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9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调运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470-4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县内粮食调运主要依靠人力肩挑。50年代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集运粮量逐渐增大。1958年后,开始修建公路并组织劳力突击运粮。1964年实行征购粮食义运里程补贴。1979年后,开展议价经营,运粮任务加重,充分发挥自有粮食车队运输外,请求军车和省、地粮食车队的支援。
关键词: 安溪县 储运 调运

内容

一、县内集运
  民国时期,县内、县间粮食调运,除湖头至泉州有木帆船运输外,均靠民力肩挑。
  50年代初征借的军粮,柴草除湖头至县城可用木帆船载运外,其他地区均以民力肩挑运输。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粮食收购点增多,集运粮量增大,1953~1960年,全县集运粮食年均500万公斤左右,其中最多的1959年达983万公斤。为保证完成粮食外调任务,由县、乡领导挂帅,选定农闲,发动群众组织劳力突击运粮。
  1958年,为解放肩挑,按照“合理流向、本着就近取粮、就近供应、余粮外调和方便农民送粮”的原则,征购入库用“定点划片”。县府决定由粮食部门分担拨款3万元,修建湖头至祥华,湖头至剑斗,西坪至龙涓三条公路,从1966年后,县内各地的余粮均可用汽车外运,人力运输降为年均145.5万公斤。
  1964年为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征购粮食义运里程补贴,每个农业人口30华里以内义运100公斤,超过部分发工资,每50公斤100华里以单程计算,山区4.50元,半山区4.20元,平原3.80元,另给补售原粮1.5公斤。1966年后,均用汽车集运,无补贴开支。
  二、县间调运
  1949年9月至1951年,安溪有部队过境、驻防,缺粮从同安调入大米15万公斤,稻谷237万公斤。1953~1974年安溪有余粮(低标准),调往泉州、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市。食油从泉州油厂和惠安、晋江调入。1958年起,县内收购的小麦调给泉州面粉厂,从其调入面粉。至1982年自建面粉厂,小麦转为调入。
  1958年下半年,大办工业,工矿区供粮数剧增,外调变为内调,从龙溪调入大米58万公斤,从西安调入面粉8万公斤,从晋江调入生油1万公斤。同年10月,在漳平梅水坑设粮食转运站,保证漳泉铁路大(深)福(德)铁路段的粮油供应。1981年1月后,从省外、县外调入的粮食,大部分由火车直运至福德、感德、剑斗火车站,而后用汽车转运各粮站、点。1953~1990年共调出粮食19487万公斤,调入粮食24819.5万公斤;1956~1990年调入生油380.66万公斤。
  70年代前。粮油调运以国营运输公司为主。1979年后,开展议价经营,运粮任务加重,在充分发挥自有粮食车队运输外,请求军车和省、地粮食车队的支援。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湖头镇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祥华乡
相关地名
西坪镇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感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