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泡饮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泡饮方法
分类号: TS272
页数: 3
页码: 251-2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乌龙茶的泡茶技艺和茶道文化,包括泡茶用水、泡茶器具、泡饮技艺等。
关键词: 茶业 饮茶健身 泡饮方法

内容

安溪人民自唐末以来就有饮茶习惯(多饮用毛茶),饮茶之风越来越盛,饮茶技艺越来越高。清代至民国,泡饮乌龙茶已相当考究。《安溪茶业调查》载:“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一壶数十金者亦之。”
  解放后,由于安溪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泡饮乌龙茶的技艺也进一步提高,逐渐趋向普遍化、科学化。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治病,以茶消遣,以茶娱乐随处可见。
  一、泡茶用水
  明、清时期,对泡茶用水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解放后对泡茶用水水源选择没有病源体污染,没有工业污染,水的感官性状良好,即无色、无臭、透明、无异味、无悬浮物,舌尝清凉甜润的感觉,水的PH值为中性7,煮沸后的永久硬度不超过8。为好。安溪泉、涧、溪、河比比皆是,乡村大都取用泉水、江水等流动的天然“软水”冲泡,茶汤清冽,香纯、味甘,达到好茶好水,相得益彰。城镇均取用自来水。自来水虽适合于饮用,但泡茶有漂白粉味道,而且含有氯离子,会使茶叶多酚类氧化,影响茶汤和香气。一般都先把自来水贮于缸中一二天,待氯离子逸散,或煮沸持续片刻,驱除氯气后再冲泡,也能达到色香味俱佳。
  二、泡茶器具
  清代泡饮乌龙茶常用的有一套小巧精致的茶具,称为“烹茶四宝”:即潮汕炉——广东潮州、汕头出产的风炉,有陶磁的、有白铁皮的;玉书碨——扁形薄磁的烧水壶,容水量约250毫升,孟臣罐——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容水量约50毫升;若琛瓯——江西景德镇产的白色小瓷杯,一套四只,每只容水量约5毫升。民国以来,“烹茶四宝”逐渐变化,炉具有电炉、液化炉、煤油炉或小煤炉等;烧水壶有铜质、钢质、铝质烧水壶,也有瓷质形似酒瓶的电热水壶,还有铝质的电热水壶;小茶壶有白瓷小茶壶或“钟形”的“白瓷盖瓯”(高5.2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3.5厘米,容量110毫升;这种盖瓯装茶叶、嗅香气、冲开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瓷质、铝质茶盘或塑料茶盘。白瓷小茶杯变化不大,只是大小而已。这些茶具有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美如画,配置相宜,相互为用,颇有饶趣。
  三、泡饮技艺
  宋代以来,安溪人民不但精于种茶、制茶,而且善于泡茶、品茶。清代已形成一套安溪乌龙茶茶道。解放后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展,通常泡饮有七八道程序,茶王赛、茶道表演有18道程序。
  山泉初沸:山溪泉水煮到“虾目”转“鱼目”的“一沸水”宜于冲泡。
  孟臣沐霖:烫洗茶壶或盖瓯。孟臣系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茶壶或盖瓯,用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六分。
  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烧水壶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以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孟臣重淋: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若琛出浴:烫洗茶杯。若琛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玉液回壶:把约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倒出,又反倒入壶,使茶水更均匀。
  关公巡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紧靠的四只小茶杯。
  韩信点兵:茶水倒到最后少许时,也要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既浓淡均匀,香醇一致,也蕴含主人深情厚谊之意。
  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既稳妥又雅观。
  鉴尝汤色:认真观看杯中茶水的颜色。
  喜嗅幽香:静嗅乌龙茶的香气。
  初品奇茗:观色嗅香后,开始品尝茶味,可谓“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
  再斟玉液:开水冲泡后,隔一二分钟倒第二道茶。
  品啜甘霖:细致地品尝天真味道。
  三斟石乳:开水冲泡后,隔三四分钟倒第三道茶。
  领悟韵味:慢慢地领悟乌龙茶的风韵和味道。
  茶过三巡,接下去可以自斟慢饮,谈古论今,尽享茶乐。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宜兴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