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管理
分类号: U491
页数: 4
页码: 391-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公路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公路养护、交通标志等。
关键词: 安溪县 交通 公路管理

内容

一、公路养护
  (一)养护机构
  民国时期,县内未设公路管理机构。1953年,县内始配公路管理人员2人,归南安公路工区领导。1954年1月,成立安溪公路工区,配备人员70人,业务、人事由省局领导。1957年人员增至80人,组成4个道班;次年人员增至110人,设4个养路队10个道班;1961年人员又增至154人,下设33个道班;1968年至1971年工区下放县管理,把201人34个班缩为167人17个道班24个保养组;1972年再收归省局领导,次年在中山路建1座4层办公楼。
  1979年9月3日,安溪公路工区更名安溪公路段。至1990年,全段共有人员307人,内设人秘和工程、财务、机材等股室,下辖38个专业道班和1个乡常备道班(与乡共管),负责管养398.46公里公路。
  (二)养护工具
  道班初设时,养护工具主要是锄头、粪箕、扫把,以后工具逐步改进和购置。1955年6月,工区工会主席兼养路队长杨根朋在魁斗首创筛沙机,提高工效88,被省局推广使用。1959年进行工具改革,用畜力拖带板车,以减轻劳动强度。7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机械化养路。1990年,全段配备驾驶班、机修班各1个,拥有载重汽车4辆,工具车、吉普车各1辆,另有小汽车1部,压路机15吨位、8吨位、3吨位各1辆,养路机35辆,小型喷油车3辆,小型洒水车6辆,中型破碎机2台,小型破碎机7台等重要工具。
  (三)养护成效
  县内年均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之间,自然条件复杂,公路养护工作艰巨。道班初设时人手少,工具简陋,养护工作大多靠当地政府组织民工协助。1956年9月,全县公路遭水毁,沿线群众投5465工日及时修复。1959年安南、安湖两线遭久雨浸蚀,路面泥泞达86%区组织职工抢修,采用犁耙拌合料、活钩倒土、水滚筒压路面、洋铲撒沙、回沙、畜力拖带等方法修路养路,提高了路面标准,车速由15公里/小时提高到35公里/小时。
  1962年起对公路采取小修保护,公路标准迅速提高,干线晴雨均可通车。1972年起,对公路进行裁弯取直、拓宽路基、修改桥涵、降坡、砌边等基本建设,干线公路好路率提高至96%。新集、围禾、郊柏三线公路开通后,一部分路肩、边沟相继被沿线农民侵占,一些单位和个人任意在公路上堆放沙石物料,造成路面损坏、狭窄,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县道和乡村公路也时常发生类似情况。1978年,县成立整顿交通秩序领导小组,由县领导组织交通、公安、监理、工区等部门,对公路干线的路障进行清除。此后每年结合宣传教育进行清障护路,并组织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统一清除活动,保证了公路的畅通。80年代以后开始在干线公路铺设沥青路面101.95公里,大大提高公路的使用率和抗灾能力。
  乡村公路由县交通局按年公里一等路420元、二等路340元、三等路260元、等外路200元标准,加上普修费年公里30~50元拨给所在乡村,由其包干管养。1990年全县列养的专养公路11条398.46公里,乡村公路157条1082.94公里,专用公路43.2公里。
  二、交通标志
  公路设交通标志在于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警惕性,提高行车安全系数,县内公路交通标志的规格、形状、颜色、图案均按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家标准局有关规定制作,并于新建公路竣工时分设在公路边缘、弯道、陡坡和险段上。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