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树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果树栽培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364-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果树种植、果园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是安溪县果树栽培的主要内容。果树种植包括果苗繁殖、果园垦辟和果树栽种。果园管理包括耕作、施肥、防治病虫害、果园机械化作业等。安溪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自明代开始已有相关记载。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溪县果树栽培技术逐步得到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也有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 安溪县 果树 果树栽培

内容

一、果树种植
  (一)果苗繁殖
  安溪栽种果树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明、清、民国时期,农民一般采用果实种子直接播种移栽法,尤其是芒果繁殖采用此法沿用至今。果树繁殖采用种子直播的有性繁育,变异性大,果品质量差,经济价值不高。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果农栽种果树,多数采用无性繁育办法,这样,品种之间优良性状就能得到遗传,果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50年代初官桥公社快速育苗专家林榭榴,采用扦插办法繁育柑桔、桃;根接繁育柿、梨;根茎切块繁育菠萝、香蕉获得成功。50年代油柿苗木采用劈接法,到60年代改进为切接法,取材方便,大大提高繁育系数,成活率高。荔枝、龙眼、通过选择优良强健母树,然后进行高压繁殖,即利用二、三年生枝条,环剥皮层至木质部,用备好的牛粪、园土、红土等混合团包扎,使之长根,形成新植株,锯下进行假植、栽种,到80年代采用实生苗嫁接法进行繁殖。本县芦柑、橙、温州蜜柑、琯溪蜜柚、桃、李、柰等果树采用嫁接法进行繁殖。菠萝采用冠芽、吸芽栽种。
  (二)果园垦辟
  民国时期,农村个别果农开垦果园,不等高,山上开垦到山下,竖沟竖路,多数无行无畦栽培,造成果园严重跑水、跑土、跑肥的水土流失;果树管理粗放,产量极低。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全县大开“万宝山”运动中,虽经统一规划、测量、垦辟水平梯级式果园,但质量也不高。1978年后,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课,现场示范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材料,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参观学习等方法,使开辟的果园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果树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山地开垦,建立园内有沟、园外有岸、反坡水平线、降雨100毫米、泥不出沟、水不下坡的保水、保土、保肥的高标准的等高果园。重点是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开成等高梯田,用石或草皮土块砌成牢固梯埂,同时做到大台面,大穴(或大沟),下足基肥,选好良种壮苗,又注意到山顶造林,排灌水系统,畜牧、肥料、道路配套。
  (三)果树栽种
  民国时期,安溪县农民按照季节习惯栽种果树,其他诸因素很少考虑。解放后,根据果树生长习性、土地条件、生产目的、栽培习惯、市场动向等因素,选择相应的优良果树品种进行种植,又据不同果树品种,采用不同栽种季节、定植密度、定植方法。如龙眼一年可分春季、秋季两个季节定植。由于秋季雨水少,常遇秋旱,利用龙眼苗假植方法改秋种为春植。山地成片栽培果树可适当密植,肥沃平地适当疏植些,一般亩植15—20株。落叶果树一般在冬末休眠期定植;常绿果树一般在春季种植。
  二、果园管理
  (一)耕作
  民国时期,安溪县果农对果树栽后管理粗放,只有培点土,施点肥;并且不少果农缺乏科技知识,对果树生长习性和实用技术知之甚少,在整治果园、扩穴施肥、改良土壤、根系更新、修剪、疏花、疏果等方面做得少,形成果树“头吃土尾吃露”现象,经济效益不佳。解放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果园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如果树扩穴结合压青施肥,深耕除草结合追肥,耕作因树因地制宜,幼龄果树株行间空隙地合理套种豆科作物,做到以园养园,以短养长快,长短结合,促进果树速生早投产。柑桔投产树果园的科学管理,主要环节是春季抓保花、夏季抓保果、秋季抓保梢、冬季抓保叶,一环紧扣一环。对其他结果树一般是通过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土壤改造等措施,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缩小果树结果大小年,达到早产优质之目的。
  (二)施肥
  1949年以前,果树很少施肥,不用任何化学肥料,以培土为主,结合施农家肥。解放后,通过长期的试验和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科学施肥技术。贯彻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化肥的原则。掌握下足基肥,扩穴压青,适时追肥,看树施肥,控氮增磷钾,土壤偏酸施石灰中和酸性;做到有机肥和培土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因树因地科学施用肥料,协调土壤和果树养分的平衡,培肥地力,创造一个果树速生早产、稳产优质的良性环境。
  (三)防治病虫害
  安溪果树病虫害民国时期发现较少,一般采用人工捕杀办法,如捕杀荔枝蝽蟓等进行防治。解放后,柑桔类常见病虫害有螨类、介壳虫、蚜虫、潜叶蛾、天牛类和溃疡病、疮痂病、炭疽病等;芒果有蛀梢虫和炭疽病等;葡萄有黑痘病;柿树有柿虱、炭疽病;龙眼有蛀梢虫、金龟子、鬼帚病;荔枝有荔枝蝽蟓和溃疡病;香蕉有蕉蚜、象鼻虫、束顶病等。防治方法采用:(1)果园栽培技术防治:如选育无病虫害的健苗,推广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种植,科学耕作等;(2)化学防治:发现果树病虫害,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对症下药,做到防早、治少、治了,药物轮换使用;(3)物理机械防治:本县常用的防治方法是捕杀、摘除、灯光诱杀或食饵诱杀等。
  (四)果园机械化作业
  至1985年底,全县有福前农场、参内乡枯水村等多个柑桔场,使用电动喷灌。一些乡村果场还采用电动、机动喷雾器,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根外追肥。
  三、经营管理
  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农村中山地栽培的、房前屋后栽种的、村头溪边零星种植的果树,均是个体经营。当时泰安乡砖文村上百亩的油柿园,也是各家各户栽种、管理。
  解放后,50年代后期,特别是人民公社、大队办的果场,干部由公社、大队确定,职工从生产队的劳力抽调,管理干部和技术员发固定工资,其余都采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相当部分大队办的果场采用评工记分,按全大队平均工分值计付酬。果场的职工工资有的发给职工本人,也有的拨给职工所在的生产队,纳入生产队统一分配。场的收益核算,都归公社或大队,场的工人没有经济责任。
  生产队种植的果树,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盈利统一核算分配。
  1979年以后,国营、集体办的果场,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制,主要形式有下面几种:
  国营农、林、茶场一般将果园划片分包给职工家庭经营,分包期有3—5年,也有10—15年的。分包的果园定出逐年的产量、产值,以及每年上缴场部的利润和各种费用(现金或产品),让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大多数乡(镇)办、村办和村民办的果园,采用招标承包办法,逐年收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和现金。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方式有个人承包雇工经营的、有以劳力合股承包、或以资金合股承包集体经营、按股分担盈亏。承包期一般5年、10年、15年或更长年限不等。
  蓬莱镇联中村村办果场,实行由村统一领导的经营管理方式。苗木、肥料、农药、工具、成本由村统一支付,产品归办场单位,然后按完成产品数量或产品销售金额计付工资;并定利润指标,超减部分按15%至20%的比例给职工奖赔。
  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以后,产量上升,果园所有者和承包经营者收入都有明显增加。金谷乡完小村84亩柑桔园,1983年以劳力、资金合股承包集体经营方式,采用资金共筹、财富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办法,经职工努力经营后,产量逐年增加,4年上升3倍。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