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茶叶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4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茶叶购销
分类号: TS272
页数: 7
页码: 240-24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安溪乌龙茶的收购、销售情况。在收购方面,介绍了收购方式、茶样价格和奖售物资等;在销售方面,主要介绍了外销的发展历程和销售渠道。
关键词: 安溪县 茶业 茶叶购销

内容

第一节 收购
  一、收购方式
  民国时期,县内毛茶收购均由茶号经营。毛茶收购一是小茶号(茶贩)向茶农零星收购转手买给大茶号(厂商);二是由大茶号自行派员到产区收购。毛茶收购价格操纵在大茶号手中,视产量丰歉、销路畅滞而定,时有涨跌。抗日战争时期,外销断绝,斤茶仅换斤盐,加上茶贩、茶商层层盘剥,名目繁多的捐税,最后以压低收购价格转嫁于茶农,致使茶树凋零,产量锐减。茶号之间也互相倾轧,大鱼吃小鱼,不少茶号也纷纷倒闭。
  1952年,毛茶收购由国家经营,中茶公司委托县供销社代理收购,制订乌龙茶收购标准样和牌价(简称为茶叶样价政策),实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收购,收购量40.53吨,1954年县供销社在西坪、长坑、蓝田设立三家茶叶收购站,开展收购业务,茶叶收购量增至643.66吨。1957年国家将茶叶列入二类商品,实行派购,全县茶叶派购任务1500吨,茶叶收购站扩到8家,收购量达993.2吨。此后,每年在春茶前发放一大笔无息的毛茶预购款。1962年,鼓励茶农增加生产,促进交售,实行奖售办法。茶叶收购站扩大到12家。全县茶叶派购任务1690吨,收购量805.83吨。1982~1984年全县茶叶派购任务1920吨。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实行议购议销,多渠道经营,国营、集体、个体齐收购,购销两旺。国营收购量达2910.03吨。1987年2月,为搞活经营,县人民政府把县茶叶公司所属18家茶叶收购站和4家分站划给安溪茶厂,使其成为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收人员、场所、数量逐年增加。1990年收购人员达281人,收购场所18500平方米,收购毛茶29675吨(不包括集体、个体收购)。
  二、茶样价格
  1951年前安溪乌龙茶收购没有标准样,自由交易,按茶论价,愿者成交。1952年茶叶由国家经营以后,安溪担负着制订铁观音、色种两套国家毛茶收购标准样。标准样分四级八等,三级六等为中准样。铁观音为省管,即由福建省茶叶公司审批管理,称省标准;色种为部管,即由商业部审批管理,称部标准。这两套标准样均委托县茶叶公司制订,每年都要换制,新样要保持原始标准样的形、色、香、味的品质水平。并分别送省、部审批方可执行。审批后的这两套毛茶收购标准样系代表闽南乌龙茶,闽南各县乌龙茶收购都要根据这两套标准样收购。
  毛茶收购价格是以样茶为依据,分等定价,一等一价。为了便于衡量茶类间、茶叶与其他商品间的比价,每一套茶叶样价都以中等品质水平的价格为代表价格,称为中准价。然后按比质比价的原则,确定高于或低于中准价的等价。1952年乌龙茶收购价格首次出台,分为铁观音、色种、乌龙三类,每类分3级3个等,并制订“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评茶原则和“以内质为主”的计价办法。1953年铁观音增加到4级16个等,色种、乌龙分别增加到3级12个等,价格有了提高。1954~1963年价格4次调高,铁观音增加到5级23个等,色种增加到6级12个等,乌龙增加到4级9个等。1964~1978年价格又4次调高,铁观音简化为5级14个等,色种、乌龙等级不变。1979年全国样价改革,价格再度调高,铁观音、色种改为5级10个等,乌龙改为4级7个等,此价格一直沿用至1984年。1985年茶叶放开经营后,制订了指导性价格。
  三、奖售物资
  1962年开始,毛茶收购除正常价格外,实行奖售物资的办法,鼓励茶农多产茶多售茶。奖售品种有粮食、化肥、布票等。奖售标准:1962~1966年按交售金额奖售,级内茶每百元奖售原粮22.5公斤,化肥44公斤,布票9.3米;级外茶每百元奖售原粮15公斤,化肥17.5公斤,布票3.3米。1967~1985年按交售数量奖售,集体单位级内茶每百公斤奖售原粮50公斤、化肥80公斤、布票5米;级外茶每百公斤奖售原粮20公斤、化肥25公斤、布票1.6米;国营单位每百公斤级内茶奖售化肥80公斤。
  四、补助粮肥
  安溪县是福建省出口茶叶基地县,50~80%的乌龙茶产品提供外贸出口。外贸部门为保证出口货源,在国家正常奖售物资基础上,1979~1984年,每年补助安溪县发展茶叶生产的原粮指标3000吨、化肥指标1000吨左右。县茶叶公司把这些粮、肥指标加在茶叶收购奖售项目内,即每收购集体单位每百公斤级内茶补助原粮150公斤,化肥:色种补助50公斤,铁观音补助100公斤,黄旦补助150公斤,超过派购任务交售的每百公斤茶叶补助化肥100公斤。此外,省外贸部门1980~1987年还采取生产扶持费的经济扶持措施,作为收购毛茶的价外补贴,有力地推动乌龙茶产购的发展。
  第二节 销售
  一、外销
  安溪乌龙茶外销始于清初,盛于清末民初。清乾隆五年(1740),安溪西坪、大坪、罗岩等地茶商纷纷出洋到东南亚各国经营茶叶。民国9年至36年(1920~1947),安溪人开设在东南亚各国的茶号有100多家,其中新加坡有林金泰、源美、高铭发、林和泰等30多家;马来西亚有王友法的三阳茶行、王宗亮的梅记茶行、王长水的兴记茶行等10多家;印度尼西亚有王炳炎的王梅记茶行、王金彩开办的茶厂等10多家;泰国有白锡碧的义和发茶行和三九茶行、王清时的集友茶行、白金凤的炳记茶行等20多家;越南有冬记茶行、锦芳茶行、泰山茶行等10多家。此外,还有香港的尧阳茶行、福记茶行、谦记茶行、泉芳茶行等10多家;台湾有张协兴茶行、王瑞珍茶行、宝记茶行、王有记茶业公司、正达茶业公司、祥兴茶业公司、龙泉茶庄、峰圃茶庄等20多家。
  民国10年至34年,安溪人开设在县内的茶号有王尧阳、张源美、林金泰、王有记、高源苑等60多家;开设在泉州的茶号有玉泉(周耿灿)、玉苑(周植彬)、芳苑(王国祥)等10多家;开设在厦门的茶号有泰美、泰发、尧阳、金泰、和泰、奇苑、联成、三阳、锦祥等40多家;开设在漳州的茶号有荣胜、连圃、源春、武安、奇苑、瑞苑、裕美等10多家。这样,从安溪至泉州、厦门,从泉州、厦门至海外,联成一个完整的乌龙茶产、购、销体系,构成一条通往海外市场的乌龙茶产、购、销渠道。销售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印尼、美国旧金山,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华侨,所以长期以来外销安溪乌龙茶又称“侨销茶”。年销新加坡800多吨,马亚西亚200多吨,暹罗160多吨,菲律宾100多吨。如张源美茶行的“白毛猴牌”乌龙茶独霸缅甸;林金泰茶行的“金花”、“玉花”牌乌龙茶风靡新加坡、马来西亚;尧阳茶行的铁观音畅销海内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沦陷,水路断绝,安溪外销茶无法出口,茶叶大量积压,茶号纷纷倒闭,外销市场萧条。
  解放后,安溪外销茶叶逐渐恢复了生机。1952年中茶公司在西坪设立安溪茶厂,进行收购加工,调供厦门茶叶进出口支公司出口,逐渐恢复东南亚各国乌龙茶市场。1956年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安溪乌龙茶外销市场不断拓展扩大,跳出了东南亚“侨销茶”的圈子,向日本、欧美等国家扩展。1979年,由于有关科研部门研究报道,乌龙茶具有降脂、减肥、保健等功效,曾一度在日本市场刮起“乌龙茶热”,使安溪乌龙茶声誉更高,外销数量不断增加。1986~1990年日本学者、茶商先后有45批293人次参观访问安溪茶厂和金谷渊港茶场等地。
  1985年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实行多渠道、多口岸出口(1985年以前只限于国营渠道和厦门口岸),有些茶厂的茶叶则通过泉州、福州、广州、汕头、深圳等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外销市场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加。1988年3月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安溪县成立“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茶叶分公司安溪支公司”,当年自营出口安溪乌龙茶20多吨,创外汇7万美元;1989年自营出口泰国1吨多。这是安溪有史以来首次设立的对外茶叶贸易机构。后来由于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不予确认,故失去出口经营权,只做为组织出口货源机构存在。
  1990年安溪乌龙茶已销往世界5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有香港、澳门、日本、缅甸、泰国、文莱、柬埔寨、菲律宾、新加坡、马亚西亚、巴基斯坦;非洲有刚果、留尼汪、尼日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欧洲有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瑞士、挪威、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拉丁美洲有古巴、智利、阿鲁巴、苏里南、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太平洋及太平洋岛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并在各地设立经销商,建立销售网,如香港有林品珍茶行、信行茶庄、信成茶行、万源茶行等五家乌龙茶经销商。全县出口乌龙茶(精茶)2160吨(其中铁观音约占15%),为国家创外汇864万美元。
  二、内销
  安溪茶叶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内销以精茶为主,毛茶为辅;小包装为主,大包装为辅。清末民初开设在县内和泉州、漳州、厦门一百多家茶号既经营外销又经营内销,主销闽南和粤东一带。潮州、汕头人最讲究饮茶,而又最嗜好安溪乌龙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沿海沦陷,武夷茶货源被切断,而安溪茶无法出口,县内茶号皆改营内销,以潮州、汕头人为对象,源源运抵销区供应,大有取代武夷茶之势,倍受消费者的欢迎。
  解放后,安溪茶叶仍以外销为主,外销占80%,内销占20%。1952~1984年内销系采取计划调拨,供应省内的泉州、厦门、福州和省外北京、上海等几个主要大城市。1985年茶叶放开经营后,茶叶产量增加,内外销比例逐渐趋向平衡,内销市场日益兴旺和扩大,如广东的汕头、潮州市,基本被安溪茶占领。内销除保持老市场外,南方市场增加了广州、深圳、珠海、海南、桂林等,并逐步打开北方市场,如北京、西安、沈阳、新疆等,改变了安溪乌龙茶“只销南不销北”的局面。1990年内销市场销售量分布是广东市场2200吨,闽南市场800吨,北方市场500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