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0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121
页数: 12
页码: 612-6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农业和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化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经济综述 经济结构

内容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一、农业所有制结构
  (一)解放前土地所有制
  1950年以前,安溪农业一直是分散的个体经营。由于土地所有权集中少数人手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明天顺年间(1456),湖头李森,“富甲闽中”,“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万章”。明万历期间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在安溪创义田,有租五百栳,荀江地主陈琨泉在安溪有田值千金。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公轮田、族田、祭田、祠堂田、寺田、赡学田等,这些公田大都由有势力的地主直接或间接操纵。据1950年土地改革前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调查:占全县人口4.91%的地主、半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9.98%,“公田”占有土地17.53%,外乡人占有土地2.12%,占人口38.35%的贫雇农占有土地19.98%,占人口56.74%的中农及其他劳动人民占土地52.51%。大部分贫苦农民无地可耕,只得向地主租田耕种,地租一般是二八开(佃户得二,业主得八),最低为五五分成。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时期农业所有制
  1.集体所有制农业
  互助组。1950—1952年2月,全县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有了土地。为迅速摆脱贫困,发展生产,政府引导农民遵循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开展互助合作,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全县有互助组5911个,其中常年互助组1399个,季节互助组4512个,参加互助组农户31751户,占总农户的42.1%0。其特点是土地私有,个体经营,等价交换,互相帮助。1954年互助组达到6165个,参加互助组农户50740户,占总农户65.95%。1955年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后,一部分互助组转为农业合作社,互助组数量减少,至1956年,互助组只有170个,参加组的农户1375户,1957年互助组全部转为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随着生产的发展,1953年有的互助组开始发展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其特点是土地私有,评产入社,统一计划,统一经营,耕牛、大农具私有租用或部分折价归公,集体劳动,评工记分,收益后,扣除积累,实行劳力、土地按比例分红。至1955年全县有初级社1738个,入社的农户48037户,占总农户62.83%。随着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即土地归集体所有,留有适量自留地,大农具折价归公,取消地租,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1957年全县高级农业合作社287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4个,入社的农户占总农户96.2%%。
  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将原来的高级、初级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全县成立9个公社231个生产大队4344个生产队,其特点是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人民公社建制取消,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全面推行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集体经营管理过于集中的问题,既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又使经营成果同劳动者物质利益结合起来。随着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又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推动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全民所有制农业
  1958年,随着个体经济大部分转为集体经济的同时,陆续举办福前、同美农场,良种场,湖头、芦田茶场,白濑、半林、竹园、丰田林场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全民所有制的比重很小。1990年全民所有制的农、茶、林场的农业产值仅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78%。
  3.农民家庭自营农业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生产队划给农民适量的自留地、饲料地及零星开垦的荒地种植农作物和农民饲养的畜禽和手工业等家庭副业。1964年社员自留地、饲料地占全县耕地11.42%。“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留地归公,家庭副业收入归集体,限制社员发展个体经济。1966年全县耕地中,社员自留地占10.8,至1977年下降到占4.08%。1979年后,农民除了向集体承包土地耕种外,尚有一小部分自留地经营。
  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农业占2.78%,集体占2.56%,农民(包括向集体承包的产值)占94.66%。
  二、工业所有制结构
  (一)解放前工业
  1。官办工业。自置县至1949年,安溪工业企业甚少,官办工业更少。据记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兴里开办青洋铁场,后废。明弘治初期(1488—1498)潘田设8座铁炉,后废。清同治三年(1872)潘田设炉炼铁,后废。民国24年(1935)在青洋开采铅矿,后匪患停办。
  2.民办工业。1949年以前,以私营工业、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为主。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3000个。在此之前,也曾出现一些合资、合股的民办工业,但为数甚少。据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邑人李谦峨集资在横口,曲祭、左槐、桃舟、炭坑大深、下炉炼铁,后规模变小,民国后停办。光绪三十年(1904)芦田林辂存集资12万元开设宝华制瓷厂,后停办。民国30年(1941)福建农林公司经理叶道渊倡办华侨农具厂,在剑斗集资炼铁。至1949年,全县合股投资开办的民办工业仅剑斗铁厂1家。
  (二)社会主义时期工业
  1.全民所有制工业
  1951年从接收原《安溪民报》、《安溪青年报》、印刷厂创办国营印刷厂开始,逐步建立一批全民所有制工矿企业。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和产品或收入归全民所有。1952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7家,在工业产值中,国营工业占89.6%。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实现对私改造,1957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8家,公私合营企业9家,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分别占25.53%和41.26%。1958年后,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转为国营企业。此后,工业所有制结构只保留全民和集体两种经济类型,全民所有制工业占绝对优势。1958年,全民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4.6%,1978年占80.5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形式,鼓励多种经济类型发展。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0家,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产值32.35%。
  2.集体所有制工业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大部分个体工业组织为合作社、组,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和产品或收入归集体所有。1957年有集体工业企业32家,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产值33.2%。1958年工业贯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依靠群众、遍地开花”方针,集体工业企业迅速增多,有县办、社办、队办、街道办集体工业企业122个。1962年经过整顿,只剩47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2%。1963—1978年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集体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78年全县集体工业53家,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9.49%。1978年后,将乡镇企业,集体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于是集体工业发展较快。1990年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114家,包括村办集体工业其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6.85%。
  3.中外合资所有制工业
  1984年4月开始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工业企业。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和产品或收入归我县和外来投资者共同所有。1990年全县中外合资工业企业17家,其生产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28.65%0。
  4.个体工业
  1953年以前,个体工业均是以手工业为主,是年有手工业户3025个。1953—1957年,个体工业逐渐组织合作社集体企业,1958年后,工业所有制结构没有个体工业组成成分。1980年后大部分个体工业挂靠集体工业企业。1985年个体工业的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3.26%,1990年个体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12.15%。
  第二节 生产结构
  一、农业生产结构
  安溪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副业、林业次之,渔业微不足道。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7.34%,林业占2.03%,牧业占23.86%,副业占16.71%,渔业占0.06%。
  1950—1957年,农业发展均衡,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的增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1957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57.34%提高到63.73%,林业上升到3.38%,牧业增长幅度较大,为历史上最高一年,比重上升到28.11%,副业下降为4.69%,渔业占0.09%。种植业与其他各业比例为63.73%∶36.27%。
  1958年后,生产组织形式从合作社进入人民公社,生产以粮为主,忽视经济作物发展。尤其是强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限制社员自留地的种植和家庭副业的发展,挫伤社员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批判“重副轻粮”、“重钱轻粮”,控制劳力外出搞副业,将社员自留地归公,家庭副业收入归集体,人为导致生产结构失调。1958—1978年21年中,种植业比重不断上升,1962年种植业占整个农业产值的76.53%。“文化大革命”十年直至1978年,种植业与林、牧、副三业的比重为71%: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生产结构逐步趋向合理。199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9.88%,林业占9.28%,牧业占27.89%,副业占2.73%,渔业占0.2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变化,整个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规模、发展速度及其结构也跟着变化。1990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49830万元,比1985年24440万元,增长103.89%。其中农业总产值28764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57.72%,比1985年16114万元,占65.93%,下降8.21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总产值14189万元,占28.47,比1985年3802万元占15.56%,上升12.91个百分点;农村建筑业产值3429万元,占6.88%,比1985年1985万元占8.12%,下降1.24个百分点;农村运输业产值1160万元,占2.33%,比1985年957万元占3.92%,下降1.59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饮食业产值2288万元,占4.6%,比1985年1582万元占6.47%下降1.87个百分点。整个农村经济正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方向发展。
  二、工业生产结构
  安溪工业、手工业历来较少。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产值3.75。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为99%∶1%。
  1950—1957年,工业发展步伐不大,但增加一些小型加工工业、电力工业,因此1957年轻重工业的比例变为89%∶11%。
  1958—1960年,发展一批工矿企业,轻重工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结构比为68.11%∶31.89%。由于匆促上马,工矿企业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出现问题。为维持生产,1962年撤并62家厂矿(全民工业减少16家,集体工业减少46家),于是生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例变为86%:14%。1970年后,按“小三线”建设要求,发展一批以“五小工业”(小水电、小化肥、小水泥、小铁厂、小煤窑)为主的工矿企业,工业产业结构再次调整,至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66%∶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快引进资金,新建、扩建工矿企业和乡镇工业、“三资”工业,工业生产结构又有较大变化。1990年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的比例为72%∶28%。
  第三节 产品结构
  一、农业产品
  自置县以来,农业产品均以种植业产品为主。主要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茶叶次之,其他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蔬菜、烟叶、瓜类、绿肥、水果等又次之。粮食、茶叶产值占种植业产值近八成。1990年粮食作物及其副产品产值8780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0.97%;茶叶产值4856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8.19%。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大小麦、马铃薯次之,还有大豆、玉米、高梁等。1990年粮食作物面积71.6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89%,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42%。粮食总产167164.9吨,比1949年增长198.21%,单产233公斤,增长81.32%。
  1990年全县茶园14.23万亩,比1949年2.09万亩增长580.7%,产量7023吨,比1949年增长1614.6%。
  林业产品主要有木材、橡胶、油桐籽、棕片、松脂、山苍籽、竹笋干、香菇、木耳、草菇、金针菇、蘑菇、竹荪等。林业产品中,竹木产值占林业产值16.4%。蘑菇是1976年才发展起来,1990年蘑菇产量1629吨。香菇、竹荪、猴头菇等食用菌近年在蓝田、龙涓等地有较大发展。
  水果产品有柑桔、荔枝、龙眼、香蕉、凤梨(菠萝)、枇杷、柿、葡萄、梨、桃、李、杨梅、芒果等35种。1990年全县有果园112447亩,产量4366.7吨,其中荔枝、龙眼、柑桔、柿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
  畜牧产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火鸡、蜂蜜、牛奶、羊奶和禽蛋等。1990年肉类总产量14447.6吨,其中猪肉产量占86.37%。猪的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8.32%,牛占4%,羊占0.4,家禽占12.6%。
  渔业只有淡水产品。1990年全县水产品仅72.7吨。民间食用大部分从南安、同安县输入的海产品。
  安溪的农业产品产量自1949年以来,有明显增多,由于受“左”的响,经多次折腾,发展速度相对比较落后,多数农副产品只能自给和半自给,粮食长期不能自给。1985年农业商品产值7765.2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18%。其中种植业商品产值4244.05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3.43%(粮食及其副产品商品产值占生产总值8.9%,茶叶商品产值占茶叶产值的85%),林业商品产值265.47万元,占林业产值18.7%,牧业商品产值占牧业生产总值的69.8%,副业商品产值占副业生产总值56.5%,渔业商品产值5.95万元,占渔业总产值50.7%。1990年农业商品产值12922万元,占农业产值44.9%。种植业商品产值6672万元,占种植业产值40.2%(粮食及其副产品商品产值占生产总值8.3%,茶叶商品产值4273万元,占茶叶产值88%),林业商品产值906万元,占33.9%,牧业商品产值5090万元,占63.5%,副业商品产值209万元,占26.6%,渔业商品产值45万元,占72.6%。1990年农村出口商品2441.3万元,其中农产品占17.47,农产品加工品占82.53%,主要出口农产品有咸水蘑菇974.2吨、盐渍姜315吨、兔毛20公斤、干香菇4.13吨、药材43.26吨、羽毛700公斤、茶叶2251.2吨。
  二、工业产品
  安溪在置县前,就有铁、陶瓷、土纸、木材、毛竹等产品。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工业生产发展,历经近千年,工业产品品种没发生什么变化,某些产品生产数量还出现倒退现象。1949年的统计资料,仅记载全县工业产品生铁17吨。
  1952年,县投资建设一个装机6千瓦火力发电厂,揭开安溪工业发展序幕,1957年有生铁1533吨、发电量66.8万干瓦时,原煤5594吨,大米加工9959吨、石灰5065吨、木材1.03万立方米、毛竹9.73万支、日用陶器755万件,饮料酒111吨,精制茶481吨。
  1958年实行全民动手,大办工业。是年工业产品有较大增加,主要产品有生铁1.32万吨、矽铁40吨、毛铁512吨、发电量196万千瓦时、原煤2.52万吨、大米加工7979吨、面粉130吨、原木1.57万立方米、毛竹19万支、锯材315立方米、石灰6970吨、电石328吨、陶瓷130万件、肥皂16吨、酒105吨、精制茶1083吨。
  1962年一些工业产品产量下降,但也增加一些工业产品。是年,主要产品有生铁313吨、毛铁141吨、发电量218.75万千瓦时、原煤7300吨、陶瓷25万件、木材0.6万立方米、石灰2159吨、毛竹6万支、茶叶919吨、大米9456吨、铁锅3.51万口、蜜饯73吨、饼干22吨、糖果20吨、酱油71吨、饮料酒154吨、小麦磨粉机11台、台虎钳142台、水泥56吨、电石382吨。
  1965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有生铁50吨、发电量407.71万干瓦小时、磷肥2325吨、电石243吨、碾米机11台、小麦磨粉机21台、水泥2051吨、饮料酒63吨、精制茶994.95吨、酱油77吨、糖果饼干96吨、铁锅3300口、大米加工7105吨、食用植物油73吨等。
  1978年,主要工业产品有发电量5843万千瓦时、生铁1830吨、耐火砖323吨、原煤5.66万吨、合成氨3571吨、磷肥3532吨、大输液13.31万瓶、电石1158吨、水利启闭机9台、抽水机254台、汽车千斤顶2344只、金属切削机床9台、木工带锯134台、球磨机6台、水轮机16台、1310千瓦、发电机5台200千瓦、电动机87台626千瓦、变压器45台2980千伏安、水田铁轮2020个、碾米机138台、小、麦磨粉机40台、茶叶机械757台、打谷机629台、饲料粉碎机15台、轴壳2.17万只、台虎钳506台、水泥2.49万吨、石墨电极79吨、石灰5.53万吨、木材0.85万立方米、毛竹3.57万支、松香147吨、松节油27吨、机制纸705吨、日用陶瓷305.9万件,日用瓷器171万件、食糖581吨、饮料酒603吨、精制茶1715吨、酱油592吨、蜜饯糖果饼干554吨、铁锅4.83万口、大米加工5450吨、植物油165吨、竹编工艺15.48万件等工业产品48种。
  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行业达28个,主要工业产品51种。按行业的产品产值来划分:(1)煤炭采选业的产品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23%;(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占0.51%;(3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占0.22%;(4)木竹采运业占0.16%;(5)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占21.31%;(6)食品加工业占2.96%;(7)饮料酿造业占21.31%;(8)饲料业占0.44%;(9)纺织业占0.28%;(10)缝纫业占32.05%;(11)皮革制造业占0.22%;(12)木材加工业占0.5%;(13)造纸业及纸品业占5.57%;(14)印刷业占0.41%;(15)工艺美术品占10.69%;(16)电力业占4.11%;(17)化工业占3.93%;(18)医药工业占1.22%;(19)橡胶制造业占3.97%;(20)塑料制品业占0.05%;(21)建材及其非金属矿制品业占3.96%;(22)黑色金属冶炼业占2.04%;(23)金属制品业占1.85%;(24)机械工业占2.6%;(25)交通设备制造业占0.31%;(26)电器机械设备及器材制造业占0.11%;(27)家具制造业占0.18%;(2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占0.01%。主要工业品有原煤5.2万吨、发电量13596万千瓦时,机制糖2303吨,水泥15.39万吨,蚊香0.41万箱、饮料酒362.5吨、精制茶5430吨、机制纸1468吨、合成氨7789吨、电石(折纯)770吨等。
  第四节 技术结构
  一、人材结构
  1950年以前,安溪因地僻民穷,人才大都外流。
  1950年全县仅有工程技术人员7人,卫生技术人员13人,中小学教职员工135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安溪经济的发展,技术人才逐年增多。1978年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普查,全县有科技人员7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0人,农林技术人员151人,卫生技术人员258人、科研4人,教学175人。1985年全县具有中专学历以上(大专1091人,中专2526人)和有技术职称的3619人,占干部总数49.3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职称83人(工程师24人、农艺师26人,畜牧师3人,会计师3人,经济师1人,统计2人,主治医师24人),初级职称286人,技术员级432人。至1990年全县具有任职资格专业技术干部992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120人,中级职称1282人。工业企业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0人。
  二、工业技术结构
  建县时,安溪就有冶铁、造纸、陶瓷、烧石灰等手工技术,由于经济不发达,技术进步缓慢。1949年仅2家工厂,技术设备只有2台石板印刷机。一座小喇叭炉,日产毛铁可供制43支锄头。
  1952年元旦,6千瓦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解决县城局部地区机关和居民的照明。经过40年的建设投资,安溪工业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技术设备从简单到现代化,逐步发展扩大。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375.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1055.3万元,占67.51%,比1957年92.06万元增长120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853.6万元,占23.53%;三资企业1466.4万元,占8.96%%。全部机械总动力112822千瓦。其中原动机52531千瓦,电动机59167千瓦,电气器械3929千瓦。轻工业占15.98%,重工业占84.02%。机械设备有金属削机床329台(车床124台、钻床59台、镗床7台、刨床52台、铣床22台、磨床19台、螺纹加工机床5台、齿轮加工机床9台、切断机床6台、管类加工机床3台、电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机床2台、组合机床3台、台钻47台、士筒机床14台),砂轮机及抛光机47台,锻压机设备37台,有机械压力机、液压机自动锻压机、锻锤、煅造机、剪切机、弯曲校正机等锻压设备。还有造纸、制药、化肥、水泥、炼铁、电石、电极糊、阳极糊碳素生产设备、印刷、彩色瓦愣纸箱、精制茶叶、日榨750吨机白糖、塑料制品、木材加工等现代化技术设备。
  改革开放以来,给安溪工业带来活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增添,技术不断提高,规模日益扩大,产品质量不断上升。1980年以来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1980年“阆山牌”钙镁磷质量居全国第二位。1982年“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茶荣获国家金质奖,一级铁观音、特级黄金桂获部优产品,1988年,安溪黄金桂列为全国11种名茶之一,瓷厂的工艺瓷、安星的藤器、凤华的短裤、食品厂的芒果蜜饯、轻机厂的带锯机等蜚名海内外。县农械厂被国家机械部定为乌龙茶加工机械生产定点厂之一,胶合板厂被省外贸定为闽南片出口茶叶胶合板(包装箱)供应点。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安溪工业技术将不断提高。
  三、农业技术结构
  安溪在1949年前,农业没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工程,庄稼用水仅以木桩或河石依溪筑坝。遇到洪涝干旱,听天由命。生产工具简陋,全靠人力、畜力或部分水力。耕作工具是牛、犁、耙、锄头、岸刀等;提水工具是戽桶、吊乌,后来有脚踏水车;农副产品加工是土砻、石磨石春;运输工具是肩挑手提,最好是人力木轮车、牛拉车。
  解放后,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产上引进农业机电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
  灌溉面积:1949年有效灌溉面积7.73万亩,占耕地18.26%,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1957年达13.38万亩,1978年达22.59万亩,1990年达25.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4.37%。其中,机电灌溉面积1.81万亩,排灌机械保有量87台1029干瓦,固定排灌站64处67台819千瓦,水轮泵站34处。茶果喷灌面积2592亩。全县蓄水工程有中、小(一)、(二)型水库51座,库容2466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3458处,万亩灌区2处,即澳江坝灌区和村内水库灌区。
  农机具:50年代曾改良和引进少量新式耕作农具如铁犁、双轮双犁,因山垅田多,新式农具笨重,不适宜耕作,很快被淘汰。1959年省农业厅分配给安溪一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热托35轮拖拉机,70年代农业机械化略有发展,80年代后,逐渐普及。1965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台。1970年有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36台。1978年有中型76台,手扶592台。1990年耕作机械有中型拖拉机35台,装机953千瓦,手扶拖拉机3071台,装机27105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部,手扶机引农具718部,机耕面积6069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3%,运输机械有农用汽车287辆23681千瓦。植保机械有电动喷雾器75台245千瓦。随着农村水电站的兴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逐步发展,1980年全县拥有碾米机822台、磨粉机385台、饲料粉碎机258台,基本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至1986年农副产品机械进一步增多,有碾米机1100台,比1980年增长33.8%,磨粉机461台、淀粉加工机械626台、榨油机36台、饲料粉碎机206台。尤其茶叶机械发展更为迅速。历史上制茶从采摘到初制是靠人工手摘、手揉、脚捻,日以继夜抢时间,赶季节,劳动强度大,制茶质量差。1962年手揉改为手推揉捻机,1964年改为电动揉捻机。70年代,就有电动摇青机、炒青机、杀青机,80年代后,制茶机械化基本普及。1986年全县有电动揉捻机751台,电动杀青机395台,电动摇青机701台,电动包揉机64台,电动烘干机85台,手摇摇青机7995台,手推揉捻机4081台、杀青机3465台,80年代末期,部分地区采茶开始使用电动剪茶机。农垦机械于1971年开始购置4台东方红推土机,在1974—1975年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大搞人造平原,推土机发展到16台。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283千瓦,比1971年2749千瓦增长33.66倍。
  农村用电量:1950年以后,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开发,水电站也跟着发展。1990年,全县乡、镇、村办水电站165处,装机19726千瓦。农村用电量2681万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67.33千瓦时。
  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50年代初期,安溪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很少,1952年全县使用化肥195吨,1990年达到108627吨(实物量),平均每亩耕地使用136.4公斤,比1985年61577.35吨,增长76.4%。农药使用,1953年仅8.55吨,1990年达463.44吨。农膜始于70年代,1990年使用量达215.6吨。
  第五节 投资分配结构
  安溪自后周显德二年(955),詹敦仁置县,设县衙,以“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立门楼,廓廨宇,开邸肆,不逾年,毕工”开始,历经八百余年,至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的“城署”、“学校”、“寺观”、“祠墓”、“古迹”的建设投资项目中,除桥梁以及明朝金谷官圳(可灌溉田3000多亩)之外,很少有生产性建设项目。乾隆至民国时期,历192年,安溪投资主要是兴办学校、修桥造路等项目,大部分由群众集资和海外侨胞捐资兴建的。主要项目有:1918年开办的崇文小学,1922年的曾郁小学,1921年由华侨捐资30万元兴建的澳江石拱桥;1924年开办的“安溪矿务学校”以及以后陆续由华侨集资、独资兴办的崇德中学、蓝溪中学、进来学校等;1928年建县郊北石至同安公路61公里,1948年建县城至诗山公路30公里,但没有进行养路。至1949年,安溪在农业建设项目中,没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仅有勉强通车的公路57公里、桥梁17座748米,运往外邑的货物主要靠水运,年货运量0.22万吨。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设施更为落后,学校、医院设置在寺宇、庙堂和祖祠之中,因经费不足,经久失修,有的学校破烂不堪。
  解放后,固定资产投资有了新的发展。1950—1990年全民固定资产投资43622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82.29%,更新改造投资占17.71。在资金分配上,工业投资占28.89%,农业、林业、水利水电、气象投资占9.98%,运输、邮电投资占48.22%(其中铁路投资占45.11%),商业、物资、供销、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投资占4.48,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事业投资占5.25%,其他建设投资占3.18%。在投资时间上,1950—1978年占投资26.5%,1979—1990年占投资73.5%。1979年后,生产性投资27053万元,占总投资84.37%,非生产性投资5010万元,占总投资15.63%,其中住宅投资1916万元,占非生产性投资38.24%。40年来,利用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群众集资、乡镇村集资、外资,在工业、农业、交通邮电、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建成一批重点工程。
  一、农业投资
  1.水利水电:1949—1990年全县水利水电总投资14274.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191.49万元。建成澳江引水渠,蓬莱三英渠、百里渠、枷楠水坝水渠等引水工程13458处,村内、欧村、火烧桥等水库51座,排灌站64处。在建设水利工程同时,建成水电站308处,装机36705千瓦,建设火电站2处,装机7500千瓦。
  2。农垦:主要投资建成福前农场、湖头茶场、芦田茶场、同美农场、虎邱良种场等全民所有制农、茶场。1990年各场共拥有耕地2680亩、茶园8757亩、果园1534亩,年产值651.76万元。
  3.林业:建成半林、白濑、丰田、竹园等国营林场。从建场至1986年总投资1343.42万元。集体林场始建于50年代,至1986年全县利用乡、村资金和群众投工建成集体林场24个、经营山林17.6万亩,发展较快的有龙涓水云坡、感德福德、尚卿徐州等林场。
  二、工业投资
  1950—1990年投资建成的主厂矿有:年生产能力500吨的安溪茶厂、日榨750吨的糖厂、年产600万平方米彩色印刷瓦愣纸箱厂、年生产能力7.6万吨硅酸盐水泥的县水泥厂、年生产能力7.5万吨的湖头水泥厂、年产合成氨1万吨的县化肥厂、年产200万瓶大输液、片剂6000万片、胶囊剂的县制药厂、年产750万件的瓷厂、年产1500吨的造纸厂、年产1万吨电极糊4000吨阳极糊电冶厂碳素车间、年产6万吨的大畲煤矿、年产1万吨轻质碳酸钙厂、年产3000立方米胶合板厂、年产4万吨的后井煤矿、还有农械厂、翻胎厂、铁厂、食品厂、酒厂、凤华制衣厂、安星藤器公司等工业企业115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0家、集体所有制114家、“三资企业”17家、村及村以下工业975家,这些企业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375.3万元,其中全民占67.51%,集体占23.53%,“三资企业”占8.96%。
  三、交通邮电投资
  1950年以来投资建设以省道为主干道,联结县道、乡村公路,专用公路,使全县交通网络覆盖全县各乡村。1990年全县交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524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拥有公路50.8公里,主要省道3条193.86公里,县道8条204.6公里,专用公路2条。乡村公路遍布各乡镇村角落。
  1990年境内拥有铁路通车里程33.465公里。另外,漳泉铁路剑斗段至湖头段19.48公里基本建成。
  邮电通讯,县城建设4000平方米邮电大楼一幢,乡村建设了邮电分局和邮电所,1990年拥有业务报路5路、长途电话29路、市内自动交换机总容量2000部,农村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2部1420门。
  四、教育卫生投资
  四十年来,教育事业投资较大。1990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61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所(培文师范、卫生学校),普通中学27所、职业中学8所、小学424所。在校学生数133961人,其中中专609人,普通高中3058人,初中25460人,职业高中1578人,职业初中160人,小学103096人。幼儿园260班,入园幼儿1409人。教育部门办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小学学校占地2943.1亩,校舍建筑面积604345平方米。
  卫生事业建设投资也较多。1990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49个,病床718床。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