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造纸 印刷 纸制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9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造纸 印刷 纸制品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造纸、印刷、纸制品是安溪县的重要产业。造纸业历史悠久,印刷业始于宋代,纸制品生产以纸箱为主,是省重点企业之一。
关键词: 造纸 印刷 纸制品

内容

一、造纸
  县内早在400多年前就有私人手工制造粗纸的记载,这种原始手工造纸一直沿用至本世纪六十年代。1961年县商业局在感德桃舟兴建一座土法煮浆、柴火烘干半机械化造纸厂,共生产51吨机制本色纸,1963年停产。
  1965年5月,经省工业厅批准兴建安溪县造纸厂,厂址在感德福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投资57.45万元,设计日生产机制纸2吨。1966年10月选派工人30人前往建阳造纸厂学习造纸技术,1968年4月建成并一次性试产成功,主要原料是芒杆、稻草、麦草、甘蔗渣等。1977~1987年经两次技术改造,投资183.59万元,生产能力提高到7吨/日。产品有有光纸、本色纸、牛皮纸、原胶纸、糖果包装纸、招贴纸、打字机纸等。1982年曾出口新加坡30吨,港币9.95万元。1990年职工157人,生产机制纸1068吨,总产值345.4万元,交纳税金3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8.7万元。
  二、印刷
  安溪印刷业始于宋代,县城刻版印书,曾刊印过大量的书籍。民国32年(1943),办安溪县印刷所;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该厂,1952年改名地方国营安溪县印刷厂,址在凤城镇中山路,隶属县工商科,当年产值1.1万元,利润0.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0.68万元,职工7人。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关宋乌蛤、吴炳辉、高荫庭三家私人印刷业,人员、设备井入县印刷厂,是年,产值19.88万元,利润1.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8万元,职工34人。1958~1986年,该厂经扩建和设备更新,提高印刷生产能力,由原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1986年被评为泉州市印刷质量优胜单位。1989年,承印《安溪地名录》、《郑氏族谱》精装本,被省印刷技术协会评为书刊甲级奖,南山名茶盒、糖水杨梅盒、胡椒粉盒均被评为图版商标甲等奖。1990年产值97.3万元,税利6.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6.9万元,职工增至90人。
  1984年,安溪一中由学校集资1万元,筹建校办印刷厂,址在校园里(凤城镇先声村),主管单位县教育局。主要业务,承印簿籍、表格、文件。是年,产值9.5万元,税利0.6万元。1986年贷款10万元,购置生产设备,提高印刷能力,1990年曾承印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台湾研究集刊》、《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及安溪《党史研究资料》、《方志通讯》、《山茶花》、《教育》等几十万册书刊,质量合格,得到用户好评。是年产值47.49万元,税利6.08万元,职工42人(含临时工)。
  三、纸制品
  1979年投资7.8万元,利用停办的水晶站厂房,兴建安溪纸制品,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生产纸箱,后定名为安溪县纸箱厂,职工10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80年生产纸箱10万平方米,产值8.1万元。1984年县投资47万元,厂迁建在城厢乡同美村,新建厂房600多平方米,购置切甩纸机、双色印刷机、瓦胶联合机、订箱机、分压双用机等设备,年生产能力扩至150万平方米。1985年,生产永春出口芦柑纸箱,参加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获第二名,经省确认为出口纸箱企业。1987年经省经委批准,扩建瓦楞纸板制品生产线,投资240万元,1989年3月建成投产,年生产纸箱能力提高到600万平方米,是省19家纸制品包装重点企业之一。1990年经省经委批准,扩建细瓦楞彩色包装用品生产线,投资400万元。是年,生产瓦楞纸箱369万平方米,产值1122.6万元,上交税金29.1万元,利润50.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12.8万元,职工342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