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食品 饮料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9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食品 饮料工业
分类号: F407.82
页数: 3
页码: 319-3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食品业历史悠久,以制糖为大宗,并发展糕点糖果、制糖、粮油加工和饮料酒、精制茶等产业。食品业发展迅速,是安溪县的重要产业。
关键词: 食品业 发展 安溪县

内容

食品业历史上以制糖为大宗,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明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安溪就有插蔗经营,取蔗榨汁,入釜煮炼,制成红糖、赤沙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主要分布在下长泰、后垵、仙苑、魁斗、官桥、金谷、蓬莱、湖头、吾都等地。1950年至1972年先后由国家投资兴办食品、饮料业有安溪茶厂、食品厂、酒厂、糖厂四家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粮食系统创办官桥、湖头、城关三家粮油加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粮食局。全县食品、饮料工业共有7家,主要生产糕点、糖果、饼干、蜜饯、机白糖、精制茶、大米、面粉、饮料酒、食用酒精等。1990年职工2234人,产值3753.5万元,税利782.4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54.55万元。
  一、食品
  (一)糕点糖果
  1959年9月筹建安溪县食品厂,系由商业局食品加工厂与县酒厂合并组建,称安溪县综合食品厂,址在城关北石。1982年5月县决定食品与酿酒分开,恢复安溪县食品厂,址在凤城镇,同年投资30万元,购置饼干、糖果机械、夹层锅等设备,由手工生产转为半机械化生产,主要产品有糕点、糖果、饼干、蜜饯等,冬瓜糖、芒果干是该厂拳头产品,销往上海等地。1986~1987年芒果干出口新加坡20多吨。1989年与厦门食品厂联营生产水蜜桃蜜饯产品,同年开发消糖康粉、淮山精保健食品新产品,经省鉴定,消糖康粉为省优秀新产品,淮山精为创新产品。1990年职工80人,生产蜜饯26.5吨,产值20.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2.2万元。
  (二)制糖
  1970年创建安溪县糖厂,址在县城南街,投资48万元,1972年建成投产,日榨甘蔗50吨,是年,生产粉沙糖542吨,总产值34.08万元,亏损5.8万元,职工58人。1980年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小型糖厂已不适应,经省批准,投资800万元,新建日榨500吨机白糖生产线。1981年12月按期建成,当年投入榨季生产,结束县内不能生产机白糖的历史。1984~1987年四年中,共投资181万元,进行过三次技术改造,压榨机五道改为六道;汽动改为电动;750千瓦汽轮机改为1500千瓦发电机组;增添蒸发罐,加热器,自动分蜜机,煮糖罐,助精罐等设备,生产能力由日榨500吨提高到750吨。1986年产值4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98.5万元,税金107.7万元,利润17.7万元,职工402人。1990年生产机白糖2303吨,产值483万元,固定资产913.8万元,税金47.2万元,职工352人。由于价格等因素,是年亏损40.9万元。
  (三)粮油加工
  1950年创办官桥粮油加工厂;1952年创办湖头粮油加工厂;1954年创办城关粮油加工厂,隶属县粮食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0年加工大米0.547万吨,面粉0.19万吨,产值268.7万元,税金11万元,利润10.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9.6万元,职工72人。
  二、饮料
  (一)饮料酒
  1954年由谢浮私人创办的安溪合裕酒厂,1956年1月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安溪酒厂,址在凤城镇北石,投资1.033万元,其中私人股金0.249万元,县财政拨款0.784万元,主要生产米酒、地瓜酒,职工22人,产值13.57万元,饮料酒97吨。1958年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县投资0.6万元,增加设备,试制蜜饯产品。1959年8月与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安溪综合食品厂。1982年5月食品车间搬迁城内,复称地方国营安溪酒厂,是年,产值53.58万元,税利16.17万元。主要产品除传统米酒、地瓜酒外,研制生产十全大补酒、溪生堂药酒、食用酒精,连续五年被评为泉州市酿酒行业第一名。1986年又试产“铁观音茶酒”成功。1989年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新产品。1988年实行投标承包经营。1990年饮料酒350吨,酒精107吨,产值165.1万元,税利4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7.9万元,职工86人。
  (二)精制茶
  解放初期,茶叶加工由国家委托私人茶号承担,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始在西坪创建茶叶中心收购站,在全县各茶区设立临时收购站,采购毛茶,进行加工。1955年迁往漳州,称漳州(安溪)茶厂,西坪设立中心收购站。9月分别成立漳州、安溪两家茶厂,安溪茶厂仍搬回西坪(隶属中国茶叶福建分公司,至1971年省分公司下放县管辖)。1957年10月经全国供销总社批准,按年加工乌龙茶1500吨的规模,投资60万元,在官桥建厂。11月破土动工,1958年10月竣工,同时从西坪迁入官桥。
  1959年,该厂自己设计制造震动式拣茶机,代替部分手工拣梗;筛分推行“重风一净”的办法,既节省工时,又提高茶叶质量。茶叶精制量达1174.4吨,首次突破千吨关。产品90%外销。1960年又自行设计制造第一代烘干机炉灶——无烟灶,实现乌龙茶精制自动化。并节约燃料,耗费比例由1下降为0.25,此项技术于1972年在浙江绍兴市进行表演交流推广,得到好评,并转入社会。
  1972年投资18万元,改造茶叶筛分车间,由原平面生产改为五层楼立体生产,1973年5月投入使用。1978年至1985年先后共投资212万元,陆续新建拣茶车间,改建干燥机房、包装和小包装工场,职工楼、办公楼等,使生产、生活、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并购置日本产细茶打包机2台,国产细茶打包机1台。到1990年已有小包装品种30多个,其中铁观音、一枝香、津香等十分畅销,小包装数量在600多吨,大部分销往国外。1986年,继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省扶助贫困县资金246万元,扩建年加工能力2500吨精制茶生产线。1990年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投资43万元,兴建速溶乌龙茶年产15吨生产线,为县内乌龙茶深加工的新产品。是年,精制乌龙茶3140吨,销国际市场275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值2816万元,上缴税金537.91万元,利润13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71.1万元,职工1644人(不含茶站),是全国最大乌龙茶精制厂。
  1979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安溪茶厂“大庆式”企业称号。“凤山牌”特级铁观音,一级铁观音获省优质品。1982年特级铁观音荣获国家金奖。1987年一级色种获省优质品,黄金桂为部优产品,优质品产值占总产值35.34%。1989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博览会,特级和一级铁观音均获金奖,一级色种获银奖。
  1988年2月,福建省经济委员会和省质量协会授予该厂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书。1989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199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机构

安溪县食品厂
相关机构
安溪县糖厂
相关机构
官桥粮油加工厂
相关机构
安溪合裕酒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