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果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55
颗粒名称: 卷七 果蔬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19
页码: 257-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适宜果树和蔬菜生长,拥有多种栽培种类。解放后,果树、蔬菜生产逐步恢复发展,但受经济困难和政策影响,生产有所波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果树、蔬菜生产得到加快发展,至1990年,全县果树达42个栽培种类,蔬菜总面积107743亩。
关键词: 安溪县 果树 蔬菜

内容

安溪县境内山峦起伏,山环水绕,山脉与溪流相间,山地多,地势高差大,土壤多为红壤和赤红壤。南亚热带分界线穿过县内,使安溪县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小部分高山地区的北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全县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夏日长而无酷热,冬日短而少严寒,无霜期长,光能适中,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多种果树和多样蔬菜生长。早在明代,果树有龙眼、荔枝、枇杷等26个栽培种类。蔬菜有菘、菜、芥菜、芥蓝等26个品种。清代果树种类达30多种,蔬菜38个品种。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果树、蔬菜生产每况愈下。1949年全县果树面积1420亩,总产量422.2吨。
  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注意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果树、蔬菜得到恢复、发展。在品种引进方面有龙眼、柑桔良种和人心果、菠萝蜜、油梨等;60年代初,因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影响,果蔬生产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经过三年调整恢复,果蔬生产有所起色。70年代初,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又有所减少。进入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果树、蔬菜的发展加快。至1990年,全县果树达42个栽培种类,总面积112447亩,产量4366.7吨,蔬菜总面积107743亩,产量86622.5吨。
  第一章 果树
  第一节 品种资源
  一、品种分布
  安溪县属于南、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形地势错综复杂,山峦起伏,溪流下切,高差悬殊较大,有海拔高达1600米(太华山)的高山,也有海拔低至32米(经兜村)的溪流平川,相对高差达1500米以上,为本省其他县份少有。由于山峦错综,溪谷幽深,在低纬度和高海拔的交错影响下,加之山河对气流的作用,形成了安溪小气候多种多样,无论从平面看全县或垂直看一地,均有温、热多种气候的变化,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安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果树种类、品种异常丰富。明嘉靖《安溪县志》载,有枇杷、芭蕉、荔枝、龙眼、香椽、桔、柑、杨梅、梨、栗、橄榄、黄弹子、红柚、枣、葡萄、杨桃、石榴、西瓜、甘蔗、柿、李、莲子、黄瓜、甜瓜、银杏、菩提果等26种果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安溪县志》记载,增加佛手柑、凤梨、椎、羊桃、桃、莲子、余甘、荸荠、慈姑、檨、番石榴等。民国期间,果树多为零星种植,增加流莲等品种,但没有繁殖扩种。解放后,安溪果树栽培种类又有增加。除黄瓜、甜瓜、荸荠、慈姑等属蔬菜,莲子等属药材外,据统计,果树有42个栽培种类:分为热带果树:芒果、香蕉、凤梨、番木瓜、菠萝蜜、番石榴、人心果、流莲、莲雾、油梨、无花果、西番莲等12种;亚热带果树:柑桔、龙眼、荔枝、橄榄、杨梅、香椽、杨桃、佛手柑、果蔗、抽、黄皮果、柠檬、余甘、榭榴、枇杷、罗汉果、西瓜等17种;暖温带、温带果树:柿、桃、李、梨、柰、银杏、苹果、板栗、葡萄、山楂、核桃、枣、酸梅等13种。其中芒果品种最多,清乾隆年间,有香檨(红花芒果),柴檨(白花芒果)2个品种。1975年至1977年,从厦门、漳州等地引进芒果54个品种,种植于官桥公社果场。本县半野生、野生果树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山柿、山杨梅、山金豆、枳壳、椎、酸枣、野生梨、万字梨、野牡丹、茅莓、乌饭、桃金娘、桑椹、猕猴桃等十多种。
  根据安溪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自宋代至近代都将全县分为内外安溪,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适宜栽种暖温带、温带的落叶果树。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适宜栽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1983年县内开展果树区划,以果树生长习性、生态条件、栽培历史、品种分布为依据,将全县划分为三个果区(与茶树区域划分相吻合),即西北低山为柑桔、柿、梨、李、板栗适宜区;中部低山丘陵为柑桔、柿、杨梅、梨、李适宜区;东部丘陵盆地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适宜区。即使同为外安溪,或同为内安溪,或处于同一纬度、同一局部地区,由于垂直高差较大,气候差异显著,溪谷炎热、半山凉、高山冷。所以,安溪的果树种类、品种,随着海拔由低到高总是有规律地由热带、亚热带到暖温带、温带,形成“四层楼”的垂直分布。如外安溪蓬莱镇清水岩的山麓鹤前村海拔72米,山峰767米。鹤前村种有香蕉、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到海拔300米处种有龙眼、柑桔等亚热带水果;到500米以上地段种有桃、李、梨等暖温带的落叶果树。在清水岩同一座山形成“三层楼”的果树品种栽种布局。
  县内果树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经过长期引种、驯化和栽培的结果,形成以柿、芒果、龙眼、荔枝、柑桔为主;在品种上,逐步由少到多普及扩大多种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果树的聚集区,为福建果树栽培种类、品种较多的县份之一。
  二、主栽果树
  (一)柿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全县柿有九个品种:油柿、橙色柿、牛心柿、橙苏、水柜、四瓣柿(方柿)、水柿、玻璃柿、正月柿等。油柿、橙色柿在全县各村房前屋后或山地成片栽培。其他品种为零星栽种。1990年全县柿总面积31890亩,其中油柿占85%以上,橙色柿占9%。采摘面积3251亩,总产量726.90吨。
  油柿 为柿中名优品种,鲜吃加工兼优。树势强健,树冠高大,树姿开张。枝条分布稀疏,微下垂,叶广椭圆形,尖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呈圆形,边缘微向后卷曲,浓绿色。油柿树较耐寒、耐旱、耐瘠,对土壤要求不苛,适应性广,宜于山地栽培。管理好的,栽种后4—5年就可投产,成年树一般株产250—300公斤。此品种10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大,平均单果重280克,最大的单果440克。果实呈稍高的扁圆形,纵沟不明显,皮橙红,披带腊粉,果顶广平,微凹,萼片广卵形,向上斜伸,略内折。蒂方形。果柄粗短。果皮薄而易剥,肉色红,质柔较细腻,纤维少,味甜,品质上等。制成柿饼,形大柔软,于而不硬,软而不烂,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利齿爽口,是饮茶佐料,且营养丰富(含全糖78.4%,还原糖75.95%,转化糖2.23%0),是一种高级的滋补品。1958年全国农业展览会,安溪后垵村油柿饼上了献礼台。油柿饼销往省内外、东南亚各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橙色柿 树势开张,呈圆头形,主干较粗,树势直立,生长势中庸。枝条似油柿,叶卵圆形,顶端渐尖,叶茎圆而较狭长,浓绿色。10月下旬果实成熟,丰产稳产,一般株产150—250公斤,亩产可达1000公斤,单果重150—190克。果扁圆形,橙色,故名也。果蒂略凸,果顶稍平,皮较难剥,肉浅黄,味甜质脆,可溶性固形物19%,品质优良,鲜果较耐贮藏,鲜吃加工兼用的良种。
  正月柿 为本县柿树稀有品种,鲜果正月成熟而得名。金谷乡渊兜村仅有一株,树势开张、旺盛,叶椭圆形,叶色浓绿,果实中等大,单果重120克左右。果实扁圆形,萼小微卷曲,肉质浓甜,可溶性固形物23%。果实岁首成熟,鲜红好看,群众用来正月初九日“敬天公”。由于树叶脱光,果实裸露,易受鸟鼠为害,产量低,没繁殖推广。
  (二)芒果
  芒果又名檨。自清代就有种植香横(红花芒果)和柴檨(白花芒果)2个品种。官桥镇驷岭村村民林木棍曾跟随郑成功到台湾,于清康熙元年(1662)亲自带两株芒果种苗返乡,植于该村洋美角落。到民国时期,赤岭、驷岭一带,特别是崩圳、石垄、虎空等地,盛产芒果,名闻遐尔。解放后,官桥、龙门、城厢、蓬莱、金谷、凤城、参内等乡镇及同美农场为主产区。1990年全县芒果面积达4182亩,产量83.6吨,居福建之首。产量不稳,丰产年超千吨,歉收年仅数十吨。柴檨除鲜吃外,很少加工。香檨除鲜吃外,还可加工芒果干、果汁、果酱和蜜饯,销往省内外以至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香檨 植株高大,树干棕褐色,枝条中等粗壮,叶卵状披针形,叶缘波浪状,呈浓绿色,中肋凸出,侧脉多而明显,圆锥花序,暗红色,花小,3月中旬始花,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盛花,4月中旬终花。7月中下旬果熟。果肾状形,单果重96—125克,最大130—200克。果皮橙黄色,分布有稀疏圆形果点,皮可剥,果肩宽圆而低斜,果顶圆而弯,果肉呈红色,质地细嫩,汁中等多,味甜而香,品质上等,为县内主栽品种。
  柴檨 植株高大而雄伟,树干呈褐色,枝条粗壮,叶呈椭圆披针形,叶色浅绿,主脉凸起,叶脉明显,圆锥花序,花白色后期转棕褐色。果实7月中旬成熟。单果重100—150克,最大可达250克。果顶圆,微歪,果梗歪斜,成熟果皮橙黄色,皮厚可剥,果肉橙黄,纤维多而粗,果肉较少,汁多,味香甜。群众喜欢打孔取食,香甜可口,风味颇佳。本品种约占全县芒果总面积的5%左右。
  (三)柑桔
  明、清期间就有栽培。民国时期,除佛手、香椽、柚零星种植外,其他品种没有种植、发展。直至解放初期,安溪市场上的柑桔,都是县外运进的。50年代初期,柑桔仅有零星栽培。60年代初期开始小面积引进试种。7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中共安溪县委依据晋江地委发展茶果基地的规划,决定在全县建立14个以柑桔生产为主的天马式基地。到1985年全县柑桔面积9496亩,年产量680.4吨。至1987年全县24个乡镇,7个国营农林场都有种植柑桔,面积12139亩,年产量961.4吨。1990年全县柑桔面积达23877亩,采摘面积7470亩,年产量1626.6吨。
  1978年以后全县不断引进繁育新品种,至1990年,全县有芦柑、温州蜜柑、蕉柑(桶柑)、福桔、本地早、早桔、雪柑、明柳橙、暗柳橙、新会橙、化州橙、金枣、金弹、金豆、四季桔、文旦柚、坪山柚、箱溪蜜柚、香椽、佛手、柠檬等。芦柑、温州蜜柑为本县主栽品种。尤以芦柑品质优良,其果形端正,色泽好看,果皮橙红色且薄,易剥,果肉嫩多汁、味甜、风味好、化渣、可溶性固形物15%,总酸1.216,总糖13.46,维生素C30.57,还原糖6.82。芦柑结果早,盛产期长而丰产,且适应性强,山地、平川都有栽培。
  (四)龙眼
  明、清、民国时期都有栽培。龙眼是著名的秋日佳果,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安溪产有一种虎眼,肉厚味甘,食之益人,历来备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为农家零星种植。1985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2302亩,采摘面积1318亩,年产量375.45吨。城厢乡为主产区,产量占全县一半。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凤城、参内、官桥、龙门等乡镇广泛栽培;虎邱、大坪、西坪、尚卿等乡镇部分村落有栽培。栽培品种有福眼、中眼、蕉眼、桂花味龙眼、醮核龙眼、红核蕉、东壁、赤壳、水涨、乌龙岭、油潭本、普明庵、九月乌、八月早等20多个品种。福眼为主栽品种。龙门乡榜寨村有一株1903年种植的醮核龙眼,每年仍有结果,单果重16.5克,肉厚味甜,果核大小不一,核小如黄豆,适宜鲜吃。蓬莱镇温泉村于1986年至1990年种植龙眼5万多株,居全县之首。1990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13693亩,采摘面积2090亩,年产量421.1吨。鲜果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省内外。加工制成的桂圆干、龙眼肉是上等滋补品,也是馈赠珍品,销往省外、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五)荔枝
  明、清都有栽培,民国时期为零星栽种。解放后,曾多次小面积发展,常遇花多果少,也出现多次波动。到1985年全县荔枝总面积2271亩,采摘面积915亩,年产量233.41吨。1990年荔枝面积6995亩,采摘面积1365亩,产量只有303.1吨。以蓬莱、金谷、湖头、官桥等乡镇为主产区。城厢、魁斗、参内、凤城、龙门等乡镇广泛栽培。虎邱、西坪、尚卿、龙涓(局部村落)等乡村有少量栽种。全县荔枝品种有兰竹、乌叶、早红、红种、早熟、赤叶、白北等品种。前两种为主栽品种。兰竹荔枝,果皮鲜红者称红皮兰竹,果皮红绿者称为青皮兰竹,果肉厚,乳白色,味甜、多汁,醮核率高,酸甜适中,鲜吃、制干、装罐、酿酒均适宜。本品种适应性强,产量稳。湖头镇美溪村有一株白北荔枝,平均单果重31.5克,最大达50克左右,果大核大,制干、药用。荔枝鲜果制干除销售本地,还远销省内外。
  三、一般果树
  香蕉 明、清、民国时期都有栽培。1949年后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此后生产呈波浪式发展,1980年以后发展速度较快。1985年全县香蕉总面积3242亩,年产量666.5吨。以参内、城厢、魁斗、金谷、蓬莱、湖头、官桥、龙门为主产区。虎邱、大坪、西坪、尚卿等乡的部分村落为零星栽种。天宝矮脚蕉、天宝高脚蕉、台湾蕉为主栽品种,还有美蕉、柴蕉等品种。1990年全县香蕉面积2128亩,年产量564.60吨。
  菠萝 又名凤梨,清、民国以来都有栽种。二十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菠萝面积1140亩,年产量96.6吨。主栽品种为沙捞越,采用吸芽、冠芽繁殖。1988年官桥镇茶果场从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剥粒凤梨栽种2亩,1990年亩产果1500公斤,最大单果重达3公斤。此品种果实鲜吃不必剥削,沿着果目剥食,不沾手,不伤嘴,方便好吃。果肉水份少,甜度高,纤维少,果心脆嫩,香味浓郁,品质优良。
  果蔗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有较大面积发展。龙门、官桥一带为主产区。城厢、魁斗、凤城、湖头、蓬莱、金谷等乡镇也有成片栽种。品种为青皮果蔗和紫皮果蔗(乌蔗)两种。1990年全县果蔗面积1591亩,年产量7955吨。
  桃 明、清、民国一直都有栽培。50年代桃发展缓慢。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221亩,年产量37.9吨。品种有水蜜桃、甜桃、苦桃等。
  李 明、清、民国都有栽培。二十世纪70年代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8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307亩,年产量7.2吨。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7447亩,年产量573吨。品种有陈李、三华李、芙蓉李、胭脂李、珠李等。李除鲜吃外,常加工成李干、李脯、蜜饯等。
  梨 明、清、民国一直有栽培。80年代梨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045亩,年产量244.9吨。蓬莱、城厢、尚卿等乡镇为主产区。至1990年全县种植1535亩,年产量234.6吨,品种有青皮梨、黄皮梨、棕包梨等。鲜果销售本地。
  番木瓜、菠萝蜜、人心果、流莲、无花果、香椽、橄榄、佛手、柚、罗汉果、板栗、核桃、榭榴、柠檬、枣、杨桃等等果树均为零星栽种。
  第二节 品种引进与驯化
  一、北苹南移
  1966年1月,安溪县从山东省果树所引进金帅、元帅、印度青等苹果品种100株,分别在祥华公社大塔坑场和东坑大队种植。1969年开始开花,1970年少量结果。1972年金帅单株最高产量39公斤,单果最大175克。
  1973年1月从山东省文登县引进小国光、金帅、青香蕉等品种9750株。1974年1月又从山东省烟台地区、甘肃省天水县引进青香蕉、金帅、大国光、秋花皮等品种76100株,分别在内安溪祥华等7个公社51个大队、社办场和3个国营场栽种。祥华公社苹果场种植18900株,成活17078株,占90.5%。
  北方苹果引进安溪栽种后,其生长发育规律也随着自然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在生产技术管理措施上也随之相应改变,以保证苹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使之早产、丰产、稳产。主要采取五条生产技术管理措施:(1)休眠期缩短、生长期延长,树体生长快,冬季采用适度轻剪,夏季采用摘心、拉枝、拿枝、扭枝、环剥等措施,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2)加强对苹果园的夏、秋季管理。(3)克服霉雨天气影响,提高座果率。(4)及时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5)适时采收,提高果实品质。1979年观测,1966年定植的金帅树高5.5米,干周60厘米,冠幅5米×5.5米,最高株产152公斤。1973年定植的大国光树高3.82米,干周35厘米,冠幅4.7米×4.3米,最高株产57公斤。1978年,安溪县北苹南移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0年以后,由于受低纬度的气候影响,加上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等原因,逐渐淘汰,到1990年苹果植株所剩无几。
  二、南果北引
  (一)琯溪蜜柚
  1980年至1989年,从漳州市平和县引进二批琯溪蜜柚苗木,分别在湖上乡盛富村、湖头镇湖三村、蓬莱镇鹤前村、矿■果场、魁斗乡大岭村、城厢乡砖文村、参内乡参山村、镇东村等地栽种。琯溪蜜柚适应性强,宜丘陵低坡地、洲地栽培,丰产、稳产性能好。果肉柔嫩多汁,酸甜适口,风味芳香。果实无核或少核,可食率60.3%,可溶性固形物12.06%,转化糖10%,含酸量0.834%,含维生素丙45.8毫克/100毫升果汁,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品质极佳,对心血管、肥胖症、便秘患者均有滋补、健身疗效。果实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且耐贮藏。80年代初引种的,到1990年小量挂果。
  (二)大果番石榴
  本品种属桃金娘科。1673年,安溪始种番石榴,属全国最早县份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从厦门、漳州等地区引进大果番石榴,品种有泰国番石榴、台湾番石榴、菲律宾番石榴等。湖头、蓬莱、金谷、魁斗、城厢、参内、官桥、龙门等乡镇普遍栽培。大果番石榴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除鲜吃、腌渍外,还可加工果汁,味道好。1990年全县产量50多吨。
  (三)西番莲
  本品种系西番莲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龙门、魁斗、参内等乡村均有引进栽种。品种有紫果西番莲和黄果西番莲两个品种,可加工果汁饮料,风味极佳。
  (四)其它
  人心果、菠萝蜜、油梨,50年代至60年代初,官桥、龙门、城厢等乡镇少量引种,没有推广。
  三、野生水果开发
  全县可驯化、开发、利用的野生水果的品种很多,如猕猴桃、茅莓、桃金娘等。
  猕猴桃,是安溪县特有的野生果树。本县猕猴桃有两个品种,一是毛花猕猴桃,俗称毛桃、藤梨。二是京梨,俗称扁担锥、鼓钉。毛花猕猴桃分布在龙涓、芦田、感德、祥华、长坑、尚卿、西坪等乡镇以及福前农场、丰田林场、虎邱乡较高海拔的山村。京梨猕猴桃在全县各乡镇较高海拔的村落均有分布。毛花猕猴桃分长果型和短果型两种类型。长果型果实较大,长椭圆形,产量高;短果型,果实近圆形,果实小,产量低。京梨猕猴桃,枝、叶、果均光滑无毛,藤蔓木质化程度较高,结果性能好,果实成串成串挂于藤蔓上,产量高。猕猴桃适宜鲜吃,不仅酸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D、多种氨基酸、葡萄糖、蔗糖、脂肪、蛋白质和镁、钾、铁、钙等人体必要的矿物质,可溶性固形物13.5%.具有滋补强身、清热利水、生津润燥、散瘀止血、对降低体内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治疗胃肠肿瘤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猕猴桃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花含有蜜汁,芳香美观,是山区蜜源之一。猕猴桃也是果汁、果脯、果酱等重要原料。本县野生猕猴桃资源十分丰富,丰产年10万多公斤。1981年安溪食品厂收购群众采收的野生猕猴桃3万多公斤,加工果晶、果霜、果脯、果干、果酒、蜜饯,是一种经济价值高,有开发前途的营养水果。
  毛花猕猴桃、京梨猕猴桃均可采用枝条扦插。龙涓乡宝都村、钱塘村采用此法繁殖进行人工栽培。
  第三节 果树栽培
  一、果树种植
  (一)果苗繁殖
  安溪栽种果树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明、清、民国时期,农民一般采用果实种子直接播种移栽法,尤其是芒果繁殖采用此法沿用至今。果树繁殖采用种子直播的有性繁育,变异性大,果品质量差,经济价值不高。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果农栽种果树,多数采用无性繁育办法,这样,品种之间优良性状就能得到遗传,果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50年代初官桥公社快速育苗专家林榭榴,采用扦插办法繁育柑桔、桃;根接繁育柿、梨;根茎切块繁育菠萝、香蕉获得成功。50年代油柿苗木采用劈接法,到60年代改进为切接法,取材方便,大大提高繁育系数,成活率高。荔枝、龙眼、通过选择优良强健母树,然后进行高压繁殖,即利用二、三年生枝条,环剥皮层至木质部,用备好的牛粪、园土、红土等混合团包扎,使之长根,形成新植株,锯下进行假植、栽种,到80年代采用实生苗嫁接法进行繁殖。本县芦柑、橙、温州蜜柑、琯溪蜜柚、桃、李、柰等果树采用嫁接法进行繁殖。菠萝采用冠芽、吸芽栽种。
  (二)果园垦辟
  民国时期,农村个别果农开垦果园,不等高,山上开垦到山下,竖沟竖路,多数无行无畦栽培,造成果园严重跑水、跑土、跑肥的水土流失;果树管理粗放,产量极低。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全县大开“万宝山”运动中,虽经统一规划、测量、垦辟水平梯级式果园,但质量也不高。1978年后,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课,现场示范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材料,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参观学习等方法,使开辟的果园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果树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山地开垦,建立园内有沟、园外有岸、反坡水平线、降雨100毫米、泥不出沟、水不下坡的保水、保土、保肥的高标准的等高果园。重点是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开成等高梯田,用石或草皮土块砌成牢固梯埂,同时做到大台面,大穴(或大沟),下足基肥,选好良种壮苗,又注意到山顶造林,排灌水系统,畜牧、肥料、道路配套。
  (三)果树栽种
  民国时期,安溪县农民按照季节习惯栽种果树,其他诸因素很少考虑。解放后,根据果树生长习性、土地条件、生产目的、栽培习惯、市场动向等因素,选择相应的优良果树品种进行种植,又据不同果树品种,采用不同栽种季节、定植密度、定植方法。如龙眼一年可分春季、秋季两个季节定植。由于秋季雨水少,常遇秋旱,利用龙眼苗假植方法改秋种为春植。山地成片栽培果树可适当密植,肥沃平地适当疏植些,一般亩植15—20株。落叶果树一般在冬末休眠期定植;常绿果树一般在春季种植。
  二、果园管理
  (一)耕作
  民国时期,安溪县果农对果树栽后管理粗放,只有培点土,施点肥;并且不少果农缺乏科技知识,对果树生长习性和实用技术知之甚少,在整治果园、扩穴施肥、改良土壤、根系更新、修剪、疏花、疏果等方面做得少,形成果树“头吃土尾吃露”现象,经济效益不佳。解放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果园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如果树扩穴结合压青施肥,深耕除草结合追肥,耕作因树因地制宜,幼龄果树株行间空隙地合理套种豆科作物,做到以园养园,以短养长快,长短结合,促进果树速生早投产。柑桔投产树果园的科学管理,主要环节是春季抓保花、夏季抓保果、秋季抓保梢、冬季抓保叶,一环紧扣一环。对其他结果树一般是通过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土壤改造等措施,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缩小果树结果大小年,达到早产优质之目的。
  (二)施肥
  1949年以前,果树很少施肥,不用任何化学肥料,以培土为主,结合施农家肥。解放后,通过长期的试验和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科学施肥技术。贯彻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化肥的原则。掌握下足基肥,扩穴压青,适时追肥,看树施肥,控氮增磷钾,土壤偏酸施石灰中和酸性;做到有机肥和培土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因树因地科学施用肥料,协调土壤和果树养分的平衡,培肥地力,创造一个果树速生早产、稳产优质的良性环境。
  (三)防治病虫害
  安溪果树病虫害民国时期发现较少,一般采用人工捕杀办法,如捕杀荔枝蝽蟓等进行防治。解放后,柑桔类常见病虫害有螨类、介壳虫、蚜虫、潜叶蛾、天牛类和溃疡病、疮痂病、炭疽病等;芒果有蛀梢虫和炭疽病等;葡萄有黑痘病;柿树有柿虱、炭疽病;龙眼有蛀梢虫、金龟子、鬼帚病;荔枝有荔枝蝽蟓和溃疡病;香蕉有蕉蚜、象鼻虫、束顶病等。防治方法采用:(1)果园栽培技术防治:如选育无病虫害的健苗,推广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种植,科学耕作等;(2)化学防治:发现果树病虫害,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对症下药,做到防早、治少、治了,药物轮换使用;(3)物理机械防治:本县常用的防治方法是捕杀、摘除、灯光诱杀或食饵诱杀等。
  (四)果园机械化作业
  至1985年底,全县有福前农场、参内乡枯水村等多个柑桔场,使用电动喷灌。一些乡村果场还采用电动、机动喷雾器,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根外追肥。
  三、经营管理
  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农村中山地栽培的、房前屋后栽种的、村头溪边零星种植的果树,均是个体经营。当时泰安乡砖文村上百亩的油柿园,也是各家各户栽种、管理。
  解放后,50年代后期,特别是人民公社、大队办的果场,干部由公社、大队确定,职工从生产队的劳力抽调,管理干部和技术员发固定工资,其余都采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相当部分大队办的果场采用评工记分,按全大队平均工分值计付酬。果场的职工工资有的发给职工本人,也有的拨给职工所在的生产队,纳入生产队统一分配。场的收益核算,都归公社或大队,场的工人没有经济责任。
  生产队种植的果树,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盈利统一核算分配。
  1979年以后,国营、集体办的果场,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责任制,主要形式有下面几种:
  国营农、林、茶场一般将果园划片分包给职工家庭经营,分包期有3—5年,也有10—15年的。分包的果园定出逐年的产量、产值,以及每年上缴场部的利润和各种费用(现金或产品),让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大多数乡(镇)办、村办和村民办的果园,采用招标承包办法,逐年收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和现金。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方式有个人承包雇工经营的、有以劳力合股承包、或以资金合股承包集体经营、按股分担盈亏。承包期一般5年、10年、15年或更长年限不等。
  蓬莱镇联中村村办果场,实行由村统一领导的经营管理方式。苗木、肥料、农药、工具、成本由村统一支付,产品归办场单位,然后按完成产品数量或产品销售金额计付工资;并定利润指标,超减部分按15%至20%的比例给职工奖赔。
  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以后,产量上升,果园所有者和承包经营者收入都有明显增加。金谷乡完小村84亩柑桔园,1983年以劳力、资金合股承包集体经营方式,采用资金共筹、财富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办法,经职工努力经营后,产量逐年增加,4年上升3倍。
  第四节 主要果树基地
  一、主要乡镇场
  (一)城厢乡
  城厢乡位于安溪东南部,西溪、蓝溪汇合的三角地带。境内地形以低丘坡为主,地势相对较为平缓。海拔21.6—899.4米,年平均温度19.5℃—21.3℃,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28.7℃,最低气温1月份平均12.3℃,基本上没有霜期,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属南亚热带水果适宜区,为安溪油柿的主产地之一。
  全乡的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经验较为丰富,栽培的果树种类有19种,面积较大有油柿、龙眼、芒果、荔枝、柑桔、香蕉、凤梨、李、杨梅、余甘等10余种;面积较少的有番石榴、桃、橄榄、菠萝蜜、葡萄、西番莲、油梨等品种。
  1990年全乡果树总面积13846亩,投产面积3105亩,产量641吨。其中油柿2779亩,投产461亩,产量134吨。油柿种植面积最大的砖文村746亩,产量48吨,其次雅兴村456亩,土楼村345亩。全乡芒果1228亩,主要分布土楼、光德、南英等村。2个乡办果场:涝港场龙眼60亩;冬青场龙眼50亩,油柿90亩。全乡有砖文、土楼、员宅、路英、石古、过溪、南英、经兜、墩坂、经岭、光德、仙苑、勤内、同美、团结、雅兴、古垵、中标等18个村办果场,共果园面积4877亩,其中油柿1505亩,芒果835亩,龙眼1360亩,荔枝662亩,柑桔516亩等。
  (二)蓬莱镇
  蓬莱距县城20公里左右。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80—650米,年平均温度17—20.9℃,年降雨量1600毫米,大部分村落属外安溪气候,土壤为灰化红壤和残积土。
  全镇种植的果树品种有龙眼、荔枝、香蕉、菠萝、芒果、余甘、番石榴、黄皮果、菠萝蜜、柑桔、油柿、桃、李、梨、杨梅、猕猴桃、青梅、草莓、西番莲、枇杷、橄榄、杨桃、葡萄、番木瓜、万字梨等30余种。其中油柿明朝就有种植,清朝开始种植梨。1990年全镇水果产量423.4吨。其中龙眼产量25.2吨,主要分布在温泉、龙居、美滨、联盟等村落;油柿产量30吨,主要分布在岭南、岭美、吾邦、福山等村;柑桔产量158.5吨,主要分布在联中、彭格、登山、鹤前、美滨等村;梨主要产于登山村,丰产年上百吨;荔枝主产于鹤前村。栽种果树较多的有温泉、美滨、鹤前村。
  (三)湖头镇
  湖头位于安溪北线西溪的中游,四周高山环绕,属于盆地,大部分村落属外安溪气候,土壤为红壤和砂壤土。
  全镇2个镇办果场:半山场,80年代末种植温州蜜柑85亩,1990年产柑42.5多吨。大寨果场,位于慈山西南向,80年代末开垦种植龙眼2500多株,110多亩。1990年全镇水果面积6057亩,产量255吨。全镇水果种类有柑桔、荔枝、龙眼、番石榴、芒果、黄皮果等23种。其中柑桔2293亩;龙眼1853亩。柑桔遍布全镇29个村落,面积较大、产量较多的村为湖三村、上田村、半山场、湖二村、湖四村、前溪村等。荔枝、龙眼除下坑、半山村不宜栽种外,其余27个村分别有栽培。荔枝主要分布在横山、汤头、前溪、后溪、埔美、山都、美溪、产墩、东埔等村。龙眼主要分布在美溪、登贤、湖一、湖三、湖四等村。
  (四)福前农场
  福前农场地处安溪西北部,距县城百多里。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度230—950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7℃,全年稳定通过10℃,积温6626℃,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无霜期330—350天,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2.5%,土壤PH值为4—6,植被覆盖率70%以上。铁路通过境内,公路贯穿全场,交通十分方便。
  全场有6个果茶分场,已初步建设成为水果、茶叶商品基地。全场栽种的果树有柑桔、香蕉、凤梨、山金豆、柚、枇杷、龙眼、番石榴、桃、李、柰、梨、柿、板栗、杨梅等十多种。还有野生杨梅及猕猴桃等。全场柑桔主要分布在洋婆山、郭埔下坑;油柿主要种植在石狮、格口分场。
  福前农场果树主要以种植柑桔为主。1966年开始小面积种植福桔、本地早、南丰蜜桔,当时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到1976年较大面积发展柑桔220亩,品种主要有芦柑、温州蜜柑、柳橙,集中连片种植在洋婆山。通过科学管理,采取合理施肥、修剪、防抬病虫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于1980年开始投产,1990年柑桔总产210吨,平均亩产1.15吨。该场所产芦柑果实,具有果大、皮薄、汁多,风味甜美等特点,名扬省内外,历年来在同类产品价格中居高,供不应求,是安溪发展柑桔获得成功的典型。福前农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与充分发挥山区自然优势及增加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等需要,把发展优质芦柑作为开发性农业的重要项目,先后又发展芦柑340亩。1989年还从广东省引进良种红江橙,种植40亩。将于1990年以后相继投产,到盛产期全场水果年总产可达1000吨。
  二、“天马式”果场
  1978年,晋江地区计划创建150个“天马式”茶果基地,安溪先后确定13个公社1个场创办14个“天马式果树基地”。
  第五节 果品加工与保鲜
  一、果品加工
  为了延长水果保存期限,县内果农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乡村民间就有加工柿饼、芒果干的传统习惯。
  (一)芒果加工
  盐渍芒果 清朝、民国时期,农家采收未成熟的芒果,用盐久渍,作为蔬菜,供佐餐之用。这一古老的简单加工芒果方法,一直沿用解放后。
  芒果蜜饯(檨仔膏) 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有栽培芒果的农家,普遍制作芒果蜜饯。制法:将芒果洗净后,去皮,将果肉切片,加入同等数量或稍少一些白糖,加热浓缩,到浓稠为止,防止烧焦,煮成后制成品的固形物总含量在68—70%以上,含糖60—65%。果肉透明,风味佳。
  芒果干 安溪果农常用制芒果干保存芒果。方法:原料→分级→漂洗→去皮→切条→晒干→制成品。芒果干呈金黄色,味好,可久存。
  草芒果 果农普遍采用芒果加盐和甘草制成。方法简单:芒果→分级→漂洗→芒果切片→甘草盐渍→制成品。草芒果含糖21—30%,酸1.5—2.0,盐12—15%,水分36—40%。成品滋味香美爽口。
  (二)柿饼加工
  为了延长柿子的保存期限,便于运输,提高柿的经济效益,本县柿区果农从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均有用柿子加工成柿饼传统。
  加工柿饼用的柿子只要八分成熟。采收后,剔除烂果、软果、病虫果,按大中小分为三级,以便加工。
  柿饼制作技术:
  工具 柿刀、柿创、柿筛、柿棚、柿架、竹笼、焙灶等。
  刮皮 先将柿萼片摘去,剪掉果柄,用柿刀削平柿蒂,使果平坦。然后用刮刀薄薄地刮去柿皮,然后一粒挨一粒排列于柿筛上。
  干燥 干燥方法有两种:日晒法和烘焙法。
  (1)日晒法:选择地势宽敞、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地方架柿棚,以便柿筛放在柿棚上,进行凉晒。日晒法工艺流程:晒果→捻乳→揉果→倒籽。晒果时间长短视果实大小而异,一般7—10天。晒果后,果实相互粘在一起,需把它分开,称为捻乳。捻乳后,果蒂翻下,也称翻果翻蒂。揉心方法用三指按果顶,拇指按果蒂,稍加压力揉动,果实干燥者稍加压力,软者用力小些。揉心后进行捏果,用拇指按果实基部,食指及中指按果顶,旋转并稍加压力,使果实稍平,捏果时结合推倒果籽,使之倒平,称为倒籽。
  (2)烘焙法:又称人工烘焙干燥法。在柿饼加工过程中,遇上雨天,采用烘焙法。首先要建筑焙灶。用土块筑成长4.35米,宽2.1米,高0.5米的长方体焙灶,灶缘宽0.25米,灶中能容纳3个柿筛。烘焙方法:每3个柿筛要用50公斤粗糠(谷皮),松树针50公斤,先将粗糠25公斤平铺于灶中,再平铺松针,松针上再铺粗糠25公斤。烘柿饼时,把火点着,并在灶中铺上几块砖头,上面放置两条竹板,将柿饼连筛放置在竹板上,再盖上草席保温,要经常检查,以防烧饼,如火力旺,3筛烘20分钟,火弱时要烘30分钟。为提高烘房利用率,可分批倒换,轮流烘烤。
  堆捂
  ①落笼翻笼:捏果后,将柿饼倒入笼中,每1—2天翻一次,需翻4—5次,以防柿饼互相粘在一起。若发现柿饼尚未干燥时,应再进行捏果、日晒。②整理果形:柿饼翻笼后,将柿饼逐块放在倚上,用长0.33米,宽0.1米的木板在果蒂周围旋转压平,使柿果端正美观呈饼状。然后,梅花形倒立排在柿筛上日晒半天,称为“饿果”。
  ③落缸下缸:“饿果”后放入缸中,需进行翻缸2—3次,使柿饼不致发热产生沾质和发霉,并促使柿饼生霜。
  取霜
  柿霜好坏、多少与堆捂时干燥有关。柿饼太干,果内水分太少,柿饼就不回软,出霜薄而少;含水平量适度,柿霜出得厚而多。取霜一般进行3次。方法是用特制篾笼,把柿饼(15公斤)放笼里,上下抖动,使柿饼上的霜脱落,每50公斤可取柿霜0.5—1公斤。每次取霜后应将柿饼与柿霜放在阳光下,略晒1—2小时,再装入缸中,等待出售。
  柿饼出饼率的高低,因品种、成熟度、加工技术不同而异,一般25—30%。
  二、防腐保鲜
  民国时期,水果除鲜吃外,对防腐保鲜工作做得很少,只有盐渍荔枝入药治疗唇疔。解放初期,农民又采用盐渍保鲜余甘、番石榴、杨梅等当作药用;有的农民用盐渍杨梅配米粥。到60年代初至70年代,随着水果丰盛,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缸藏法、松针贮藏法、地窖贮藏法等保鲜柑桔。到80年代初,防腐保鲜方法有药剂洗果、薄膜罩箱、缸藏、地窖贮藏、松针贮藏等。
  1985年开始,对多种贮藏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塑料薄膜单果包裹效果最好,并推广应用至90年代初,方法是用托布津(或多菌灵)和24—D的混合液洗果,堆垛预贮再用塑料薄膜袋进行单果包裹。用这种贮藏方法的柑桔水枯率和烂果率,芦柑在15%以下,蕉柑、橙类在7.5%以下,而且果实外形整洁美观,总糖稳定,味道好,经济效益高。
  第二章 蔬菜
  第一节 品种资源
  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载的蔬菜和瓜类有:菘、芥、芥蓝、莴苣、蕹菜、苋菜、菠菱菜、茄、冬瓜、丝瓜、苦瓜、姜、蒜、韭、芹菜、着荙菜、茼莴、圆荽、蕨、苦荬菜等。清康熙《安溪县志》除上述外,补入王瓜、菜瓜、油菜、葱、薤、芋、薯、木耳、香菇。乾隆《安溪县志》又增加萝卜、胡萝卜、瓠、笋、薯蓣、白菜、南瓜、瓮菜、扁豆、荷兰豆、虎爪豆、蚕豆、落花生等。民国时期,蔬菜品种没有增加。
  解放后,安溪蔬菜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941亩,亩产1386公斤,总产量81668.5吨。1990年全县蔬菜总面积107743亩,平均亩产804公斤,总产量86622.5吨。其中春收蔬菜面积61877亩,总产量49229.7吨,亩产796公斤;夏收蔬菜面积19357亩,总产量15606.4吨,亩产806公斤;秋收蔬菜面积26509亩,总产量21786.4吨,亩产822公斤。
  一、叶菜类
  白菜 有大白菜、小白菜、包心白菜、卷筒白菜等。
  芥菜 有白芥、紫芥等,是本县农村主菜。全县各村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栽种。冬春鲜用,并大量腌制晒干瓮贮。常年食用,俗称招菜。
  甘蓝菜 俗称包菜,产量高,有冬包菜和春包菜两种。
  芥蓝菜 俗称过蓝菜,产量不高,城镇视为上等菜。
  莴苣菜 俗称莴菜,有茎用(称莴苣)、叶用两种。叶用有圆叶绿、长叶绿,圆叶红、长叶红等类。
  苋菜 俗称旱菜,有红苋菜和白苋菜两种。
  蕹菜 俗称空心菜,又叫应菜,有大叶、小叶两种,大叶可植于水中。
  菠菱菜 俗称赤根菜,又叫红根菜。菠菱菜营养丰富,为质地较好的蔬菜。
  牛皮菜 俗称咬钹菜,旧志书称莙荙,人较少吃,多作饲料。
  苦荬菜 即苦尾菜,苦苣。
  二、茎菜类
  球茎 甘兰俗称菜球、大头菜,50年代开始栽种。
  竹笋 有毛竹笋、麻竹笋、绿竹笋。毛竹笋有春笋、冬笋。春笋为城镇居民“清明节”包“润饼”或“薄饼”必备;冬笋视为春节期间上等菜肴。麻竹笋产于夏秋季节,比毛竹春笋纤细鲜嫩清甜;绿竹笋产于夏季,清凉消暑,视为暑天上等汤菜。
  薯蓣 有大小两种,小的称薯,适宜病人食用,并可制中药淮山,产于内安溪。大的称“田薯”,有白、紫两种,内外安溪均有种植。
  芋头 有槟榔芋、白芋、红芋、九棕芋等,槟榔芋品质最佳,酥松可口,上市畅销,一般销往南安、鲤城、晋江及厦门一带。其余品种农村自食为多,较少上市。
  马铃薯 俗称江东薯,解放后开始种植,多数种于内安溪山区冬闲田,薯块圆而小,产量较低。60年代以后,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引进良种,薯块大,产量高,为内外安溪冬种主要作物。
  薤 俗称腊薤或菖头,少鲜用,盐腌后作菜,味鲜适口。
  三、根菜类
  萝卜 俗称菜头,又称天宝六菜,除鲜用外,切丝或切条晒干腌制瓮藏,为农村主要咸菜。有早熟种和晚熟种两种。早熟种称为早六菜,“霜降”种植,“小雪”前后收获。晚熟种,春节前后收获。
  胡萝卜 俗称红萝卜、红菜头,富含多种维生素,外安溪城厢一带种植,城镇居民“清明节”包“薄饼”必用。
  豆薯 俗称番割,种子有毒。
  四、花菜类
  花椰菜 俗称菜花或花菜。50年代初引进,已在县内广泛栽种。
  金针菜 或称黄花菜,有野生于溪涧旁,有菜农栽培于菜园、茶园、果园岸边。
  五、果菜类
  番茄 又称西红柿,俗称“臭柿子”。营养丰富,果蔬兼用,为城镇居民较喜爱的一种菜蔬。
  茄子 有紫、白两种。紫色为红菜,白色则为茄。
  辣椒 有灯笼辣椒,俗称菜椒,还有牛角椒,米椒(最辣品种)等。
  六、瓜菜类
  南瓜 农村广泛栽种,产量高,食用或作饲料。
  冬瓜 外安溪农村广泛栽种。凤城、城厢一带最为盛行。除食用外,还可与白糖煮成冬瓜糖销售。
  苦瓜 又称红洋。有苦味,掺海蛎干、豆腐、瘦肉片煮汤,为上等汤菜,清心明目,消暑解毒。
  黄瓜 旧县志称王瓜,又称刺瓜。
  县内农村还栽种丝瓜(俗称鼠瓜)、角瓜、越瓜(俗称梢)、土瓜、青皮瓜(80年代从台湾引种,又称台湾瓜)、掌瓜(佛手瓜)、瓠(有两种,其一称大瓠,其二称胳膊瓠)等。
  七、豆菜类
  豆芽菜 俗称豆芽、豆青。
  四季豆 有长、短蔓两种。一年春秋两季可栽种。
  豇豆 俗称菜豆。
  豌豆 旧日志称荷兰豆,有软壳、硬壳两种,尤以软壳豌豆为佳。
  八、香菜类
  有芫荽(旧县志称圆荽)、茼莴、蒜、韭菜、葱、芹菜、姜等。
  九、水生菜
  茭白 俗称茭白笋、“加特”。本县龙门乡桂林、桂窑一带盛产,销售本县、厦门等地。
  十、食用菌
  安溪盛产香菇、蘑菇、草菇、凤尾菇、金针菇、黑、白木耳等,还有野生红菇。蘑菇、草菇、香菇销售国内外。
  香菇 80年代前以段木栽培,到80年代中期改为袋栽,既省工、省料、又高产。1985年全县产香菇0.95吨。到1990年全县产香菇237.6吨,主产地蓝田乡150吨,龙涓乡45.7吨,祥华乡29.1吨,长坑乡6.1吨,感德乡5吨,丰田乡1.2吨。
  蘑菇 1990年全县产蘑菇1629吨,产值321.44万元。主产地城厢乡555吨,魁斗乡300吨,湖头镇183吨,龙门乡157吨,凤城127吨,金谷乡115吨。
  黑木耳 1990年全县产木耳2.1吨。主产地城厢乡1.4吨,龙涓乡0.2吨,丰田乡0.5吨。
  第二节 主要蔬菜
  一、萝卜
  萝卜,俗称菜头,是安溪农村主要蔬菜,几乎家家有种植。安溪气候、土壤条件适于萝卜肉质根的膨大,有利于萝卜糖分的积累。安溪萝卜,主要于秋冬两季栽种。萝卜表皮润滑,肉质脆,汁多,味甜带有微辣,它的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助消化、有顺气、化痰、提神的作用。农村群众除鲜吃外,切条盐渍瓮藏,周年食用。1990年全县萝卜年产量20556吨。
  二、芥菜
  安溪芥菜有白芥菜、黑(紫色)芥菜、包心白芥菜等品种,是农村主要蔬菜。秋、冬、春三季生产芥菜。芥菜叶质脆嫩,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安溪农村生产包心白芥菜,品质优,秋、冬生产,初春收成,除鲜食外,盐渍瓮藏,夏季参瘦肉、豆腐煮汤,称上乘汤肴。黑芥菜,冬性强,产量高,内安溪农村利用冬闲田广泛栽种。龙涓乡村腌制黑芥菜干,闻名遐迩。1990年全县芥菜年产量19116吨。
  三、甘蓝
  甘蓝,俗称包菜、卷心菜。安溪有80日甘蓝,100日甘蓝,120日甘蓝等品种,农村冬、春两季栽种甘蓝。80年代后,由于甘蓝品种的推广及甘蓝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冬、春两季甘蓝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内外安溪农村都有种植。120日甘蓝菜,表现优质、丰产、收获集中,成熟一致,未出现先期抽苔及干烧心现象。甘蓝叶质脆嫩,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
  四、黄瓜
  安溪黄瓜,俗称刺瓜,有青皮瓜、黄皮瓜两种。官桥镇恒美、吾宗、驷岭、洪塘一带农民,利用冬季麦田套种黄瓜。小麦收成后,加强管理,黄瓜植株健壮,茎粗,刺密,瓜果含可溶性固形物4—4.5%,口感清脆微甜,可当水果食用,夏天煮汤消暑解毒。黄瓜早上市,价值高,销路广。80年代后,内外安溪广泛栽培,除销售本县外,还销售鲤城、晋江、南安、厦门等地。1990年全县黄瓜年产量1025吨。
  五、冬瓜
  安溪冬瓜,群众称枕头瓜。外安溪凤城、城厢一带,山环水绕,小气候湿润,土壤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好,透气松软,适于大冬瓜生长。这里盛产冬瓜,瓜型大,单瓜重20—30公斤。冬瓜皮青绿色,有白粉,肉厚7—10厘米,洁白紧密,味微甜,有清火、除暑之功效,品质优良,是夏秋应市的重要蔬菜。除食用外,还与白糖煮成冬瓜糖,销往县内外。
  六、茭白
  安溪茭白,俗称茭白笋,属禾本科水生蔬菜。食用部分为黑穗菌侵入嫩茎后长成白色菌瘿。茭白在安溪农村广泛栽植,但以龙门茭白质量优、早上市最负盛名。安溪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适于茭白植株生长和菌瘿生长的环境。龙门茭白栽培面积大,千亩以上,主要分布桂林、桂窑、溪内、龙美等村,亩产1500—2000公斤,亩产值千元以上。茭白富含营养成分和多种矿物质,有止渴、利尿、解酒毒、防治高血压等作用。安溪茭白的特点质地细嫩,肥壮,味清香,除当地群众食用外,还销往厦门、泉州及港澳等地。
  七、竹笋
  安溪竹品种繁多,竹笋资源丰富,麻竹笋、绿竹笋、石竹笋、猫儿竹笋最佳。竹笋是竹子短缩肥大的芽(即竹子幼芽),其外表有坚硬的竹壳,内为柔嫩的笋肉,食甘脆、味鲜美,除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外,还含有10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保健菜品。冬月取之地下为冬笋,春夏出地为春夏笋。竹笋除鲜吃外,还可以加工盐渍笋、罐头笋、笋干,畅销国内外市场。
  第三节 蔬菜栽培
  一、蔬菜种植
  (一)育苗
  安溪农村栽种蔬菜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以有性繁殖为主。明、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农民一般采用选择优良单株留种子直接播种法或集中育苗移栽法;或用离蘖、扦插、块茎、鳞茎等进行育苗栽种。白菜、芥菜、甘蓝菜、莴苣、菠菱菜、牛皮菜、球茎甘蓝、萝卜、豆薯、番茄、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苦瓜、刺瓜、豌豆、豇豆、四季豆等,在播种前,农家到集镇上购买种子播种繁育,或购买菜苗直接栽种。本县蓬莱镇登山村,有400余亩萝卜菜籽田,亩产10公斤。农民称“曾九坂菜籽”,除销售本县外,还销往南安、永春、德化和大田等县。又如芥莱、牛皮菜、南瓜、苦瓜、菜豆一般性蔬菜,农家用自繁自育自种办法。薯蓣、芋头、马铃薯、姜采用块茎繁育。香菜类的蒜、葱、薤用鳞茎栽种。菱白、金针菜等用离蘖法移栽。空心菜有的用种子播种,多数用扦插法。花椰菜50年代初从外地传入,很快普及全县农村。菜椒于70年代末传入,外安溪广泛栽培。矮脚短荚豇豆和长脚短荚豇豆80年代初从外地传入,农村春季广泛栽种。明、清、民国时期,食用香菇、木耳都采制野生菇类。解放后,采用人工接种办法,农村广泛培植。主要有香菇、红菇(野生)、黑白木耳、乳菇、竹荪菇、蘑菇、金针菇、草菇、凤尾菇等。
  (二)栽菜
  自明、清以来,安溪农村有栽种蔬菜习惯,一般自种自食,很少到集镇上出售。民国时期,农村根据不同季节种蔬菜。春种空心菜、苋菜、茄子、瓜、豆类;冬种萝卜、芥菜、白菜、甘蓝菜、牛皮菜等。萝卜、芥菜为农家主菜。一年有淡、旺季之分,旺季将青菜腌作咸菜或咸菜干,供淡季时食用。农民称“一年蔬菜半年粮”。解放后,蔬菜品种增加,一年四季种蔬菜。农家根据家庭需要,市场动向,选择相应的优质、高产、高效益的蔬菜品种,进行栽种。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种萝卜、芥菜、甘蓝菜、白菜、芹菜、牛皮菜、花椰菜、菠菱菜、莴苣等。官桥镇农民利用麦畦套种刺瓜。内安溪的龙涓乡、蓝田乡、长坑乡农民,利用冬闲田搭棚培植香菇。春季农民利用房前屋后菜园地种茄子、苋菜、空心菜、姜、芋头;秋季种葱、蒜;芋园畦旁边套种黄瓜、菜豆;甘蔗畦边套种四季豆,秋季利用蔗畦间培植蘑菇、香菇、草菇、凤尾菇等。
  二、菜园管理
  (一)施肥
  明、清、民国时期,农村菜园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栽种前,深施牛栏粪、猪粪,栽菜时,用火烧土作基肥。幼苗期,施厕所肥,结合施用薄尿水,促蔬菜速生快长早收获。解放后,农家根据不同蔬菜品种,不同季节,施用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化肥,化肥以氮肥为主,因菜因地科学施用肥料。施肥时结合中耕松土、除草、灌溉等措施,促蔬菜速生、高产、优质。
  (二)防治病虫害
  民国时期,蔬菜发现病虫害较少,一般采用人工捕杀办法,或自制土农药进行防治。解放后,蔬菜常见有蚜虫、菜青虫、地老虎和根腐病、猝倒病等,农家做到治早、治少、治了,药物轮换使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