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5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运输
分类号: U1
页数: 8
页码: 383-3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交通运输的情况。其中包括客运、货运、搬运装卸等。
关键词: 安溪县 交通 运输

内容

第一节 客运
  县内没有公路以前,人们外出办事、探亲旅游,大都靠徒步跋涉,少量以轿子、木船代步。修建公路后人力车、机动车等客运业务逐步发展。
  一、人力客运
  (一)轿子抬运古时县内的轿子有上等轿、花轿和普通轿3种,可2人抬也可4人抬。上等轿专供达官显贵使用,花轿专供娶亲之用,普通轿使用较广,村村都有。现在,上等轿和花轿已消失,普通轿在少数交通不便的山区还偶有急用。轿子载客古时较多,现已消失。
  (二)自行车客运
  民国23年(1934),县内始有自行车。当时县城西街王素购买旧日自行车3辆出租,租价每小时2角钱。26年,县城自行车增至21辆,官桥、龙门、西坪一带也有5辆。28年,县城自行车又增至72辆,并开始载客营业,蓬莱、湖头两地也有10辆。
  解放后,自行车逐年增多。1952年县城地区投入营运的自行车27辆。1957年全县营运自行车有109辆,分成7个营运组,年客运量57174人次,年周转量904791人公里。此后机关单位和私人购买的自行车逐年增多,至1990年全县拥有自行车14万辆。自行车成为许多城乡人民必备的交通工具。近年自行车载客随着机动车运输业的发展而减少。
  二、木船客运
  县内木船客运很早就有。古时沿溪居民和内地长途旅外者,特别是到沿海地区的人,除个别徒步行走或乘轿外,一般都到附近渡口乘船。客运船只没有固定的航次,载货的船只如没满载一般也捎带载客,价格面议,除包船外,一般比乘轿便宜得多。木船客运顺流下驶较多,逆流驶运的少。县内木船客运在民国以前是客运业支柱,随着陆运的发展逐步萎缩,至70年代清溪断航而停止。目前只有渡口在营运渡客,年载客量98万人次。
  三、汽车载运
  县内自安同公路开通后始有汽车客运,每天(雨天停)有客车1班,至1938年5月金厦沦陷,公路奉令自毁而停止。1946年冬始恢复业务。
  1951年5月,县城至泉州客班车开通,每天1班。1955年1月,县城至湖头、西坪也通行客车。1958年,客班车线路延伸至长坑、感德、剑斗、芦田、龙涓。1964年又延伸至祥华和邻县长泰、华安仙都等地。
  70年代后,除国营安溪汽车站经营客运外,县汽车运输公司、县公交公司、县中旅社也陆续参营客运,众多的个体(或联营)的大小旅行车、柴油机三轮摩托车、小四轮也参加客运。1990年每天从县内发往各地的大型客车有126班(其中安溪汽车站103班,县汽车运输公司12班,县公交公司11班),客运量4764258人次,周转量127101250人公里。中巴、旅行车等机动客运班车更多。全县25个乡镇场以及沿途160多个村每天都有客车往返。县外可直达往返汕头、南昌(与南安隔天合开1班)、福州、三明、永安、漳平、大深、漳州、厦门、长泰、华安、泉州、石狮、晋江、南安、同安、永春、德化等市县。近年还拓营了至广东珠海、深圳和海南、浙江普陀山等地的不定期客运业务。
  (一)国营安溪汽车站
  1954年成立,址设北石,时有人员2人,后迁入县城租用西门南侧一座民房作站址,随即在西门北侧征地建站。1957年至1961年安溪车站下属设有湖头、剑斗、尾园、西坪、长坑、龙涓、官桥7个运输站,后尾园、西坪、龙涓降为代办站。1982年再投资翻建成4层综合楼1座。1990年下设湖头、剑斗、长坑、官桥4个下属站和魁斗、金谷、彭亭、科名、感德、龙门、金榜、虎邱、尚卿、西坪、龙涓、罗岩、深内等13个代办站以及漳平火车站和安溪宾馆2个售票点,有干部、职工63人。
  安溪汽车站负责编制全站客车运行路线、班次、开车时刻、停靠站点、调度车辆、开展营业等业务。1990年每天从县内发往各地的客车有103班,年客运量3294052人次,周转量92370222人公里,约占全县客运量的70%。
  (二)国营湖头车队
  1958年建队,有福特牌货车117辆。后撤回泉州,成为泉州汽车保修厂货车二队。1971年4月由省汽车一团(泉州总站)六连迁至湖头成立车队。时有2.5吨位卡斯货车20部,驾驶员25人,其他人员60多人。1976年购入客车9辆,1981年增至25辆,1984年又增至40辆。1990年拥有客车57辆,职工290人,该车队的客车由安溪汽车站调度,客运量计入安溪车站。
  (三)安溪县汽车运输公司
  1970年成立时为安溪县汽车运输队,址设中山纪念堂,1974年迁至北石。该公司于1975年用2辆客车投入客运。1981年在县城设立客运站,后又在剑斗火车站、龙涓、蓬莱设立下属站。1983年1月改为今名,1988年公司分设有客车队、货车队和修理厂。1990年拥有大客车13辆,职工142人,每天从县城发往县内外班车12班,年客运量570206人次,周转量16291028人公里。
  (四)安溪县公共交通公司
  1980年10月成立,有2部客车80个座位,1981年在县城西门外建立站址,1990年拥有大型客车13辆,职工56人,每天往返于县内外班车11班,年客运量90万人次,周转量1844万人公里。
  (五)个体或联营客运
  1983年以来,个体或联营车辆客运逐步发展。至1990年个体或联营参加客运营业的旅行车有129辆1618个座位,三轮摩托438辆。这些车辆分散在全县各集镇、车站、旅游点,随叫随到随运,大多没有固定的运行路线,小部分固定运行在县城至泉州、石狮和龙涓、西坪、官桥、虎邱、湖头、清水岩、蓬莱等线路上。
  (六)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用车
  从1958年县委配备第一辆公用吉普车起,至1990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旅行车、吉普车135辆,这些车辆大多为公务用车,不参加客运营业。
  四、火车载运
  县内火车客运始于1970年8月1日,至1978年随福德至剑斗铁路通车而增加。至1990年,县境内设有格口、小舟、福德、感德和剑斗5个火车客运站,每天上午由漳平发往剑斗一列客车,下午再从剑斗驶回漳平,火车每趟7节,每节108个座位,年客运量195662人。
  第二节 货运
  一、人力货运
  (一)肩挑、扛运
  县内建公路前,货物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挑抬扛。肩挑的工具是扁担(有木制和竹制两种)、布袋、斗笼、粪箕、木制桶、金属制桶、绳索等;抬扛的工具主要有木杠、竹杠、绳索和袋等。抬扛常见于农村建房从山上取运石料及城镇多层楼建筑运料。肩挑抬扛重量因人而异,一般都加拄槌辅助,使换肩和小息不用从肩上放下货物,节约人力。现在,长途肩挑已少见,短途肩挑抬扛仍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法。
  (二)手推车载运
  手推车为县内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始为木轮、木架,后发展为胶轮铁架和胶轮木架板车、独轮车、双轮车和铁斗车数种。1952年县内始有板车运输,共有12辆,每辆载重400公斤。1957年增至81辆,营运人员162人,年货运量5228吨,年周转量57278吨公里。1959年增至694辆,年货运量达41097吨,周转量227876吨公里。1965年成立县板车合作社,加强对板车运输的管理。
  铁斗车以胶轮铁架呈斗状故称,每辆载重500公斤,1960年开始在县内厂矿出现,以后逐步分布在水泥、石灰、化肥、电冶和煤矿等厂矿以及建筑工地上,供短途运输。
  独轮车1958年试制由单人操作,每辆载重150公斤。1960年改木制为胶轮铁架,更轻快耐用,供建设工地和砖瓦厂等单位作短途运输,独轮车现已少见。
  以上各种手推车至70年代后逐步被机动力运输车所取代。
  二、畜力载运
  县内畜力运输有马车和牛车两种。1958年有马车18辆,从业人员29人。次年县交通局在县城成立民间运输队,有马14匹、牛2头,从业人员40多人,后又在湖头、长坑、官桥、金榜等地成立4个马车运输队。1961年马增至44匹、牛21头、车65辆。1969年货运量达到37700吨,周转量328800吨公里,后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业务逐步减少。至1975年畜力运输被机动力运输所取代。1979年,民间运输队,改行成立安溪交通修配厂。
  三、木船、竹筏载运
  (一)木船载运
  古时县内船运发达。竹木、瓷器、土纸、笋干、粮食、茶叶、香菇、木炭等土特产和食盐、海鲜、工业品等均靠水运与沿海交流,至清代船运达到鼎盛。木船从泉州靠人力拉纤至县城需二至三天,五至六天可抵湖头。下行高水期一天抵泉州,一般二天亦可到达。清末因地方不宁,船运大减,年从事船运的船只仅30多艘。民国18年(1929)又一度复兴,22年成立安溪民船公会,时有船只50多艘,每艘2至2.5吨位。27年增至132艘。30年发展至235艘。后曾降至90艘,1949年又增至108艘370吨位。
  解放后,船运曾是县内主要运输方法。1955年木船增至156艘510吨位。1956年在合作高潮中,县成立三个木帆船运输高级合作社,入社木船77艘294吨位,从业人员219人。1957年又成立四个初级木船运输合作社,入社木船85艘356吨位,从业人员255人。是年全县共有木船155艘606吨位,年货运量1.39万吨,周转量48.57万吨公里。1959年9月运输社更名为安溪县木帆船联运站,拥有木帆船139艘646吨位,年货运量18129吨,周转量705014吨公里。以后陆运日渐发达,木船及其货运量逐年减少。1975年木船减至48艘141吨位,年货运量仅1100吨,周转量3万吨公里。1978年县城上游断航,下游只剩安溪船队10艘船在冬季驶往南安运载甘蔗,平时运货量大减,至1989年船只大都损坏而淘汰。
  (二)竹筏载运
  县内竹木资源丰富,旧时竹木都通过河道运至湖头而达泉州。从桃舟经永春一都、横口转入仙荣、剑斗、白濑至湖头60公里河道流急、弯多、滩险。竹木采用零散漂运和扎成竹木筏由排工撑运。湖头以下航道较宽,竹木放运至湖头后再集捆成大排放运至县城、南安、泉州等地,放运时间视枯水期和旺水期而变化。快则二至三天,多则七、八天以至半个月。
  县内放排古已有之,历代相传,至民国时期,剑斗等地有横口排、剑斗排、仙荣排、屏格排、溪埔头排、举口小庵排、举口排、小溪排、赵兜石湖洋排、溪东狐狸坂上下排、怀树排、洋坂排等放排组织。民国27年剑斗从事放排人员有150多人,湖头有200多人。1950年,县政府在湖头和剑斗成立湖头排工会和剑斗排工会。湖头加入排工会有200多人,剑斗有45人。从事支前竹木放运,每星期放100驳出境。1954年成立安溪县东西溪木材交易所,排运由县供销合作社调度。从1950年至1958年,年输出竹木1万立方米。1964年后排运随着陆运的发展而消失。
  四、汽车载运
  民国时期,县内公路路况差,时通时停,汽车货运量很少,主要由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
  解放后,汽车货运逐步发展。特别是1983年开始,国家、集体、个人都可以经营运输,其中机动车货运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共有货运企业18家,包括个体户拥有各种型号的货车1733辆5478.5吨位,小四轮机动车498辆,年货运量共计83万吨。
  (一)国营安溪汽车站
  1983年以前县内货运主要由该站经营,实行统一行车路线,统一票证,统一调度。1983年后允许集体、个体(或联营)车辆参加营运,但大宗物资、重点物资、救灾抢险急需等物资仍由该站安排调度,保证及时发运,及时送达。
  (二)国营湖头车队
  1958年建队,时有福特牌货车117辆,驾驶人员120人,主要承运潘田铁矿石给泉州炼钢厂和安溪钢铁厂,年周转量2106万吨公里。1968年合并到泉州汽车保修厂。1971年重建队,时有2.5吨位卡车20辆,驾驶员25人,主要承运县内煤、石灰、竹木等,单车年运457万吨公里,同年冬增购7吨位解放牌货车18辆。1976年又增购30辆、卡斯51型19辆。1981年拥有解放牌货车69辆、日本货车31辆、挂斗60个,年货运量238249吨,周转量21735698吨公里。1983年后由于企业和个体车增加,该队货车及运量逐年减少,增营客运。1990年拥有货车18辆,年货运量76561.4吨,周转量5905084吨公里。
  (三)安溪县汽车运输公司
  该公司前身为县车队,1970年有货车16辆,1982年增至38辆,年货运量44600吨,周转量351万吨公里。1985年货车减为28辆,年货运量增至67640吨,周转量3640845吨公里。后淘汰旧车,车辆和货运量逐步减少。1990年有货车4辆,年运量7200吨,周转量为86.4万吨公里。
  (四)厂矿、企业车队
  县内一些厂矿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车队。1990年共有粮食局、县供销社、湖头水泥厂、安溪水泥厂、安溪化肥厂、安溪茶厂、安星竹藤公司、凤华制衣厂、湖头电冶厂、安溪造纸厂、安溪碳酸钙厂、安溪铁厂、福前农场、安溪纸箱厂、安溪中国旅行社等15个车队,拥有车140辆6661.5吨位。这些车大都载运本单位物资,1990年总运量344171.7吨。
  (五)个体(或联营)车辆
  1983年以后,县内运输市场实行改革开放,允许个人购置机动车、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个体车辆迅速增多,至1990年12月,全县个体(或联营)户共有货车316辆1277吨位,活跃在全县城乡运输市场。
  此外,至1990年全县共有轮式拖拉机24辆(其中个体9辆),手扶拖拉机2641辆。常年随时随地开展货运,长短途均营,价格面议,运输业务非常活跃。
  五、火车载运
  大福铁路通车后,县内火车货运业务随之开展。1978年业务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时县内从闽西和省外调进的大米、大宗物资以及县内外调的矿石、大宗物资均由福德、剑斗火车站调进运出,转运各地。1990年县内火车货运量3471499吨。
  六、索道载运
  1970年10月,潘洛铁矿潘田矿区开始建设潘田至福德火车站空中索道,次年春建成,单线长5公里,来回一圈10公里,全线设34个线架4个转运站,总投资300多万元,是为省内最长的空中运输索道。该索道挂斗100个,每斗载重1吨,索道转一圈需72分钟,每天用电1000度,自1971年投运以来年均运量30万吨。
  第三节 搬运装卸
  县内搬运装卸行业随船运产生,至民国时期,城关、湖头已有专门从事搬运装卸的码头工人,负责船运货物的搬运装卸。搬运工具主要有竹杠、木杠、扁担、麻绳,货物皆由人力肩扛背负,劳动强度大,码头工人收入低薄。
  解放后,搬运装卸行业迅速发展。1950年10月,成立中国搬运工会安溪县码头委员会,1956年成立安溪县搬运服务社,从业人员147人(其中城关80人,湖头40人,官桥27人),统一承揽车船装卸,统一搬运价格。工人实行按劳取酬。1957年人均工资664.32元,比其他行业人均工资略高。
  1959年县搬运服务社更名为县搬运站,属县办集体单位,下设城关、湖头、官桥、剑斗4个搬运站,从业人员275人,1960年全县搬运量288352吨。
  1967年,龙涓、蓬莱、西坪、金榜、龙门、魁斗、长坑、祥华先后设立搬运站(组),至1975年全县设有搬运站(组)25个,从业人员456人。其中县属集体单位6个,职工279人。年搬运量209715吨,周转量272687吨公里。1978年后,铁路和公路运输迅速发展,货物流量成倍增长。1985年至1987年,年搬运量均在50万吨左右,搬运工具逐步更新,已配有多种吨位的吊车、汽车、拖拉机和板车、手拉葫芦以及卷扬机、控压机、化肥运送机、煤炭输送机等机械设备。1990年,县内有城关、湖头、剑斗、官桥等4个县属单位职工296人,还设有魁斗、金谷、蓬莱、桃舟、康随、长坑、祥华、尚卿、龙涓、西坪、金榜、虎邱、龙门等13个乡镇属搬运站,从业人员130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