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9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加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471-4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以前,粮食加工主要依靠土砻、石碓和人工操作。1950年后,私人集资创办碾米厂,后公私合营,归属粮食部门。1971年,感德新建土木瓦结构厂房,日碾大米24吨。设备逐步更新,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套较先进设备。1984~1986年,购一道出白的东方联合机各一台,每台时产米350公斤。
关键词: 安溪县 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

内容

1949年10月以前,稻谷碾成白米,历来采用土砻、石碓以人工操作为主,部分地区利用水力资源安设水碓。
  1950年由私人集资在官桥街创建碾米厂,年产大米2816吨。1951年私方人员李天锡从安海搬迁设备来县城南街办丰源碾米厂,年产大米1700吨;五反后由归侨合股向其购买,改名华联加工厂。1951年因支前供粮需要,私人集资在龙门车站办碾米厂,1953年折价卖给薛树铮经营。在西坪街也由私人集资办一个年产3400吨碾米厂。永春、南安以归侨陈义桐、郑美准两人为主集资在湖头创办侨营,南侨两家碾米厂,年产能力3200吨,南侨后搬迁长坑,分设祥华车间。1954年由侨属和私人集资分别在龙涓和彭圩横街办年产1700吨的碾米厂。上述的碾米厂1956年均公私合营,归属粮食部门。
  1971年由省粮食厅拨款1.40万元,在感德新建土木瓦结构厂房251平方米,日碾大米24吨。
  1956年前的碾米厂均以40匹马力柴油机为动力一砻一机。并设有除杂等设备。1956~1957年为解决燃料不足,老工人吕尚火创造以谷皮为燃料的“瓦斯炉”,既解决燃料短缺又降低成本,他于1959年10月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省财贸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后,各厂旧设备逐步淘汰、改造、更新,并增设饲料、榨油、面粉、米面复制品生产车间(组)。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套安装3204千伏安变压器、组合筛、高速除稗,胶辊砻谷机,谷米选平转筛,砂辊碾米机和微粒集尘器等较先进设备,日产大米可达50吨。
  1963年贯彻增产节约,提倡成品粮“吃粗”精神,干方百计提高出品率,生产标二、标三大米。1968年取消标三米加工。1980年后,人民吃饭向精、细发展,增加标一和特等米生产。
  1984~1986年,为开展前店后坊,适应粮油议价经营和减少加工往返运输,节省费用,城关、魁斗、蓬莱、金谷、尚卿、官桥、龙门、虎邱、剑斗、芦田等粮站先后购一道出白的东方联合机各一台,每台时产米350公斤。1960年前各厂均为独立核算。1967~1971年粮食工商合并,成为粮站的附属企业,至1987年除城关、湖头、官桥三个厂恢复独立核算,余仍不变。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天锡
相关人物
陈义桐
相关人物
郑美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湖头镇
相关地名
祥华乡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感德镇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蓬莱区
相关地名
金谷镇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龙门县
相关地名
虎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