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07
页数: 14
页码: 312-3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的煤炭、冶金、建材、化学和机械等工业发展历程与产能情况。
关键词: 工业 种类 安溪县

内容

第一节 煤炭工业
  清光绪年间,珍地站牛坑(今湖上乡)一带群众就地取材挖煤炭烧石灰。民国32年(1943),湖头曾雇台湾人到珍地陈五阆山南侧大蔗沟开煤并,因故中辍。
  195年12月,晋江地区派员,由国家投资在珍地开办国营安溪煤矿,矿址在湖珍乡,开矿井一口。1957年产原煤5594吨,职工105人。1958年,矿址迁往剑斗大畲,投资55万元,在永春县境内的杏春、冷水坑、牛母林增开新煤井,抽调民工和职工2000余人修路挖煤,当年产煤25244吨。1959年又投资55万元,建设冷水坑二号、五号矿并,牛母林二号矿井,由于设备差,电力及资金不足停办,人员并入剑斗大畲,民工大部分撤退,留下部分转为职工。1963年工业调整时期,安溪煤矿下马,职工下放农业第一线234人,其余职工调其他企业。1964年起剑斗东阳村开始组织群众开矿井挖煤。
  1966年重新组建安溪剑斗煤矿,矿址设在大畲,在大畲建一对年产6万吨矿井,因储量有限,1967年秋停建转入小煤窑生产,年产原煤570吨。1969年2月矿部迁到后井,1971年在后井新建一对年产9万吨矿井,1974年投产,年实际产量3万吨。1978年11月,更名为安溪煤矿。
  1984年投资21.4万元,在大畲进行洞探,1988年由煤炭工业部和福建省小煤公司联合投资592万元,在大畲新建一对年产6万吨矿井,1990年投产,矿址迁到大畲,后井、大畲同时生产,井下打眼、采煤、运输、照明、通风、抽水等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年,全县有国营煤矿一家,乡、村集体和个体小煤窑160家,职工1736人,年产原煤54200吨,产值250.40万元。其中国营职工436人,年产原煤2.16万吨,产值103.4万元,由县经济委员会管理。
  第二节 冶金工业
  一、炼铁(生铁)
  县境西北部有铁矿山,五代南唐始炼银铁,成为银铁主要产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铁矿山附近,设炉冶炼。民国30年(1941)由福建省农林公司倡办福建华侨炼铁农具厂,从潘田挑铁矿石到剑斗冶炼,日产生铁500公斤左右,由生铁炒制毛铁,加工成锄头和各种农具。因交通不便,产品积压,前后不到二年就停办。
  1949年,剑斗农民吴耕谷等14人集资兴办小型炼铁农具厂,建小喇叭炉一座,炼生铁、炒毛铁、铸锅。1950年产生铁30吨,产值10000元,职工23人。1952年公私合营,投资2850元,职工33人,产生铁55吨,产值2.05万元,盈利0.29万元。1953年过渡为地方国营安溪剑斗铁厂,厂址在剑斗村,职工增至57人。1954年,产生铁260吨,产值8.33万元,盈利1.32万元。1956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接受福德私营炼铁厂,为地方国营剑斗铁厂福德分厂,职工计120人,产生铁570吨,毛铁458吨,产值15.6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04万元,盈利3.3万元。
  1958年,全民炼钢铁,县委决定扩建剑斗钢铁厂,省、地、县投资62.40万元,建土高炉32座,购置内燃机、柴油机设备26台,土建14470平方米。同年9月抽调(安溪、南安干部、民工)8316人上钢铁基地,至年底全县共炼出生铁13231吨(包括乡、镇),其中剑斗钢铁厂3853吨,毛铁86吨,产值47.12万元。1962年工人大量下放回农村,年末职工102人,产生铁313吨,毛铁141吨,产值5.45万元。1963年3月,由于企业亏损,转产水泥。
  1969年9月,县委决定恢复安溪县钢铁厂,投资3万元,进行设备维修,继续生产。1972年在国家冶金部、省冶金厅的协助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用无烟煤粉、铁矿粉、石灰粉制成碳化料球进行高炉冶炼成功,结束用木炭炼铁的历史。1979年投资13.6万元,扩建一座电炉炼铁车间,因电力不够供应,生产四个月就停产。1969~1979年共产生铁11442吨,毛铁449吨,由于亏损,1979年11月转产水泥。1990年总产值完成115.6万元,上交税利12.4万元,职工143人,隶属县经济委员会管理。
  二、耐火材料
  耐火材料系县内开发新产品,有普通耐火砖和硅质耐火砖。1970年由县建筑社投资,利用原湖头小型水泥厂旧厂址,兴办县建筑材料厂,为独立核算集体单位,职工33人,是年,生产耐火砖28吨,产值0.44万元,税利100元,固定资产原值12万元。1972年该厂转为全民企业,隶属县工业局管理。1987年3月更名为安溪县耐火材料厂,以叶腊石为主要原料,添加耐火粘土为结合剂,研制生产新型耐火砖。该厂投资23万元,添置年产1万吨生产能力矿石磨粉机械设备1套,开发非金属矿石(叶腊石、石灰石、钾长石)粉新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当年产值提高到30万元,利润10.16万元。1989年实行租赁经营。1990年有职工23人,生产耐火砖250吨,产值48万元,利税6.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0.8万元。
  第三节 建材工业
  一、石灰
  石灰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湖珍一带就有群众开采石灰石用木柴为燃料烧石灰,用于建筑和肥料,而且世代相沿,成为当地传统产业。
  1952年,珍地集体组织生产石灰,当年生产石灰550吨。1956年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在湖头设立调拨站,是年,生产石灰4493吨,产值3.28万元,职工55人。1959年9月,县成立安溪县石灰厂,厂址在湖珍,隶属县工业局管理,改用白煤烧石灰,结束木柴烧灰的历史。1963年工业调整时期,县石灰厂并入湖头电冶厂,湖珍设石灰车间。1966年恢复安溪县石灰厂。1970年进行技术改造,改小窑为大型连烧窑,日产由原2吨提高到25~30吨,降低煤耗,吨灰耗煤由原来0.75吨降为0.2吨。1977年投资10万元,利用石灰为原料试产轻质碳酸钙成功。1981年,全厂有职工256人,生产石灰6万吨,产值62.61万元,利润30.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0.17万元。1982年以后,因开发湖珍石灰石矿山,县石灰厂迁建湖头镇湖四村,转产轻质碳酸钙,更名为安溪县轻质碳酸钙厂。1990年,有乡、村石灰窑30余座,年产石灰3.85万吨,隶属乡、镇管理。
  二、水泥
  县内水泥工业始于1963年,县人委会利用钢铁厂厂房,创建安溪第一家水泥厂,后陆续扩建,提高生产能力。1978年,晋江地区投资在湖头创办湖头水泥厂,1981年投产,隶属晋江地区管理,1987年7月下放县管理。1980年县钢铁厂转产水泥,至1990年全县有3家国营水泥工业,1家乡办工业,职工1112人,固定资产原值2706.2万元,生产水泥15.39万吨,税利460.5万元,产值2264.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7.8%,成为安溪县支柱行业。
  安溪县水泥厂 厂址在剑斗镇,前身系安溪钢铁厂,1963年该厂停办,改建水泥厂,初时与钢铁厂并存,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64年正式撤销钢铁厂。当年投资65万元,购置水泥生产设备和厂房改建,生产水泥1346吨,总产值10.32万元,职工88人,固定资产原值65万元。至1978年投资100万元,增建机立窑一套,车间一座,购置球磨机、汽车,提高生产能力,年产量4万吨,产值105.38万元。1984年向县建设银行贷款50万元,扩建2×8米机立窑一座,1985年省投资35万元,新建一座矿粉半成品料库,改变原料露天堆放状况,保证产品质量。
  1986年利用县扶贫资金及银行贷款计投资600万元,扩建年生产水泥4.4万吨生产线,10月动工,1988年4月竣工,6月正式投产。同时试行“吨产品工资含量”办法,实行工资与产品挂钩浮动,从而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实现税利7.34万元,比上年提高2倍多。1990年产值575.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51.8万元,税利97.8万元,职工378人,年生产能力7.5万吨。
  湖头水泥厂 厂址湖头镇西郊的睏口山,占地279亩,1978年动工兴建,1981年8月建成试产,总投资1670.52万元,隶属晋江地区管理。建厂初期,该厂以50个招工指标与南平、龙岩、永安三个水泥厂调换熟练水泥生产技术的老工人41人为骨干,同时,又派出新工49人前往南平、厦门等地学习配电、烘干、球磨机操作和化验工艺,1980年又选派125人到水安、明溪、德化等地学习水泥烧成、选原材料、机修工艺。1982年1月投资160万元,把原县石灰厂赎买,建为石灰石矿区,保证原材料供应。1987年7月1日晋江地区移交给县管辖,为全县较大水泥企业之一,年生产水泥5.65万吨,425R早强型水泥占84%,实现税利138.43万元。1988年又兼并县轻钙厂。1990年全厂职工达到591人,固定资产原值1594.4万元,年产水泥7.5万吨,产值1243.5万元,税利350.3万元。425R早强型水泥荣获省优质品称号。
  第四节 化学工业
  县内化学工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钙镁磷肥、电石、松香、松节油、松脂、纯碱、蚊香等。1990年,全县共有化学工业5家,职工917人,生产合成氨7789吨,磷肥344吨,松香类产品406.5吨,纯碱99吨,蚊香0.41万箱,产值1289.5万元,利税124.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732.1万元。
  一、化肥
  县内化肥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碳铵、钙镁磷肥等。
  合成氨、碳铵 1970年4月筹建安溪县化肥厂,址设剑斗镇剑斗村,投资350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合成氨3000吨,职工265人,为全民企业,隶属县工业局管理。1971年底竣工试产,1972年投产,生产合成氨1216吨,碳3554吨,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产值71.62万元,当年亏损63.40万元,由国家财政拨补。1979~1988年先后两次投资计596.5万元,继续技改扩建,年生产合成氨能力提高到1万吨。并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自筹资金1.3万元,利用废渣生产煤渣砖,年生产能力400万块,安排职工家属36人。并投资30万元处理废水净化,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1988年1月实行“吨产品工资含量”办法,把职工工资和产品产量、质量挂钩浮动,改变以往职工工资、奖金平均分配的“吃大锅饭”弊端。1990年全厂职工增到428人,年生产合成氨达万吨,碳铵33410吨,产值871万元,利润83.3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59.3万元。
  钙镁磷肥 1964年,县电冶厂投资22万元,利用电石生产剩余电力,建两个炉,用电炉炼钙镁磷肥,当年建成,并一次性试产成功,日产56吨钙镁磷肥,达到设计要求。1980年,经国家注册“阆山牌”商标,钙镁磷肥有效磷达到21%以上,超过部颁18%标准,荣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从1964~1987年共生产钙镁磷肥36120吨。1987年以后,因新增电极糊产品技改而停产。
  二、电石、电极糊
  电石 1957年5月,公私合营安溪电化厂试产电石,是年,职工56人,生产合格品电石90吨,产值3.71万元,利润0.5万元。1958年该厂过渡为地方国营(保留私人股份,领取股息)。1959年1月又改为安溪县电冶厂,属县工业局。1973年投资28万元,扩大水力发电能力,有5个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200千瓦,年发电量900多万度。1978年投资20.58万元,扩建800千伏安电炉一座,年生产电石由原800吨提高到1000吨。
  1958年6月,电冶厂利用电石炉生产矽铁获得成功,到1977年共生产矽铁800吨,此后停产。1971年,投资18.59万元,生产天然石墨电极,至1986年8月共生产800多吨,由于土法生产,质量差而停产。
  电极糊 1988年2月经省批准,投资899万元,利用县电冶厂电力、厂房,安装电极糊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电极糊1万吨,阳极糊0.4万吨,1990年6月试产,经上海碳素厂技术培训和派工程师来厂现场指导,获得一次试产成功。1990年,职工316人,生产电石(折300升/公斤)770吨,电极糊1250吨,产值214.8万元,税利2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59.8万元。
  三、纯碱
  1977年,建县化工厂,厂址在湖头街关帝庙,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1978年县二轻局投资3万元,迁址在湖头云林,新建800平方米厂房,职工36人。主要产品活性碳,因产品销路不佳,企业转产。1988年6月与泉州市盐业公司联营,经泉州市经济委员会批准立项,技改贷款125万元,新建年产2000吨纯碱车间。1989年职工增至115人,生产纯碱300吨,产值19.2万元。1990年职工90人,生产纯碱99吨,产值15万元。
  四、松香
  1979年6月,县松香厂建成投产,址在西坪象管,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林业局。主要产品有松香、松脂、松节油。松香是福建省18项主要产品之一,由国家统一分配供应。松香以松油为原料,为了保证原料供应,县在感德、剑斗、长坑、祥华、芦田、丰田、尚卿设立松香收购站。1979年职工20人,生产松脂336.8吨,松香250吨,松节油56.8吨,产值21.2万元,利润1.16万元。1986年投资10万元,增添机械设备,当年产值上升为40.45万元,上交利润5.21万元,至1990年,职工253人,生产松香类产品406.5吨,产值145.4万元,上交税金4.9万元,利润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
  五、蚊香
  1981年筹建县蚊香厂,1986年投产,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址在城关同美,职工35人,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茶花牌”保健蚊香。1989年生产蚊香1.6万箱,1990年职工30人,生产蚊香0.41万箱,产值43.3万元,税利2.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8万元。
  第五节 机械工业
  县内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安溪县农业机械厂为首家,至1990年有农业机械、化工机械企业6家。主要产品有插秧机、碾米机、磨粉机、茶叶揉捻机、摇青机、杀青机、包揉机、烘干机,水轮机、电动机、变压器、木工带锯机、冲煤机、破碎机、球磨机以及小农具等,职工573人,总产值528.6万元,税利52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7.5万元。
  县农业机械厂 1958年3月,由原城关铁器社、木器社合并组建而成。厂址在凤城镇大东街,为全民企业,隶属县工业局(现县经委)。当年投资10.03万元,基建厂房,6月建成投产,职工200多人,主要生产锄头、镰刀等农具和木家具,产值14.2万元。1961年新增生产插秧机、碾米机、磨粉机。1966年生产脱谷机。1970年又进行新产品开发研制,生产交流发电机、电动机、HL123水轮机。1984年接受机械工业部下达开发茶叶机械新产品课题,6CWR—63型乌龙茶包揉机和6CVz—100型摇青做青两用机,于1987年研制成功,经试销150台,茶农反映良好。1988年4月,经四省茶叶加工机械行业代表和专家现场进行技术审定通过,5月省机械工业厅邀请农学院、茶科所、机械设计院、农械鉴定推广站安徽农机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行家在安溪进行作业性能检验,一致认为“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投入批量生产”,产品销售到福建、广东等地,因而,该厂又名安溪县茶叶机械厂。1990年职工188人,生产茶叶机械1380台,产值216.3万元,税利26.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0.9万元。
  县铁工厂 1979年成立,厂址在长坑,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前身1955年为长坑铁器生产合作社。主要产品有铁制小农具、轴承壳、茶叶机械。1966年生产的锄头、岸刀、茶锄小农具,全省质量评比荣获第一名,茶锄曾出口索马里。1990年职工50人,产值10万元,税利0.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3万元。
  县轻工机械厂 1979年3月创建,厂址在凤城镇小东街3号(前身1966年为城关合作工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木工带锯机、冲煤机。1967年根据泉州木工机械42寸木工带锯机,改制成该厂第一台28寸木工带锯机,后经反复实践生产32寸、36寸、38寸木工带锯机。1975年推出44寸木工带锯机,并开始批量生产各种规格的MJ3111型木工带锯机,锯轮直径属非标准化系列,在国内尚属空白,整体结构轻巧,性能稳定可靠,节能省电,操作维修方便,能加工5毫米薄板材。1988、1989年向马来西亚出口44寸木工带锯机74台,1990年又生产121台,转口印尼、香港等地。MJ3111型木工带锯机经福建省经济委员会新产品技术鉴定,评为一类新产品,属国内先进;1989年12月经福建省木工机械研究所产品质量鉴定,达到国家标准,成为泉州市第二轻工业系统较大的木工机械设备出口企业。1990年职工90人,产值169.7万元,税利1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8.6万元。
  县轻工机械二厂 厂址在官桥牛埔,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前身1952年芹石铁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官桥五金、木器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官桥农械厂,1979年改为县轻工机械二厂,职工112人。主要生产绞面机、破碎机、碾米机、茶叶机械、打谷机、插秧机以及锄头等铁、木农家具。1990年产值4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万元。
  县机电厂 厂址在湖头中山街,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1955年起为湖头铁、木、五金生产合作社,1967年为铁木合作工厂,1972年为湖头农械厂,其间主要生产锄头粪桶等铁、木农家具。1980年改为县机电厂,主要生产变压器,该产品列入市质量考核项目,优质率达80%,获市二轻局三等创新奖,产品销往省内外。1990年职工73人,生产变压器0.2481万千伏安,产值3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9万元。
  县化工机械厂 1971年5月利用停建的水泥厂厂房,兴办安溪县机械修配厂,1972年12月改为县化工机械厂,厂址在剑斗,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是年,投资34.2万元,购置车、刨、钻、铣机床、滚齿机、龙门刨床,0.25铸钢电弧炉等设备,依靠自己技术力量,仿制冲天炉、混砂机、落地车床、捲板机、水管车床、锯床等设备。主要产品有φ1.2×2×437M、φ0.95×0.92M、φ1.5×5.7M球磨机、铸钢件等。这些产品被收录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化工装备企业名录》。1990年职工60人,产值59.2万元,税利17.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6.5万元。
  第六节 造纸 印刷 纸制品工业
  一、造纸
  县内早在400多年前就有私人手工制造粗纸的记载,这种原始手工造纸一直沿用至本世纪六十年代。1961年县商业局在感德桃舟兴建一座土法煮浆、柴火烘干半机械化造纸厂,共生产51吨机制本色纸,1963年停产。
  1965年5月,经省工业厅批准兴建安溪县造纸厂,厂址在感德福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投资57.45万元,设计日生产机制纸2吨。1966年10月选派工人30人前往建阳造纸厂学习造纸技术,1968年4月建成并一次性试产成功,主要原料是芒杆、稻草、麦草、甘蔗渣等。1977~1987年经两次技术改造,投资183.59万元,生产能力提高到7吨/日。产品有有光纸、本色纸、牛皮纸、原胶纸、糖果包装纸、招贴纸、打字机纸等。1982年曾出口新加坡30吨,港币9.95万元。1990年职工157人,生产机制纸1068吨,总产值345.4万元,交纳税金3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8.7万元。
  二、印刷
  安溪印刷业始于宋代,县城刻版印书,曾刊印过大量的书籍。民国32年(1943),办安溪县印刷所;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该厂,1952年改名地方国营安溪县印刷厂,址在凤城镇中山路,隶属县工商科,当年产值1.1万元,利润0.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0.68万元,职工7人。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关宋乌蛤、吴炳辉、高荫庭三家私人印刷业,人员、设备井入县印刷厂,是年,产值19.88万元,利润1.0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8万元,职工34人。1958~1986年,该厂经扩建和设备更新,提高印刷生产能力,由原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1986年被评为泉州市印刷质量优胜单位。1989年,承印《安溪地名录》、《郑氏族谱》精装本,被省印刷技术协会评为书刊甲级奖,南山名茶盒、糖水杨梅盒、胡椒粉盒均被评为图版商标甲等奖。1990年产值97.3万元,税利6.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6.9万元,职工增至90人。
  1984年,安溪一中由学校集资1万元,筹建校办印刷厂,址在校园里(凤城镇先声村),主管单位县教育局。主要业务,承印簿籍、表格、文件。是年,产值9.5万元,税利0.6万元。1986年贷款10万元,购置生产设备,提高印刷能力,1990年曾承印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台湾研究集刊》、《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及安溪《党史研究资料》、《方志通讯》、《山茶花》、《教育》等几十万册书刊,质量合格,得到用户好评。是年产值47.49万元,税利6.08万元,职工42人(含临时工)。
  三、纸制品
  1979年投资7.8万元,利用停办的水晶站厂房,兴建安溪纸制品,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生产纸箱,后定名为安溪县纸箱厂,职工10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80年生产纸箱10万平方米,产值8.1万元。1984年县投资47万元,厂迁建在城厢乡同美村,新建厂房600多平方米,购置切甩纸机、双色印刷机、瓦胶联合机、订箱机、分压双用机等设备,年生产能力扩至150万平方米。1985年,生产永春出口芦柑纸箱,参加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获第二名,经省确认为出口纸箱企业。1987年经省经委批准,扩建瓦楞纸板制品生产线,投资240万元,1989年3月建成投产,年生产纸箱能力提高到600万平方米,是省19家纸制品包装重点企业之一。1990年经省经委批准,扩建细瓦楞彩色包装用品生产线,投资400万元。是年,生产瓦楞纸箱369万平方米,产值1122.6万元,上交税金29.1万元,利润50.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12.8万元,职工342人。
  第七节 食品 饮料工业
  食品业历史上以制糖为大宗,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明弘治至正德十五年安溪就有插蔗经营,取蔗榨汁,入釜煮炼,制成红糖、赤沙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主要分布在下长泰、后垵、仙苑、魁斗、官桥、金谷、蓬莱、湖头、吾都等地。1950年至1972年先后由国家投资兴办食品、饮料业有安溪茶厂、食品厂、酒厂、糖厂四家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粮食系统创办官桥、湖头、城关三家粮油加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粮食局。全县食品、饮料工业共有7家,主要生产糕点、糖果、饼干、蜜饯、机白糖、精制茶、大米、面粉、饮料酒、食用酒精等。1990年职工2234人,产值3753.5万元,税利782.4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54.55万元。
  一、食品
  (一)糕点糖果
  1959年9月筹建安溪县食品厂,系由商业局食品加工厂与县酒厂合并组建,称安溪县综合食品厂,址在城关北石。1982年5月县决定食品与酿酒分开,恢复安溪县食品厂,址在凤城镇,同年投资30万元,购置饼干、糖果机械、夹层锅等设备,由手工生产转为半机械化生产,主要产品有糕点、糖果、饼干、蜜饯等,冬瓜糖、芒果干是该厂拳头产品,销往上海等地。1986~1987年芒果干出口新加坡20多吨。1989年与厦门食品厂联营生产水蜜桃蜜饯产品,同年开发消糖康粉、淮山精保健食品新产品,经省鉴定,消糖康粉为省优秀新产品,淮山精为创新产品。1990年职工80人,生产蜜饯26.5吨,产值20.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2.2万元。
  (二)制糖
  1970年创建安溪县糖厂,址在县城南街,投资48万元,1972年建成投产,日榨甘蔗50吨,是年,生产粉沙糖542吨,总产值34.08万元,亏损5.8万元,职工58人。1980年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小型糖厂已不适应,经省批准,投资800万元,新建日榨500吨机白糖生产线。1981年12月按期建成,当年投入榨季生产,结束县内不能生产机白糖的历史。1984~1987年四年中,共投资181万元,进行过三次技术改造,压榨机五道改为六道;汽动改为电动;750千瓦汽轮机改为1500千瓦发电机组;增添蒸发罐,加热器,自动分蜜机,煮糖罐,助精罐等设备,生产能力由日榨500吨提高到750吨。1986年产值4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98.5万元,税金107.7万元,利润17.7万元,职工402人。1990年生产机白糖2303吨,产值483万元,固定资产913.8万元,税金47.2万元,职工352人。由于价格等因素,是年亏损40.9万元。
  (三)粮油加工
  1950年创办官桥粮油加工厂;1952年创办湖头粮油加工厂;1954年创办城关粮油加工厂,隶属县粮食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0年加工大米0.547万吨,面粉0.19万吨,产值268.7万元,税金11万元,利润10.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9.6万元,职工72人。
  二、饮料
  (一)饮料酒
  1954年由谢浮私人创办的安溪合裕酒厂,1956年1月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安溪酒厂,址在凤城镇北石,投资1.033万元,其中私人股金0.249万元,县财政拨款0.784万元,主要生产米酒、地瓜酒,职工22人,产值13.57万元,饮料酒97吨。1958年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县投资0.6万元,增加设备,试制蜜饯产品。1959年8月与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安溪综合食品厂。1982年5月食品车间搬迁城内,复称地方国营安溪酒厂,是年,产值53.58万元,税利16.17万元。主要产品除传统米酒、地瓜酒外,研制生产十全大补酒、溪生堂药酒、食用酒精,连续五年被评为泉州市酿酒行业第一名。1986年又试产“铁观音茶酒”成功。1989年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新产品。1988年实行投标承包经营。1990年饮料酒350吨,酒精107吨,产值165.1万元,税利4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7.9万元,职工86人。
  (二)精制茶
  解放初期,茶叶加工由国家委托私人茶号承担,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始在西坪创建茶叶中心收购站,在全县各茶区设立临时收购站,采购毛茶,进行加工。1955年迁往漳州,称漳州(安溪)茶厂,西坪设立中心收购站。9月分别成立漳州、安溪两家茶厂,安溪茶厂仍搬回西坪(隶属中国茶叶福建分公司,至1971年省分公司下放县管辖)。1957年10月经全国供销总社批准,按年加工乌龙茶1500吨的规模,投资60万元,在官桥建厂。11月破土动工,1958年10月竣工,同时从西坪迁入官桥。
  1959年,该厂自己设计制造震动式拣茶机,代替部分手工拣梗;筛分推行“重风一净”的办法,既节省工时,又提高茶叶质量。茶叶精制量达1174.4吨,首次突破千吨关。产品90%外销。1960年又自行设计制造第一代烘干机炉灶——无烟灶,实现乌龙茶精制自动化。并节约燃料,耗费比例由1下降为0.25,此项技术于1972年在浙江绍兴市进行表演交流推广,得到好评,并转入社会。
  1972年投资18万元,改造茶叶筛分车间,由原平面生产改为五层楼立体生产,1973年5月投入使用。1978年至1985年先后共投资212万元,陆续新建拣茶车间,改建干燥机房、包装和小包装工场,职工楼、办公楼等,使生产、生活、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并购置日本产细茶打包机2台,国产细茶打包机1台。到1990年已有小包装品种30多个,其中铁观音、一枝香、津香等十分畅销,小包装数量在600多吨,大部分销往国外。1986年,继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省扶助贫困县资金246万元,扩建年加工能力2500吨精制茶生产线。1990年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投资43万元,兴建速溶乌龙茶年产15吨生产线,为县内乌龙茶深加工的新产品。是年,精制乌龙茶3140吨,销国际市场275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值2816万元,上缴税金537.91万元,利润13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71.1万元,职工1644人(不含茶站),是全国最大乌龙茶精制厂。
  1979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安溪茶厂“大庆式”企业称号。“凤山牌”特级铁观音,一级铁观音获省优质品。1982年特级铁观音荣获国家金奖。1987年一级色种获省优质品,黄金桂为部优产品,优质品产值占总产值35.34%。1989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博览会,特级和一级铁观音均获金奖,一级色种获银奖。
  1988年2月,福建省经济委员会和省质量协会授予该厂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书。1989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199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第八节 陶瓷工业
  县内陶瓷工业历史悠久。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瓷器出于龙涓及龙兴、崇善、崇信等里,质量不及德化。”民国时期,魁斗镇抚、奇观、尚卿、银坑、龙涓、福昌、珠塔等地个体或合资进行日用瓷生产。民国36年(1947),菲律宾侨胞陈丽水曾独资兴办奇观瓷厂,聘请德化师傅现场指导,生产碗、盘,色白秀丽。
  解放后,1958年5月,县人委会投资10.09万元,在魁斗兴建安溪县瓷厂,址在魁斗,由并入镇西瓷器生产合作社职工为技术骨干,新建龙窑一条及配套设施,以木柴为燃料烧瓷,1960年春投产,职工128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是年,生产日用瓷116万件,产值21.93万元。后经技术培训产品更新,生产的日用瓷除适销全省各地外,茶壶、茶杯、工艺瓷花盆、观音、儿童玩具等70多种产品曾销往伊朗、伊拉克以及东南亚各国。1983年,瓷窑改木柴为电力,投资45.16万元,新建一条电窑和2086平方米车间,因电源不足,无法正常生产。1986年上半年亏损17.47万元,企业无能力承受,同年7月停产。1388年投资建烟煤隧道窑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750万件,投资3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至1990年,全厂职工223人,固定资产原值176.97万元,亏损57.6万元。
  第九节 木材加工工业
  一、胶合板
  1979年10月筹建县胶合板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1980年春建成投产。主要产品有茶箱胶合板、家具板、水泥模板、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十一合板等。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二轻局。1982年该厂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攻关小组,利用旧设备改装一套日产5500片的纵横向截边机,提高工效三倍多。同时,加强质量管理,积极推广应用红外线烘干技术,使胶合板产品表面光滑、内质控压力强,产品畅销。1985年产值64.4万元,纳税2万元,利润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2万元,职工86人。1986~1987年共投资178万元,进行年产3000米胶合板的技术改造和添置设备。1990年产值103.8万元,纳税2.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2.5万元,职工90人。
  二、木家具
  (一)县木器厂
  1972年筹建县木器厂,址在凤城镇中山路6号,1973年投产,产值6.5万元,利润0.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职工45人。主要产品有传统产品木制床、椅、橱、桌,创新产品有板式组合家具、办公用具等。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1975年后,除生产传统产品外,开始生产板式组合家具和套装家具等。办公用具曾销往山西省昔阳等地,木凳销往东南亚国家。1981年产值15.5万元,利润0.3万元。1990年产值30.3万元,税金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3万元,职工57人。
  (二)县福利综合厂
  1979年县民政局投资8.6万元,筹建县福利综合厂,址在凤城镇西环城路,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民政局。经营业务为木材加工,家具、包装箱。1980年6月投产,职工20人,当年产值4.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52万元,亏损1.24万元。1985年职工41人,其中残疾人员17人,占职工总数41.2%,产值15.7万元,税利2.9万元。1990年总产值21.5万元,税利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4万元,职工45人(其中残疾人员21人)。
  第十节 橡胶塑料制品工业
  一、轮胎翻制
  县轮胎翻制厂,址在城厢镇同美村,1975年4月筹建,1976年12月建成投产。全厂占地面积12亩,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产品为轮胎翻制,橡胶制品。年生产能力翻胎3000条。1980年职工40人,产值36.2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89万元。1985年,年生产能力翻胎提高至5000条。1987年,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120万元,进行较大技术改造,翻胎设备基本得到更新。1988年承担福建省翻胎协会下达的烟胶、顺丁胶、丁苯胶“三胶并用”的攻关任务,1989年获得成功。并向全国翻胎企业推广应用。199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先进企业。是年,生产翻胎能力达3万条,产值710万元,税金10.6万元,利润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0万元,职工104人。
  二、塑料制品
  1985年2月筹建县塑料厂,8月投产,址在凤城镇先声村,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产品为食品、化工、轻工、茶叶包装和装璜塑料制品。1985年产值1.20万元,利润0.09万元,固定资产10.4万元,职工16人。1990年总产值17.1万元,税金1万元,固定资产10.4万元,职工16人。由于资金困难,设备简陋、原料涨价,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差,是个小型微利企业。
  第十一节 纺织服装皮革工业
  一、纺织县内纺织业不发达。1986年以后,外经委所属的港联毛织有限公司;凤城镇与厦门纺织厂合办的凤鹭织布厂等三家企业。1990年总产值72.2万元,固定资产150.2万元,职工160人,织布10万平方米,税金1.1万元,亏损14.8万元。
  二、服装
  解放后,各乡镇均有缝纫社或缝纫组,用半机械(针车)为群众加工衣服,取代传统的一针一线手工缝衣。1980年以来,服装式样多样化,原缝纫社(组)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人们审美的要求,于是各种制衣有限公司,服装厂应运而生,至1990年全县有“三资”制衣有限公司10家,乡镇服装厂3家。生产成套服装销往全国各地,还销往欧美、日本、苏联及东南亚诸国,年总产值达8073.8万元,税金325.7万元,利润26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22.9万元,就业职工2741人。
  三、皮革
  解放前,县内没有专门生产鞋类的厂家,只有一些制作粗布鞋匠。平民穿鞋大部分是自制自穿,小部分靠外地购进。1972年,县糖厂抽调二名干部,招收10多个有生产鞋类技术的工人,组建一个车间,从事皮鞋生产。1973年生产皮鞋436双,皮件1719件,产值2.79万元,利润0.12万元,职工21人。同年底,成立安溪县皮革厂,址设基督教堂,隶属县二轻局。1982年12月投资50万元,在南街建新厂房一座,1985年3月竣工,1986年投资9万元,购置制鞋多工位转盘注塑机械,合布机、工业缝纫机,年生产男女布鞋42万双。1990年产值55.7万元,交税2.3万元,固定资产56.5万元,职工74人,亏损1.8万元。
  第十二节 医药工业
  县内医药生产始于1971年,县卫生局创建安溪制药厂,址在城内后北街。1972年10月,实行独立经济核算,隶属县工业局管理。1974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征用城郊的上山大队山坡地兴建新厂房。1978年2月竣工搬迁。共投资17.9万元。1982年投资111万元扩建大输液车间、仓库及设备。1990年又投资20万元,改造中药车间。经过几次投资扩建,添置设备、技术培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量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畅销省内外,是全省三家大输液生产厂家之一。
  该厂主要产品有大输液、片剂、胶囊等三个剂型产品,24个品种。大输液产品有5%和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氧化钠注射液、复方氧化钠液等五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0万瓶;片剂产品有盐酸黄连素片、复方黄连素片、三黄片、黄芩素片、黄连片、腹痛片、龙胆泻肝片、灵芝强体片、葛根芩连素片、颅痛定片、牛磺酸片、芬布芬片、扑炎痛片、炎得平片(糖衣片)等14个品种15个规格,年生产能力6000万片(粒);胶囊剂产品有炎得平、益肝灵、丙硫咪唑囊三个品种,年生产能力400万粒左右。1990年生产中成药2.56吨,产值362.3万元,税利68.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9.3万元,职工162人。
  第十三节 饲料工业
  1962年城关、官桥、湖头、西坪粮站开始增设饲料加工车间,生产“三七糠”(即30%米糠配70%谷皮)和“四六糠”(40%米糠60%谷皮)供应市场。1970年以后,改用麦皮、次粉、玉米等和粮油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各种不同比例的混合饲料供应。
  1986年投资60万元,在城关南门新建饲料生产线、车间、门市部、办公楼,年生产能力3000吨。1987年12月竣工投产。隶属县粮食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90年产值182.6万元,利润15.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4.9万元,职工43人。
  第十四节 工艺美术品制造
  卫乙术币造亘业
  1975年创建安溪县竹编工艺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竹编工艺品,最高年产值175。82万元。1990年产值112万元,出口产值112万元。职工210人(固定职工62人),固定资产原值28.53万元。
  第十五节 其他工业
  一、自来水供应
  1982年,县建设委员会在凤城祥云路投资,创办县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在溪沙滩上打两口深井,用动力把水抽到蓄水池,经过消毒过滤,然后供应城区机关、居民、工厂等饮用。1985年产值15.5万元,税利0.35万元,职工20人。1986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用水量也相应增多。1990年该公司年供应自来水101.4万吨,产值27.6万元,税利9.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7.4万元,职工37人。
  二、交通修配
  1956年创办县交通修配厂,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属县交通局管理的一个集体企业。1985年产值19.4万元,税利0.75万元,职工36人,至1990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产值达30.4万元,税利0.90万元,固定资产10.9万元。
  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修配行业也兴旺起来,县交通局开办一家汽车修配厂和公路工程公司机械修配厂。同时有个体在交通要道设点,为机动运输车辆小修小补(均非独立核算单位)。
  三、五金电器
  县五金工艺厂,前身为安溪县城关综合生产合作社、镜器社、鞋业生产合作社。1980年合并为城关手工业服务站,1986年改为安溪县五金工艺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在凤城镇大同路7号,隶属县二轻工业局。主要生产木杆秤、民用镜、铁皮水桶。1990年产值7.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6万元,职工29人。
  县五金电器厂,1971年起为安溪县竹木厂附设五金电器车间,1979年改为安溪县五金电器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自行车零件,产品有皮座“7”字管、直管、双支架、单支架、活动后架、后货架,1979年后采用电镀锌、镀铬、镀铝工艺,产品由县五金交电批发站订货收和自销。1990年产值60.2万元,税金3.2万元,利润3.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职工57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