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低产茶园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低产茶园改造
分类号: TS272
页数: 1
页码: 2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县茶园通过“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的综合技术措施来改造低产茶园的方法和经验。其中,改园的措施包括修筑茶园梯壁和园埂,整修排蓄水沟,控制茶园水土流失;改土的措施包括深翻改土和客土培园,利用表土加厚土层,为茶树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改树的措施包括修剪、台割更新和留养等方法,重新培养树冠;缺株补植的措施包括及时挖穴填土和补上同品种茶树,保证成活和方便管理和采制。通过这些措施,安溪县成功地改造了低产茶园,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茶业 茶树栽培 茶园改造

内容

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大部分有园无埂,有茶缺株,水土流失严重,茶树衰老,单产很低。1958年发展一大批新茶园,建园质量差,茶树未老先衰,单产也很低。1964年县茶业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安溪茶农多年来低产茶园改造的经验,创造出一套“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的改造低产茶园的综合技术措施。1966年在安溪县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现场会推广应用。
  改园。修筑茶园梯壁和园埂,整修排蓄水沟,控制茶园水土流失。
  改土。针对低产茶园土层浅、质地差的特点,进行深翻改土和客土培园。利用茶园附近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的表土来加厚土层,为茶树地下部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改树。对地上部已经衰老或结构不好的茶树,通过修剪,改造树体,重新培养树冠。对衰老茶树、矮小茶树,用台割更新。对未老先衰的茶树,用深修剪或留养等方法,培养成理想的树冠。
  缺株补植。低产茶园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在“三改”的同时及时把缺株补植跟上。补植时先挖穴填上新土,才把茶苗种下,以保证成活。其次,补上同品种茶树,以利于管理和采制。有的土壁梯级老茶园经长期在梯壁劈草,茶树逐渐移至园埂,园后空了一大片,则采用改植换种的办法。
  自1964年“三改一补”改造低产茶园综合技术措施推开后,安溪就把低产茶园改造作为提高茶叶产量主要途径,每年改造低产茶园一至二万亩,收到较好效果,至1988年,平均亩产达50.79公斤。芦田茶场1966年定植的17.04亩铁观音,因管理不善,采摘过早和水土流失等原因,致使成为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到1979年亩产仅38公斤。通过“三改一补”综合技术措施的改造,1984年平均亩产提高到242.4公斤。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