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69
颗粒名称: 卷十三 邮电
分类号: F632
页数: 16
页码: 399-4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邮电包括机构、邮政、电信、管理、邮路、业务、电报、电话等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邮电 概况

内容

宋代,安溪设驿、铺专门传送官方文书,元朝称邮驿为站赤(蒙古语译音),明清时期基本沿袭旧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成立后,驿政愈益废驰;三十年(1904)安溪邮政代办开设,三十二年(1906)升为邮局。民国3年(1914)升为二等邮局。到1949年10月全县设有邮局2处,邮政代办所19处,邮路5条。
  清末邮政开办初期,境内机构设置不普遍,内地信件须靠民信局递送,到民国23年全县共有10家办理民信和侨批业务;同年,中华邮政总局强调信函是国营邮政的专营业务,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民信局取消后,对专营海外华侨银信及侨属回信的民信局仍允许继续经营,改名为“侨批局”,到民国30年全县共有侨批局(含分号)5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批业一度兴盛,全县达20家。1951年侨批局划归银行领导。
  民国19年安溪汽车公司自架县城至官桥行车用的民营电话专线,为县内最早发展的电话;24年县政府设置电话班,装设西门子电话交换机1台20门,装有电话机8部;25年县政府设立无线电台;29年县政府电话班改为电话室,管理县内电话;32年安溪电报局开设(地址在县城尾寮林寿旧宅);33年7月电报局改称为电信局,35年6月因军事紧张,电信局并入县政府,电报业务仍由邮局代办。到1949年全县电话线路117对公里,电话机30部,均供军政使用,邮政通信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8月31日安溪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邮局。当时,邮局仅有安溪(县城)旧日楼房1幢和湖头旧局房1间,设备简陋,陈旧不堪。长途报话电信没有办理,地方电信附设在县政府内部,由建设科经办,联县和联乡电话线路破烂,通话维艰。解放后,邮电事业迅速发展。1951年县政府总机并入邮电企业;同年,邮局开始办理部份电信业务。1952年10月实行邮电合一,成立安溪县邮电局。此后,在各乡(镇)增设邮电支局、邮电所,增拓委办汽车、自行车、步班邮路和投递路线。增置长、农话载波终端机,半自动对端设备,长途电话自动计时计费机,四路插报机,电传打字机,五单位自动发报机,“小八一”无线发讯机,传真机以及包裹收寄机、摩托车、汽车等设备。
  1987年8月安装五单位自动发报机电传电路接入福州自动转报网。1989年12月县局邮电综合大楼3941平方米全部落成,同年8月31日2000门HJ916长途、市话、农话合一自动交换系统割接开通。自动电话可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载波电路加装拨号盘使2个邮电支局(所)实现对市话网直拨。到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余额744.2万元,为1957年的278.73倍;邮电业务总量为1949年的96.85倍;邮电业务收入为1949年的305.71倍。邮政各项业务量1990年比1949年,函件增长27.32倍,包裹增长35.56倍,汇票增长3.39倍,订销报刊累计份数增长112倍。各项电信业务量1990年比1952年,电报增长46.16倍,长途电话增长85.26倍,市内电话用户增长39倍,农村电话用户增长29.59倍。1990年,县邮电局下设10个邮电支局、9个邮电所、14个邮政代办所、105个邮票代售处、8个报刊代售点、11个社会报刊发行站、325个农村信报站,全县装有137个邮政信箱,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115条单程长度2721公里,电报电路5路,长途电话电路34路(包括出租5路),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2000门,市话用户到达数840户,农村电话交换机实装容量1420门,农村电话杆路551公里、线路1407对公里、电缆16.4皮长公里,农话用户到达数673户。组成全县邮电通信网络,为本县开拓经济信息传递打下重要基础。
  第一章 机构
  驿铺
  安溪自宋绍兴中建“蓝溪驿”(今县城)、继而建“大洋驿”(今官桥)、“龙门驿”,通同安县;建“双济驿”(今魁斗),通永春县;建“罗渡驿”(今罗内),通南安县。元朝驿铺沿袭宋制。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罗渡铺”,至万历中相继重建“县前铺”和“公母林铺”(今参内),通南安县大宇铺。各铺设有铺兵3名,传递官方文书,清光绪三十年(1904)铺废。
  邮局
  清光绪三十年(1904)8月,安溪设立邮政代办所;三十二年6月改设为邮局,划为乙类汇兑局,隶属厦门邮政总局。民国3年(1914)升为二等邮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10月开设湖头邮政代办所。民国11年5月1日升为三等邮局,后因营业不振亏本停办,12年复办。
  安溪、湖头邮局自开办后,不断发展委办机构,到1949年管辖有19个邮政代办所。安溪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邮局,邮政员工15人全部留用。1952年10月安溪县邮电局成立,湖头邮局改为营业处。
  电话室
  民国24年县政府设电话班;29年改为电话室,管理县内电话。1951年10月并入邮局。
  电报局
  民国32年安溪开设电报局(地址在县城尾寮林寿旧宅);33年7月电报局改称电信局;35年6月因军事紧张并入县政府。
  邮电局
  1952年湖头邮局并入安溪邮局,同年10月安溪县邮电局成立。1958年7月,中央批准全国邮电体制下放地方,县邮电局成为县人委会的一个行政科局,农村人民公社所在地邮电支局、邮电所改为公社邮电局,1962年1月收回仍归县邮电局管理。1967年3月邮电局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10月安溪县邮电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下放地方,划归县管理。1969年11月邮电体制调整,邮政局和电信局分开建制,邮政局隶属县革命委员会和上级交通局的双重领导;电信局以县革命委员会为主,归武装部和专区电信局领导,局长由军分区派军队干部担任。1970年邮政局并入交通局,改称为邮政管理站。1972年10月恢复邮政局。1973年11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恢复安溪县邮电局。1990年全县邮电干部、职工239人。辖有湖头、官桥、西坪、龙涓、蓬莱、剑斗、感德、虎邱、龙门、长坑10个邮电支局;祥华、福德、潘田、桃舟、金谷、魁斗、尚卿、芦田、大坪9个邮电所;举溪、蓝田、湖上3个邮电服务点(交换点);仙苑、赤岭、源口、五社、芸美、东溪、榜头、龙居、科名、半林林场、多卿、参内、南英、墩坂14个邮政代办所;县局职工130人,设置企业管理办公室、邮电志办公室、政工、财供、邮政业务、电信业务6个职能组(室);生产班组设有稽核、营发、邮件、投递、报务、话务、载波、自动机务、市话机线、农话机线共11个及其邮电工会、集邮协会。
  湖头邮电支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10月设立邮政代办所。民国11年(1922)5月改设为三等邮局,当年因营业不振亏损停办,翌年2月复办。1952年并入安溪邮局,改为营业处。1953年改称邮电支局。现为标准化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11人。
  官桥邮电支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1953年6月成立邮电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8人。
  西坪邮电支局:民国元年7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55年3月成立邮电支局。1984年改称邮电所。1989年恢复邮电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6人。
  剑斗邮电支局:民国32年4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56年3月成立邮电所。1984年升为邮电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8人。
  蓬莱邮电支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1956年3月成立邮电所(原名彭墟邮电所)。1984年升为邮电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9人。
  龙涓邮电支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原名仙珠)。1957年成立邮电所。1984年升为邮电支局,现为标准化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9人。
  龙门邮电支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1958年成立邮电所。1989年升为邮电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5人。
  感德邮电支局:1952年设立邮政代办所。1958年成立邮电所。1984年升为邮电支局,现为标准化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9人。
  长坑邮电支局:民国29年11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55年11月1日成立邮电所。1989年升为邮电支局,现为标准化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8人。
  虎邱邮电支局:1952年设立邮政代办所。1966年6月成立邮电所。1985年升为邮电支局,现为标准化支局。1990年全支局职工5人。
  祥华邮电所:1958年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4人。
  福德邮电所:1958年开设邮电服务组。1959年升为邮电所。1962年撤销。1985年恢复。
  1990年全所职工2人。
  潘田邮电所:1958年开设邮电服务组。1959年升为邮电所。1962年6月撤销。1966年恢复。1990年全所职工1人。
  桃舟邮电所:1952年开设邮政代办所。1959年4月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2人。
  金谷邮电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10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66年6月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6人。
  魁斗邮电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1966年成立邮电所。1990全所职工3人。
  尚卿邮电所:民国元年(1912)7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66年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7人。
  芦田邮电所:1966年设立邮政代办所。1973年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4人。
  大坪邮电所:民国时期设立邮政代办所,归属同安邮局管辖,1956年11月划归安溪县邮电局管理。1990年7月成立邮电所。1990年全所职工2人。
  举溪邮政服务点:1951年3月设立邮政代办所。1974年改设自办服务点。1990年职工1人。
  蓝田农村电话交换点:1952年设立邮政代办所。1972年设立交换点。1990年职工1人。
  湖上农村电话交换点:1959年开设。1990年职工1人。
  此外,至1990年底还设有代办所:
  源口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7月开设。
  仙苑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7月开设。
  参内邮政代办所:民国26年6月开设。
  科名邮政代办所:民国26年6月开设。
  榜头邮政代办所:民国时期开设。
  赤岭邮政代办所:民国时期开设。
  龙居邮政代办所:1951年10月开设。
  东溪邮政代办所:1952年开设。
  多卿邮政代办所:1952年开设。
  墩坂邮政代办所:民国时期设立,归属南安邮局管辖,1953年3月划归安溪县邮电局管理。
  五社邮政代办所:1963年开设。
  南英邮政代办所:1963年开设。
  芸美邮政代办所:1978年开设。
  半林林场邮政代办所:1978年开设。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邮路
  邮路是指各邮电局、所之间,邮电局、所与车站、码头、机场、转运站、报刊社之间,按固定班期、规定路线交换邮件、报刊的路线。
  一、省内邮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安溪邮政代办所开设后,设置安溪至同安、安溪至南安步班邮路两条。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头、金谷邮政代办所开办,增设湖头至永春步班邮路一条。宣统三年(1911)4月,湖头至永春邮路因匪患停行。民国3年(1914)邮路调整后,为安溪至泉州,单程62.5公里,两日班;安溪至厦门,单程98公里,逐日班。19年安溪至同安公路建成,步班邮路改为委办汽车邮路。20年9月,晋江至安溪邮路利用汽车。27年安溪至同安公路破坏,邮运靠临时邮差维持,安溪至同安改为步班邮路。直至解放初,全县仅有两条出县步班邮路,继后安溪至泉州、厦门通车后,又改步班邮路为委办汽车邮路。邮电业务迅速发展,邮运量大幅度增加,安溪至泉州改为自办汽车邮路,安溪出县和出省邮件分别由泉州、福州邮件转运中心处理。
  二、县内邮路
  清光绪三十三年湖头、金谷邮政代办所开办后,增开安溪至湖头步班邮路。民国3年新开和调整县内邮路两条,即安溪至长坑,单程62.5公里,两日班;官桥至尚卿,单程35公里,两日班。直至解放初,全县仅有县内邮路三条:安溪至湖头、湖头至长坑、官桥至尚卿,均为肩挑步行的步班邮路。广大农村邮路不通,群众寄信难、取信更难,主要依靠托带、捎转。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邮电、交通建设,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邮路从少到多,县至各乡(镇)都有委办汽车邮路。1958年全县实现乡乡设有邮电局、所,队队(村一级)通邮路。1961年社、队体制调整增设,邮电局、所和邮路也随之增加。1990年,全县有24个乡(镇)设有邮电局、所22个,占乡(镇)总数的91.7%;448个村有442个通邮路,占98.7%;6519个村民小组,99.6%有固定班期投递。全县邮路投递线115条,单程总长度2721公里,组成邮政网络。为满足群众对通信的需求,1986年4月在官桥邮电支局召开个人承包邮路、专送邮件现场会,依靠社会力量组织官桥至赤岭、官桥至吾宗、官桥至莲美、官桥至上苑4条由农民承包的邮件专送段,信报直接送到收件人手中,按规定向收件人收取适度劳务费,深受群众欢迎。填补邮电局力量的不足,解决村以下的投递问题,到1990年全县个人承包的专送邮路36条,单程625公里。
  三、城区投递路线
  解放初,安溪县城区投递仍沿用旧邮政的方式方法,城区只有一个投递段,每天步行投递一次。1966年改为自行车班投递,仍为一个投递段。1976年改为二个投递段,日投两班,除大宗印刷品和窗口投递外,其余均按址投递。县直机关单位公私信件、报刊一律投至收发室或传达室,有的投到科局,有的则利用社会力量委托代收,邮电局还专设自取信箱、信柜等,一些较大的单位用户均到邮电局自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层楼房建筑遍及城区,信报的投递有的采取箱投,就是在单元的楼梯口设置信报箱,报刊、信件由住户到箱中自取。暂无箱的,由住户委托一层楼户主代收或其他方式解决。
  第二节 业务
  邮政业务种类除传统的函件、包件、汇票外,1950年底开始承办全国报刊发行订销业务;1957年9月起机要通信由县委机要室移交给县邮电局办理;1985年7日起开办集邮新业务;1987年7月复办邮政储蓄业务;1988年5月起开办邮政快件业务。截至1990年底经办的有:
  平常邮件: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
  给据邮件: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保价印刷品、包裹、快递小包、保价包裹、保价快递小包、商品包裹、国内快递邮件、国际小包。
  航空邮件。
  汇票:普通汇票、电报汇票。
  报纸、杂志:订销、零售。
  机要通信。邮政储蓄。集邮。
  各项邮政业务量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是,邮政业务在收寄、处理、传递的过程中均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传递速度较慢。近年来,物价上升,资费偏低,邮政发展缓慢。1952年邮政收入30670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80.67%,其后年年下降,到1990年邮政收入956731元,仅占邮电业务收入的28.45%。
  一、信函
  信函是邮电局的主要业务。全县邮电局、所均开办有平常函件、挂号函件、特种挂号函件、保价信函、邮政快件、印刷品、挂号印刷品、明信片、有声信函、代发广告、平常挂号函件、国内航空、国际航空等10多种业务。解放后,邮电局、所和各类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全县城乡,信函业务量逐年上升。1990年全县函件业务收入34.33万元;计费出口函件159.83万件,比1950年增长20倍,平均每百人交寄函件量:1990年174件,比1950年增长20倍。1960年和1961年因漳泉铁路工地大批民工、部队进场,信函交寄量突然猛增,1960年达128.53万件,平均每百人全年交寄量300件,为历史最高水平。
  二、包裹
  安溪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立邮政代办所后开始办理这项业务,沿至民国38年(1949)。至解放后安溪县邮电局、所均可邮寄。收寄的种类有:民用普通包裹、快递小包、保价包裹、航空包裹、商品包裹等(曾办理过代收货价包裹)。
  邮政包裹,可寄达全国各地。安溪县邮电局1950年收寄包裹1800件,1990年收寄包裹34729件,为1950年的19.3倍;1984年收寄包裹84712件,为我县历史以来收寄量最多的年度,比1950年增长47.1倍;1988年收寄包裹达51397件,包裹收入达241306元,为历史以来包裹收入最多的年度;1988年县局收寄包裹达14704件,占全县包裹总收寄量的28.6%,县局包裹收入占县局邮政总收入的37.4%;龙涓、虎邱、西坪、芦田、祥华、大坪等系本县茶叶主要产区,邮电部门大力组织茶叶商品包裹的收寄工作。龙涓邮电支局1984年包裹收寄量达31336件,占全县包裹总收寄量的37%;1988年收寄包裹6375件,大件茶叶商品包裹5388件,占包裹总数的84.5%,同年包裹收入占邮政收入的73.9%。1990年全县包裹业务收入16.95万元,为邮政主要业务。
  三、汇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民国11年安溪、湖头邮局先后开办汇兑业务;民国19年增办侨汇业务,负责递送,由邮政代办所出牌招领。33年曾办过高额汇票和储金业务。解放后,县邮电局及19个邮电支局、所均办理汇兑业务,14个邮政代办所办理兑付业务。县邮电局、官桥、湖头、长坑、蓬莱、剑斗、感德、龙涓、龙门还办理电报汇款业务。邮电局还办理汇款单和电报汇款单专送业务,农村用户到邮电局领取不便,邮电局把汇款通知单按挂号手续处理交邮件专送员和电报专送员随班亲投收款人,按规定向收款人收取适度的劳务费,群众称便,深受欢迎,汇兑业务不断发展。1950年开发的计费汇票14600张,1960年因漳泉铁路工地民工大批进场,开发计费汇票突增到43094张,比1950年增长3.6倍,为历史以来最高的年度。1985年以来汇费收入大幅度上升,1985年全县汇费收入136863元,占函汇收入的35.04%,为历史以来汇费收入最多的一年。1990年,计费汇票平均单价达2.74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官桥邮电支局充分利用电报汇款的优势,争取了大批发往瑞丽的高额电报汇款,汇费增收3万多元,该支局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11.44万元,为1985年的2.29倍,首次收入超过10万元大关。
  四、报刊发行
  民国时期,邮政代办所代办报刊业务,发行报刊不上10种,发行范围只限于政府部门、乡公所和较大商户,业务量少;1949年报刊期发数518份,累计数41000份。1950年4月邮电局正式办理全国报刊发行工作后,当年邮发报刊期发数1348份,其中:报纸908份、杂志440份,邮发报刊累计份数20.8万份,其中:报纸14.8万份、杂志6万份,以后年年增长。
  报刊订销长期以来都是实行预收预订制度,邮电局配备专职发行员,各分支机构均有兼职人员办理整订、破订和零售等,方便了广大订户。邮电局以最佳方案,最快的速度运载报刊,现在县城所在地部分机关、单位和个人订户当天就能看到《福建日报》和《泉州晚报》等,基层各乡(镇)和部分个人订户第二天看到《福建日报》等。
  1958年“大跃进”期间,安溪报社开办,出版的《安溪报》,邮电局承担发报刊和订销报刊业务,直至1961年2月(《安溪报》1961年3月停刊)。
  1960年至1966年发展自费订阅,因纸张紧张等原因,实行限额发行,影响发展速度,仅保持前期状态。
  1967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各地发生武斗,交通受阻,邮车经常不通或迟缓,并因大部份杂志社被封闭停刊,派性报纸纷纷出笼,一时盛行,1969年全县订销杂志期发数只有175份,仅为1950年的39.8%。
  1976年后,报刊发行业务开始稳步上升,发行种类迅速增加。1985年邮发报刊期发数91264份,其中:报纸42358份、杂志48906份,全县每百人平均订销报刊期发数11.5份,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订销报刊累计份数588.64万份,为历史以来邮发量最多的一年,它为1950年的28.3倍。
  历年来,报刊发行都是亏损经营。1988年由于纸张提价,报刊价格和报刊社给邮电部门的发行费率相应提高,1990年全县发行的报刊1765种,其中:报纸315种、杂志1450种,报刊累计份数463.38万份。1990年报刊业务收入200896元,为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从而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
  报刊发行遍及全国,仅依靠邮电部门自身力量是远远不足。1957年开设社会报刊发行站11处,到1960年达62处,1966年撤销。1981年又在重点学校开设,到1990年达11处。
  1980年开始发展红领巾送报站,它利用小学生遍布全县各村落的优点,1983年、1984年达315处。因寒暑假、农忙假期间学生没有上学,造成信报积压。为此,1983年建立农村信报站414处,经过整顿调整,到1990年保留325处,基本遍及全县各村。
  1984年开办报刊零售代售点,大力发展报刊零售业务。以前曾开办过此项业务,只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新闻才有报纸零售,当时,发行的重点是放在订阅方面。报刊实行定额期间,订户顾不上,更无零售。1979年12月,报刊大量恢复直至1990年共设有报刊代售点8处,零售款额472866元,占报刊流转额的5.5%,为订阅比重的5.82%。
  五、机要通信
  解放初期,机要通信由县委机要室办理,1957年正式移交给邮电局承办。1959年9月开始在全县各邮电支局、所开办区乡一级的机要文件,县局配有专职机要营业员1人,专职机要押送员2人,有时机要文件多,县局职能人员兼任临时押送工作。各支局、所负责人或指定营业员、乡邮员等兼办机要文件的收投工作,龙门公社的机要文件由官桥支局长兼职专送,地(市)至县或县至地(市)的机要文件,由地(市)邮电局机要通信员到县接送。1962年县以下机要业务停办。县一级单位剑斗仙荣电厂、公路二处的机要文件由县邮电局专职机要员专门押送。现仍保留专职机要通信员1人。
  1957年邮电局接办当年收寄机要文件2270件,1959年猛增到13645件,1960年达13714件,1961年后逐年下降,到1990年仅达608件。邮电局承办机要业务以来,都是年年亏损,是政策性亏损专业。
  六、其他
  1980年,办理代收货价、代发广告业务。1985年增办集邮业务,成立安溪集邮协会,1987年又成立培文师范集邮协会,1990年集邮收入58054元。1987年恢复停办多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全县设立安溪、官桥、湖头、龙涓、剑斗、感德、蓬莱7个邮政储蓄点,官桥储蓄点开办之日存款11万多元。到1990年底全县储户72166户,存款余额3962500元,邮政储蓄收入66474元。1990年全县其他业务总收入476251元,成为邮电主要收入的一部份。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一、网络与设备
  安溪县自开办电报业务至1957年,没有电报专用设备,仅设报、话合用电路1路,电报传递采用话传方式。1958年开设安溪至泉州人工电报电路2路,配备莫尔斯符号人工机(音响机)传递电报,配备无线电报收发报机1部,为有线电路发生障碍或电报拥挤时使用,平时只作定时会晤,县至各支局、所仍是用话传方式。1976年开通安溪至泉州电传电路,配备55型电传打字机1部。1979年又调入1部备用,计2部。1985年增配电传机4部。1986年开通安溪至官桥、湖头县内电传电路,增置4路载波电报机1部,1989年又增1部。1987年配备五单位自动发报机2部,开通安溪至福州直达电传电路,进入自动转报网。截至1990年,.共有电路5路,其中:人工电路1路,话传电路1路;电报设备主要有:4路载波电报机2部,电报传真机1部,电传打字机13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5部,人工电报机1部,15瓦短波发信机1部,电报中文译码机1部。
  二、业务
  民国24年(1935)8月奉省政令架设军用短波5瓦机无线电台1部;32年永安电报局建成福建省全省无线转报中心,与省内及各县均有电路通报,对省府、第四行政督察区及省内各县通讯较为便捷。1951年9月安溪邮局和湖头营业处开始办理电报业务,1952年全县计费出口电报2172份,1956年后,全县自办局、所全部能办理电报业务。1988年4月安溪县安星藤器有限公司在我县开通第一家用户电报,1990年试办电报传真业务,1990年全县计费出口电报103676份,为1952年的45.2倍,为1980年的1.8倍。
  第二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一)电路与设备
  民国时期,安溪县长途电话不仅线路少,设备也非常简陋,解放初期尚无大的改善,1957年仅有电路1路(报、话合用),1958年发展为2路,1959年至1974年均为4路,1975年装置3路载波机1部,电路增至6路。后逐年增置至1990年共有出局长途电路34路(包括出租电路5路)。长途电话交换机原系并入市话交换机,没有专门设置,1951年设专台5门,1957年改设10门,于当年撤除,直至1971年才设置专台,1977年改为40门共电交换机,1989年8月实现长途自动接续,它可以直拨国内有自动电话的市、县和国际、港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
  (二)业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安溪至南安电话架设竣工通话,这些电话线系属专营线,只供军政机关和自营企业专用。长途电话的基础是地方电话,1951年10月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后,安溪县邮电局1951年9月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同时11月17日也在湖头邮电支局正式开放电信业务。1952年计费出口长话3254张,后业务量一度下降。1956年后,全县各自办局、所全部开放电信业务,蓝田、湖上农话交换点也兼行办理,并在安溪旅行社、安溪宾馆等单位设立长话代办点,电信服务机构遍布全县各地。1990年,计费出口长话286072张,为1952年的87.91倍,为1980年的7.86倍,翻2.97番;1990年国际及港澳长话11372张,为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长话业务收入:1990年达1475490元,占电信收入的61.3%,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43.95%。
  二、市内电话
  (一)网络与设备
  安溪县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市内电话仍属地方电信。1949年仅有话机8部,直至1955年发展都很缓慢。1956年开始架设架空电缆1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62对公里,杆路长度3公里,明线长度5.5对公里,交换机原20门改装100门,话机48部。1959年增装1台50门。1960年交换机更新及扩容达2台200门,话机达82部。以后发展仍较缓慢。1977年磁石交换机改共电总机2部280门。1979年架空电缆改埋地下电缆达4.2皮长公里,芯线245对公里,杆路长度10公里,明线长度17对公里,话机174部。1985年更新共电总机和扩容,容量达500门,话机达330部。为改变技术、设备的落后,适应市内电话发展的需求,1989年8月31日2000门长话、市话、农话合一HJ916自动交换机设备的市内自动电话开通,话机达601部。1990年话机增至858部,市内电话杆路长度达19公里,电缆长度达14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0.1皮长公里,此外,还有用户小交换机5台200门。
  (二)业务
  民国24年安溪县城始设电话,电话交换机装置在县政府内,属地方电信,归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仅为县政府内部机关使用。1951年10月并入邮电通信企业,当年年底只有用户17户,其中:计费用户16户。由于城区范围狭小,机关不多又比较集中,发展缓慢。到1953年仅增4户,1957年仅达52户,1965年达113户,“文化大革命”影响,1970年降至91户,后多年仍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长步伐加快,1980年182户,1985年299户。1989年市内自动电话开通投产,是年,市内电话用户达588户,其中:计费用户544户。市内电话专线用户10户。市内电话为1950年的49倍,为1985年的2倍。1990年发展更快,达840户,比1989年净增252户,为1985年的2.81倍。
  三、农村电话
  (一)网络与设备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农村电话通信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1年邮电部门接管农村电话时,全县仅有农话杆路176公里,线路199对公里,电话机22部。历经多年缓慢发展,到1958年,为实现公社所在地都设有交换点,队队通电话的要求,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是年,全县装有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85门,农话杆路907公里,线路1971对公里,电话机310部。1960年,开始装用单路载波机1部;并开设社营交换点1处,装有20门交换机1台。1962年,农话话机达517部。1963年后社营交换点增加,国营交换点的话机下降。1971年邮电分设,社营交换机收回电信局经营管理。1975年,载波机增至10部,话机达665部。1978年,话机达765部。1990年,全县拥有交换机总容量1420门,其中:国营1360门、社营30门,场办30门。载波机36部,会机电话终端机19部,农村杆路551公里,线路1407对公里,农话电缆16.4皮长公里,邮电局经营的话机657部,社营话机7部,用户小交换机的话机170部;农村电话中继电路66路,其中:县至乡(镇)的直达中继电路44路,县至乡(镇)电路平均2.1路;电路中有半自动拨号电路17路;此外,还有出租电路3路,供乡(镇)和其他用户直拨。
  (二)业务
  安溪县农村电话从民国24年以后陆续建设,直至1949年,全县仅装有交换机5处:县政府、湖头、官桥、长坑、西坪,共22个用户。解放初期,仍由地方政府自建自用。1953年8月县邮电局接收县以下地方电信的统一管理,从此,农村电话成为地方国营通信企业。1954年才开始有所发展。到1959年全县设有农村电话交换点15处,总容量(包括长、市话)达16部/475门,计费用户388户。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邮电领导体制下放,农村电话管理体制分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是年10月31日宝山交换点撤除,增设城厢、魁斗社营交换点。截至1990年,全县设有国营交换点21处:安溪、官桥、龙门、虎邱、西坪、芦田、龙涓、尚卿、魁斗、蓬莱、金谷、湖头、湖上、长坑、蓝田、祥华、剑斗、感德、福德、桃舟、大坪,交换机总容量1420门;社营交换点1处:丰田林场,交换机容量30门;用户小交换机9处:官桥茶厂、龙涓半林林场、湖头水泥厂、湖头二处五队、剑斗化肥厂、剑斗仙荣电厂、剑斗水泥厂、剑斗煤矿、潘田铁矿。1990年,国营农话用户计达673户,其中:计费用户644户;全年农话收入50.72万元。
  四、其他业务包括出租代维修各种电信机线设备,1980年收入只有1738元;近年来发展较快,1990年达338545元。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
  1951年10月安溪县人民政府电话总机交安溪邮局经营管理。1952年湖头邮局并入安溪邮局。1952年10月安溪县邮电局成立,归属工交口,其性质是通信企业,由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和县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为适应邮电通信从恢复进入全面建设工作需要,同年2月全面开展业务整顿。1955年彻底整顿私商邮政代办所。1956年3月以后开展普遍建立农业社邮递员。1958年7月中央批准全国邮电体制下放地方,县邮电局成为县人委会一个行政科局,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制度,农村电话划归县邮电局管理,农村人民公社所在地的邮电支局、邮电所改为公社邮电局。1962年1月邮电体制上收到省。1963年1月全省农村电话管理体制亦上收到省,作为地方国营编制。1964年县邮电局实行局、生产班组(含支局、邮电所)两级管理体制,同时设立政治教导员。1967年3月邮电局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11月全省市、县邮电局一律下放地方。1969年11月体制调整,邮政、电信分设,成立邮政局和电信局。1970年邮政局并入交通局。1972年10月恢复邮政局。1973年11月邮电合并成立县邮电局。1979年邮电部门恢复实行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县邮电局亦改由以福建省邮电管理局为主与县府的双重领导。
  第二节 质量管理
  经过1953年业务整顿后,端正经营思想,明确邮电企业的方针任务,从此把抓通信质量的提高作为企业活动的首要任务。
  1.开展劳动竞赛,下达生产计划和质量指标计划,检查生产计划和检查质量指标计划,两个计划并列,作为竞赛评比的主要条件。
  2.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业务监督,各班组、支局所配备有专职或兼职质量检查员,明确规定应检查的业务项目,切实落实检查制度,做到自查、互查和专兼职检查相结合,把差错消灭在局内,多年杜绝通信事故。
  3.严格执行差错登记和质量分析制度,各生产班组、支局所都设置登记簿,发现差错如实登记。全局进出口查验单集中县局稽核组统一处理,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县局业务主管部门协助有关生产部门每月至少召开二次质量分析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全局性的质量分析会议,并予通报,研究采取改进措施。
  4.实行质量奖惩制度。局业务主管部门经常下基层检查辅导工作,定期缮发信箱试卡和征询意见函,全局按季度组织开展生产安全质量大检查,其优劣程度评定加分或扣分,生产奖金评分定奖,实行奖惩,促进通信质量的提高,改善服务,改进工作。
  5.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各基层单位成立QC小组,运用PDCA工作方法开展质量攻关,在生产上取得实质性效果。例如,县局话务组多年来经过“提高计时计分准确率”、“多接快通、提高有效接通率”、“找准受话人、提高记录水平”、“提高职工素质、搞好服务工作”等几个课题的循环后,话务员业务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提高有效接通率,减少销号率,促进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1990年长话计费业务量达28.6万张,比1980年增长7.55倍;1990年长话业务收入147.55万元比1980年增长61.5倍,为企业增收做出贡献,同时改善服务态度,做到文明应答,用户满意。
  第三节 经济管理
  一、计划与统计
  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管理,逐年编制年度邮电生产财务计划,并综合平衡劳动工资计划纳入相关指标,按照实际情况和费用标准、消耗定额,按季度分解下达有关业务量、业务收入和五项费用计划(邮件运输费、设备维修费、低值易耗品费用、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结合通信质量指标,组织基层职工讨论,修订措施,计划部门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按季公布,并与生产奖金挂钩,明确奖惩制度,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完成。对于设备更新改造,农、市话线路改造和大修,零星固定资产购置等则每年编一次计划报经省邮电管理局审批下达。
  1982年开始,省邮电管理局下放的部份留成更新改造资金、线路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和生产基金由市局统一安排下达各县使用,企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留用的市话初装费基金等由县局统一安排,上报省邮电管理局备案,同时按照省、市局下达的工程项目申请相关物资供应计划。
  统计工作根据邮电通信生产过程的特点,1950年即开始在各基层建立邮电业务量和通信质量的临时性统计原始记录。1951年按照上级颁发的定期邮电统计报表指标含义要求,特别是1955年10月实行部颁“邮电统计暂行办法”在基层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开展统计分析;同年,开始编制邮电统计年报,同时补编1952年至1954年邮电统计年报,并进行会审,提高统计数字质量,提供制定计划,检查计划和为领导了解情况、指挥生产提供可靠资料和依据。
  统计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资料散失不全。1979年后,统计工作有了较大的加强,首先建立统计网,各基层单位都配备兼职统计员,健全统计工作责任制,并全面整顿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其次,搜集整理30年(1949年至1978年)邮电统计资料,促使统计工作步入正轨。几年来统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每月一次的全局性质量分析报告,每季一次的计划检查报告和统计专题分析,对促进邮电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
  县邮电局1950年2月贯彻邮电部颁发的有关财务制度,初步整顿,加强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1958年1月下放财务管理权限,简化会计手续。后经几年的努力,逐步趋于完善,但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直到1979年,再进行整顿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1.收支管理:加强稽核,正确组织收入。执行各项费用定额、开支标准和工程项目计划(预算)以及审批手续。办理各项工程、代办工程等决算并参与竣工验收。收支差额和税金及时准确解缴。
  2.生产费用管理:搞好五项费用计划管理,曾采用“费用卡”随计划下达,并填卡报销。季度检查费用执行情况。建立健全邮电生产用自行车由使用人承包费用责任制。
  3.资金管理:收入款当天全部缴入银行,汇兑备用金定限额。
  4.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核定资金。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册、卡片、准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固定资产、低值品管理落实到人。每年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并填造清册。
  5.“企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使用情况,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汇报,同时征求次年度安排使用计划的意见,接受广大职工监督。
  6.认真办理会计核算,组织会审,开展财务大检查,有效地制止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
  三、经济核算
  邮电经济核算在各个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办法:
  1.1950年至1952年金库制,也就是统收统支,即收入交库,支出另拨。
  2.1953年至1957年预算拨款制,即收入存入户,支出按上级拨款命令,从收入户转入结算户作开支使用。
  1958年至1962年实行收支差额管理办法。
  1979年至1990年由中央邮电部对省邮电管理局收支差额管理采用收支挂钩,差额包干,超额分成管理办法。同时省局对基层局则采用增收节支分成管理办法。
  由于邮电通信企业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上述办法尚未完善,因而1983年在做好邮电企业产品量统计和成本测算基础上,1984年建立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计算自有收入、利润等指标。1985年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试行经济核算制,改变收支差额管理为利润管理,逐步臻于完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