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9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市场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457-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期间安溪县市场的粮食贸易和经营网点情况。在粮食自由贸易时期,安溪县依靠进口和邻近县份输入粮食来解决缺粮问题。从1953年开始,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取消了粮油的自由贸易。安溪县设立了粮食局和油脂公司等国营贸易公司,负责粮食的收购和销售。私营网点方面,安溪县的粮商数量在这一时期有所减少,由原来的72户减少到43户。国营和私营的粮油网点共同构成了安溪县的粮食市场体系。
关键词: 安溪县 市场 粮油

内容

第一节 集市贸易
  安溪历代为缺粮县,民国时期,常年出产麦米约7500吨,消费量15000吨,全年缺粮达5个月以上。解决缺粮,一靠进口米,由泉州口岸用木帆船运至安溪县城、仙苑、溪美(蓬莱)、湖头;二靠邻近产粮的同安、长泰、华安、漳平、大田、永春、德化等县输入。
  粮食贸易,除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后期,政府有断续管理措施外,余者均为自由贸易。贸易有三种形式:一是粮商在集镇开店经营。县城、湖头因有公务人员、学生和城镇居民,每日都需粮食供应。自清末以来就有商人经营粮米,由粮商向粮贩和余粮户购入原粮加工出售。民国25年(1936),湖头有粮商50家,从业人员50人。民国36年,县城有粮商17家,从业人员17人,资金3400元。蓬莱、官桥是侨乡,商业较繁荣,也有人经营粮食,供应侨户和商人。二是圩日交易,安溪较早设有圩日的有龙门、官桥、仙苑、蓬莱、长坑、西坪、龙涓。圩集周围卖粮户和销户直接交易外,还有不少粮贩参加赶圩。赶圩人数多时2000多人,少时1000人,一般在1500人左右。交易物资,主要是粮食和农副产品。三是就地调剂余缺,因山区和村落分散,赶集不便,余缺双方根据圩日行情,面议定价成交。
  1950~1952年,粮油仍为自由商品。
  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取消粮油自由贸易。粮油统一由粮食部门经营,全县43户粮商,通过贯彻统购统销政策后,大部分转为糖品加工,5户由粮食部门安排代销。
  1953~1958年(1957年除外)统购任务完成后,以县为单位宣布开放粮食市场,在城关、湖头、官桥、长坑、龙门、蓬莱、西坪、感德等13处设粮食交易所,组织余缺调剂,交易所设交易员管理价格和为买卖双方过秤,除向交易双方收取手续费作为工资外,粮食部门还拨补少量经费。1957年秋购后,关闭粮食交易所,1962年又开放一段时间,“文化大革命”后期,受“左”的干扰,完成统购后,禁止上市交易,但仍有暗中买卖。
  1979年粮食部门开始经营议价粮油。1983年省定城关、湖头为市场粮价信息报告点。1984年4月,除城镇居民、机关团体、学校仍按定量供应外其他行业均议购议销,此时集体和个体的粮油商店,已遍布所有城镇和农村,商业和供销系统也跨行跨业经营粮油商品,已成为多渠道经营。但国营粮食商业仍起主渠道作用。据1986年工商部门统计,经营粮食的乡镇企业有16家,从业人员96人,流动资金约27万元,经营量达520万公斤;“两户一体”(重点户、专业户、农工商联合体)有22户,从业人员52人,资金7万元,购销量约1100万公斤,除3~4户直接向县、省外组织粮源外,其余均向县国营粮食商业进货;未经工商部门登记的肩挑粮贩,在圩日摆摊设点的,为数不少,流动资金约8万元,经营量约780万公斤。
  第二节 经营网点
  一、国营网点
  在粮油仍为自由商品的情况下,为保护农民利益,1951年起,县设国营贸易公司,参与收购和出售粮食,稳定粮价。
  1952年7月,贸易公司分设中粮安溪营业处(隶属南安粮食公司),在城关设一门市部,负责收购农民的余粮和供应城镇居民的用粮。
  1952年12月,中粮安溪营业处与粮食科合并称为“安溪县粮食局”,当时营业处对外称粮食购销公司,仍搞粮食购销工作。
  1953年冬,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因业务需要于1954年底,按区设粮管站与区分仓,城关为第一区粮管站,蓬莱设分仓,辖一区(砖文)、二区(仙苑)、三区(彭西)、十区(尚卿);官桥为第二区粮管站,下设龙门、西坪分仓,辖五区(官桥)、六区(龙门)、七区(西坪)、八区(珠洋)、九区(玳堤);湖头为第三区粮管站,下设长坑分仓,辖四区(湖头)、十一区(长坑)、十二区(剑斗)、十三区(感德)、十四区(珊屏)。
  1955年9月,全县划为12个行政区,按区设粮管站撤销原3个粮管站和4个分仓,重新建立城关、蓬莱、湖头、尚卿、官桥、西坪、珠洋、龙涓、长坑、珊屏、感德、剑斗12个区粮管站。
  19563月,县成立油脂公司,在城关、湖头、官桥、西坪、长坑设5个油脂购销组,后改称油脂购销站,开展油脂购销和调拨业务;1957年6月并入当地粮管站统一管理。
  1956~1958年5月,把12个区粮管站精简为城关、蓬莱、湖头、官桥、西坪、龙涓、长坑7个区粮管站。1958年3月将公私合营9个加工厂并为城关、湖头、官桥、西坪、龙涓、长坑6个厂,直属县粮食局领导。
  1959年6月,增设感德、剑斗2个粮管站,这时全县有粮管站9个,辖魁斗、参内、经兜、东溪、温泉、美滨、金谷、三元、科名、龙门、三洋、金榜、大坪、罗岩、尚卿、芦田、举溪、庄灶、珠塔、三乡、祥华、多卿、蓝田、桃舟、福德等25个粮点。1961年9月,剑斗改为粮点,并入感德粮站,1966年1月,增设金谷、尚卿、龙门、虎邱、祥华、剑斗6个粮管站,同时把湖头、官桥、西坪、龙涓、长坑5个粮食加工厂并入所在地粮管站统一管理。城关加工厂,1969年1月并入,是年11月,全县粮管站改称粮油服务站。1970年4月,增设魁斗、芦田2个粮油服务站。1972年11月,恢复“粮管站”名称。1983年5月,为服务畜牧业生产,在安溪县粮食局成立饲料公司。1984年12月,为搞活粮油议购议销业务,成立“安溪县粮油贸易公司”。
  安溪的国营粮食企业网点,几经调整,至1990年底,全县有16个粮站,1个公司,9个加工厂,20个粮点,22个粮店;年经营粮油97560吨,零售额32911万元,加工产值680.38万元。
  二、私营网点
  1950年前,安溪经营粮食的均系小商贩。
  民国29年至37年(1940~1948)民国政府曾两次通令登记粮商,全县有粮商72户,其中湖头占39户,但达到当时粮食部规定的资本额应发证的,只有县城陈德跃、李宗仪2户。当时非经营粮食的较大商人,则以货易粮,囤粮作资本,有的以粮购买田地,有的以粮放高利贷,剥削贫困农户。
  19501952年,工作人员、教员、驻军均实行供给制,由征收的公粮定量拨付。粮商不兴旺,县城只有3~4户,供应当地居民,但湖头较繁荣,粮商达72家,每日从大田、水春等县贩入的粮食5000公斤左右,除加工供应居民和附近缺粮户外,还通过木帆船运至蓬莱、县城直至南安、泉州。粮食统购统销后,1954年的粮商全县只余43户,后又遂步改为糖品加工,5户由粮食部门安排代销,1956年对私改造成为粮食部门的职工,自此后,粮油购销由国家粮食部门经营,基本结束自由贸易。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