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6
页数: 5
页码: 403-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邮政包括邮路、业务、省内邮路、县内邮路、城区投递路线、信函、包裹、汇兑等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邮电 邮政

内容

第一节 邮路
  邮路是指各邮电局、所之间,邮电局、所与车站、码头、机场、转运站、报刊社之间,按固定班期、规定路线交换邮件、报刊的路线。
  一、省内邮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安溪邮政代办所开设后,设置安溪至同安、安溪至南安步班邮路两条。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头、金谷邮政代办所开办,增设湖头至永春步班邮路一条。宣统三年(1911)4月,湖头至永春邮路因匪患停行。民国3年(1914)邮路调整后,为安溪至泉州,单程62.5公里,两日班;安溪至厦门,单程98公里,逐日班。19年安溪至同安公路建成,步班邮路改为委办汽车邮路。20年9月,晋江至安溪邮路利用汽车。27年安溪至同安公路破坏,邮运靠临时邮差维持,安溪至同安改为步班邮路。直至解放初,全县仅有两条出县步班邮路,继后安溪至泉州、厦门通车后,又改步班邮路为委办汽车邮路。邮电业务迅速发展,邮运量大幅度增加,安溪至泉州改为自办汽车邮路,安溪出县和出省邮件分别由泉州、福州邮件转运中心处理。
  二、县内邮路
  清光绪三十三年湖头、金谷邮政代办所开办后,增开安溪至湖头步班邮路。民国3年新开和调整县内邮路两条,即安溪至长坑,单程62.5公里,两日班;官桥至尚卿,单程35公里,两日班。直至解放初,全县仅有县内邮路三条:安溪至湖头、湖头至长坑、官桥至尚卿,均为肩挑步行的步班邮路。广大农村邮路不通,群众寄信难、取信更难,主要依靠托带、捎转。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邮电、交通建设,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邮路从少到多,县至各乡(镇)都有委办汽车邮路。1958年全县实现乡乡设有邮电局、所,队队(村一级)通邮路。1961年社、队体制调整增设,邮电局、所和邮路也随之增加。1990年,全县有24个乡(镇)设有邮电局、所22个,占乡(镇)总数的91.7%;448个村有442个通邮路,占98.7%;6519个村民小组,99.6%有固定班期投递。全县邮路投递线115条,单程总长度2721公里,组成邮政网络。为满足群众对通信的需求,1986年4月在官桥邮电支局召开个人承包邮路、专送邮件现场会,依靠社会力量组织官桥至赤岭、官桥至吾宗、官桥至莲美、官桥至上苑4条由农民承包的邮件专送段,信报直接送到收件人手中,按规定向收件人收取适度劳务费,深受群众欢迎。填补邮电局力量的不足,解决村以下的投递问题,到1990年全县个人承包的专送邮路36条,单程625公里。
  三、城区投递路线
  解放初,安溪县城区投递仍沿用旧邮政的方式方法,城区只有一个投递段,每天步行投递一次。1966年改为自行车班投递,仍为一个投递段。1976年改为二个投递段,日投两班,除大宗印刷品和窗口投递外,其余均按址投递。县直机关单位公私信件、报刊一律投至收发室或传达室,有的投到科局,有的则利用社会力量委托代收,邮电局还专设自取信箱、信柜等,一些较大的单位用户均到邮电局自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层楼房建筑遍及城区,信报的投递有的采取箱投,就是在单元的楼梯口设置信报箱,报刊、信件由住户到箱中自取。暂无箱的,由住户委托一层楼户主代收或其他方式解决。
  第二节 业务
  邮政业务种类除传统的函件、包件、汇票外,1950年底开始承办全国报刊发行订销业务;1957年9月起机要通信由县委机要室移交给县邮电局办理;1985年7日起开办集邮新业务;1987年7月复办邮政储蓄业务;1988年5月起开办邮政快件业务。截至1990年底经办的有:
  平常邮件: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
  给据邮件: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保价印刷品、包裹、快递小包、保价包裹、保价快递小包、商品包裹、国内快递邮件、国际小包。
  航空邮件。
  汇票:普通汇票、电报汇票。
  报纸、杂志:订销、零售。
  机要通信。邮政储蓄。集邮。
  各项邮政业务量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是,邮政业务在收寄、处理、传递的过程中均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传递速度较慢。近年来,物价上升,资费偏低,邮政发展缓慢。1952年邮政收入30670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80.67%,其后年年下降,到1990年邮政收入956731元,仅占邮电业务收入的28.45%。
  一、信函
  信函是邮电局的主要业务。全县邮电局、所均开办有平常函件、挂号函件、特种挂号函件、保价信函、邮政快件、印刷品、挂号印刷品、明信片、有声信函、代发广告、平常挂号函件、国内航空、国际航空等10多种业务。解放后,邮电局、所和各类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全县城乡,信函业务量逐年上升。1990年全县函件业务收入34.33万元;计费出口函件159.83万件,比1950年增长20倍,平均每百人交寄函件量:1990年174件,比1950年增长20倍。1960年和1961年因漳泉铁路工地大批民工、部队进场,信函交寄量突然猛增,1960年达128.53万件,平均每百人全年交寄量300件,为历史最高水平。
  二、包裹
  安溪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立邮政代办所后开始办理这项业务,沿至民国38年(1949)。至解放后安溪县邮电局、所均可邮寄。收寄的种类有:民用普通包裹、快递小包、保价包裹、航空包裹、商品包裹等(曾办理过代收货价包裹)。
  邮政包裹,可寄达全国各地。安溪县邮电局1950年收寄包裹1800件,1990年收寄包裹34729件,为1950年的19.3倍;1984年收寄包裹84712件,为我县历史以来收寄量最多的年度,比1950年增长47.1倍;1988年收寄包裹达51397件,包裹收入达241306元,为历史以来包裹收入最多的年度;1988年县局收寄包裹达14704件,占全县包裹总收寄量的28.6%,县局包裹收入占县局邮政总收入的37.4%;龙涓、虎邱、西坪、芦田、祥华、大坪等系本县茶叶主要产区,邮电部门大力组织茶叶商品包裹的收寄工作。龙涓邮电支局1984年包裹收寄量达31336件,占全县包裹总收寄量的37%;1988年收寄包裹6375件,大件茶叶商品包裹5388件,占包裹总数的84.5%,同年包裹收入占邮政收入的73.9%。1990年全县包裹业务收入16.95万元,为邮政主要业务。
  三、汇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民国11年安溪、湖头邮局先后开办汇兑业务;民国19年增办侨汇业务,负责递送,由邮政代办所出牌招领。33年曾办过高额汇票和储金业务。解放后,县邮电局及19个邮电支局、所均办理汇兑业务,14个邮政代办所办理兑付业务。县邮电局、官桥、湖头、长坑、蓬莱、剑斗、感德、龙涓、龙门还办理电报汇款业务。邮电局还办理汇款单和电报汇款单专送业务,农村用户到邮电局领取不便,邮电局把汇款通知单按挂号手续处理交邮件专送员和电报专送员随班亲投收款人,按规定向收款人收取适度的劳务费,群众称便,深受欢迎,汇兑业务不断发展。1950年开发的计费汇票14600张,1960年因漳泉铁路工地民工大批进场,开发计费汇票突增到43094张,比1950年增长3.6倍,为历史以来最高的年度。1985年以来汇费收入大幅度上升,1985年全县汇费收入136863元,占函汇收入的35.04%,为历史以来汇费收入最多的一年。1990年,计费汇票平均单价达2.74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官桥邮电支局充分利用电报汇款的优势,争取了大批发往瑞丽的高额电报汇款,汇费增收3万多元,该支局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11.44万元,为1985年的2.29倍,首次收入超过10万元大关。
  四、报刊发行
  民国时期,邮政代办所代办报刊业务,发行报刊不上10种,发行范围只限于政府部门、乡公所和较大商户,业务量少;1949年报刊期发数518份,累计数41000份。1950年4月邮电局正式办理全国报刊发行工作后,当年邮发报刊期发数1348份,其中:报纸908份、杂志440份,邮发报刊累计份数20.8万份,其中:报纸14.8万份、杂志6万份,以后年年增长。
  报刊订销长期以来都是实行预收预订制度,邮电局配备专职发行员,各分支机构均有兼职人员办理整订、破订和零售等,方便了广大订户。邮电局以最佳方案,最快的速度运载报刊,现在县城所在地部分机关、单位和个人订户当天就能看到《福建日报》和《泉州晚报》等,基层各乡(镇)和部分个人订户第二天看到《福建日报》等。
  1958年“大跃进”期间,安溪报社开办,出版的《安溪报》,邮电局承担发报刊和订销报刊业务,直至1961年2月(《安溪报》1961年3月停刊)。
  1960年至1966年发展自费订阅,因纸张紧张等原因,实行限额发行,影响发展速度,仅保持前期状态。
  1967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各地发生武斗,交通受阻,邮车经常不通或迟缓,并因大部份杂志社被封闭停刊,派性报纸纷纷出笼,一时盛行,1969年全县订销杂志期发数只有175份,仅为1950年的39.8%。
  1976年后,报刊发行业务开始稳步上升,发行种类迅速增加。1985年邮发报刊期发数91264份,其中:报纸42358份、杂志48906份,全县每百人平均订销报刊期发数11.5份,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订销报刊累计份数588.64万份,为历史以来邮发量最多的一年,它为1950年的28.3倍。
  历年来,报刊发行都是亏损经营。1988年由于纸张提价,报刊价格和报刊社给邮电部门的发行费率相应提高,1990年全县发行的报刊1765种,其中:报纸315种、杂志1450种,报刊累计份数463.38万份。1990年报刊业务收入200896元,为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从而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
  报刊发行遍及全国,仅依靠邮电部门自身力量是远远不足。1957年开设社会报刊发行站11处,到1960年达62处,1966年撤销。1981年又在重点学校开设,到1990年达11处。
  1980年开始发展红领巾送报站,它利用小学生遍布全县各村落的优点,1983年、1984年达315处。因寒暑假、农忙假期间学生没有上学,造成信报积压。为此,1983年建立农村信报站414处,经过整顿调整,到1990年保留325处,基本遍及全县各村。
  1984年开办报刊零售代售点,大力发展报刊零售业务。以前曾开办过此项业务,只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新闻才有报纸零售,当时,发行的重点是放在订阅方面。报刊实行定额期间,订户顾不上,更无零售。1979年12月,报刊大量恢复直至1990年共设有报刊代售点8处,零售款额472866元,占报刊流转额的5.5%,为订阅比重的5.82%。
  五、机要通信
  解放初期,机要通信由县委机要室办理,1957年正式移交给邮电局承办。1959年9月开始在全县各邮电支局、所开办区乡一级的机要文件,县局配有专职机要营业员1人,专职机要押送员2人,有时机要文件多,县局职能人员兼任临时押送工作。各支局、所负责人或指定营业员、乡邮员等兼办机要文件的收投工作,龙门公社的机要文件由官桥支局长兼职专送,地(市)至县或县至地(市)的机要文件,由地(市)邮电局机要通信员到县接送。1962年县以下机要业务停办。县一级单位剑斗仙荣电厂、公路二处的机要文件由县邮电局专职机要员专门押送。现仍保留专职机要通信员1人。
  1957年邮电局接办当年收寄机要文件2270件,1959年猛增到13645件,1960年达13714件,1961年后逐年下降,到1990年仅达608件。邮电局承办机要业务以来,都是年年亏损,是政策性亏损专业。
  六、其他
  1980年,办理代收货价、代发广告业务。1985年增办集邮业务,成立安溪集邮协会,1987年又成立培文师范集邮协会,1990年集邮收入58054元。1987年恢复停办多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全县设立安溪、官桥、湖头、龙涓、剑斗、感德、蓬莱7个邮政储蓄点,官桥储蓄点开办之日存款11万多元。到1990年底全县储户72166户,存款余额3962500元,邮政储蓄收入66474元。1990年全县其他业务总收入476251元,成为邮电主要收入的一部份。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