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饮食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饮食 服务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2
页码: 432-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饮食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在宋孝宗年间,安溪的饮食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代更是学习京城名厨师的烹饪技术,发展出各种风味名菜和小吃。到了民国时期,饮食店的数量和营业额逐渐增加。在1960年代,冰厂和国营饮食店的开设使得饮食业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在1980年代,个体户的发展使得基层供销社的饮食业退出市场竞争。而在服务业方面,旅社、照相馆、理发店和修理铺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 安溪县 饮食 服务业

内容

第一节 饮食业
  宋孝宗年间(1162—1189),县治南门一带酒家成列。“南市酒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安溪时所题“清溪八景”之一。明清时代,安溪不少人到京城做官。京城名厨师云集,安溪人从中学到不少烹饪技术,带回家乡后,加上自己的研究,做成各种别有风味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并逐步推广、发展、走向市场。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的风味小吃有“鸡卷”、“春饼”、“烧卖”、“牛肉冻”等。
  民国35年(1946),城关有饮食店17家,资本额534万元(法币),月营业额968.64万元(法币)。
  1954年,全县有社会饮食网点261个,从业人员317人。1956年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县城的22家私营饮食店37人,“一步登天”组成国营饮食一店、国营饮食二店,经营盘菜和面食小点,当年营业额5.87万元。另有55户74人过渡到供销社,作为供销社的附营业务,年营业额22万元。
  1962年10月县饮服公司兴建冰厂,生产冰棒。同年为稳定市场、回笼货币,经营高价盘菜,全县饮食零售额129万元,比1961年增长2.1倍,其中国营安溪饮食店营业额29.5万元,比1961年增长1.03倍,占社会饮食业零售额的19.9%。1963年冰棒厂生产的冰棒,不仅满足城关地区的需要,还销往官桥、龙门、西坪、龙涓、魁斗、蓬莱等地。1965年国营饮食店开展小菜供应,扩大品种34种,销售额达22.6万元,占社会饮食业零售额21.7%。“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服务方式被破坏,采用吃饭“自买、自端、自抹桌”的自我服务。1967年营业额降为18.93万元。1973年贯彻“面向大众、适应消费者多种需求”的经营方针,开展“以生换熟”、大众化冷盘如经济小炒等项目,并组织货郎担下乡、下厂、下工地。
  1979年,消除“左”的影响,恢复承办酒席、经营高级盘菜,全县有饮食网点44个,年营业额达150万元,比1976年增长37.6%。1980年,县饮食服务行业试行“五定一奖”(即定人员、定营业额、定费用、定毛利、定利润和超额奖励)的办法。由于市场开放,饮食业个体户发展很快,基层供销社的饮食业大部分因营业地点,交通状况等不利,退出市场竞争,直至停业,只有3个饮食店照常营业,其余让给集体商业经营。
  1983年,全县有饮食业184家,361人,营业额157万元,其中国营饮食业营业额46万元,占29.3%;供销社15万元,占9.6%;集体饮食业55万元,占35%;个体饮食业41万元,占26.1%。
  1983~1984年,国营安溪饮食店实行浮动工资。1985~1987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全奖全赔。1988~1990年实行租赁经营。
  1990年,全县饮食网点329个,职工473人,营业额660万元,其中服务公司网点4个,24人,营业额15.13万元;归口管理的饮食网点7个,职工31人,营业额33.1万元;供销社饮食店3,、人员5人,营业额8.62万元。
  第二节 服务业
  旅社民国35年(1946),安溪县城有官办的社会服务处、青年服务社和私营的家庭客栈共7家。
  1949~1954年有私营客栈5家,就业9人,1955年合并为合作客栈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解散,人员下放农村。
  1968年始在安溪汽车站对面新建600平方米楼房一幢,三楼作为旅社,40个床位,服务人员2人,年营业额7000元。1978年加建第四层、床位扩至186个,占全县旅社业床位14.8%。1984年又加建第五层,附设小卖部、食堂。1987年全县有旅社17家,1222个床位,其中安溪旅社、旅行社、安溪宾馆等3家床位628个,占总床位51.4%。1990年全县旅社16个,其中安溪旅社职工22人,营业额17.30万元,利润4.38万元,是建社以来最好水平。旅社主任吴秀缝多次被评为省、市商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市“三八”红旗手,县人民代表。服务员刘素清,1971年曾帮助公安部门抓获一名杀人逃犯,受县革委会表扬,并选为省妇联会委员。
  照相民国35年(1946),城关有良友、如宛真、友光3家照相馆。1956年对私改造,这三家照相馆合并为国营安溪照相馆。至1990年,商业系统照相馆一家,从业人员10人。有放大像片、油彩着色,并为泉州市旅游中心彩印公司安溪总代理处开展彩照业务,年营业额3.2万元,利润0.02万元。供销社照相馆2个,3人,营业额1.39万元,净利0.29万元;个体摄影业24个,27人。
  理发业民国35年(1946),县城有“爱美”、“琳记”等7家理发店。1950年,只有一家莆田人开办的爱美理发店,其它均为小店及肩挑手提,走街串户的理发员。1955年组织理发小组。1956年对私改造,成立理发合作商店,从业人员12人,1961年归饮服公司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归属城关手工业管理站,现属商业局综合公司。1990年全县有理发业100个,从业人员147人。
  浴室民国以前无浴室。1961年安溪饭店始设浴室,洗衣室,有个人浴盆8个,1963年停办。
  修理铺1970年,县五金交电公司在批发部、门市部配备兼职维修人员,检验商品质量和维修业务。随着家用电器及,公司另设一维修部,配备技工2人,1989年华侨友谊公司设一个电器维修部,公司2名干部职工承包对外营业。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