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2
页码: 432-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业情况。宋孝宗年间就有南市酒家成列,其中的“南市酒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赞美的景点之一。明清时代,安溪人在京城做官期间学习了许多烹饪技术,并将其带回家乡发展。各种有特色的名菜和风味小吃逐渐推广并走向市场。到了20世纪,安溪县的饮食业发展迅速。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破坏,但随后恢复并采取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策略,饮食业继续发展。到了1990年,全县饮食网点数量增加,员工职工也增加,营业额较高。
关键词: 安溪县 饮食业 风味小吃

内容

宋孝宗年间(1162—1189),县治南门一带酒家成列。“南市酒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安溪时所题“清溪八景”之一。明清时代,安溪不少人到京城做官。京城名厨师云集,安溪人从中学到不少烹饪技术,带回家乡后,加上自己的研究,做成各种别有风味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并逐步推广、发展、走向市场。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的风味小吃有“鸡卷”、“春饼”、“烧卖”、“牛肉冻”等。
  民国35年(1946),城关有饮食店17家,资本额534万元(法币),月营业额968.64万元(法币)。
  1954年,全县有社会饮食网点261个,从业人员317人。1956年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县城的22家私营饮食店37人,“一步登天”组成国营饮食一店、国营饮食二店,经营盘菜和面食小点,当年营业额5.87万元。另有55户74人过渡到供销社,作为供销社的附营业务,年营业额22万元。
  1962年10月县饮服公司兴建冰厂,生产冰棒。同年为稳定市场、回笼货币,经营高价盘菜,全县饮食零售额129万元,比1961年增长2.1倍,其中国营安溪饮食店营业额29.5万元,比1961年增长1.03倍,占社会饮食业零售额的19.9%。1963年冰棒厂生产的冰棒,不仅满足城关地区的需要,还销往官桥、龙门、西坪、龙涓、魁斗、蓬莱等地。1965年国营饮食店开展小菜供应,扩大品种34种,销售额达22.6万元,占社会饮食业零售额21.7%。“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服务方式被破坏,采用吃饭“自买、自端、自抹桌”的自我服务。1967年营业额降为18.93万元。1973年贯彻“面向大众、适应消费者多种需求”的经营方针,开展“以生换熟”、大众化冷盘如经济小炒等项目,并组织货郎担下乡、下厂、下工地。
  1979年,消除“左”的影响,恢复承办酒席、经营高级盘菜,全县有饮食网点44个,年营业额达150万元,比1976年增长37.6%。1980年,县饮食服务行业试行“五定一奖”(即定人员、定营业额、定费用、定毛利、定利润和超额奖励)的办法。由于市场开放,饮食业个体户发展很快,基层供销社的饮食业大部分因营业地点,交通状况等不利,退出市场竞争,直至停业,只有3个饮食店照常营业,其余让给集体商业经营。
  1983年,全县有饮食业184家,361人,营业额157万元,其中国营饮食业营业额46万元,占29.3%;供销社15万元,占9.6%;集体饮食业55万元,占35%;个体饮食业41万元,占26.1%。
  1983~1984年,国营安溪饮食店实行浮动工资。1985~1987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全奖全赔。1988~1990年实行租赁经营。
  1990年,全县饮食网点329个,职工473人,营业额660万元,其中服务公司网点4个,24人,营业额15.13万元;归口管理的饮食网点7个,职工31人,营业额33.1万元;供销社饮食店3,、人员5人,营业额8.62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龙门县
相关地名
西坪镇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蓬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