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2
页码: 277-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
关键词: 安溪县 水利 建设

内容

第一节 蓄水工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三十一年(1398),安溪修筑的塘有永安里的上塘、可塘、陈塘,长泰里的周塘、苏塘、上洋塘、黄潭塘,依仁里的杨柳塘、洋塘,新溪里的黄新塘、洪塘,龙兴里的源口堵垄洋塘等。占地总面积12.3亩,灌溉农田0.14万亩。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筑有永安里的坛内塘等12个塘。
  民国时期(1912~1949),兴修的塘达95座,蓄水量15.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12万亩。
  解放后,蓄水工程得到发展,1950年全县修建山围塘及平池43座。1956年后,乡村依靠农业合作社集体力量,因地制宜兴建水库,至1960年,建成小(二)型水库13座,小(一)型水库2座。其中1956年12月建成的蓬莱鸿福蔡洋水库和1958年2月竣工的湖头火烧桥水库,分别为县内第一座小(二)和小(一)型水库。1981年8月建成村内水库,系全县第一座中型水库。70年代和80年代相继建成与扩建完成小(一)型东青、欧村水库及一批小(二)型水库。至1990年底,全县拥有中型水库1座,设计总库容108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86.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38万亩,现灌1万亩;小(一)型水库4座,总库容550.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4万亩;小(二)型水库42座,总库容818.8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45.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2万亩;山围塘492座,蓄水量54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72万亩。全县蓄水工程现有灌溉面积4.68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5.47万亩的18.37%。
  主要工程简介:
  村内水库位于龙门乡桂瑶村。属晋江西溪支流桂瑶溪河系。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8.40平方公里。设计防洪标准:一百年一遇设计,一千年一遇校核,保坝以三天降雨量1300毫米,即一万年一遇标准。设计总库容108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986.70万立方米,死库容58.3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6万立方米。保坝总库容1117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2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以发电综合利用县内最大的中型水库。
  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设计坝高42米,实际为42.5米,超设计0.5米留为沉陷高度。坝顶长140米,顶宽6米。基础为晶屑流纹质凝熔岩。溢洪道为堰闸式,位于坝左侧,净宽24米,设3孔8×5.50米弧型钢闸门控制,最大泄洪量597秒立方米,挑流鼻坎消能。输水涵洞位于坝右侧,长135米,圆形断面直径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放水量7.74秒立方米。
  1973年6月19日,成立村内水库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副主任朱汉增兼任指挥。同年7月工程开工。1978年12月,坝区枢纽工程竣工蓄水。1981年7月31日~8月2日,经验收合格批准交接使用。
  1979年9月~1987年12月,对坝区施行防渗帷幕灌浆,施工由泉州市水利水电工程局勘察队承担。
  坝区工程完成土方34.31万立方米,石方31.03万立方米,混凝土0.32万立方米。投工186.65万工日,总投资3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万元。
  村内水库灌区有龙门乡21个村,分左右干渠引水,设计灌溉面积2.38万亩,左干渠长23.20公里,终点在后坂村土楼;右干渠长8.10公里,终点在龙山村银珠垄。支渠三条,即左上溪内支渠,长12.40公里;左下支渠,长8.20公里;右支渠长6.50公里。
  渠道工程于1978年9月动工,1981年6月停建,已开挖完成左干渠长11.70公里;右干渠长4.50公里;左上溪内支渠4.60公里。遗有左干渠11.50公里,右干渠3.60公里,支渠共22.50公里未动工建设。目前,仅灌溉农田1万亩。完成土方24.78万立方米,石方14.28万立方米,投工28.96万工日,投资61.86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5万元。
  村内水库坝区枢纽工程建成后,对左干渠进行梯级电站开发。1979年1月建成坝后一级电站,装机2×125千瓦,水库管理处所属。1982年6月建成二级电站,装机2×1600千瓦,县水利水电局所属。三级电站由龙门乡举建,1983年10月完成装机2×400千瓦。
  1981年10月5日,成立安溪县村内水库管理处,配备人员12人。
  水库拥有淡水养鱼面积750亩,鱼苗孵化池10亩,茶园、柑桔园各10亩。已开展养鱼及茶果生产。
  火烧桥水库 建在尚卿乡科山村,属晋江西溪龙潭溪彭溪支流。集雨面积4.80平方公里,总库容13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4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33万立方米,死库容6.67万立方米。
  主坝为均匀土质坝,坝高21米,顶长250米,宽8.40米,基础岩石。副坝均匀土质坝,土质基础,高4米,顶长67米,宽3米。溢洪道,开敞梯形堰,堰顶净宽20米,保坝最大泄洪量147秒立方米,自由跌落式消能。保坝后达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输水涵洞,砌石拱箱型,长95米,最大放水量1.50秒立方米。
  1956年3月,县水利科组织勘测,设计坝高18米,库容75万立方米,灌溉湖头前进点两个村500亩土地。后经福建省水利局审核扩建为现有规模。
  工程于1956年11月动工,1958年2月坝区枢纽工程完工,并开挖首段渠道2公里。
  水库蓄水后,因原设计集雨面积4.20平方公里有误,1958年6月,洪水危及安全,决开副坝长20米,深1米泄洪,其后填复。1961年9月13日大洪水,又一次决开副坝长21米,深1.70米排洪。1963年12月27日~1965年2月14日,对水库主副坝培厚加高,扩宽溢洪道及翻建上跨公路桥,建涵洞放水塔,续建配套渠道12公里。
  水库枢纽工程及灌区配套共完成土石方14.71万立方米,投工22万工日,总投资39.6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5.60万元。
  水库灌区有9个村,有效灌溉面积0.36万亩,保灌0.31万亩。干渠长10.80公里,主要支渠有横山、后溪2条长4.80公里。
  1958年3月,设立水库管养委员会,1988年6月改设安溪县火烧桥水库管理站,隶属县水利水电局。
  1980年建成坝后水电站,装机容量1×20千瓦。1987年5月,建成大弯渠道电站,装机2×320千瓦。水库拥有养殖水域面积200亩,已利用于渔业生产。
  长虹水库 建于长坑山格卿园,属晋江西溪长坑溪支流,乡管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4.60平方公里,总库容169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16.92万立方米,死库容28.2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3.83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动工,1960年7月坝区建成。设计有效灌溉面积0.50万亩,保灌0.42万亩,受益9个村场。
  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9.75米,坝顶长120米,宽6米,基础为透水性不大岩层。溢洪道位于坝左侧,土质基础,最大泄流量81秒立方米。进口设置2孔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控制。输水隧洞,位于坝右端,长107米。
  1960年,建成总干渠1.30公里。并在1.30公里处建渠道电站1座,装机容量64千瓦。引电站尾水建左干渠长2.10公里。右干渠长4.50公里,由电站前池引水。支渠2条16.10公里。
  1960年7月,坝区建成蓄水后,曾出现涵洞漏水。1961年9月13日大水后,涵洞进口20米段发生几处陷塌。1962年2月,破坝翻修险段。加作截水墙两道,同时对整条涵洞压力施灌水泥灰浆。同年10月15日,水库恢复蓄水。1963年春,在土坝左端3.50米迎水坡段作防渗斜墙。1964年10月,对大坝迎水面作防渗斜墙处理,大坝渗漏得以基本解决。
  1979年2月至1980年12月,对水库实施保坝。原侧槽式溢洪道改建闸门。1981年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中,对水库进行保坝复核计算,达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1983年10月22日晴天午后,坝体迎水面距涵洞进口转动门盖6米处,突发直径2米水流卷带泥沙的旋涡,经查明系渗漏成股流淘空涵洞进口段消力井边墙所致,遂翻修,并更换转动门盖,增设通气管。其后观测,仍渗漏不止。1988年4月至1990年8月,新建输水隧洞、封堵旧有涵洞。
  整个工程完成土方23.62万立方米,石方2.01万立方米,投工26.57万工日,其中技工2.61万工日,总投资78.66万元,其中国家拨款61.20万元。
  水库拥有养殖水域面积125亩,已利用于渔业生产。1960年8月,成立水库管理站,人员3人。兼营渠道电站,以电费及灌溉水费收入作管理费用。
  欧村水库 位于西坪乡上尧村欧村角落,属晋江西溪蓝溪支流。集雨面积1.83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03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7.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1万立方米,死库容4.50万立方米。受益4个村,灌溉面积0.23万亩,茶园喷灌面积0.16万亩。
  欧村水库是在原有小(二)型水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原小(二)型水库总库容72万立方米。1957年8月工程动工,经几度施工于1972年竣工。
  水库扩建工程由安溪县水利水电局勘测设计,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1986年1月开始施工,1989年7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9.52万立方米,投工15.26万工日,总投资75.6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8.30万元。
  扩建后土坝高26.80米,坝顶长123米,宽5米。副坝高5.42米,坝顶长17米,宽2.80米。开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71秒立方米。放水涵洞利用原有涵洞,加长15米,共长89米,最大放水量仍为0.33秒立方米。总干渠长2.64公里,左干渠1.82公里,右干渠7.50公里。
  1990年7月13日,水库坝区工程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1990年8月20日,成立安溪县欧村水库管理站,人员4人,拥有管区山地面积241亩,养鱼水域面积100亩,可作为茶果渔业生产和库区绿化基地。
  东青水库 建于参内乡罗内村东青角落,属晋江西溪东青支流。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以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保坝以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总库容139.5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7.4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61.10万立方米,死库容2万立方米。受益罗内村,灌溉面积0.24万亩。
  拦河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高30.80米,顶长175米,宽5米,基础为岩石及壤土夹弧石。溢洪道位于坝左侧,基础土质,河岸开泄式,总长229.90米。最大泄洪量为316秒立方米。输水涵洞位于坝偏左侧,箱型砌石涵,长120米。最大放水量0.89秒立方米。
  渠系工程,于涵洞出口后,以左右干渠分水。左干渠长3.95公里,右干渠1.30公里,配套渠道电站1座,装机1×55千瓦,现已报废。
  1957年夏工程进行勘测设计。1971年8月动工,1974年3月大坝填筑完成。溢洪道数次修更标准。至1981年10月完工。1983年8月完成渠道配套工程。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58.43万立方米,投工62.15万工日,总投资119.86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7.70万元。
  由于上游南安县眉山大面积开垦及筑路建房,水土流失严重,致水库死库容近于淤满,水质低劣,不能养鱼。1989年,增设涵洞排沙设施以缓解沙淤。
  水库管理站配专管人员5人,经营茶果园40亩。
  第二节 引水工程
  安溪古代引水工程,只有陂和圳。
  明嘉靖年间(1522~1565),安溪建有陂和圳19处,灌溉面积2.54万亩。其中有永安里的产坑破,依仁里的乌德陂和乌镇陂,新溪里的石蛇陂、洪岩陂、洪陂、洪山陂,新康里的郑岩陂,卓元东洋陂,崇善里的高陂、亭前陂、山洋陂、石鼓陂、西陂、官圳(即金谷大圳),崇信里的西门陂,还集里的芦汀两塘陂、感化里的前山坑陂,来苏里的陂焉陂及大官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兴修的陂和圳有永安里的澳江陂和新康里的郑岩等20余处。清朝末年建成龙门半天圳,简易坝高2米,引水0.13秒立方米,渠长5公里,灌溉面积0.11万亩。
  民国21年(1932)3月,动工兴建赤岭圳、虞宗圳。民国24年4月,全县兴修水坝水圳三期共103处,灌溉面积1.11万亩。其中新筑水坝2处,水圳1处;修筑水坝66处,水圳34处。至民国38年,兴建较大的引水工程有参内祜水圳、参内大圳、蓬莱姑坑圳、官桥上苑大圳、虎邱金榜圳等28处。全县共有引水水利设施11193处,灌溉面积7.52万亩。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并拨出大量资金、器材、粮食支持新建和扩建水利设施。
  1950~1952年,侧重修复一批旧的引水工程。新建扩建灌溉百亩至千亩工程4处,百亩以下456处。增加灌溉面积0.38万亩。
  1953~1957年,大兴水利建设,外安溪新建或扩建一批较大引水工程,内安溪兴建小型工程。计增加新建工程1878处,其中可灌溉千亩至万亩6处,百亩至千亩32处,百亩以下1840处,新增加灌溉面积3.68万亩。
  1958~1962年,新建扩建引水工程632处,其中灌溉千亩至万亩有参内古井圳,百亩至千亩22处,.亩以下609处。共增加灌溉面积3.50万亩。
  1963年建成蓝田后溪圳,人工开凿隧洞长170米,为安溪第一座水利引水隧洞。同年,扩建澳江渠右干渠,增加灌溉面积0.131万亩,总灌溉面积达1.054万亩,成为晋江地区首座灌溉面积万亩的引水工程。1963~1965年,新建扩建工程697处。其中灌溉万亩以上1处;千亩至万亩5处;百亩至千亩23处,百亩以下668处,新增加灌溉面积0.77万亩。
  1966~1970年,新建扩建引水工程904处,其中灌溉百亩至千亩29处;百亩以下875处,新增加灌溉面积1.79万亩。
  1971~1975年,新建扩建引水工程354处,其中灌溉千亩至万亩有百里渠、莲美圳、艾内弯南渠和北渠共4处;百亩至千亩23处,百亩以下327处。新增加灌溉面积2.64万亩。1974年10月建成的蓬莱百里渠灌溉面积0.60万亩,双坑口引水隧洞长1550米,为安溪迄今最长的水利隧洞。
  1976~1990年,兴建工程有25处,其中百亩至千亩12处,百亩以下13处,新增加灌溉面积0.37万亩。这一期间,随着对一批较大引水工程灌区进一步合理规划改造配套日臻完善,工程管理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同时,兴建一批灌溉结合水力发电的百千瓦以上水电站。从而,大的灌区覆盖了许多小型引水设施的受益范围,在满足灌溉用水的情况下,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而废弃。到1990年,全县有引水工程13458处,其中灌溉万亩以上工程1处,千亩至万亩16处,千亩以下工程13441处,总灌溉面积16.14万亩。
  主要工程简介:
  澳江渠 坝址位于晋江西溪蓝溪下游城厢乡雅兴村澳江角落。上游集雨面积550平方公里。
  民国36年(1947)曾动工兴建,后半途而废。
  1953年,由晋江行政公署专员张连偕同省水利局人员实地勘查澳江坝址,决定立项建设。1954年3月动工兴建,1955年4月竣工。完成主要工程项目:重力坝1座,长37米,高3.10米,岩石基础。输水干渠2条,左干渠长24公里,流量0.4秒立方米,灌溉雅兴、光德、仙苑、中标、吾都。右干渠28公里,流量1秒立方米,灌溉同美、美法、砖文、土楼、员宅、过溪、古垵、同美农场。两渠灌溉面积0.923万亩。
  1963年,扩建北石水电站前池至右干渠渠首长12公里,流量由原来1.0秒立方米增至2.0秒立方米。同时,拦河坝加高0.36米,达到坝高3.46米。左干渠引水量增为0.50秒立方米。在凤城北石从右干渠引0.15秒立方米流量,通过新建长370米附托安溪大桥过河倒虹吸上凤冠山麓,再分两支渠输水、一支灌溉上场,一支供城关自来水及灌先声、员潭。支渠共长13公里,灌溉面积1310亩。至此,澳江渠总灌溉面积达10540亩,成为晋江地区首座灌溉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后,工程陆续进行整修配套。渠系建筑物135座,其中输水76座,分水7座,排水5座。总完成土石方62.05万立方米,投工38.50万工日,国家拨款31.30万元。
  澳江渠建成后,利用水力相继建设一批电厂和加工厂,至1990年电厂仅剩装机容量279千瓦。
  1956年1月,成立安溪县澳江渠管养委员会,1985年8月更名为安溪县澳江渠管理处,配备主任、副主任各1人,隶属县水利水电局,1990年有职工8人。
  陈厅渠 坝址位于龙门乡湖山村溪西石壁,属晋江西溪龙门溪支流。1956年扩建时,上游集雨面积为89.95平方公里。到70年代,同安县兴建小坪水库,截溪内溪上游安溪辖地集雨面积23.20平方公里水源。陈厅渠坝址上游集雨面积实为66.75平方公里。
  1949年前,陈厅坝系临时性垒石拦水坝。1950~1953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中,临时坝改建为卵石干砌坝。1955年9月~1956年2月工程扩建时,沿用旧日坝,扩建湖山原有渠段,新开渠道经观山、龙门、寮山至榜寨,渠道共长12公里,引水量0.40秒立方米,灌溉面积0.31万亩。
  陈厅渠拦河坝上游系溪西石壁坝,1961年,陈厅渠拦水坝水毁,未予恢复,并入石壁坝,石壁坝由此改称陈厅坝。本期并坝扩建工程,对冲刷成潭的旧有石壁坝下游坝脚,实施大块卵石抛填理砌护坦,并作左右护岸,依原左岸引水,流量1秒立方米。扩建渠首旧渠道0.80公里为总干渠,由此分水为左右干渠。左干渠长1.60公里,灌溉金狮、和平0.06万亩;右干渠通过新建湖山石拱渡槽(4跨拱,每孔净宽12.50米,全长60米),连接原有渠道,长12.10公里,引水量0.90秒立方米。1963年9月~1964年1月,再度对工程进行防渗整修配套。主要建筑物64座。总灌溉耕地0.50万亩。1990年汛期,陈厅渠拦河坝水毁,不宜旧址复建,择陈厅渠坝址上游396米处无坝型式左岸引水,新开挖渠道396米衔接旧有渠道恢复灌溉。陈厅渠历年兴修共完成土方12.63万立方米,石方1.04万立方米,投工16.02万工日,其中技工1.20万工日,总投资52.7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7万元。
  1956年5月成立陈厅渠管养委员会,属乡管,职工3人。
  三英渠 坝址位于蓬莱镇寮海村,属晋江西溪龙潭溪支流,上游集雨面积420平方公里。重力坝长51米,顶宽3米,平均坝高5米。渠道进水口在坝右侧。总干渠长3.50公里,左干渠14公里,右干渠28公里,沿程灌溉蓬莱镇10个村和金谷乡3个村耕地0.34万亩,补充灌溉耕地0.044万亩。
  三英渠前身为“英坝”,其址在现有坝址上游10米处,坝型为简陋的木石混合坝,坝高1.50米,长170米。坝右端引水灌溉寮海、溪沙(今新林)村农田200亩。
  1955年11月完成三英渠工程设计,1956年1月动工。拦河坝沿用旧木石混合坝,仅垒石加固,仍由坝右引水。建成渠首至溪沙吴圳头于渠3公里。于吴圳头构筑跨河渡槽,分为左右渠,左渠长14公里,右渠长9.70公里。1956年完成本期工程,渠系建筑物73座。1962年,吴圳头木质渡槽改建为永久性石拱渡槽。1964年10月,在吴圳头渠道分水处建成装机55千瓦渠道电站1座,派员驻管上游渠道和电站生产运行。
  1963年12月,扩建三英渠,1964年1月开工,同年9月完成扩建改线总干渠3.50公里,引水量由0.30秒立方米增至1.20秒立方米,拓宽左渠14公里,过水流量由0.10秒立方米增至0.40秒立方米;右渠旧线9.70公里扩大,流量由0.20秒立方米增至0.80秒立方米,延长新开渠道18公里。改造、新建渠系建筑物计201座。1966年1月完成坝区建设。共完成土石方25.38万立方米,投工21.20万工日,总投资33.6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0万元。
  之后,工程历经几次干支渠扩建和综合经营建设。其中1972年国家拨款2万元,扩建总干渠3.50公里,引水量由1.20秒立方米增为2秒立方米,以满足桥头(旧称吴圳头)电站发电用水。
  1957年3月成立三英渠管养委员会,1987年改为三英渠管理站。现有职工7人,渠道管水员8人。
  百里渠 坝址位于晋江西溪龙潭溪支流,蓬莱镇鹤厅村鸳鸯港,上游集雨面积330平方公里。1965年12月动工兴建,1974年10月全面配套完工。完成土石方97.33万立方米,投工98.66万工日,总投资17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70.40万元。
  工程以无坝右岸引水,总干渠长34公里,左干渠长12公里,右干渠长15.50公里,干渠总长61.50公里,折合103华里,故名“百里渠”。沿程灌溉16个村场,灌溉面积0.60万亩,主要建筑物计156座。其中双坑口隧洞是重点项目工程,全长1550米,开凿断面宽1.80米,高2米。1972年5月1日全洞贯通,出口洞顶树石碑一面冠名“群英洞”,为安溪迄今最长的水利隧洞。1983年8月,于左干渠3公里处建成洞口渠道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
  1978年3月成立安溪县百里渠管理委员会,属蓬莱镇管辖,现有管理人员12人。
  第三节 提水工程
  安溪古代应用的提水机具主要有戽举、戽斗、吊乌、水车、水筒车等。水(竹)筒车较多为内安溪山区使用。1950年,全县尚存竹筒车287处,出力869马力。戽斗、水车在农村使用较普遍。吊乌在城厢、参内两地较多采用。1953年全县抗旱中,主要使用也是这些古老的提水工具。之后,水轮泵,电力与动力提水机械逐步替代古式工具。
  1956年2月建成晋江专区第一座水轮泵站——金谷渊兜水轮泵站,安装60—4水轮泵1台,灌溉面积0.10万亩。1965年11月,扩建泵站引水渠,新增安装40—6串联水轮泵两台,灌溉面积0.07万亩。60年代中期,兴起群众性水轮泵工程建设热潮。至1970年,全县安装水轮泵133台,其中10型65台、20型41台、30型8台、40型5台、60型8站14台,灌溉面积0.99万亩。到70年代,随着引水和蓄水工程的发展,水轮泵站的受益区逐渐被覆盖。10型和20型的泵站大部分先后报废。继而改建兴建官桥碧一60—6、凤城吾都80—20、金谷枷楠与魁斗割埔120—12水轮泵站。1989年3月,金谷渊兜水轮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原单机60—4和40—6两台串联均更装60—6水轮泵。至1990年,全县水轮泵34站,装机44台,灌溉面积1.94万亩,其中60型以上10站,装机17台,灌溉面积1.41万亩。
  电力提水灌溉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11月,在凤城祥云渡建成安溪第一座电力灌溉站,装机1台,功率26千瓦,扬程17米,灌溉农田0.05万亩。之后,电灌站有较快发展。1976年6月,建成官桥草坂地下井电灌站,装机1台,功率30千瓦,扬程19米,灌溉农田0.10万亩,是迄今安溪装机功率最大的电灌站。至1980年,电灌站有33站,装机33台,总功率554千瓦,灌溉0.55万亩农田。1990年,拥有电灌站55站,装机58台,总功率697千瓦,灌溉面积1.28万亩。
  1954年8月,建成凤城吾都机械灌溉站,安装柴油动力机1台,功率20马力,扬程15米,灌田0.06万亩。1955年3月与1956年8月,分别建成墩坂英溪、过溪大溪边机械灌溉站,安装动力功率均为12马力,扬程10米,灌田0.03万亩。之后,作为一种灌溉形式有了发展。至1980年,机械提水灌溉站有27站,装机27台,总功率415马力,灌农田0.48万亩。1990年,拥有29站,装机29台,总功率451.50马力,灌田0.53万亩。其中固定式9站,装机9台,功率165.90马力。
  1979年安溪开始搞茶果经济作物喷灌。喷灌工程的水源取自现有蓄水、引水工程,山坑沟水,建泵站扬提低处溪流或深并的地下水。形式有自压喷灌和机械有压喷灌二种。1981~1990年底,全县建成茶果喷灌工程15处,面积2266亩,总投资51.79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5.45万元,群众自筹26.34万元。安装提水泵17台,装机动力总容量137千瓦。通过喷灌改善灌溉条件,茶园亩产增加10~20公斤,增产幅度20%至35%。
  地下管灌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方式。从1989年开始,至1990年建成参内大厝和官桥莲美庵塘地下管灌工程。参内大厝管灌工程,傍河修建电力抽水机站1座,功率22千瓦,铺设地下挤压水泥主管道1268米,管径200毫米,支管1800米,管径150毫米,灌溉面积0.11万亩。官桥莲美庵塘地下管灌工程,挖筑机井深5米,直径15米,周边以条石干砌,安装电力抽水机1台,功率5.50千瓦,铺设地下挤压水泥主管428米,管径200毫米,支管1065米,管径150毫米,灌溉面积0.06万亩。
  第四节 饮水工程
  1978年,安溪县开始搞饮水工程,以群众自筹资金为主,国家拨款扶持,科学地规划设计,已兴建一批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工程。布局上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全县已建的饮用自来水工程,分散式山泉自来水占60%,集中式山泉自来水占20,机井白来水占10%。
  1978~1990年12月,县水利部门先后在城厢、官桥、龙门、大坪、西坪、芦田、尚卿、长坑、蓝田、祥华、桃舟、感德、剑斗、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参内等18个乡镇73个村和单位,规划设计兴建73处饮用自来水工程,受益人口11.95万人。完成土石方15.9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77万立方米,投工18.55万工日,工程总造价319.1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46.26万元,群众自筹172.84万元。
  据安溪县卫生防疫站1985年普查,全县人口78.27万人,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48.14万人,占总人口61.5。饮用非安全卫生水人口30.13万人,占总人口38.5%。
  县卫生部门改水工程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具体承办。1986~1990年12月,定点立项兴建的改水工程有215处,工程遍布全县24个乡镇场,182个行政村,463个角落,受益人口12.66万人。其中饮用山泉自来水9.99万人,机井自来水2.67万人,完成工程总造价301.79万元,其中卫生部门拨款10.20万元,群众筹资291.59万元。
  除了水利、卫生部门支持兴建饮水工程外,还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办工程。至1990年12月,全县拥有包括简易自来水工程在内的安全卫生饮水工程1262处,受益人口38.27万人。全县安全卫生饮水人口达65.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3%。安溪县由此跨入初级卫生保健饮用安全卫生水普及率70%标准的行列。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