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零售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零售网点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2
页码: 421-4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和解放后安溪县商店的发展情况。民国30年全县有1011家商店,民国35年商业登记有423家商店,包括纺织业、服饰业、百货业、饮食业、京果业、豆酱业、食油业、烟酒业、矿业、五金业等。解放后,商业网点逐渐增加,1951年发展到1466家,1952年建立供销社后商业网点增加至2503个。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限制和改造,1957年商业网点减少至618个。1980年全县商业零售网点817个,1983年恢复发展至2155个,1985年增至4232个。城区的商业零售网点数量也逐渐增加,1990年达到814个。
关键词: 安溪县 商店 供销社

内容

民国30年(1941)全县有商店1011家。民国35年8月全县商业登记有商店423家,其中纺织业4家、服饰业19家、百货业44家、饮食业70家、京果业165家、豆酱业8家、食油业10家、烟酒业10家、矿业9家、五金业1家、瓷器业3家、竹木制品业3家、文化业13家、美术业2家、医药业49家、屠宰业13家。至民国36年全县商号仅有395家。
  1951年,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1466家,其中国营零售网点仅5个。1952年,供销社开始建立,国营商业公司在安溪设营业处。是年,全县有商业网点2503个,其中国营零售网点7个、供销社17个。1953年9月,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私人商业进行限制、改造。至1957年全县商业网点618个,其中国营网点37个,供销社网点232个,合作商店79个、私营网点214个。此后,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对个体商业的冲击以及“文化大革命”将其作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和“土壤”受到毁灭性冲击,加上长期依靠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发展网点,因此全县营业网点发展缓慢。至1959年仅有871个,1965年又降为299个。1980年。全县仅有商业零售网点817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1.12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肯定个体商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发展。全县商业网点,1983年为2155个,1985年增至4232个,为1980年的4.2倍,其中个体有证商店达3116个,占网点总数的73,平均每干人拥有零售网点5.3个。
  1986~1990年,全县零售网点总数从1986年的4462个增至1988年的5386个,至1990年全县有商业网点4890个,比1988年减少496个。其主要原因是1988年出现了全面经商的状态,1989年经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民经商有所降温。
  城区的零售商业网点,民国19年(1930)有小商贩230多家;1949年,安溪解放后,县城区有商业零售网点151家,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网点30.6个。1957~1982年,城区的商业零售网点主要由国营门市部和城镇合作店(小组)构成。1980年城区商业零售网点62个.平均每千个城区人口拥有零售网点5.6个。1983年出现个体商店后,补充了国营集体商业的不足。时年城区零售商业网点增至171个。1985年发展到367个,平均每千个城区人口拥有商业零售网点28.6个,为1980年的5.9倍。1990年城区商业零售网点814个,平均每千个城区人口拥有网点49.8个。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