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7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
分类号: F626
页数: 6
页码: 407-4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邮电电信包括电报网络与设备、电报业务、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等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邮电 电信

内容

第一节 电报
  一、网络与设备
  安溪县自开办电报业务至1957年,没有电报专用设备,仅设报、话合用电路1路,电报传递采用话传方式。1958年开设安溪至泉州人工电报电路2路,配备莫尔斯符号人工机(音响机)传递电报,配备无线电报收发报机1部,为有线电路发生障碍或电报拥挤时使用,平时只作定时会晤,县至各支局、所仍是用话传方式。1976年开通安溪至泉州电传电路,配备55型电传打字机1部。1979年又调入1部备用,计2部。1985年增配电传机4部。1986年开通安溪至官桥、湖头县内电传电路,增置4路载波电报机1部,1989年又增1部。1987年配备五单位自动发报机2部,开通安溪至福州直达电传电路,进入自动转报网。截至1990年,.共有电路5路,其中:人工电路1路,话传电路1路;电报设备主要有:4路载波电报机2部,电报传真机1部,电传打字机13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5部,人工电报机1部,15瓦短波发信机1部,电报中文译码机1部。
  二、业务
  民国24年(1935)8月奉省政令架设军用短波5瓦机无线电台1部;32年永安电报局建成福建省全省无线转报中心,与省内及各县均有电路通报,对省府、第四行政督察区及省内各县通讯较为便捷。1951年9月安溪邮局和湖头营业处开始办理电报业务,1952年全县计费出口电报2172份,1956年后,全县自办局、所全部能办理电报业务。1988年4月安溪县安星藤器有限公司在我县开通第一家用户电报,1990年试办电报传真业务,1990年全县计费出口电报103676份,为1952年的45.2倍,为1980年的1.8倍。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一)电路与设备
  民国时期,安溪县长途电话不仅线路少,设备也非常简陋,解放初期尚无大的改善,1957年仅有电路1路(报、话合用),1958年发展为2路,1959年至1974年均为4路,1975年装置3路载波机1部,电路增至6路。后逐年增置至1990年共有出局长途电路34路(包括出租电路5路)。长途电话交换机原系并入市话交换机,没有专门设置,1951年设专台5门,1957年改设10门,于当年撤除,直至1971年才设置专台,1977年改为40门共电交换机,1989年8月实现长途自动接续,它可以直拨国内有自动电话的市、县和国际、港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
  (二)业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安溪至南安电话架设竣工通话,这些电话线系属专营线,只供军政机关和自营企业专用。长途电话的基础是地方电话,1951年10月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后,安溪县邮电局1951年9月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同时11月17日也在湖头邮电支局正式开放电信业务。1952年计费出口长话3254张,后业务量一度下降。1956年后,全县各自办局、所全部开放电信业务,蓝田、湖上农话交换点也兼行办理,并在安溪旅行社、安溪宾馆等单位设立长话代办点,电信服务机构遍布全县各地。1990年,计费出口长话286072张,为1952年的87.91倍,为1980年的7.86倍,翻2.97番;1990年国际及港澳长话11372张,为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长话业务收入:1990年达1475490元,占电信收入的61.3%,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43.95%。
  二、市内电话
  (一)网络与设备
  安溪县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市内电话仍属地方电信。1949年仅有话机8部,直至1955年发展都很缓慢。1956年开始架设架空电缆1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62对公里,杆路长度3公里,明线长度5.5对公里,交换机原20门改装100门,话机48部。1959年增装1台50门。1960年交换机更新及扩容达2台200门,话机达82部。以后发展仍较缓慢。1977年磁石交换机改共电总机2部280门。1979年架空电缆改埋地下电缆达4.2皮长公里,芯线245对公里,杆路长度10公里,明线长度17对公里,话机174部。1985年更新共电总机和扩容,容量达500门,话机达330部。为改变技术、设备的落后,适应市内电话发展的需求,1989年8月31日2000门长话、市话、农话合一HJ916自动交换机设备的市内自动电话开通,话机达601部。1990年话机增至858部,市内电话杆路长度达19公里,电缆长度达14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0.1皮长公里,此外,还有用户小交换机5台200门。
  (二)业务
  民国24年安溪县城始设电话,电话交换机装置在县政府内,属地方电信,归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仅为县政府内部机关使用。1951年10月并入邮电通信企业,当年年底只有用户17户,其中:计费用户16户。由于城区范围狭小,机关不多又比较集中,发展缓慢。到1953年仅增4户,1957年仅达52户,1965年达113户,“文化大革命”影响,1970年降至91户,后多年仍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长步伐加快,1980年182户,1985年299户。1989年市内自动电话开通投产,是年,市内电话用户达588户,其中:计费用户544户。市内电话专线用户10户。市内电话为1950年的49倍,为1985年的2倍。1990年发展更快,达840户,比1989年净增252户,为1985年的2.81倍。
  三、农村电话
  (一)网络与设备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农村电话通信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1年邮电部门接管农村电话时,全县仅有农话杆路176公里,线路199对公里,电话机22部。历经多年缓慢发展,到1958年,为实现公社所在地都设有交换点,队队通电话的要求,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是年,全县装有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85门,农话杆路907公里,线路1971对公里,电话机310部。1960年,开始装用单路载波机1部;并开设社营交换点1处,装有20门交换机1台。1962年,农话话机达517部。1963年后社营交换点增加,国营交换点的话机下降。1971年邮电分设,社营交换机收回电信局经营管理。1975年,载波机增至10部,话机达665部。1978年,话机达765部。1990年,全县拥有交换机总容量1420门,其中:国营1360门、社营30门,场办30门。载波机36部,会机电话终端机19部,农村杆路551公里,线路1407对公里,农话电缆16.4皮长公里,邮电局经营的话机657部,社营话机7部,用户小交换机的话机170部;农村电话中继电路66路,其中:县至乡(镇)的直达中继电路44路,县至乡(镇)电路平均2.1路;电路中有半自动拨号电路17路;此外,还有出租电路3路,供乡(镇)和其他用户直拨。
  (二)业务
  安溪县农村电话从民国24年以后陆续建设,直至1949年,全县仅装有交换机5处:县政府、湖头、官桥、长坑、西坪,共22个用户。解放初期,仍由地方政府自建自用。1953年8月县邮电局接收县以下地方电信的统一管理,从此,农村电话成为地方国营通信企业。1954年才开始有所发展。到1959年全县设有农村电话交换点15处,总容量(包括长、市话)达16部/475门,计费用户388户。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邮电领导体制下放,农村电话管理体制分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是年10月31日宝山交换点撤除,增设城厢、魁斗社营交换点。截至1990年,全县设有国营交换点21处:安溪、官桥、龙门、虎邱、西坪、芦田、龙涓、尚卿、魁斗、蓬莱、金谷、湖头、湖上、长坑、蓝田、祥华、剑斗、感德、福德、桃舟、大坪,交换机总容量1420门;社营交换点1处:丰田林场,交换机容量30门;用户小交换机9处:官桥茶厂、龙涓半林林场、湖头水泥厂、湖头二处五队、剑斗化肥厂、剑斗仙荣电厂、剑斗水泥厂、剑斗煤矿、潘田铁矿。1990年,国营农话用户计达673户,其中:计费用户644户;全年农话收入50.72万元。
  四、其他业务包括出租代维修各种电信机线设备,1980年收入只有1738元;近年来发展较快,1990年达338545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