部992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120人,中级职称1282人。工业企业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0人。
  二、工业技术结构
  建县时,安溪就有冶铁、造纸、陶瓷、烧石灰等手工技术,由于经济不发达,技术进步缓慢。1949年仅2家工厂,技术设备只有2台石板印刷机。一座小喇叭炉,日产毛铁可供制43支锄头。
  1952年元旦,6千瓦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解决县城局部地区机关和居民的照明。经过40年的建设投资,安溪工业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技术设备从简单到现代化,逐步发展扩大。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375.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1055.3万元,占67.51%,比1957年92.06万元增长120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853.6万元,占23.53%;三资企业1466.4万元,占8.96%%。全部机械总动力112822千瓦。其中原动机52531千瓦,电动机59167千瓦,电气器械3929千瓦。轻工业占15.98%,重工业占84.02%。机械设备有金属削机床329台(车床124台、钻床59台、镗床7台、刨床52台、铣床22台、磨床19台、螺纹加工机床5台、齿轮加工机床9台、切断机床6台、管类加工机床3台、电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机床2台、组合机床3台、台钻47台、士筒机床14台),砂轮机及抛光机47台,锻压机设备37台,有机械压力机、液压机自动锻压机、锻锤、煅造机、剪切机、弯曲校正机等锻压设备。还有造纸、制药、化肥、水泥、炼铁、电石、电极糊、阳极糊碳素生产设备、印刷、彩色瓦愣纸箱、精制茶叶、日榨750吨机白糖、塑料制品、木材加工等现代化技术设备。
  改革开放以来,给安溪工业带来活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增添,技术不断提高,规模日益扩大,产品质量不断上升。1980年以来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1980年“阆山牌”钙镁磷质量居全国第二位。1982年“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茶荣获国家金质奖,一级铁观音、特级黄金桂获部优产品,1988年,安溪黄金桂列为全国11种名茶之一,瓷厂的工艺瓷、安星的藤器、凤华的短裤、食品厂的芒果蜜饯、轻机厂的带锯机等蜚名海内外。县农械厂被国家机械部定为乌龙茶加工机械生产定点厂之一,胶合板厂被省外贸定为闽南片出口茶叶胶合板(包装箱)供应点。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安溪工业技术将不断提高。
  三、农业技术结构
  安溪在1949年前,农业没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工程,庄稼用水仅以木桩或河石依溪筑坝。遇到洪涝干旱,听天由命。生产工具简陋,全靠人力、畜力或部分水力。耕作工具是牛、犁、耙、锄头、岸刀等;提水工具是戽桶、吊乌,后来有脚踏水车;农副产品加工是土砻、石磨石春;运输工具是肩挑手提,最好是人力木轮车、牛拉车。
  解放后,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产上引进农业机电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
  灌溉面积:1949年有效灌溉面积7.73万亩,占耕地18.26%,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1957年达13.38万亩,1978年达22.59万亩,1990年达25.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4.37%。其中,机电灌溉面积1.81万亩,排灌机械保有量87台1029干瓦,固定排灌站64处67台819千瓦,水轮泵站34处。茶果喷灌面积2592亩。全县蓄水工程有中、小(一)、(二)型水库51座,库容2466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3458处,万亩灌区2处,即澳江坝灌区和村内水库灌区。
  农机具:50年代曾改良和引进少量新式耕作农具如铁犁、双轮双犁,因山垅田多,新式农具笨重,不适宜耕作,很快被淘汰。1959年省农业厅分配给安溪一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热托35轮拖拉机,70年代农业机械化略有发展,80年代后,逐渐普及。1965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台。1970年有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36台。1978年有中型76台,手扶592台。1990年耕作机械有中型拖拉机35台,装机953千瓦,手扶拖拉机3071台,装机27105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部,手扶机引农具718部,机耕面积6069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3%,运输机械有农用汽车287辆23681千瓦。植保机械有电动喷雾器75台245千瓦。随着农村水电站的兴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逐步发展,1980年全县拥有碾米机822台、磨粉机385台、饲料粉碎机258台,基本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至1986年农副产品机械进一步增多,有碾米机1100台,比1980年增长33.8%,磨粉机461台、淀粉加工机械626台、榨油机36台、饲料粉碎机206台。尤其茶叶机械发展更为迅速。历史上制茶从采摘到初制是靠人工手摘、手揉、脚捻,日以继夜抢时间,赶季节,劳动强度大,制茶质量差。1962年手揉改为手推揉捻机,1964年改为电动揉捻机。70年代,就有电动摇青机、炒青机、杀青机,80年代后,制茶机械化基本普及。1986年全县有电动揉捻机751台,电动杀青机395台,电动摇青机701台,电动包揉机64台,电动烘干机85台,手摇摇青机7995台,手推揉捻机4081台、杀青机3465台,80年代末期,部分地区采茶开始使用电动剪茶机。农垦机械于1971年开始购置4台东方红推土机,在1974—1975年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大搞人造平原,推土机发展到16台。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283千瓦,比1971年2749千瓦增长33.66倍。
  农村用电量:1950年以后,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开发,水电站也跟着发展。1990年,全县乡、镇、村办水电站165处,装机19726千瓦。农村用电量2681万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67.33千瓦时。
  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50年代初期,安溪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很少,1952年全县使用化肥195吨,1990年达到108627吨(实物量),平均每亩耕地使用136.4公斤,比1985年61577.35吨,增长76.4%。农药使用,1953年仅8.55吨,1990年达463.44吨。农膜始于70年代,1990年使用量达215.6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