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公路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14
页码: 357-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公路的情况。其中包括线路、工程、绿化等。
关键词: 安溪县 交通 公路

内容

第一节 线路
  民国19年(1930)以前,县内没有公路。16年夏,旅厦安溪公会会长林启成等倡议并经公会第三届常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厦门成立“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开始筹建安溪至同安公路。次年春正式动工,该路同安县境段用地全部由公司出资购买。19年春,安溪北石至同安县城西门公路建成通车,全长61公里,是为县内第一条公路。随后,该公司又修建了官桥至西坪、榜头至赤岭等共28公里公路。陈国辉盘据安溪后,出于军事、经济等需要,亦先后强迫民众开筑后垵至南安、县城至大宇、县城至湖头、魁斗至诗山、仙苑至蓬莱等5条公路92公里,这些路质量低劣,多数不能通车。
  至民国23年,县内已修建公路181公里,其中可通车83公里。27年5月,厦门沦陷,为防备日军侵入,安同公路奉令自毁。是冬,县府又奉令破坏所有公路。抗战胜利后,旅外华侨和旅厦安溪人士极力倡导修复公路,推林泗水、林长青为复路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组织重修。至1949年全县3057平方公里土地只有公路57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1.9公里。
  解放后,安溪的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强烈责任感,在“修好公路,解放肩膀”的号召下,自带工具,餐风露宿,艰苦创业。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全县共修复、改造和新建公路37条602.7公里。1966年至1976年修建公路15条164公里。1977年至1990年共修公路126条757.9公里,其中扶贫公路20条204.2公里。至1990年,县内共有公路线170条1524.6公里。25个乡、镇,10个国营农林茶场全部通车,426个行政村可通车390个,占总村数的92.2%,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50.6公里,比1949年增长26.6倍。国家累计投资4925.6万元进行建设和管护。全县累计义务投入591.6万工日修路,千多公里的公路建设,无不凝聚着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一、省道
  过县境的省道有新集、郊柏、围禾3条,总长193.86公里,其中达到部颁标准三级路的有103.46公里,四级路的有90.4公里。这三条公路均为县内运输主干线,对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繁荣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新集公路(安溪境内段)
  新集公路(省道13—205线),从将乐新路口至集美,县境内全程104.73公里,自水春的横口进入仙荣,经剑斗、湖上、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凤城、官桥、龙门等9个乡镇44个村。民国16年至19年由海外华侨投资修建北石至同安县城段,19年又开通县城至湖头段,后因抗战需要自毁。35年修复安同段,1953年再修复县城至魁斗段,只能单向行车,晴通雨停。1954年由国家接管后,多次改造,路况渐好。同时县政府投资修复魁斗至湖头段。1958年开通湖头至剑斗段,1959年再建成剑斗至横口段,由此新集公路县境内全线贯通。此后又历经多次整修改造。1978年,国家投资420万元,铺设县城至湖头新桥310km十800m处沥青路面36.2公里;1984年再投资220万元,铺设县城至官桥360km十500m处沥青路面;其余均整修为泥结碎石路面。达到部颁标准三级路的有42.3公里,四级路的有62.4公里,晴雨畅通,每昼夜车流量1546辆次。
  (二)郊柏公路(安溪县境段)
  郊柏公路(省道13—212线),从仙游郊尾至平和松柏关。自诗山进入古内桥至魁斗后沿新集线至官桥,经虎邱、林东、罗岩进入长泰,途经4个乡镇27个村,县境全程45.73公里(魁斗至官桥复线未计入)。民国18年12月,陈国辉征召民工限三个月开通魁斗至诗山段,20年1月,由华侨投资修建官桥至西坪,后因抗战需要自毁。1951年2月,县政府召集民工修建官桥至虎邱桥头炮车道,但未通车;1954年国家投资修复改造古内格至魁斗段,同时修复改造官桥至虎邱桥头段。1964年国家再投资修建虎邱桥头至罗岩段,至此全线贯通,路基宽7.5米,路面宽7米,1988年,国家投资铺设从官桥至赤岭、美亭至良种场共8.69公里沥青路面。全线达到省道干线三级路标准,晴雨畅通,每昼夜车流量1387辆次。
  (三)围禾公路(安溪县境段)
  围禾公路(省道13—306线),从石狮围头至武平禾仑坑,该线从南安安溪交界的英溪桥中接线入境,经城厢、凤城、官桥、虎邱、龙涓5个乡镇28个村进入华安仙都,县境全程43.4公里(复线未计入)。民国19年修建县城至仑苍段,后因抗战奉令自毁。1951年修复,后历经多次改造。从北石叉路口沿郊柏线至罗岩为复线。1964年国家投资开筑罗岩至龙涓燕尾段28.5公里,次年建成全线贯通,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1982年国家投资320万元铺设从英溪桥88km十480m至北石叉路口103km十160m段沥青路面14.86公里。全线达到省道三级路标准,晴雨畅通,每昼夜车流量959辆次。
  二、县道
  县道有8条总长204.6公里,为境内重要的交通动脉。
  (一)湖植公路
  湖植公路自湖头连接新集公路为起点,经科名、长坑至感德石迈与剑潘公路交会,全程39.1公里。1956年1月21日,湖头至长坑发动民工开工始建路基,后晋江专署拨2万元,县政府拨6万元建桥涵,于同年8月1日建成通车。1956年12月,长坑再发动民工修建长坑至石迈、潘田段,次年建成,后经多次改线、降坡、取直整修,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晴雨通车。
  (二)虎龙公路
  虎龙公路起自虎邱桥头,经西坪、芦田、三乡至龙涓,东与郊柏公路相连,西与围禾公路交叉,全程50.7公里。民国19年,开建虎邱桥头至西坪段,抗战时奉令自毁;1951年整修成炮车道;1953年再扩建成公路。1957年发动民工兴建西坪至龙涓段43.5公里,1958年建成,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晴雨均可通车。
  (三)剑潘公路
  剑潘公路自剑斗连接新集公路经感德至潘田矿区,全程23.4公里。这条路为1958年10月全民大炼钢铁时,因从潘田挑铁苗到剑斗炼铁运输不便,安溪和南安联合抽调民工2万多人次突击开筑而成,后经整修改造,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一般晴雨均可通车。
  (四)潘南公路
  潘南公路自潘田经桃舟至南坑入永春一都,与省道103线交接,可直通漳平等地,全程29.8公里,该路于1965年由省供销社投资41.5万元,县补粮1.9万公斤,并由县组织施工,1967年建成,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一般晴雨可以通车。
  (五)巨科公路
  巨科公路自西坪巨港经尚卿至科阳,南接虎龙公路,北连湖植公路,为县境中部勾连南北两大交通干线的主要通道,全程23.3公里。1965年县投资6万元修建科阳至尚卿9.2公里,1970年再投资24万元修建巨港至尚卿14.1公里,是年全线贯通,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晴雨通行。
  (六)湖珍公路
  湖珍公路自湖上至珍地石灰厂,起点连接新集公路,全长3公里。1971年由县投资7.8万元,补粮5万斤组织修建完成,路基宽5.5米,路面宽5米,泥结碎石路面,属等外路。
  (七)长多公路
  长多公路自长坑至祥华多卿,全程27.5公里。1958年由县投资开通长坑至祥华段19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属四级公路。1959年由群众义务修通祥华至多卿8.5公里。
  (八)华蓝公路
  华蓝公路自长坑华美至蓝田,全程7.8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4.5米,泥结碎石路面,1959年开通。
  三、乡村公路
  县内乡村公路连接省道、县道,勾通境内主要村庄,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乡村公路采取国家拨一点、乡村集一点、个人投一点和“三胞”捐助、民工建勤等多渠道集资方法进行修建。自1958年至1990年,政府补助乡村公路建设资金1774万元。解放后旅外华侨和港台同胞捐助598万元(详见“三胞捐资修路情况表”)。各乡村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西坪区1960年1月21日至27日组织1.5万名群众突击开筑虎邱至大坪公路,修路大军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完成19.7公里公路的建设任务。再如大坪乡台胞高铭镗捐资62万元铺设大坪街2.5公里水泥路面,西坪旅外侨胞王德为主集资60.57万元铺设西尧公路水路面,蓬莱旅外侨胞李荣铎为主集资56万元铺设岭南至鸿福4.4公里水泥路面,倍受乡民赞誉。
  至1990年,全县共建有乡村公路157条1082.94公里。其中等级路154条1067.2公里里,等外路3条15.74公里。乡村公路路况近年来有较大改善,境内主要侨乡和乡政府所在地的过境公路大都铺了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铺设里程共达29.38公里。
  四、专用公路
  县内专用公路两条43.2公里,由企业和国营林场等单位投建,为单位生产生活服务。
  (一)潘田至大深公路
  1959年民工建勤先开通潘田至福德段,福德至大深原由铁道兵投建便道,1966年再由潘洛铁矿投资改建。全程29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现由潘洛铁矿管养。
  (二)飞新至寨坂公路
  1958年由水电部门投建,1970年改建,为白濑水电站坝址地质探测专用线。全程14.2公里,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现属乡村公路,由交通部门管养。
  第二节 工程
  县内海拔500米至1600米的中低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3%,居民村落大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中,公路建设工程从勘测到施工均十分艰巨。
  一、勘测设计
  民国时期,县内修公路要到外地聘请技术人员来勘测、设计。解放初,修公路靠省公路局和晋江专区公路段提供技术援助。1956年县交通局设立工程股,开始自行勘测设计湖植公路,此后技术力量和业务水平逐步充实、提高。
  公路勘测设计主要工作程序有实地调查(又名观察)、踏勘测量、选线、详细测量等。县内每条公路的勘测设计都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交通量以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来决定公路的空间位置、线形与尺寸,即公路在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上的几何形状的各部尺寸进行设计。
  至1990年,县交通局拥有技术人员10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工5人,技术员4人,已能担负起公路和大中小桥梁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
  二、技术标准
  民国时期,县内公路建设依当地的地形和地质状况进行勘测设计,所建公路标准很低。
  解放初,县内公路主要是进行整修,恢复通车,无技术标准可依。1956年6月,交通部公布了《公路设计准则(修订草案)》和《简易公路设计准则》,1959年11月和1972年3月,省和交通部又先后公布了有关公路工程准则,县内公路建设均按这些规则进行。1988年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自1989年5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以前发布的技术标准同时废止。县内公路均属新标准中的山岭重丘区三级、四级公路和部分等外路。
  三、公路造价
  民国时期修建的安同公路每公里造价为法币1万多元。
  解放后修建的公路因年份、技术标准和地理条件不同,造价各异。主干公路技术标准高,造价也高,一般每公里的造价高出乡村公路十多倍或至数十倍。乡村公路技术标准较低,且大都由民众投工,造价相对较低。
  第三节 绿化
  1954年,中共中央号召开展全民种植公路行道树活动,县政府发动组织群众在新集、围禾公路两旁种植桉树、木麻黄和芒果等树种。此后每年春都组织一次种树活动。1962年,县政府又提出“美化公路,建立绿色长廊”的号召,大力开展公路绿化。至1966年统计,历年在公路旁种树30多万株,有的已经成林。1977年至1979年,公路行道树被严重砍伐,加上后来原路基拓宽、改造的要,也砍伐不少行道树。至1990年除龙门、官桥、吾都、大岭、双格等地尚留部分行道树外,其余公路的行道树已所剩无几。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