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营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9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营业务
分类号: F721.2
页数: 9
页码: 444-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供销合作社经营业务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经营形式、农副产品收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活资料供应、废旧物资回收、农副产品加工、扶持生产经营。
关键词: 安溪县 经营业务 供销

内容

第一节 经营形式
  民国时期合作社在经营业务上,以市场交易为中心,采购兼营业制。主要经营大米、大豆、花生油、食糖、食盐、火柴、香烟、煤油、豆饼、肥田粉等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县政府公务员生产消费合作社规定,火柴、香烟、食糖为专卖商品。龙榜镇合作社,利用安厦公路,从同安、厦门等地采购进货,商品除在当地市场销售外,还对内安溪诸合作社批发。民国32年(1943)统计,全县合作社销售额520万元(法币)。民国35年统计,全县合作社现金储蓄20.75万元,实物储蓄15.25万元,销售额705万元。
  解放后,供销系统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1978年后实行“改革、搞活、特殊、灵活”的方针,坚持“以农为本,富民兴社”的宗旨,坚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不断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做好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在经营形式上,除农副产品计划收购和商品凭证分配供应外,主要有六种形式:
  一、物资交流会,商品展销会
  这是购销结合的推销形式。供销社系统从建社以来举办物资交流会、商品展销会180多次。其中,1952年县社、基层社举办13次物资交流会,交易金额达52.66万元;1988年县联社在县城、汕头市举办3次乌龙茶展销会,提高乌龙茶的知名度和供销社的信誉,扩大茶叶销售。
  二、自营
  1962年国家暂时遇到困难,物资短缺,供应紧张,为平抑物价,调节供求,按“有赚有赔,微利不亏”的原则,采取灵活经营,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半平半议,以货换货,代购代销的经营方式,主要经营粮、油、豆类、肉类、糖类、海产品、手工业品等40多个品种。1963年自营品种递增到90多个品种,销售额241万元。这种经营形式至今仍沿用。
  三、代营
  1953年7月与县粮食局签订代购合同,是年9月收购稻谷308.2吨,完成代购任务的92%。1954年基层社受国家的委托办理粮食代购代销业务,营业额达36.26万元。1955年贯彻国务院“粮食经营一条鞭”的方针,即把粮食代购代销业务划归粮食局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此外,代营业务还有花生、黄豆、毛猪、茶叶、木材等品种。
  四、联营
  1985年至1989年期间,开展基层社与农民、工厂、国营商业联营(三联)和代购、代销、代储、代运(四代)业务活动,促进购销业务的开展。
  五、联购联销
  县公司与基层社之间,基层社之间,开展工业品联购分销,农副产品分购联销的业务,木茹、蕉芋粉由基层社分购,县公司联销,1990年度购销量368.8吨。县联社在1990年第四季度对县公司与基层社联购联销下达108万元的计划任务。
  六、流动经营
  逢圩日摆摊设点推销与平时货郎担下乡供应相结合,增加销售额,又密切社群关系。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县社自1952年以来,即把农副产品收购作为一项主要业务来抓。收购品种(含代营)有稻谷、小麦、食糖、桂元干、柿饼、花生果、毛猪、蜂蜜、茶叶、晒烟、桐油、黄麻、龙舌兰麻、毛竹、桕油、木材、木柴、木炭、土纸、竹篾等,随着代营业务逐年归口经营后,供销社纠正“重大宗,轻小宗”的经营思想,1956年转向小土特产品经营。对一些主要产品发放部分预购定金。1961年国家对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实行奖售政策。1962年对二、三类农副产品开展议价收购业务。新增加的收购品种有棕片、蓖麻油、篙竹、羽毛、牛皮、日用瓷器、文化纸、黄花菜、白木耳、香菇、笋干、芒果、柑桔、香蕉、剑麻、长毛兔毛、山苍子油、樟脑油、木茹粉、蕉芋粉、山猪肝片、甘尼草子、金刚刺片、白木粉、粘木粉、兽皮、蘑菇、草菇、金针菇、臭菊子、紫云英子以及蔬菜等。后因资源、市场、产销的变化,1985年全部停止执行奖售政策,收品种逐步减少,有的停止收购。1990年农副产品收金额608万元,比1978年同期收购金额下降317.41万元。较大宗的农副产品收情况如下:
  茶叶 从1952年开始收,收购量逐年增加,年均收购量是:50年代为707.3吨,60年代为1073.2吨,70年代为1473.05吨,1977年突破1500吨,1979年达到1776吨,1980年至1982年为1950.45吨。1982年安溪县被省人民政府定为茶叶出口生产基地,翌年春茶叶归属县外贸局经营。1984年供销社系统再开展茶叶收购业务,至1990年年均收购量为358.85吨。
  黄麻 1952年开始经营,收购3.65吨,1953年后收购量逐年增长,有高低年,年均收购量:1953~1963年为8.3吨,1964~1969年为82.7吨,1970~1980年为113.05吨,1981~1989年仅为14.05吨,1990年没有收购。
  晒烟 1952年收购2吨,1953年至1978年,年均收购量3.42吨。1979年至1989年无收购,烟农自产自销。1990年代收购7.6吨。
  烤烟 1973年收购2.55吨,1977年收196.85吨,后收购逐年下降,1983年收购0.45吨,1984年收8.65吨。1985年后划归县烟草专卖局经营。
  柿饼 1953年至1986年(其中间断13年)收购21个年度,1959年收购59.7吨,年均收购量为25.75吨。
  桂元干 1954年至1985年,年均收购量为18.2吨,1986年后农民自产自销。
  蜂蜜 1952年至1965年收购量较低,年均1.2吨,1966年收购量5.25吨,1967年至1978年收购量较稳定,年均增至23.15吨,1979年至1980年年均60.90吨,1981年至1990年年均8吨。
  棕片 1956年开始经营,至1987年年均收购量为11.7吨,1977年最高为70.95吨。后因塑料代替,用途减少,1988年收购0.05吨。
  毛竹 1953年至1961年年均收17.78万根,1962年至1972年年均收购量6.17万根,1973年至1984年年均收购量下降至1.38万根,1985年至1988年年均收购量仅为0.21万根。
  土纸 1953年收购88.9吨,1957年收购307.1吨,1962年收购4.1吨,1965年收购281.2吨,1966年至1977年收购在100吨至150吨之间徘徊,1978年至1990年年均收购量为24.2吨。
  木炭 1954年开始经营,年均收购量是:50年代1267.25吨,60年代为480.55吨,70年代为242.2吨,80年代为78.15吨,1990年收购仅8.2吨。
  木柴 1954年开始经营,年均收购量是:50年代为5073.85吨,60年代为3619.85吨,70年代为3204.6吨,80年代为1557.65吨,1990年收购仅0.6吨。
  羽毛 1954年开始经营,年均收购量是:1954年至1970年为8.15吨,1971年至1984年为22.7吨,1985年至1990年为3.2吨。
  日用瓷器 1955年开始经营,年均收购量是:50年代为20万件,60年代为537万件,70年代为876万件,80年代为312万件,1990年收购32万件。
  香菇 1954年至1973年年均收购量为1.85吨,1974年至1988年年均收购量为0.85吨,1989年后菇农自产自销。
  蘑菇 1972年开始引种,当年受益。年均收购量是:1972年至1978年为174.4吨,1979年至1989年为1235.65吨,1990年收购962.7吨。
  草菇 1976年开始引种,当年受益。年均收购量是:1978年至1979年为0.38吨,1980年至1990年为119.5吨。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1952年开始供应,当年营业额10.10万元。1953年后,逐步扩大供应品种,主要经营有化学肥料、商品什肥、化学农药、农药器械、中小农具、农用塑料薄膜和调剂耕牛、组织甘蔗苗、地瓜苗供应等,为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18个基层社,先后成立19个农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建立54个供肥点。1952年至1990年的销售金额年平均是:50年代为189.65万元,60年代为304.11万元,70年代为371.9万元,80年代为1703.71万元,1990年销售额3345万元。
  一、肥料
  1952年供应肥料195吨,到1956年供应肥料达3710吨。1957年贯彻“技术在先,供应在后”的方针,在龙门、官桥、湖头搞新品种肥料的试验推广,全县销售过磷酸钙708.65吨,尿素842.25吨。此后,化学肥料供应量逐年增加,1966年11295吨,1978年26745吨,1986年50125吨。1989年1月起化学肥料由供销社专营,供应量增至57500吨。肥料供应品种有,尿素、碳铵、硫酸铵、氯化铵、石灰氮、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钙镁磷、复合肥,还有氨水、硫磺、农用盐、农用石灰等。
  1953年供应豆饼455.4吨,骨肥250.75吨,1957年从县外调进供应骨肥35.58吨。1961年和1962年从省外调供骨肥1323.3吨,后陆续从省外调供骨肥。
  1956年在长坑、湖头等地制造颗粒肥10.25吨,还有砒肥、人造尿。1965年推销骨粉。此外,发动农民大种臭菊、紫云英、苕子等绿肥。1977年和1979年推广制造使用“5406”土化肥26万吨。
  二、农药
  化学农药属省管的统一平衡物资。1953年开始供应,逐步推广应用,需求量逐年增加。1953年供应8.55吨,1958年105.15吨,1966年387.5吨,1972年701.1吨,1990年927.4吨。供应农药的品种有,乐果、氧化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滴滴涕、甲胺磷、杀虫双、杀螨醇、杀灭菌脂、六六六粉、甲基“1605”粉、叶蝉散、速灭威、呋喃丹、三环唑、托布津、多菌灵、叶青松、磷化锌、安妥、草甘宁、丁草胺、扑草净、稼得乐、克螨特、尼素朗、粉锈灵、多效唑、硫酸铜、叶枯净、白砒、西力生、稻瘟净等。三、农药器械
  农药器械有农用喷雾器、喷粉器等。1954年开始经营,当年供应71架。后随着农药供应量逐年增加而增加,1955年供应821架,1969年842架,1977年2132架,1980年6441架,1983年4402架,1990年3759架。同时组织干部、职工下乡为农民巡回维修农药器械,1979年为社队维修各种农药器械3135件,装配农药器械1000多件,供应农药器械零件7.64万件。
  四、中小、农具
  1953年供应1万件。1958年60万件,1960年145万件,1970年96万件,1990年10万件。竹、木农具除在县内采购供应外,还支持沿海诸县。经营品种分为竹、木、铁、棕麻、塑料制品等五大类。竹制品有竹扁挑、粪箕、竹笠、加箩、茶具、竹篾等;木制品有锄头柄、洋镐柄、粗桶、粗靴和粗靴子(舀粪工具)、秧桶、打谷桶、木犁、大、小瓦等;铁制品有锄头、铺回和半铺(刨土用的工具)、铁耙、耙子、岸刀、镰刀、犁头、犁壁、草锐、芼刀等;棕麻制品有棕衣、麻袋、棕麻绳等;塑料制品有粗桶、粗靴、粗靴子、秧桶、塑料薄膜等。
  五、调剂耕牛
  1953年至1965年在城关、官桥、西坪、长坑圩场召开3次调剂耕牛交流会,官桥、长坑圩场耕牛服务部组织耕牛44752头参加交流会,成交44322头。1977年和1979年组织两次到华安县参加耕牛交流会,采耕牛592头。1953年至1979年供销社系统组织供应耕牛5660头。
  第四节 生活资料供应
  1952年建社初期,供销社仅经营食盐、食油、食糖、棉布、棉花、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对象主要是社员,对社员实行优待价供应,到1954年6月逐步取消社员优待价供应。1954年9月实行棉布统购统销政策,按人定量供应。1985年取消,对社会敞开供应。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经营品种逐步扩大。年销售额有所增长。经营品种有棉布、棉花、化纤布、纺织品、百货、文化体育用品、五金交电、食盐、食糖、糖品、酒、卷烟、火柴、海产品、干果、草席、铁锅、煤炉、煤炭、蔬菜、日用瓷器及建筑材料等。1990年对1个县公司和17个基层社调查,平均经营品种达到2595种。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断提高,主要生活用品及高档商品供应不断增加。1982年食糖供应1752.9吨,比1978年增长44.56%;卷烟供应71.70万条,比1978年增长0.14%;酒类供应656.65吨,比1978年增长40.88%;煤炭供应26487吨,比1978年增长130.32%;缝纫机供应6609架,比1978年增长311%;自行车供应5328辆,比1978年增长179.68%;手表供应8457只,比1978年增长163.21%。1983年以后,市场多种经营形式,多渠道流通,城乡个体户经商增多,供销社系统商品销售减少,如1990年卷烟供应45.6万条,比1982年减少26.08万条。
  蔬菜1975年至1981年累计供应8632.05吨,年平均供应量1233.15吨。1982年以后,蔬菜由于市场价格差价较大,收购难度不小,即放开由菜农自产自销。
  1952年至1990年,全县生活资料年平均销售金额是:50年代为46271万元,60年代为902.98万元,70年代为1952.49万元,80年代为3380.2万元。1990年销售额3713万元,比1982年销售额3561.83万元增长4.24%。
  第五节 废旧物资回收
  1952年供销社系统开始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先后收购购杂铜、废锡、废钢铁、废铝、废铅、废橡胶、废塑料、破布、废纸、碎玻璃、杂骨等品种,其中较大宗的有:杂铜,1952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184.3吨;废钢铁,1954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3329吨;废锡,1954年至1984年累计收购31.57吨;废铝,1976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16.93吨;废铅,1976年至1987年累计收购28.15吨;废塑料,1976年开始收购,其中间断11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38吨;废橡胶,1976年至1984年累计收购18.1吨;破布,1976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1415.4吨;废纸,1976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595.55吨。从1952年至1990年累计收购总金额301.59万元。
  第六节 农副产品加工
  50年代初期,城关供销社办肥皂厂、蜡烛厂,后因原料短缺而停产。长坑、湖头供销社在福春、长坑、南斗、湖头等地办颗粒肥料厂,产品推广使用,补充了肥料供应不足,一年多停产。1956年供销社系统办工业有:湖头,龙门、蓬莱、感德供销社糖品加工厂。蓬莱供销社糖品加工厂加工的粗条冬瓜糖,龙门供销社糖品加工厂加工的生蓼、蓼花,产品质量好,畅销县内外。1958年县商业局在桃舟办造纸厂,产品在县内销售,后因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而停产。70年代兴办“5406”菌肥厂(站)14个,各地土法上马,大造土化肥、土农药,弥补了肥料农药供应不足,促进了农业生产。并附设玻璃厂,生产菌种瓶,供应农用、食用菌生产。后化肥产量日益增多,“5406”菌肥厂改为食用菌生产,县农资公司、湖头、官桥、龙门、虎邱、尚卿供销社先后办了食用菌种站,最高制菌量达到58万瓶,供应蘑菇、草菇、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生产。现除湖头、龙门菌种站坚持生产外,其他为产地村落自办所代替。80年代初、中期,湖头、龙涓、官桥、蓬莱供销社办冰棒厂,当年受益。湖头供销社办碾米厂,为当地群众服务。
  1985年以后,基层供销社对原有的食品、糖品糕点加工厂进行更新改造,开拓新的加工项目。龙涓供销社在庄灶村办一个小型的榨糖厂,当年受益。虎邱、西坪、尚卿、长坑、蓬莱、龙门、龙涓、官桥、剑斗、感德、蓝田供销社和县茶果食什公司先后兴办茶叶加工厂,西坪供销社“岩峰牌”二级色种盒装独占春被评为1987年度省优产品,250克特级铁观音听装和尚卿供销社“福芯牌”125克软包装茗贵茶被评为1989年度省优产品。至1990年底全县供销系统工业企业9个(系非独立核算单位),职工127人,工业产值428.31万元,上交税金22.94万元,净利6.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9.63万元。
  第七节 扶持生产经营
  50年代,供销社系统就把扶持多种经营列为一项主要业务,积极扶持社队发展多种经营。1957年供应调剂良种猪苗6738头,60年代,主要发展茶叶、棕、桐、毛竹、土纸、野生油料、蜂蜜、长毛兔等,1972年从浙江嘉兴调进长毛兔苗400只,在龙涓玳堤和西坪尧山饲养成功推广。1965年成立县副业生产办公室,由县农业局和县社各抽调1名干部负责指导副业生产,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1967年省供销合作社拨款41.45万元修建桃舟至南坑20公里的公路。1972年,基层社开始抓食用菌生产,配备专职人员具体抓落实。1978年以后,全县建立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基地100个(其中:茶叶15、柑桔31、芒果3、柿2、桂元2、荔枝1、菠萝3、苹果3、黄花菜4、毛竹8、油桐4、棕5、生漆1、山苍子2、香菇3、土纸2、蘑菇11),采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种养结合。1977~1990年培训各类生产技术人员1655人次,发放扶持多种经营的各项资金138.37万元,无偿扶持资金5.20万元,支持生产设备26件(其中:电冰箱6、高压锅6、保温箱6、接种箱4、高压炉2、磨线机2),组织化肥供应1500吨,食用菌辅助材料4610吨,食用菌种供应325万瓶,发展蘑菇、草菇、香菇生产。蘑菇1972~1990年,年平均种植面积24.13万平方米,调进各种果树苗148万株,黄花菜苗320万株供应社队生产。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