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县内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和防治办法。其中,病虫害种类包括苗木病害、林木病害和森林害虫等,总计200多种。防治办法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并采用了生物防治方法。
关键词: 林业 森林保护 病虫害 防治

内容

解放以前,县内森林病虫害历来任其自生自灭,缺乏有效防治措施。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森林病虫防治列为护林工作重点。
  一、林木病虫害
  县内森林病虫种类多,病害70多种,虫害200多种,森林病虫害有苗木与林木病害,苗木病害初步摸清计有7种,林木病害60多种。
  (一)苗木病害
  杉木有:立枯病、苗尖枯病;马尾松有:立枯病;湿地松有:立枯病、苗枯病;建柏有:赤枯病;柳杉有:赤枯病。
  (二)林木病害
  杉木:炭疽害病、细菌性叶枯病、落叶病、黄化病、枝矮病、赤叶枯病、藻斑病、煤污病;马尾松:赤枯病、煤污病、落叶病;湿地松:褐斑病;柳杉: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毛竹:尖枯病、黑粉病、煤污病、赤团子病、麻点病、锈病、丛枝病;棕榈:褐斑病、叶斑病、白粉病;石竹:黑粉病、煤污病;相思树:锈病、叶尖枯病、叶斑病;板栗:叶斑病、园斑病;油茶:藻斑病、软腐病、褐斑病、灰斑病、水园斑病、炭疽病、煤污病、白绢病、桑寄生;木荷:褐斑病、煤污病、叶斑病;柠檬桉:褐斑病;大叶桉:紫斑病;南岭黄枟:煤污病;泡桐:炭疽病;苦竹:叶斑病;青岗栎:褐斑病、煤污病、白星病、白粉病;栲树:煤污病、白星病;闽粤栲:叶斑病;南岭栲:藻斑病;米槠:炭疽病;厚朴:炭疽病;楠木、紫楠:藻斑病。
  (三)森林害虫
  种类繁多,已知森林昆虫有10目48科205种,包括害虫、天敌昆虫等。直翅目的棉蝗、长翅黑脊蝗、小稻蝗、日本黄脊蝗、比氏蹦蝗、长颜负蝗、短颜负蝗、云班车蝗、红胚小车蝗、中华蚱蜢、蟋蟀、湖葫芦等12种;螳螂目的有广腹螳螂、大刀螳螂、绿污螳螂等3种;等翅目的黑翅土白蚁一种;晴蜓目的赤卒、窄腹蜓、黄衣、黄晴等4种;半翅目的角盾蝽、半球盾蝽、油茶宽盾蝽、比蝽、荔蝽、大皱蝽、斑须蝽、麻皮蝽、二星蝽、碎斑点蝽、曲径采缘蝽、茶色赭缘蝽、稻剌缘蝽、纹须同缘蝽、合欢同缘蝽、锡兰同缘蝽、条蜂缘蝽、点蝽缘蝽、箭痕腺春蝽、四斑红蝽、红彩真猎蝽、日月盗猪蝽、污黑盗猎蝽等23种;同翅目的黑尾大叶蝉、蚱蝉、红娘子、青蛾蜡蝉等4种;鞘翅目的桃红颈天牛、红天牛、黄带兰天牛、瘤胸天牛、黑跗眼天牛、松天牛、石摔蓑天牛、三节天牛、宽须山叶甲、脊尾黄守瓜、黄守瓜、红腿克叶甲、灌县黄叶甲、黑翅哈黄叶甲、黑腹迷黄叶甲、南方长跗甲、绿宽卵黄叶甲、跗宽卵黄叶甲、腹点沟胸黄叶甲、栗厚缘叶甲、三楠带隐头叶甲、黑颜尖叶甲、三带方颜叶甲、中华波缘龟甲、野漆宽胸跳甲、毛角豆芫菁、眼斑芫菁、大斑芫菁、黄边青步甲、六星虎甲、十斑大瓢虫、隐斑瓢虫、黑缘红瓢虫、四斑月瓢虫、六斑月瓢虫、狭臂瓢虫、十斑盘瓢虫、梵文菌瓢虫、异色瓢虫、红肩瓢虫、黄褐刻眼瓢虫、小红瓢虫、八斑和瓢虫、大突肩瓢虫、茶色金龟、铜绿金龟、红脚绿金龟、小黄条金龟、兰紫金龟、四纹丽金龟、大黑鳃金龟、东方金龟、小青花金龟、油茶果象、竹大象、鹤颈象甲、中国癞象、绿鳞象甲等58种;鳞翅目的麝风蝶,达摩风蝶、兰风蝶、大苯粉蝶、黑条桦斑蝶、稻褐眼蝶、带眼蝶、中华瞿眼蝶、斐豹蛱蝶、紫蝶、琉璃蛱蝶、中环蛱蝶、链环蛱蝶、线蛱蝶、萱麻黄蛱蝶、隐纹稻弄蝶、黄弄蝶。咖啡黑点蠹蛾、金盛网蛾、二点趾螟、稻巢草螟、荸荠白禾螟、三化螟、松梢螟、蜂巢螟、朱硕螟、白杨缀叶野螟、双点绢野螟、齿纹绢野螟、扑绢野螟、三条蛀野螟、桃蛀蝇、花生蚀叶野螟、豆蚀叶野螟、豆夹野螟、白痣姹刺蛾、漪刺蛾、枣刺蛾、广东油桐刺蛾、桑褐刺蛾、条纹小斑蛾、茶斑蛾、萱昔斑蛾、桃剑纹夜蛾、桑夜蛾、辐射夜蛾、觚角散纹夜蛾、花夜蛾、小地老虎、白脉粘虫、斜纹夜蛾、大地老虎、红棕灰夜蛾、灰夜蛾、纹条丽夜蛾、三条火夜蛾、分俚夜蛾、俚夜蛾、乌板癞皮蛾、南方银纹夜蛾、二点肖弄蝶夜蛾、中夜蛾、掌夜蛾、豹舟蛾、积带毒蛾、棕夜黄毒蛾、幼带黄毒蛾、红缘舞毒蛾、茶毒蛾、散纹灯蛾、黑条灰灯蛾、八点灰灯蛾、尘白灯蛾、粉蝶灯蛾、三色星灯蛾、条纹苔蛾、猩红苔蛾、荚蓬钩蛾、海南粉尺蠖、马尾松毛虫、牧草昔枯叶蛾,绿尾大蚕蛾、标蚕、樟蚕、芝麻鬼脸天蛾、白薯天蛾、咖啡透翅天蛾、缺角天蛾、长喙天蛾、浙江士色斜纹天蛾、青脊斜纹天蛾等90种;膜翅目的领木蜂、扁平木蜂、灰胸木蜂、金毛长腹土蜂、白毛长腹土蜂、小突切叶蜂、肩条胡叶蜂、樟叶蜂、黄松叶蜂等9种;双翅目的食虫虻一种。
  二、病虫害防治办法
  县内森林病虫害虽多,危害最大的是马尾松毛虫,其次有松梢螟、杉梢小卷蛾、松针金龟子、油茶象鼻虫、毛竹枯萎病、杉木叶枯病、马尾松赤枯病、湿地松褐斑病等。油茶炭疽病也有发生,不同程度影响林木生长,大部份病虫害均在经济容许水平之下,很少导致成灾。
  县内森林病虫以防治松毛虫为主,贯彻“早期治、普遍治、彻底治”的方针,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从人工捕捉发展到用喷雾器化学防治,以至生物防治,如人工招引花山鹊、昼眉及喷撤白僵菌等。80年代又用飞机喷撤白僵菌粉剂防治,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松毛虫在县内俗称“松柏虫”,一年发生三代。主要为害马尾松,对湿地松、火炬松、黑松也能为害。城厢、参内、魁斗、蓬莱、金谷、湖头、官桥、龙门等外安溪乡镇,每三、五年常有规律性地造成一次大的为害,发生面积都在一、二十万亩。严重的整片松林叶子全部吃光,成片死亡。龙涓、长坑、西坪、尚卿等地也偶有发生。
  50年代,防治松毛虫是以人工捕杀为主,少量化学药剂防治为辅;1952年春,城关地区发生松毛虫害面积二万亩,人工捕杀松毛虫1612公斤。1958年发生33614亩虫害,捕杀23142公斤。60年代则以化学药剂“六六六”“DDT”防治,1964年夏,首次使用白僵菌液剂进行生物防治。
  1966年,县内松毛虫严重发生,20多万亩松木受松毛虫苍害,开展4次突击防治,出动12.8万多人次,捕虫46771公斤,喷药133230公斤;
  1967年5月,成立县护林治虫指挥部,加强防治工作。
  1975年,全县267500亩松林受松毛虫危害,防治面积23万多亩。
  1985年也发生32000多亩,于3月18—4月6日,首次使用国产“运五”型飞机,于城厢、参内、魁斗、金谷、湖头、白濑、官桥、龙门等11个乡、镇、场,62个村的松毛虫为害区喷白僵菌粉剂,防治面积118052亩。
  为贯彻“预防为主,开展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方针,加强虫情调查,进行预测预报,把病虫控制在始发防治阶段。并推广营造混交林,改变生态环境,使用生物杀虫剂,结合化学农药防治,同时建立、健全植物检疫制度,实施林业检疫工作,提高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