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货运
分类号: U1
页数: 4
页码: 387-3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货运的情况。其中包括人力货运、畜力载运、木船、竹筏载运、汽车载运、火车载运等。
关键词: 安溪县 交通 货运

内容

一、人力货运
  (一)肩挑、扛运
  县内建公路前,货物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挑抬扛。肩挑的工具是扁担(有木制和竹制两种)、布袋、斗笼、粪箕、木制桶、金属制桶、绳索等;抬扛的工具主要有木杠、竹杠、绳索和袋等。抬扛常见于农村建房从山上取运石料及城镇多层楼建筑运料。肩挑抬扛重量因人而异,一般都加拄槌辅助,使换肩和小息不用从肩上放下货物,节约人力。现在,长途肩挑已少见,短途肩挑抬扛仍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法。
  (二)手推车载运
  手推车为县内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始为木轮、木架,后发展为胶轮铁架和胶轮木架板车、独轮车、双轮车和铁斗车数种。1952年县内始有板车运输,共有12辆,每辆载重400公斤。1957年增至81辆,营运人员162人,年货运量5228吨,年周转量57278吨公里。1959年增至694辆,年货运量达41097吨,周转量227876吨公里。1965年成立县板车合作社,加强对板车运输的管理。
  铁斗车以胶轮铁架呈斗状故称,每辆载重500公斤,1960年开始在县内厂矿出现,以后逐步分布在水泥、石灰、化肥、电冶和煤矿等厂矿以及建筑工地上,供短途运输。
  独轮车1958年试制由单人操作,每辆载重150公斤。1960年改木制为胶轮铁架,更轻快耐用,供建设工地和砖瓦厂等单位作短途运输,独轮车现已少见。
  以上各种手推车至70年代后逐步被机动力运输车所取代。
  二、畜力载运
  县内畜力运输有马车和牛车两种。1958年有马车18辆,从业人员29人。次年县交通局在县城成立民间运输队,有马14匹、牛2头,从业人员40多人,后又在湖头、长坑、官桥、金榜等地成立4个马车运输队。1961年马增至44匹、牛21头、车65辆。1969年货运量达到37700吨,周转量328800吨公里,后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业务逐步减少。至1975年畜力运输被机动力运输所取代。1979年,民间运输队,改行成立安溪交通修配厂。
  三、木船、竹筏载运
  (一)木船载运
  古时县内船运发达。竹木、瓷器、土纸、笋干、粮食、茶叶、香菇、木炭等土特产和食盐、海鲜、工业品等均靠水运与沿海交流,至清代船运达到鼎盛。木船从泉州靠人力拉纤至县城需二至三天,五至六天可抵湖头。下行高水期一天抵泉州,一般二天亦可到达。清末因地方不宁,船运大减,年从事船运的船只仅30多艘。民国18年(1929)又一度复兴,22年成立安溪民船公会,时有船只50多艘,每艘2至2.5吨位。27年增至132艘。30年发展至235艘。后曾降至90艘,1949年又增至108艘370吨位。
  解放后,船运曾是县内主要运输方法。1955年木船增至156艘510吨位。1956年在合作高潮中,县成立三个木帆船运输高级合作社,入社木船77艘294吨位,从业人员219人。1957年又成立四个初级木船运输合作社,入社木船85艘356吨位,从业人员255人。是年全县共有木船155艘606吨位,年货运量1.39万吨,周转量48.57万吨公里。1959年9月运输社更名为安溪县木帆船联运站,拥有木帆船139艘646吨位,年货运量18129吨,周转量705014吨公里。以后陆运日渐发达,木船及其货运量逐年减少。1975年木船减至48艘141吨位,年货运量仅1100吨,周转量3万吨公里。1978年县城上游断航,下游只剩安溪船队10艘船在冬季驶往南安运载甘蔗,平时运货量大减,至1989年船只大都损坏而淘汰。
  (二)竹筏载运
  县内竹木资源丰富,旧时竹木都通过河道运至湖头而达泉州。从桃舟经永春一都、横口转入仙荣、剑斗、白濑至湖头60公里河道流急、弯多、滩险。竹木采用零散漂运和扎成竹木筏由排工撑运。湖头以下航道较宽,竹木放运至湖头后再集捆成大排放运至县城、南安、泉州等地,放运时间视枯水期和旺水期而变化。快则二至三天,多则七、八天以至半个月。
  县内放排古已有之,历代相传,至民国时期,剑斗等地有横口排、剑斗排、仙荣排、屏格排、溪埔头排、举口小庵排、举口排、小溪排、赵兜石湖洋排、溪东狐狸坂上下排、怀树排、洋坂排等放排组织。民国27年剑斗从事放排人员有150多人,湖头有200多人。1950年,县政府在湖头和剑斗成立湖头排工会和剑斗排工会。湖头加入排工会有200多人,剑斗有45人。从事支前竹木放运,每星期放100驳出境。1954年成立安溪县东西溪木材交易所,排运由县供销合作社调度。从1950年至1958年,年输出竹木1万立方米。1964年后排运随着陆运的发展而消失。
  四、汽车载运
  民国时期,县内公路路况差,时通时停,汽车货运量很少,主要由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
  解放后,汽车货运逐步发展。特别是1983年开始,国家、集体、个人都可以经营运输,其中机动车货运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共有货运企业18家,包括个体户拥有各种型号的货车1733辆5478.5吨位,小四轮机动车498辆,年货运量共计83万吨。
  (一)国营安溪汽车站
  1983年以前县内货运主要由该站经营,实行统一行车路线,统一票证,统一调度。1983年后允许集体、个体(或联营)车辆参加营运,但大宗物资、重点物资、救灾抢险急需等物资仍由该站安排调度,保证及时发运,及时送达。
  (二)国营湖头车队
  1958年建队,时有福特牌货车117辆,驾驶人员120人,主要承运潘田铁矿石给泉州炼钢厂和安溪钢铁厂,年周转量2106万吨公里。1968年合并到泉州汽车保修厂。1971年重建队,时有2.5吨位卡车20辆,驾驶员25人,主要承运县内煤、石灰、竹木等,单车年运457万吨公里,同年冬增购7吨位解放牌货车18辆。1976年又增购30辆、卡斯51型19辆。1981年拥有解放牌货车69辆、日本货车31辆、挂斗60个,年货运量238249吨,周转量21735698吨公里。1983年后由于企业和个体车增加,该队货车及运量逐年减少,增营客运。1990年拥有货车18辆,年货运量76561.4吨,周转量5905084吨公里。
  (三)安溪县汽车运输公司
  该公司前身为县车队,1970年有货车16辆,1982年增至38辆,年货运量44600吨,周转量351万吨公里。1985年货车减为28辆,年货运量增至67640吨,周转量3640845吨公里。后淘汰旧车,车辆和货运量逐步减少。1990年有货车4辆,年运量7200吨,周转量为86.4万吨公里。
  (四)厂矿、企业车队
  县内一些厂矿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车队。1990年共有粮食局、县供销社、湖头水泥厂、安溪水泥厂、安溪化肥厂、安溪茶厂、安星竹藤公司、凤华制衣厂、湖头电冶厂、安溪造纸厂、安溪碳酸钙厂、安溪铁厂、福前农场、安溪纸箱厂、安溪中国旅行社等15个车队,拥有车140辆6661.5吨位。这些车大都载运本单位物资,1990年总运量344171.7吨。
  (五)个体(或联营)车辆
  1983年以后,县内运输市场实行改革开放,允许个人购置机动车、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个体车辆迅速增多,至1990年12月,全县个体(或联营)户共有货车316辆1277吨位,活跃在全县城乡运输市场。
  此外,至1990年全县共有轮式拖拉机24辆(其中个体9辆),手扶拖拉机2641辆。常年随时随地开展货运,长短途均营,价格面议,运输业务非常活跃。
  五、火车载运
  大福铁路通车后,县内火车货运业务随之开展。1978年业务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时县内从闽西和省外调进的大米、大宗物资以及县内外调的矿石、大宗物资均由福德、剑斗火车站调进运出,转运各地。1990年县内火车货运量3471499吨。
  六、索道载运
  1970年10月,潘洛铁矿潘田矿区开始建设潘田至福德火车站空中索道,次年春建成,单线长5公里,来回一圈10公里,全线设34个线架4个转运站,总投资300多万元,是为省内最长的空中运输索道。该索道挂斗100个,每斗载重1吨,索道转一圈需72分钟,每天用电1000度,自1971年投运以来年均运量30万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