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精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精制
分类号: TS272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安溪乌龙茶的生产厂家、机具和工艺,涵盖了从毛茶到精制茶的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各种工具的使用、工艺流程和技术创新等内容。
关键词: 茶业 茶叶采制 精制

内容

一、厂家
  (一)茶号
  清代至民国时期,安溪乌龙茶均由私人资本设立的茶号精制。茶号(即茶庄、茶行)集收购、加工、运销于一体的茶叶厂商。茶号有大小之分,小茶号大都设在本地区,既是加工者,又充当茶贩,把精茶贩卖给大茶号;大茶号大部分设在厦门、泉州、漳州、汕头等城市,系制造外销茶的厂商,也兼营内销业务。每到茶季,有的大茶号就派人返乡,直接收购毛茶,运回加工出口。
  民国25年(1936),安溪人在厦门开设的茶号有尧阳、金泰、三阳、奇苑等30余家。民国28年,县内西坪、虎邱、大坪、龙涓、城关等地经登记核准的茶号72家;民国29年83家;民国30年81家,其中资本5000元(国币、下同)至10000元2家,10000元以上79家。
  (二)国营安溪茶厂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简称为中茶公司)在西坪兴建安溪茶厂。1957年安溪茶厂迁往县内官桥五里埔兴建新厂房,安装新机械,1959年正式投产,年精制能力1500吨,当年茶叶精制量达1174.4吨,首次跨过一千吨关,产品90%外销。外销代号为“1”字头,如特级铁观音即官100(1972年改为K100)。
  1972年该厂兴建茶叶小包装车间,购置日本产细茶打包机2台,国产细茶打包机1台,生产袋泡茶和各种茶叶小包装,品种30多种。包装种类有铁听、纸盒、铝塑复合袋等;重量有100克、125克、250克和500克等。年小包装数量约500吨。
  1979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该厂大庆式企业称号。1982年9月,“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荣获国家金质奖。1983年后,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该厂步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行列,成为全省重点企业之一。1986年贷款32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精制能力从原来2500吨扩大到5000吨,当年精制量2660吨。产品80%外销。1988年2月,福建省经济委员会、福建省质量协会授予该厂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书。是年5月,张成璞(该厂第一副厂长)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89年4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该厂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1990年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投资43万元,兴建速溶乌龙茶车间,年生产能力15吨,系安溪乌龙茶深加工的一种新产品。同年该厂精制乌龙茶3140吨,调供外销2750吨,总产值2816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上交产品税53791万元,利润130.2万元。当年职工1816人,流动资金95.7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62.73万元。设立厂长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质量计量科、茶叶采购科、审评检验科、人事秘书科、生产技术科、基建设备科、财务科、供销科、保卫科、汽车队等12个科室和拣茶、筛分、制箱、成品、机修、小包装、速溶茶7个车间及分布在各乡镇的18家茶叶收购站4家分站,为全国最大乌龙茶精制厂。
  (三)国营福前、芦田茶厂
  1976年4月,国营福前农场茶厂成立,年精制乌龙茶400吨,外销200吨,外销代号为“8”字头。1979年5月,国营芦田茶场茶厂成立,年精制乌龙茶250吨,外销100吨,外销代号为“9”字头。增强安溪乌龙茶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大安溪乌龙茶出口。
  (四)乡镇茶厂
  1985年全国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实行议购议销和多渠道经营后,全县乡镇茶叶加工企业蓬勃发展。至1990年全县有乡镇茶叶加工厂(公司)271家,其中集体161家,个体110家,实行产、购、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扩大了安溪乌龙茶销路。但加工能力已超过现有产茶量。
  二、机具
  解放前,安溪乌龙茶皆由茶号手工精制,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茶筛(筛分用)、簸箕(拣茶用)、焙笼(焙茶用)。1959年安溪茶厂研制出风选机和震动式拣茶机,安装了烘干机,投入机械化生产。1960年研制出烘干机和无烟灶。1970年研制出电烘干机和静电拣梗机,加快了自动化、电气化的进程。1982年改制51型烘干机,链板由原来6层增加到12层,并研制出烘干机式的摊凉机,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
  三、工艺
  解放前,安溪乌龙茶精制都由手工简单操作,经拣枝、焙火、成箱即成精茶。1952年后,安溪茶厂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其精制工艺为投料→筛分→风选→拣剔→官堆→烘焙→摊凉→匀堆→装箱等9道工序。
  投料——采取单等级或多等级拼配付投。付投时先检测毛茶水分,超过标准需复火。
  筛分——毛茶先经滚筒圆筛机初分大小,然后再经平面圆筛机分离成各筛号茶。
  风选——各筛号茶分别进入风选机风选,由6个出口分别选出正茶、粗茶、片茶和砂粒、草毛等。
  拣剔——经风选后的正茶,进入震动式拣茶机初分梗叶,再经槽式拣梗机、静电拣梗机分离梗叶,然后经人工手拣,拣净茶梗、茶片和夹杂物。
  官堆——根据小样拼配比例要求,将各号茶按比例打小堆,每堆500公斤。
  烘焙——“茶为君,火为臣”,精制最讲究火功。把官堆后的茶叶送上烘干机,一般高级茶火功轻些,低级茶火功足些。
  摊凉——烘焙后的茶堆温度高达60℃~80℃,经摊凉将叶温降至室温左右。
  匀堆——摊凉后的茶叶,据成品拼配要求,按比例分两次均匀混合。
  成品装箱——匀堆后,过磅装箱,即可上市销售。
  四、窨花
  民国时期,西坪一些茶号常用大花(栀子花)、桂花等鲜花窨制中、低档乌龙茶,以改善中、低档茶的香味。
  解放后,安溪茶厂小量中、低档乌龙茶,仍采用大花、桂花窨制,加工成大花乌龙茶和桂花乌龙茶。茶、花窨制比例,大花为10∶4,桂花为10∶2。
  五、包装
  安溪乌龙茶在私人茶号经营时,包装有大包装和小包装。大包装用松木板钉成箱外加篾套,每箱20公斤上下;小包装用四方形白纸或纸盒为包装物,重量有四两装(125克)、半斤装(250克)、一斤装(500克)等。商品名称一般以茶树品种名命名,如铁观音、黄旦、本山、乌龙、奇兰、梅占等。有的还冠上自己的茶号和商标,如“天馨茶行”的“万寿桃牌”铁观音。还有的另起品名,把铁观音称为“人参果”、“掌上珍”、“冲天雾”等。没有统一的质量等级标准。
  1952年建立国营的茶叶收站和精制厂后,仍按过去分为大包装和小包装两大类,但是包装装璜、质量等级和花色品种都有很大变化。
  1990年大包装有铁观音、色种、乌龙(1981年并入色种)、黄金桂四大类,其中铁观音、色种、乌龙的外销代号,1972年前分别为官、乔、奚;1972年后分别改为K、S、L;内销产品一律用汉字直书。外销、内销品种有K100~K104(铁观音特级至四级五种);K107(铁观音细茶);S100~S104(色种特级至四级五种);L101L103(乌龙一级至三级三种);S106(色种粗茶),S107(色种细茶),S108(1号梗),S109(2号梗),TS102(大花色种),KS102(桂花色种)和特级黄金桂等。包装有松木三合板箱或双瓦楞纸板箱。规格为:三合板箱43.5×43.5×46厘米;双瓦楞纸板箱40×40×40厘米。三合板箱内加铝箔牛皮纸裱糊。装茶量有18公斤、20公斤、22公斤、25公斤。
  小包装有铁观音、色种、传统名茶三大系列品种,共100多种。铁观音系列品种有特级铁观音、一级铁观音、二级铁观音、特选铁观音、龙凤铁观音、贡品铁观音、上品铁观音等。色种系列品种有溪茶、正溪茶、一枝春、桂兰春、茗中珍、茗香、津香、色香、奇兰香、四季香、干里香等。传统名茶系列品种有黄金桂、白毛猴、猴采宝、猴子采、茗花、奇兰、本山、梅占等。包装有纸盒、竹盒、锡罐、铁罐、瓷罐、铝塑复合袋等;款式有圆形、四方形、长方形、六角形等;装茶量有50克、100克、125克、250克、500克等。
  1985年后,随着国内外饮料市场的变化,安溪乌龙茶也进行深加工,开发新产品,1990年投放市场的有速溶乌龙茶、乌龙茉莉花茶、乌龙茶露、乌龙茶乐、铁观音茶酒、人参铁观音、降糖茶等。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成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三阳镇
相关地名
西坪镇
相关地名
虎邱镇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龙涓乡
相关地名
大庆市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