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种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品种资源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6
页码: 257-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位于南、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因此果树种类、品种丰富多样。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42个品种的果树,包括热带果树、亚热带果树、暖温带果树和温带果树。其中,柿、芒果、龙眼、荔枝、柑桔等为主栽果树。柿树有油柿、橙色柿等品种;芒果有香檨、柴檨等品种;龙眼有福眼、中眼等品种;荔枝有兰竹、乌叶等品种;柑桔有芦柑、温州蜜柑等品种。此外,安溪还种植了香蕉、菠萝、果蔗、桃、李、梨等一般果树。这些果树栽培面积较大,并且部分品种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供应本地市场及外销。
关键词: 安溪县 果树 品种资源

内容

一、品种分布
  安溪县属于南、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形地势错综复杂,山峦起伏,溪流下切,高差悬殊较大,有海拔高达1600米(太华山)的高山,也有海拔低至32米(经兜村)的溪流平川,相对高差达1500米以上,为本省其他县份少有。由于山峦错综,溪谷幽深,在低纬度和高海拔的交错影响下,加之山河对气流的作用,形成了安溪小气候多种多样,无论从平面看全县或垂直看一地,均有温、热多种气候的变化,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安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果树种类、品种异常丰富。明嘉靖《安溪县志》载,有枇杷、芭蕉、荔枝、龙眼、香椽、桔、柑、杨梅、梨、栗、橄榄、黄弹子、红柚、枣、葡萄、杨桃、石榴、西瓜、甘蔗、柿、李、莲子、黄瓜、甜瓜、银杏、菩提果等26种果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安溪县志》记载,增加佛手柑、凤梨、椎、羊桃、桃、莲子、余甘、荸荠、慈姑、檨、番石榴等。民国期间,果树多为零星种植,增加流莲等品种,但没有繁殖扩种。解放后,安溪果树栽培种类又有增加。除黄瓜、甜瓜、荸荠、慈姑等属蔬菜,莲子等属药材外,据统计,果树有42个栽培种类:分为热带果树:芒果、香蕉、凤梨、番木瓜、菠萝蜜、番石榴、人心果、流莲、莲雾、油梨、无花果、西番莲等12种;亚热带果树:柑桔、龙眼、荔枝、橄榄、杨梅、香椽、杨桃、佛手柑、果蔗、抽、黄皮果、柠檬、余甘、榭榴、枇杷、罗汉果、西瓜等17种;暖温带、温带果树:柿、桃、李、梨、柰、银杏、苹果、板栗、葡萄、山楂、核桃、枣、酸梅等13种。其中芒果品种最多,清乾隆年间,有香檨(红花芒果),柴檨(白花芒果)2个品种。1975年至1977年,从厦门、漳州等地引进芒果54个品种,种植于官桥公社果场。本县半野生、野生果树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山柿、山杨梅、山金豆、枳壳、椎、酸枣、野生梨、万字梨、野牡丹、茅莓、乌饭、桃金娘、桑椹、猕猴桃等十多种。
  根据安溪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自宋代至近代都将全县分为内外安溪,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适宜栽种暖温带、温带的落叶果树。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适宜栽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1983年县内开展果树区划,以果树生长习性、生态条件、栽培历史、品种分布为依据,将全县划分为三个果区(与茶树区域划分相吻合),即西北低山为柑桔、柿、梨、李、板栗适宜区;中部低山丘陵为柑桔、柿、杨梅、梨、李适宜区;东部丘陵盆地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适宜区。即使同为外安溪,或同为内安溪,或处于同一纬度、同一局部地区,由于垂直高差较大,气候差异显著,溪谷炎热、半山凉、高山冷。所以,安溪的果树种类、品种,随着海拔由低到高总是有规律地由热带、亚热带到暖温带、温带,形成“四层楼”的垂直分布。如外安溪蓬莱镇清水岩的山麓鹤前村海拔72米,山峰767米。鹤前村种有香蕉、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到海拔300米处种有龙眼、柑桔等亚热带水果;到500米以上地段种有桃、李、梨等暖温带的落叶果树。在清水岩同一座山形成“三层楼”的果树品种栽种布局。
  县内果树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经过长期引种、驯化和栽培的结果,形成以柿、芒果、龙眼、荔枝、柑桔为主;在品种上,逐步由少到多普及扩大多种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果树的聚集区,为福建果树栽培种类、品种较多的县份之一。
  二、主栽果树
  (一)柿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全县柿有九个品种:油柿、橙色柿、牛心柿、橙苏、水柜、四瓣柿(方柿)、水柿、玻璃柿、正月柿等。油柿、橙色柿在全县各村房前屋后或山地成片栽培。其他品种为零星栽种。1990年全县柿总面积31890亩,其中油柿占85%以上,橙色柿占9%。采摘面积3251亩,总产量726.90吨。
  油柿 为柿中名优品种,鲜吃加工兼优。树势强健,树冠高大,树姿开张。枝条分布稀疏,微下垂,叶广椭圆形,尖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呈圆形,边缘微向后卷曲,浓绿色。油柿树较耐寒、耐旱、耐瘠,对土壤要求不苛,适应性广,宜于山地栽培。管理好的,栽种后4—5年就可投产,成年树一般株产250—300公斤。此品种10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大,平均单果重280克,最大的单果440克。果实呈稍高的扁圆形,纵沟不明显,皮橙红,披带腊粉,果顶广平,微凹,萼片广卵形,向上斜伸,略内折。蒂方形。果柄粗短。果皮薄而易剥,肉色红,质柔较细腻,纤维少,味甜,品质上等。制成柿饼,形大柔软,于而不硬,软而不烂,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利齿爽口,是饮茶佐料,且营养丰富(含全糖78.4%,还原糖75.95%,转化糖2.23%0),是一种高级的滋补品。1958年全国农业展览会,安溪后垵村油柿饼上了献礼台。油柿饼销往省内外、东南亚各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橙色柿 树势开张,呈圆头形,主干较粗,树势直立,生长势中庸。枝条似油柿,叶卵圆形,顶端渐尖,叶茎圆而较狭长,浓绿色。10月下旬果实成熟,丰产稳产,一般株产150—250公斤,亩产可达1000公斤,单果重150—190克。果扁圆形,橙色,故名也。果蒂略凸,果顶稍平,皮较难剥,肉浅黄,味甜质脆,可溶性固形物19%,品质优良,鲜果较耐贮藏,鲜吃加工兼用的良种。
  正月柿 为本县柿树稀有品种,鲜果正月成熟而得名。金谷乡渊兜村仅有一株,树势开张、旺盛,叶椭圆形,叶色浓绿,果实中等大,单果重120克左右。果实扁圆形,萼小微卷曲,肉质浓甜,可溶性固形物23%。果实岁首成熟,鲜红好看,群众用来正月初九日“敬天公”。由于树叶脱光,果实裸露,易受鸟鼠为害,产量低,没繁殖推广。
  (二)芒果
  芒果又名檨。自清代就有种植香横(红花芒果)和柴檨(白花芒果)2个品种。官桥镇驷岭村村民林木棍曾跟随郑成功到台湾,于清康熙元年(1662)亲自带两株芒果种苗返乡,植于该村洋美角落。到民国时期,赤岭、驷岭一带,特别是崩圳、石垄、虎空等地,盛产芒果,名闻遐尔。解放后,官桥、龙门、城厢、蓬莱、金谷、凤城、参内等乡镇及同美农场为主产区。1990年全县芒果面积达4182亩,产量83.6吨,居福建之首。产量不稳,丰产年超千吨,歉收年仅数十吨。柴檨除鲜吃外,很少加工。香檨除鲜吃外,还可加工芒果干、果汁、果酱和蜜饯,销往省内外以至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香檨 植株高大,树干棕褐色,枝条中等粗壮,叶卵状披针形,叶缘波浪状,呈浓绿色,中肋凸出,侧脉多而明显,圆锥花序,暗红色,花小,3月中旬始花,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盛花,4月中旬终花。7月中下旬果熟。果肾状形,单果重96—125克,最大130—200克。果皮橙黄色,分布有稀疏圆形果点,皮可剥,果肩宽圆而低斜,果顶圆而弯,果肉呈红色,质地细嫩,汁中等多,味甜而香,品质上等,为县内主栽品种。
  柴檨 植株高大而雄伟,树干呈褐色,枝条粗壮,叶呈椭圆披针形,叶色浅绿,主脉凸起,叶脉明显,圆锥花序,花白色后期转棕褐色。果实7月中旬成熟。单果重100—150克,最大可达250克。果顶圆,微歪,果梗歪斜,成熟果皮橙黄色,皮厚可剥,果肉橙黄,纤维多而粗,果肉较少,汁多,味香甜。群众喜欢打孔取食,香甜可口,风味颇佳。本品种约占全县芒果总面积的5%左右。
  (三)柑桔
  明、清期间就有栽培。民国时期,除佛手、香椽、柚零星种植外,其他品种没有种植、发展。直至解放初期,安溪市场上的柑桔,都是县外运进的。50年代初期,柑桔仅有零星栽培。60年代初期开始小面积引进试种。7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中共安溪县委依据晋江地委发展茶果基地的规划,决定在全县建立14个以柑桔生产为主的天马式基地。到1985年全县柑桔面积9496亩,年产量680.4吨。至1987年全县24个乡镇,7个国营农林场都有种植柑桔,面积12139亩,年产量961.4吨。1990年全县柑桔面积达23877亩,采摘面积7470亩,年产量1626.6吨。
  1978年以后全县不断引进繁育新品种,至1990年,全县有芦柑、温州蜜柑、蕉柑(桶柑)、福桔、本地早、早桔、雪柑、明柳橙、暗柳橙、新会橙、化州橙、金枣、金弹、金豆、四季桔、文旦柚、坪山柚、箱溪蜜柚、香椽、佛手、柠檬等。芦柑、温州蜜柑为本县主栽品种。尤以芦柑品质优良,其果形端正,色泽好看,果皮橙红色且薄,易剥,果肉嫩多汁、味甜、风味好、化渣、可溶性固形物15%,总酸1.216,总糖13.46,维生素C30.57,还原糖6.82。芦柑结果早,盛产期长而丰产,且适应性强,山地、平川都有栽培。
  (四)龙眼
  明、清、民国时期都有栽培。龙眼是著名的秋日佳果,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安溪产有一种虎眼,肉厚味甘,食之益人,历来备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为农家零星种植。1985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2302亩,采摘面积1318亩,年产量375.45吨。城厢乡为主产区,产量占全县一半。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凤城、参内、官桥、龙门等乡镇广泛栽培;虎邱、大坪、西坪、尚卿等乡镇部分村落有栽培。栽培品种有福眼、中眼、蕉眼、桂花味龙眼、醮核龙眼、红核蕉、东壁、赤壳、水涨、乌龙岭、油潭本、普明庵、九月乌、八月早等20多个品种。福眼为主栽品种。龙门乡榜寨村有一株1903年种植的醮核龙眼,每年仍有结果,单果重16.5克,肉厚味甜,果核大小不一,核小如黄豆,适宜鲜吃。蓬莱镇温泉村于1986年至1990年种植龙眼5万多株,居全县之首。1990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13693亩,采摘面积2090亩,年产量421.1吨。鲜果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省内外。加工制成的桂圆干、龙眼肉是上等滋补品,也是馈赠珍品,销往省外、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五)荔枝
  明、清都有栽培,民国时期为零星栽种。解放后,曾多次小面积发展,常遇花多果少,也出现多次波动。到1985年全县荔枝总面积2271亩,采摘面积915亩,年产量233.41吨。1990年荔枝面积6995亩,采摘面积1365亩,产量只有303.1吨。以蓬莱、金谷、湖头、官桥等乡镇为主产区。城厢、魁斗、参内、凤城、龙门等乡镇广泛栽培。虎邱、西坪、尚卿、龙涓(局部村落)等乡村有少量栽种。全县荔枝品种有兰竹、乌叶、早红、红种、早熟、赤叶、白北等品种。前两种为主栽品种。兰竹荔枝,果皮鲜红者称红皮兰竹,果皮红绿者称为青皮兰竹,果肉厚,乳白色,味甜、多汁,醮核率高,酸甜适中,鲜吃、制干、装罐、酿酒均适宜。本品种适应性强,产量稳。湖头镇美溪村有一株白北荔枝,平均单果重31.5克,最大达50克左右,果大核大,制干、药用。荔枝鲜果制干除销售本地,还远销省内外。
  三、一般果树
  香蕉 明、清、民国时期都有栽培。1949年后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此后生产呈波浪式发展,1980年以后发展速度较快。1985年全县香蕉总面积3242亩,年产量666.5吨。以参内、城厢、魁斗、金谷、蓬莱、湖头、官桥、龙门为主产区。虎邱、大坪、西坪、尚卿等乡的部分村落为零星栽种。天宝矮脚蕉、天宝高脚蕉、台湾蕉为主栽品种,还有美蕉、柴蕉等品种。1990年全县香蕉面积2128亩,年产量564.60吨。
  菠萝 又名凤梨,清、民国以来都有栽种。二十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菠萝面积1140亩,年产量96.6吨。主栽品种为沙捞越,采用吸芽、冠芽繁殖。1988年官桥镇茶果场从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剥粒凤梨栽种2亩,1990年亩产果1500公斤,最大单果重达3公斤。此品种果实鲜吃不必剥削,沿着果目剥食,不沾手,不伤嘴,方便好吃。果肉水份少,甜度高,纤维少,果心脆嫩,香味浓郁,品质优良。
  果蔗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有较大面积发展。龙门、官桥一带为主产区。城厢、魁斗、凤城、湖头、蓬莱、金谷等乡镇也有成片栽种。品种为青皮果蔗和紫皮果蔗(乌蔗)两种。1990年全县果蔗面积1591亩,年产量7955吨。
  桃 明、清、民国一直都有栽培。50年代桃发展缓慢。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221亩,年产量37.9吨。品种有水蜜桃、甜桃、苦桃等。
  李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二十世纪70年代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307亩,年产量7.2吨。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7447亩,年产量573吨。品种有陈李、三华李、芙蓉李、胭脂李、珠李等。李除鲜吃外,常加工成李干、李脯、蜜饯等。
  梨 明、清、民国一直有栽培。80年代梨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045亩,年产量244.9吨。蓬莱、城厢、尚卿等乡镇为主产区。至1990年全县种植1535亩,年产量234.6吨,品种有青皮梨、黄皮梨、棕包梨等。鲜果销售本地。
  番木瓜、菠萝蜜、人心果、流莲、无花果、香椽、橄榄、佛手、柚、罗汉果、板栗、核桃、榭榴、柠檬、枣、杨桃等等果树均为零星栽种。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林木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蓬莱镇
相关地名
湖头镇
相关地名
金谷镇
相关地名
温泉村
相关地名
蓬莱区
相关地名
魁斗镇
相关地名
凤城市
相关地名
参内镇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龙门县
相关地名
虎邱镇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西坪镇
相关地名
尚卿乡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油柿
相关专题
橙色柿
相关专题
正月柿
相关专题
香檨
相关专题
柴檨
相关专题
柑桔
相关专题
龙眼
相关专题
荔枝
相关专题
香蕉
相关专题
菠萝
相关专题
果蔗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