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采摘
分类号: TS272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属于茶业类别中的采摘标准、季节、方法和机械采摘、鲜叶保管等部分。
关键词: 茶业 茶叶采制 采摘

内容

一、采摘标准
  清代,安溪乌龙茶就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采摘标准。茶树定植三年后即可采摘。采摘标准即芽下第一叶方开展时,宜采摘。
  民国期间,基本沿袭清代采摘标准。解放后,县茶叶部门对乌龙茶采摘标准进行认真研究,多次举办茶叶采摘学术讨论会,聘请采茶能手做技术表演和深入茶区辅导,推行“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乌龙茶采摘标准进一步完善。其采摘标准是:待新梢长到3~5叶快要成熟,而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梢,俗称“开面采”。所谓“开面采”,按新梢伸展程度不同又有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之分。小开面为驻芽梢顶部第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驻芽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面积的2/3;大开面为顶叶的面积与第二叶相似。春、秋茶“开面采”,即待顶叶展开,出现驻芽,采摘一芽二三叶;夏、暑茶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采”;丰产园茶叶茂盛,持嫩性强,则采摘一芽三四叶。
  二、采摘季节
  解放前,安溪乌龙茶采摘分春、夏、暑、秋茶4个季节,采冬片极少。解放后,采摘季节变化不大,一般采摘期7个月以上,分为4个或5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若干批次。中山茶区全年分为春、夏、暑、秋茶4个季节;低山、丘陵茶区除春、夏、暑、秋茶4季外,直至11月份还采摘冬片。具体采摘期因品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一般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秋茶在秋分前后;冬片在霜降后。各茶季的间隔期为40~45天。每茶季中晴天,微有北风,下午2时至5时采摘为上;阴天和上午9时至12时采摘为中;雨天和上午9时前采摘为下。
  三、采摘方法
  解放前均采用手工采摘。解放后推广双手“虎口对芯采摘法”。长三叶采二叶,长四叶采三叶,采下对夹叶,不采鱼叶,不带梗蒂,不采单叶。并在采摘后配合丛面修剪。1984年大坪乡萍州村创造“定高平面采摘法”,即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把丛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丛面下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芽头生长平衡,促进增产提质。芽梢旺盛的茶树,分两次采摘,第一次按标准采一芽三四叶,第二次采“二节”另制。下一季采摘则在此采摘面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此法已在大坪、虎邱、西坪推广应用,效果很好。
  四、机械采摘
  1989年以后,芦田茶场购进PHV100型(弧型)双人采茶机2台(中日合资川崎公司生产),国产CS100型(弧型)双人采茶机1台(无锡采茶机厂生产),4CPW330(平面)单人采茶机7台(杭州采茶机厂生产)和6CJ22型采茶剪500把,试行机械采茶。比人工采茶,工效提高4~13倍,成本降低40%,鲜叶质量基本达到人工采摘标准。
  五、鲜叶保管
  茶区在鲜叶采摘后,及时收青,置于阴凉干净的地方,防止风吹日晒,叶温升高,保持新鲜度。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