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94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粮油加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471-4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在粮油加工方面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在粮食加工方面,1949年以前,稻谷主要通过土砻和石碓进行碾米加工。1950年开设了碾米厂,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大米加工。之后,陆续新增了各地的碾米厂。到了1956年,这些碾米厂逐渐改造、更新设备,并新增了饲料、榨油、面粉和米面复制品的生产车间。到了1971年,粮食工商合并,碾米厂成为粮站的附属企业。在油脂加工方面,安溪县主要通过榨油机和蒸炒设备进行油料加工,并逐步推广浸出工艺。在饲料加工方面,1960年代以来,安溪县增设了饲料车间,主要生产饲料糠。之后,饲料加工逐渐转向混合饲料,并增设了混合饲料机。在粮食副食品加工方面,安溪县主要生产米粉、面线和湿面条,并逐步引入机械化生产设备。通过这些发展,安溪县的粮油加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关键词:安溪县,粮油加工,碾米厂,榨油机,饲料加工,副食品加工。
关键词: 安溪县 粮油 加工

内容

第一节 粮食加工
  1949年10月以前,稻谷碾成白米,历来采用土砻、石碓以人工操作为主,部分地区利用水力资源安设水碓。
  1950年由私人集资在官桥街创建碾米厂,年产大米2816吨。1951年私方人员李天锡从安海搬迁设备来县城南街办丰源碾米厂,年产大米1700吨;五反后由归侨合股向其购买,改名华联加工厂。1951年因支前供粮需要,私人集资在龙门车站办碾米厂,1953年折价卖给薛树铮经营。在西坪街也由私人集资办一个年产3400吨碾米厂。永春、南安以归侨陈义桐、郑美准两人为主集资在湖头创办侨营,南侨两家碾米厂,年产能力3200吨,南侨后搬迁长坑,分设祥华车间。1954年由侨属和私人集资分别在龙涓和彭圩横街办年产1700吨的碾米厂。上述的碾米厂1956年均公私合营,归属粮食部门。
  1971年由省粮食厅拨款1.40万元,在感德新建土木瓦结构厂房251平方米,日碾大米24吨。
  1956年前的碾米厂均以40匹马力柴油机为动力一砻一机。并设有除杂等设备。1956~1957年为解决燃料不足,老工人吕尚火创造以谷皮为燃料的“瓦斯炉”,既解决燃料短缺又降低成本,他于1959年10月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省财贸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后,各厂旧设备逐步淘汰、改造、更新,并增设饲料、榨油、面粉、米面复制品生产车间(组)。厂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套安装3204千伏安变压器、组合筛、高速除稗,胶辊砻谷机,谷米选平转筛,砂辊碾米机和微粒集尘器等较先进设备,日产大米可达50吨。
  1963年贯彻增产节约,提倡成品粮“吃粗”精神,干方百计提高出品率,生产标二、标三大米。1968年取消标三米加工。1980年后,人民吃饭向精、细发展,增加标一和特等米生产。
  1984~1986年,为开展前店后坊,适应粮油议价经营和减少加工往返运输,节省费用,城关、魁斗、蓬莱、金谷、尚卿、官桥、龙门、虎邱、剑斗、芦田等粮站先后购一道出白的东方联合机各一台,每台时产米350公斤。1960年前各厂均为独立核算。1967~1971年粮食工商合并,成为粮站的附属企业,至1987年除城关、湖头、官桥三个厂恢复独立核算,余仍不变。
  第二节 油脂加工
  安溪属非油料产区,油菜籽、油茶籽个别乡村有零星种植,50年代前,油料加工属个体手工操作的土榨油坊,为群众加工花生果,油菜(茶)籽油料;操作是先把各种油料晒干舂碾碎,或用土砻脱壳后过筛、过蒸或稍加热,后装入压榨木筒用木塞塞紧,再用大槌打木塞,使油脂流出,此法简陋笨重,出油率低。五十年代后,油脂加工逐步推广浸出工艺,采用榨油机和蒸炒设备,取代旧式榨油工艺。
  1956年后,油料实行统购,困难时期因油料紧缺,政府采用奖售和加价等办法,油料生产有所增长,粮食部门榨油能力不足,有些地区委托上榨油坊加工。为适应加工量的增加,1958~1978年先后在城关、湖头、官桥、龙门等碾米厂增设榨油车问共安装250型液压榨油机20台,90型液压榨油机11台,压饼机3台,压胚机1台,剥壳机1台,破碎机1台,平底炒锅5台等设备,年产油能力达2000吨,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除本系统加工外,还兼代农加工各种油料。1982年后,因农业结构调整和油料收购奖售政策变动,1986年取消花生果定购任务,加工油料逐步减少,现除湖头,城关在收购季节继续加工外,余者均停业和拆除。
  第三节 饲料及复制品加工
  一、饲料加工
  为支持发展养猪业,饲料加工已逐步成为粮食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1962~1975年,城关、官桥、湖头、西坪、感德先后增设饲料车间,配有560,61B型饲料粉碎机各1台,以生产“三七”糠,“四六”糠和“五五”糠为主,即30~50%的精料、50~70%的谷皮粉混合而成,除计划供应外还大力代农加工。1980年后上述三种糠基本不再生产。改为麦皮,次粉、玉米和粮油下脚废料为原料,生产各种不同比例的混合饲料供应。并继续代农加工,但已被集体、个体饲料加工业发展所逐步取代。
  1979年后,公私养猪业较大发展,出现不少专业户,混合饲料供不应求,1982年,晋江地区粮食局拨款及城关粮油加工厂自筹扩建150平方米,日产混合饲料5吨的饲料车间,缓和了紧张局面。
  1985年起,为使禽畜饲养“科学技术”化,在城关重点试制以玉米、麦皮、细糠、次粉、大豆、花生仁饼、鱼骨粉、钙粉、添加剂、微量元素等作原料的猪、鸡、鸭“配合”饲料,由于质量好、销路广,1986年市粮食局又无偿拨给饲料搅拌机、颗粒机各1台。该厂还向北京通县购买一套混合饲料机。至1987年生产饲料733.21吨,其中颗粒饲料15.92吨,还增加生产高蛋白的“浓缩饲料”95.20吨。
  1986年省饲料公司及市粮食局、厂自筹和向银行贷款共筹集6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饲料门市部和职工宿舍,其中400平方米饲料车间,安装配混合设备的饲料生产线一套,年生产能力3000吨。1987年1月成立“安溪县粮食饲料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59321元,职工30人,年利润12.25万元。全县至1990年底已生产混合、配合、浓缩、颗粒饲料12335.87吨。
  二、粮食副食品加工
  安溪粮食复制品,以米粉、面线、湿大面为主,次为面巴、挂面、豆腐等。
  米粉加工遍布全县农村,以湖头的福寿、汤头,凤城的上场,金谷的东溪,虎邱的金榜为著名。尤其湖头米粉,条细洁白,质嫩耐煮,省油,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品,深受省内外群众喜爱,1964~1966年曾由外贸组织加工出口东南亚各国。但多数靠旧式手工操作生产能力低,又受气候制约。为满足群众需求,1986年前后在官桥增建500平方米的米粉生产车间,日产3吨。
  面线加工借助竹竿和晒架外,靠多工序的手工操作拉成线,工艺复杂,难于短期学就。湿面条加工是由台板木圆棍和切刀三种工具经人力操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前进,手工已由机械所代替。1979年后,分别在湖头、龙门、西坪、长坑、感德、剑斗等粮管站各增建一个日产4吨的面制品生产车间,对外称“安溪县××粮油复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挂面、面线和湿面条。1982年由市粮食局拨款10万元在城关建设180平方米的日产4吨的波纹面一条龙生产线,从此基本解决了复制品供求矛盾。1980年后,城乡个体户粮食复制品业大量发展,市场竞争激烈,1980年需生产米、面制品1026吨,至1987年只需生产285吨,8年产量下降72.22%。现除城关、湖头、官桥持续生产外,其他厂时开时停,有的停产。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